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淑君 Li, Shun-Chun |
|---|---|
| 論文名稱: |
身體.權力.認同
—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Yu, Sheng Ka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2 |
| 中文關鍵詞: | 身體 、女同志 、台灣文學 、女性書寫 、認同 、陳雪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3 下載:3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身體在文化中長期以來被當作與主體相對立的客體並加以忽略,直到晚近的解構主義思潮與女性主義者的論述,透過定義身體來爭逐主體的定義,並批判性別化的身體,身體論述的重要意義才呈現。本文的以文化研究的方式來對90年代作家陳雪的文本進行解讀,並從身體政治的角度分析其中關於女體/同女/酷兒的相關文本,並分為身體與權力,身體與認同的部分來進行探討。
身體與權力一部份是從壓迫機制切入,討論異性戀法則如何運作在同女的身體中。並從同女身體與空間、同女的慾望、同女的身體與母職等角度進行分析。在身體與權力這一章節,討論了在台灣90年代的文化場域中,保守論述與時代氛圍下,身體被如何規訓與控制,進而從陳雪的文本中如何去書寫一個保守社會空間下的女體來進行分析,論述父權/異性戀霸權如何控制了新聞媒體、文學藝術、教育、醫學,將「正常的身體」、「正常的女體」一再地反覆論述,企圖詮釋著不同於異性戀的行為,並在此過程中生產「真理」。
第四章則是處理身體與認同。分為「同女的身體與認同」與「酷兒的身體與認同」兩個部分作為分析的切入點。筆者在身體與認同的部分,主要從文本中的身體主體作為分析角度,探討女體主體/女同志主體/酷兒主體的書寫如何打開原本狹隘的二元對立的排列組合形式,在界限與界限間,可以有流動,甚至是抹除界限的存在這種主體經驗的論述。在同女的身體與認同先從追尋母性的空間談同女的慾望與自我認同。第二部分探討同女出走以及同女身體的幾種呈現,探討同女從異性戀的家庭出走,從性的權力關係中出走,從自我懷疑中出走,從父親的道德體系中出走,從框架與溫情的假象裡出走並回歸自身的過程。在酷兒書體與認同這一部份,從「流動的身體」、「逾越的身體」兩個角度切入,這一部份強調的是身體越界與差異政治。「流動的身體」分析陳雪文本中雙性戀、易裝、變性等處於邊界上的身體所具有的擾亂著分類系統與秩序的意義。這一部份討論的是異/同界線的消失,以及身體與慾望都處於一種邊界的情境。「非理性的逾越」這一部份,從巴塔耶的異質觀點與色域越界的觀點,以及薩德的邪惡行動的概念分析陳雪文本中S/M、亂倫等非理性的身體。
none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討論文本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遠景,1977年。
白先勇,《孽子》,遠景,1983。
白先勇,《台北人》,遠景,1983。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7。
林裕翼,《我愛張愛玲》,聯合文學,1992。
邱妙津,《鬼的狂歡》,聯合文學,1991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聯合文學,1996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時報,1994。
洪凌,《肢解異獸》,遠流,1995。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皇冠,1995。
洪凌,《宇宙奧迪賽》,台北,時報,1995。
凌煙,《失聲畫眉》,自立,1991年。
陳雪,《惡女書》,皇冠出版,1995年。
陳雪,《夢遊1994》,
陳雪,《惡魔的女兒》,聯合文學,1999年。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探索文化,1998年。
陳雪,《愛情酒店》,麥田出版,2002年。
陳雪,《鬼手》,麥田出版,2003年。
陳雪,《只愛陌生人》,印刻。
陳雪,《橋上的孩子》,印刻出版,2004年2月。
陳雪,《蝴蝶》,印刻出版,2005年1月。
陳雪,《陳春天》,印刻出版,2005年。
陳若曦,《紙婚》,自立,1986。
黃碧雲,《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麥田,1994。
郭良蕙,《第三性》,時報,1986年。
蔡明亮,《愛情萬歲》,萬象,1994。
學位論文
呂錦媛,《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3。
沈俊翔,《9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2004。
許劍橋,《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碩士,
陳建涵,《「看見」同志運動—同志團體的多元發展與參政》,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2003,1月。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簡家欣,《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一般論著
王君琦等著,《媒介與性/別》,台北,遠流,2005年4月。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0年5月。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2月。
王音力,《鄂蘭》,台北,揚智,2002年2月。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2000年4月。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巨流,1999年
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10月。
王雅各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10月。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揚智,2005年1月。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9月。
朱剛,《詹明信》,台北,揚智,1998年12月。
朱雙一著,《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揚智,2002年2月。
何春蕤編,《同志研究》,巨流,2001年6月。
吳潛誠主編,黃宗儀等譯,《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1997。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1991年9月。
宋國程,《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圖書,2004年12月。
宋國程,《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2003年11月。
李小江,《解讀女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李銀河,《性的問題,福柯與性》,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7月。
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7年2月。
阮美姝,《孤寂煎熬的四十五年》,台北前衛,1992年2月。
阮美姝,《幽暗角落的泣聲》,台北前衛,1992年2月。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林木对明,《多為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國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5月。
林秀玲著,《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台北里仁,2004年2月。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巨流,1996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的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年8月。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台北九歌,2005年5月10日。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1998年3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元尊文化,1998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元尊文化,1997年。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3月。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揚智,2003年2月。
夏曉娟,《流離尋案—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唐山,初版一刷,2002年3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2003。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 同志學》,聯合文學,1996年10月。
張中秋、黃凱鋒著,《超越美貌神話》,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月。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大學,1999。
張典婉,《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2004年4月。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1998。
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2001。
張娟芬、許佑生等著,《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台北,心靈工坊,2002年9月初版。
張錦華,《女為悅己者瘦?媒體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2002年7月。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麥田出版,2000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10月。
許佑生,《當王子遇見王子:認識當代同性戀文化》,台北。
陳光興,《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年12月。
陳欣白,《對話與溝通》,台北,揚智,2003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6月1日。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8月。
陸揚,《大眾文化理論》,台北,揚智,2002年11月。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初版三刷,2003年2月。
曾秀萍,《孤臣 孽子 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台北,爾雅,2003年4月。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2001年1月初版。
甯應斌,《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年12月。
楊澤,《狂飆八0—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年11月。
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1992年6月初版。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2005年3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1998年11月10日。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北京師範大學,2001年10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麥田出版,2003年9月。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年11月。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1998年8月。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2001年9月。
鄭美里,《女兒圈》,
鄭祥福,《李歐塔》,台北,揚智,1997年1月。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5月。
謝臥龍主編,《知識形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台北,唐山,2004年6月。
謝臥龍主編,《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台北,唐山,2004年11月。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出版社,1998。
黎活人主編,《台灣後設小說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
羅剛、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
羅剛、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蘇芊玲,《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再版,2002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書出版,2000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經典》,女書出版,1999年。
外國論述(含翻譯理論)
Anne Llewellyn Barstow著,嚴韻譯,《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台北女書,1999年1月。
Alice Schwarzer(愛麗絲 史瓦茲)著,婦女新知編譯組譯,《拒絕作第二性的女人—西蒙 波娃訪問錄》,台北女書出版社,2001年12月3日。
Betty Friedan著,《女性迷思》。
bell hooks(貝兒.胡克思),《女性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江蘇人民出版,2001年10月
Chris Weedon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桂冠出版社,1994年。
Cheshire Calhoun著,《同女出走》,台北,女書, 1997年。
Cortney Davis(柯尼 戴維絲)著,朱恩伶、石大青譯,《她—身體的故事》,台北,女書,2005年。
Chris Barker,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4年9月。
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台北,桂冠圖書,2004。
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1997年11月。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年9月。
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鄉關何處》,台北立緒,2000年10月。
E. C. Cuff、W. W. Sharrock、D. W. Francis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1999年10月。
Frantz Fanon(弗朗茲 法農),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
年4月。
Frances K. Conley,何穎怡譯,《不與男孩同一國》,台北女書,1999年。
Gloria Steinem著,《內在革命》,正中書局。
Germaine Greer著,《女太監》,正中書局。
Germaine Greer著,《改變》,正中書局,1993年9月。
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1995年7月。
Gayle Rubin(葛爾 羅賓)等著,李銀河譯,《酷兒理論—西方90年代性思潮》,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2月。
Herbert Marcuse,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1990年元月。
Jennifer Harding著,林秀麗譯,《性與身體的解構》,韋伯文化,2000。
Julia Kristeva(朱莉亞 克里斯蒂娃)著,《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台北,桂冠新知,2003年5月。。
Julia Kristeva著,張新木譯,《恐怖的權力----論卑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3月。
J. G. Merguior(梅奎爾),陳瑞麟譯,《傅柯》,台北桂冠新知,1998年。
Josephine Donovan(約瑟芬 多諾芳),趙育春譯,《女權主義的知識份子傳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Joy Magezis(裘依 瑪姬西絲)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初版二刷,2001年4月26日。
Jenkins,Keith(凱斯 詹京斯),賈士衡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1996。
John Storey,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2年5月。
Kate Millett著,《性政治》,桂冠,2003年12月。
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1990年1月。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1992年6月。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馴與懲罰》,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1月。
Michel Foucault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74-197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Marilyn Yalom(瑪麗蓮 亞隆),何穎怡譯,《太太的歷史》,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5月。
Marilyn Yalom(瑪麗蓮 亞隆),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初版,2000年3月。
Margaret Mead著,宋踐等譯,《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二版三刷,2003年3月。
Mulhern,F. 編,劉象愚等譯,《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版二刷,2003年9月。
Ophira Edut編著,鄧光潔譯,《妹妹不背洋娃娃:解放芭比情結》,台北,書林,2004年8月。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與學術論述》,巨流,1997年。
Peter Brooker(彼得 布魯克),《文化理論詞彙》,巨流,2003年10月。
Paulo Freire(保羅 弗雷勒)著,方永泉譯,《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2003年10月。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著,俞智敏、陳光達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一版四刷,2004年。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2004年1月。
Roland Barthes(羅蘭 巴特),《神話學》,台北桂冠,2002年6月,初版二刷。
Rosemarie Putnam Tong(羅斯瑪麗 帕特南 童)著,艾曉明等譯,《女性主義思潮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R. W. Connell著,劉泗翰譯,《性/別》,台北書林,2004年2月。
Rosalind Miles(羅莎琳 邁爾斯)著,刁曉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1998年。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2月。
Susan Faludi(蘇珊 法露笛),顧淑馨譯,《反挫:誰與女人為敵》,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9月。
Stuart Hall,周宪、許鈞主編,《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
Tamsin Spargo(譚馨 史帕歌),林文源譯,《傅柯與酷兒理論》,台北,城邦文化,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2月。
Woolf ,V. (吳爾芙)著,賈輝豐譯,《一間自己的房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4月。
二 期刊
《女學學誌》,「性暴力/家庭暴力專輯」,第13期,2002年5月。
《女學學誌》,「性別與大專教科書檢視(一)」,第16期,2003年11月。
《女學學誌》,「性別與大專教科書檢視(二)」,第17期,2004年6月。
《中外文學》,「女人的天空:台灣女性文學與文化專輯」,26卷2期,1997年7月。
《中外文學》,「怪胎情慾學專輯」,1998年5月。
《中外文學》,「同志論述」專輯,1996年6月,25卷第1期,總號289期。
《台灣文藝》,<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地位>,民國1996年12月。
《婦女新知》,「女人認同女人」專輯,1995年7月,158期。
《婦女新知》,「內爆女性主義專輯」,1995年8月,159期。
《婦女新知》,「內爆女性主義專輯」,1995年9月,160期。
《婦女新知》,「內爆女性主義專輯」,1995年10月,161期。
《婦女新知》,「內爆女性主義專輯」,1995年8月,162期。
《騷動》,婦女新知,1996,2期。
《騷動》,婦女新知,1997,3期。
《騷動》,婦女新知,1998,4-5期。
丁乃非,沃璟伶譯,<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1997年8月,第26卷第3期。
李秀娟,<「無名女人」後裔:亞美文學中的陰性系譜>,中外文學,2004年3月,第32卷10期。
朱崇儀,<伊希迦黑與她的新文體:另一種(理論)書寫/實踐>,中外文學,1996年4月,第24卷第11期。
宋美華,<千面女英雄—「克拉麗莎」中的神話架構>,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
邱貴芬,<「你看我是女人嗎?」:從《蝴蝶君》看後殖民性別問題的曖昧空間>,中外文學,1995年10月,第24卷第5期。
胡錦媛,<女子無容便是德:《水滸傳》中的兩性關係>,1993年11月,第22卷第6期。
高天香,<「亞當與夏娃的故事」新解>,中外文學,第17卷第10期。
孫康宜,謝樹寬譯,<柳是和徐燦:陰性風格或女性意識>,中外文學,1993年11月,第22卷第6期。
張錦忠,<流動與游離,或,交換與改變(之必要):林玉玲的離散詩學>,中外文學,2004年3月,第32卷第10期。
張小虹,<重塑法農:《黑皮膚,白面具》中的性別/種族政治>,中外文學,1995年10月,第24卷第5期。
張志維,<穿越「鏡像誤識」:閱讀《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1997年8月,第26卷3期。
趙彥寧,<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分出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5年3月。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2000。
廖炳惠,<女性與颱風—管窺侯孝賢的《戀戀風塵》>,中外文學,第17卷第10期。
劉瑞琪著,<扮裝、變體與假面:莘蒂 雪曼的詭態諧擬>,《中外文學》,2003年12月。
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依德到依蕊格萊>,中外文學,1996年4月,第24卷第11期。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1994年4月,第24卷第11期。
Carolyn G. Heilbrun,李欣穎譯,<雙性人格的體認>,《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年3月。
Helene Cixous,李家沂譯,<從潛意識這一幕到歷史的那一景>,中外文學,1996年4月,第24卷第11期。
Elaine Showalter,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年3月。
Virginia Woolf,范國生譯,<莎士比亞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