| 研究生: |
黃麗岑 Huang, Li-tsen |
|---|---|
| 論文名稱: |
特別犯之參與關係─以刑法第三十一條為中心 Participatory Relationship of Status Crime: Concentrating on Section 31 of Taiwan's Criminal Code |
| 指導教授: |
王效文
Wang, Hsiao-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7 |
| 中文關鍵詞: | 雙重身分犯 、身分犯 、共同正犯 、特別犯 、義務犯 、特定關係 、己手犯 、身分 、間接正犯 |
| 外文關鍵詞: |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 complicity, Status crimes, the Statu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7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特別犯主要係指構成要件對於行為主體資格的限制,其與一般犯的區別實益在於數人參與犯罪時,才會顯現。又特別犯所謂的「身分或特定關係」應如何認定,本文擬從比較法的觀點去尋求解答。另外,支配犯的參與關係之處罰基礎是否可以適用在特別犯的參與關係,刑法第三十一條之規定是否與特別犯的性質有所牴觸,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此外,九十四年修法時曾修正刑法第三十一條之規定,但此次修法是否妥適,學理上也頗有爭論,因此本文亦將討論學說上對於此次修法的評論與建議。最後,本文以純正特別犯與不純正特別犯為分類,分別說明參與純正特別犯犯罪與不純正特別犯犯罪應如何處理的問題。
“Sonderdelikte” mean requirements of the act doer i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an offence. The necessity to distinct “Allgemeindelikte” and “Sonderdelikte” would reveal while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person participate in committal. This thesis adopts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ascertain what the status of “Sonderdelikte” is.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focuses on whether the penalty structure of participatory relationship on “Allgemeindelikte”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participatory relationship of “Sonderdelikte”, and whether Section 31 of Taiwan’s Criminal Code is against the essence of “Sonderdelikte”. Besides, amendment to Section 31 in 2005 has ever brought severe academic debates, and this thesis also would examine these discussions. Finally, this thesis would elaborate how to deal issues of “echte Sonderdelikte” and “unechte Sonderdelikte” from categorization of them.
中文文獻
一、書籍:
1、川端 博著,甘添貴監譯,余振華譯,《刑法總論》,元照出版,2008年6月。
2、周冶平,《刑法總論》,作者自版,1963年。
3、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出版,2007年9月1日5版。
4、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作者自版,2008年增訂10版。
5、林山田,《刑法通論(下)》,作者自版,2006年6月2版。
6、林山田,《刑法通論(下)》,作者自版,2008年1月增訂10版。
7、林山田,《二OO五年刑法修正總評》,元照出版,2007年5月。
8、林山田、許澤天,《刑總要論》,元照出版,2006年8月。
9、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出版,2006年9月。
10、柯慶賢,《刑法專題研究》,作者自版,2008年4月。
11、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上)》,元照出版,2005年10月。
12、段重民,《刑法總論》,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8月。
13、高仰止,《刑法總則的理論與實用》,五南圖書出版,1986年8月3版。
14、陳樸生,《實用刑法》,三民書局,1985年3月10版。
15、陳樸生、洪福增合著,《刑法總則實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2001年6月。
16、陳子平,《共同正犯與共犯論-繼受日本之軌跡及其變遷》,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10月。
17、陳子平,《刑法總論(上)》元照出版,2005年5月。
18、陳子平,《刑法總論(下)》,元照出版,2006年2月。
19、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作者自版,1998年修訂5版。
20、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9版。
21、黃常仁,《間接正犯與正犯後正犯》,漢興書局出版,1998 年 7 月。
22、黃常仁,《刑法總論》,作者自版,2001年8月增訂1版。
23、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出版,2006年9月3版。
24、楊大器,《刑法總則釋論》,大中國圖書出版,1986年6月16版。
25、楊建華,《刑法總則之比較與檢討》,作者自版,1988年再版。
26、蔡墩銘,《刑法精義》,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2版。
27、蔡墩銘,《刑法總論》,三民書局,2007年10月修訂7版。
28、韓忠謨,《刑法原理》,作者自版,1982年增訂15版。
29、韓忠謨,《刑法各論》,作者自版,1968年3月。
30、蘇俊雄,《刑法總論Ⅱ》,作者自版,1998年12月修正版,
二、學位論文:
1、李世強,<身分犯之共同正犯關係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2、席時英,<身分關係與論罪科刑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3、許澤天,<共犯之處罰基礎與界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4、楊芳賢,<論身分犯之正犯與共犯>,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2月。
5、蔡世祺,<共犯與身分-以刑法第三十一條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6、蕭宏宜,<間接正犯的成立範圍>,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三、期刊論文:
1、小野慶二著,曾隆興譯,「共犯與身分」,法學叢刊第18期,1960年4月,頁122-129。
2、吉川經夫著,洪復青譯,「共犯與身分」,軍法專刊第15卷第2期,1969年2月,頁24-26。
3、巴齊卡魯波著,劉秉鈞譯,「正犯與共犯理論中之主觀與客觀(要素)」,政大法學評論第50期,1994年5月,頁179-191。
4、甘添貴,「間接正犯與己手犯之再認識」,收錄於氏著《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圖書出版,1996年6月,頁171-211。
5、甘添貴,「共同正犯之罪數與犯罪競合」,月旦法學雜誌第71期,2001年4月,頁14-15。
6、甘添貴、靳宗立,「共犯與身分之檢討與省思」,收錄於臺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學林文化出版,2001年9月,頁263-314。
7、甘添貴,「共同正犯之本質」,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2003年4月,頁133-143。
8、甘添貴,「正犯與共犯的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2003年9月,頁76-86。
9、甘添貴,「共犯處罰的理論基礎」,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2003年12月,頁75-82。
10、甘添貴,「過失共同正犯與過失共犯」,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頁83-93。
11、花滿堂,「我國刑法公務員身分之類型」,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3期,1990年6月,頁45-52。
12、花滿堂,「幾種特殊身分犯罪之共犯問題」,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2期,1995年4月,頁88-97。
13、花滿堂,「論不能犯、違法性錯誤、共犯與身分之修正」,司法週刊【司法文選別冊】第1288期,2006年5月18日,頁14-16。
14、李茂生,「徐自強擄人勒贖殺人案評析-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非字第二四二號等相關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2期,2003年11月,頁209-232。
15、余振華,「『共犯與身分』之較法考察~以德國、日本及我國刑法為中心~」,收錄於臺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學林文化出版,2001年9月,頁49-100。
16、林山田,「正犯與共犯之基本問題」,收錄於氏著《刑事法論叢(一)》,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87年5月,頁1-23。
17、洪福增,「論共犯與身分(上)」,刑事法雜誌第8卷第1期,1964年3月,頁14-24。
18、洪福增,「論共犯與身分(下)」,刑事法雜誌第8卷第2期,1964年4月,頁55-74。
19、柯耀程,「共犯成立基礎與處罰基礎」,法學叢刊第162期,1996年4月,頁75-88。
20、柯耀程,「公務員圖利罪及其參與關係之思辯」,全國律師雜誌,頁7-18,1997年6月。
21、柯耀程,「特別犯類型之共同正犯認定」,收錄於臺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學林文化出版,2001年9月,頁101-134。
22、柯耀程,「論行為主體於構成要件定位問題」,收錄於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編 輯委員會著《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一)》,學林文化出版,2002年3月,頁29-64。
23、柯耀程,「參與擬制規範之檢討-評刑法修正草案第三十一條之修正」,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5期,2003年4月,頁99-109。
24、柯耀程,「特別犯」,月旦法學教室第30期,2005年4月,頁42-43。
25、高金桂,「不純正身分犯之「身分」在刑法體系上之定位問題」,收錄於臺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學林文化出版,2001年9月,頁135-162。
26、高金桂、呂秉翰,「論間接正犯之「支配利用關係」」,收錄於高金桂等合著《刑事法學新趨勢-Lothar Philipps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神州出版,2004年3月,頁308-334。
27、陳樸生,「共犯之共犯性與正犯性(上)」,軍法專刊第26卷第10期,1980年10月,頁2-16。
28、陳樸生,「共犯之共犯性與正犯性(下)」,軍法專刊第26卷第11期,1980年11月,頁2-6。
29、陳樸生,「違法身分與責任身分」,法令月刊第46卷第2期,1995年2月,頁3-6。
30、陳子平,「論正犯與共犯之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48期,1993年9月,頁119-164。
31、陳子平,「刑法修正草案第四章正犯與共犯之評釋」,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6輯,1995年8月,頁498-510。
32、陳子平,「論過失共同正犯」,東海法學研究第10期,1996年6月,頁143-175。
33、陳子平,「日本刑法共犯論之基礎」,東海法學研究第10期,1996年6月,頁375-389。
34、陳子平,「論共謀共同正犯」,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2期,1997年3月,頁361-419。
35、陳子平,「論共犯(含共同正犯)與預備性之關連性」,收錄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10月,頁99-130。
36、 陳子平,「從共犯觀點回顧與展望我國百年刑法」,月旦法學雜誌第75期,2001年8月,頁24-40。
37、陳子平,「準強盜」,收錄於甘添貴等合著《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 文集(二)》,元照出版,2001年6月,頁219-259。
38、陳子平,「論刑法第三十一條之身分或其他特定關係」,收錄於臺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學林文化出版,2001年11月,頁1-48。
39、陳子平,「共犯與身分」,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2004年3月,頁16-17。
40、陳志輝,「義務犯」,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9月,頁34-38。
41、陳志輝,「共謀共同正犯與共同正犯之參與行為-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二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2004年11月,頁30-46。
42、陳志輝,「身分犯的實質不法內涵」,台灣本土法學第84期,2006年7月,頁120-122。
43、陳友鋒,罪的實體及犯罪成立要件,華岡法粹第34期,2005年12月,頁141-180。
44、張天一,「論己手犯」,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2003年7月,頁91-103。
45、許玉秀,「實質的正犯概念」,收錄於氏著《刑法的問題與對策》,作者自版,1999年8月,頁1-64。
46、許玉秀,「教唆他人隱匿自己和教唆他人自行隱匿是否成立犯罪」,收錄於氏著《刑法的問題與對策》,作者自版,1999年8月,頁149-160。
47、許玉秀、王玉銓,「從「所知所犯」論不法事實與罪責事實的區分」,收錄於林山田等合著《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一)》,元照出版,2001年1月,頁151-192。
48、許玉秀,「檢視刑法共犯章修正草案」,月旦法學雜誌第92期,2003年1月,頁39-48。
49、許玉秀,「從共犯與身分論不法與罪責的區分」,收錄於劉幸義等合著《刑事法之基礎與界限-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學林文化出版,2003年4月,頁455-498。
50、許玉秀,「刑法第三一條第一項的擬制共同正犯欠缺理論基礎?」,台灣本土法學第85期,2006年8月,頁131-135。
51、許玉秀,「刑法第四章緒論及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一條註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號碼:NSC-85-2417-H-004-002-C4,第三十一條部分,1997年9月31日,頁1-18。
52、許恒達,「身分要素與背信罪的共同正犯-Roxin構成要件理論的檢討(上)」,萬國法律第123期,2002年6月,頁109-116。
53、許恒達,「身分要素與背信罪的共同正犯-Roxin構成要件理論的檢討(下)」,萬國法律第124期,2002年8月,頁104-107。
54、許澤天,「共犯之處罰基礎與從屬性」,收錄於林東茂等合著《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10月,頁61-97。
55、許澤天,「教唆或幫助欠缺故意之行為」,軍法專刊第45卷第4期,1999年4月,頁33~40。
56、許澤天,「單純教唆─刑法第二十九條第三項之論證」,法學講座第14期,2003年2月,頁53-64。
57、許澤天,「共同實施犯罪者,皆為正犯」,法學講座第17期,2003年5月,頁57-64。
58、許澤天,「利用他人錯誤之間接正犯─兼談誤想防衛與防衛必要性」,法學講座第21期,2003年9月,頁51-63。
59、許澤天,「對二OO五年一月刑法總則篇刑事責任、未遂犯及正犯與共犯章修改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頁103-119。
60、梁恆昌,「共犯與身分關係之探討」,收錄於蔡墩銘主編《法學論文編輯(8)-刑法總則論文選輯(下) 》,五南圖書出版,1984年7月,頁647-653。
61、楊大器,「身分犯罪與其共犯之刑事責任」,軍法專刊第24卷第1期,1978年1月,頁11-13。
62、楊建華,「正犯與共犯在立法例上之比較與檢討(上)」,軍法專刊第24卷第10期,1978年10月,頁10-20。
63、楊建華,「正犯與共犯在立法例上之比較與檢討(下)」,軍法專刊第24卷第11期,1978年11月,頁11-24。
64、管高岳,「消極身分犯與共犯」,收錄於梁恆昌主編《刑法實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1994年,頁149-153。
65、黃榮堅,「圖利罪共犯與身分」,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頁184-191。
66、黃榮堅,「財產犯罪與持有關係」,台灣本土法學第5期,1999年12月,頁140~145。
67、黃榮堅,「從破壞性教導行為看共犯觀念」,收錄於氏著《刑罰的極限》,元照出版,2000年4月,頁119-136。
68、黃榮堅,「共犯與身分」,收錄於蔡墩銘等合著《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財團法人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出版,2000年6月,頁195-226。
69、黃榮堅,「論共犯」,收錄於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著《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一)》,學林文化出版,2002年3月,頁325-368。
70、黃惠婷,「我國與德國刑法共犯理論的發展」,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3期,1996年6月,頁42-54。
71、黃惠婷,「由教唆犯本質論虛偽教唆」,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1期,2001年4 月,頁1-24。
72、游明得,「從身分犯的本質檢視刑法第三十一條身分犯共同正犯--以國內現況評析為主」,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12期,2007年4月,頁113-153。
73、曾淑瑜,「準強盜罪之共同正犯及既、未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1期,2003年10月,頁185-189。
74、劉幸義,「法律概念、類型與分類-以行為主體要素為例」,收錄於劉幸義等合著《法與義-Heinrich Scholler教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5月,頁9-14。
75、劉幸義,「侵占罪的特定關係問題」,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頁163-167。
76、劉幸義,「刑法修正草案「共犯」章之評析-第二八、二九、三O條之邏輯結構分析」,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2003年5月,頁99-107。
77、蔡墩銘,「刑法上之持有與共犯之身分」,刑事法雜誌第16卷第2期,1972年4月,頁123-128。
78、蔡墩銘,「共同正犯是否從屬其他正犯之全部身分」,收錄於氏著《刑法爭議問題研究》,五南圖書出版,2001年6月,頁264-265。
79、蔡惠芳,「刑法實例解析-複數犯罪參與人之判斷」,輔仁法學第28期,2004年12月,頁279-313。
80、蔡彩貞,「淺論刑法關於共犯之修正」,司法周刊第1230期,1995年4月7日,第3版。
81、鄭善印,「刑法第三十一條第一項之適用及其範圍」,收錄於臺灣刑事法學會編著《共犯與身分》,學林文化出版,2001年9月,頁163-178。
82、鄭逸哲,「刑法第三二九條準強盜規定之剖析及其適用—評析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五九九五號判決、台中高分院九十一年度上訴字第一一五六號判決和台中地院九十一年度訴字第一一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4月,頁222~232。
83、鄭逸哲,「侵占構成要件乃純正不作為身分犯構成要件-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二年度上易字第二七O五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12期,2004年9月,頁223-233。
84、鄭逸哲,「共犯從屬性乃指共犯之罪名從屬於正犯之罪名」,月旦法學教室第39期,2006年2月,頁28-29。
85、鄭逸哲,「修法後的「正犯與共犯」構成要件適用與處罰(上)」月旦法學教室第40期,2006年3月,頁72-82。
86、鄭逸哲,「修法後的「正犯與共犯」構成要件適用與處罰(下)」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4月,頁85-95。
87、謝開平,「刑法第二七二條在立法上之檢討」,收錄於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編 輯委員會著《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二)》,學林文化出版,2002年3月,頁17-48。
88、謝開平,「共同正犯與個人減免刑罰事由」,法學講座第22期,2003年10月,頁37-43。
德文文獻
Deichmann, Marco: Grenzfälle der Sonderstraftat :zum Problem der Subjektsqualifikation durch besondere persönliche Merkmale bei den Aussage- und Verkehrsdelikten, Berlin 1994.
Joecks, Wolfgang./ Miebach, Klaus.(Hrsg.):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Bd.Ⅰ, München 2003.
Kindhäuser, Urs: Strafgesetzbuch : Lehr- und Praxiskommentar, 3. Aufl., Baden-Baden 2006.
Langer, Winrich: Das Sonderverbrechen, Berlin1972.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d. II, München 2003.
Schönke, Adolf./ Schörder, Horst.(Hrsg.): Strafgesetzbuch:Kommentar, 27. Aufl., München 2006.
Schwerdtfeger, Dirk: Besondere persönliche Unrechtsmerkmale, Frankfurt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