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莉鈴
Jhang, Li-Ling
論文名稱: 學校教育學習與歷史區域生活文化發展-以台南市舊城學校為例
School of Educatio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Living Culture of Historical Area-A Case Study of Neighboring Schools of Tainan Old City
指導教授: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歷史區域再生文化資產生活文化地方感教育學習
外文關鍵詞: Regen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ea, Cultural Heritage, Living Culture, Sense of Place, Education Learning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舊城沿線學校與舊城有形無形文化資產之間,不管從地域性生活環境或是生活文化教育的角度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學校為主體操作舊城再生教育活動課程,運用學校「持續性」、「延續性」、「普遍性」的教育特質,有機會促成文化再生的「自明性」、「公共性」並且與文化資產重新建立關係與連結,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歷年學校參與相關舊城教育活動中,探討對「需求/目的」確立的再生教育活動「形式/載體」,並觀察學校教育與在地生活文化發展的關係「意義/價值」。

    《知識吸收》教育活動的「需求/目的」,為對舊城基礎認識的扎根,並且對既有歷史文化的「意義/價值」重新思考;《看法表達》教育活動的「需求/目的」,希望透過內化而後外化的創造力培訓課程,使學生有能力將自我想法表達,透過有意識、計畫過程演進呈現當代舊城生活文化的「意義/價值」。《知識吸收型》教育課程在歷年來的活動展現中已逐漸成熟,本研究聚焦在如何更進一步嘗試《看法表達型》教育課程,透過對《知識吸收型》與《看法表達型》的活動特質觀察可歸納以下兩點。

    一、《input》到《output》活動呈現特質
    舊城再生教育活動具多重式活動特質,因此「形式/載體」展現的形式豐富多元,並且有各自的「需求/目的」,《知識吸收型》的「先備知識教導」教導學生對歷史「意義/價值」的理解、「現地導覽活動」從與歷史生活場域互動關係累積經驗與地方感、「體驗學習課程」體驗轉換和創造知識的過程;《看法表達》的「相關技能教導」為感官和思考的訓練、「創意、思考能力培訓」透過技能學習思考和進行創作,有能力將生活累積的情意表達、「對話與交流表達能力」則是學習公民能力與主人意識。

    二、各發展程度學校與文化再生活動的關係
    各區學校經歷年活動參與程度可分為初階學習型「公園國小」、「開元國小」、「金城國中」平台發展程度未成熟,不具自主推動再生活動之能力、間斷參與型「建興國中」、「台南女中」、「台南神學院」對舊城有認同且具備表述能力,因外在因素無法全心融入、持續運作型「勝利國小」、「光華女中」、「協進國小」有自主能力且積極參與舊城再生計畫。透過對學習效益、特色主題活動、學習領域、十大基本能力目標分析,期待更了解學校教育學習與生活文化發展的關係。

    Between neighboring school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ainan old city there is an unbreakable relationship in viewpoints of loc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iving culture of education. We may use the schools as a main part to operate education activities course of regeneration of Tainan old city and also uti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s such as continuance, continuation and common to facilitate regeneration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dentity and public. So we can build a stronger connection between Tainan old city and the priceless cultural heritage.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V 目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1-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1-1 1-2研究範圍1-4 1-3研究方法與限制 1-6 1-3-1研究方法1-6 1-3-2研究限制1-6 1-4研究架構與流程 1-7 1-4-1研究架構1-7 1-4-2研究流程1-8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研究探討2-1 2-1歷史文化再生的理念與限制2-1 2-1-1歷史意義的限制與面臨的困境2-1 2-1-2文化資產再生概念2-4 2-1-3文化公共性2-7 2-2學校參與對生活文化再生的連結與重構2-8 2-2-1生活文化的關係重構2-9 2-2-2學校與生活文化的連結2-11 2-3校本位課程與舊城文化教育的限制與經營再生2-15 2-3-1傳統教育學習方法實際執行層面的困境與問題2-15 2-3-2鄉土教育操作模式2-16 2-3-3學校教育課程需求相關理念探討2-18 2-4創造式教育學習模式論述2-30 2-4-1教育對象目標-認知、情意、技能理念論述2-30 2-4-2知識吸收與看法表達方式課程概念《input→output》2-37 2-4-3個人到集體的意識集結2-42 2-5小結2-49 第三章 舊城學校活動學習過程3-1 3-1舊城歷史變遷與文化資產3-1 3-1-1舊城歷史區域發展沿革3-1 3-1-2各區環境與公共空間架構特色3-5 3-2舊城文化再生發展與學校社區組織參與過程3-16 3-2-1學校與社區平台參與狀況3-16 3-2-2舊城相關計畫案發展過程3-19 3-3小結3-28 第四章 舊城學校活動操作之文化教育意義4-1 4-1各區學校教育學習與活動內容4-1 4-1-1教育學習類型4-1 4-1-2舊城歷年活動計畫內容4-3 4-2再生學習教育系統與學習效益4-29 4-2-1再生活動教學計畫發展系統建立4-29 4-2-2舊城學校活動學習效益反饋4-37 4-3看法表達學習領域與教育活動特質分析4-42 4-3-1看法表達潛力活動特質分析4-42 4-3-2再生學習領域與能力目標培養醞釀4-52 4-4小結4-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1 5-1從學校教育學習層面5-1 5-2從歷史區域生活發展層面5-1 5-3後續再生教育活動舉辦建議5-2 參考文獻 文獻-1

    【書籍】
    地方感
    1.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蔡文川,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學校參與教育與社區營造學習
    1.John Dewey著,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
    2.楊思偉主編,1997,《新教育實踐:開放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3.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4.黃貞燕編著,2008,《日韓無形的文化財保護制度》,宜蘭:台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5.葉意雯譯,2010,《區域環境的多元參與及學習》,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社會學
    1.Alfred Schutz著,盧嵐蘭譯,1991,《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Erik H. Erikson & Joan M. Erikson & Helen O. Kivnick著,周怜利譯,2000,《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台北:張老師文化。
    3.Emile Durkheim著,渠東譯,2006,《社會分工論》,台北:左岸出版、遠足發行。
    環境行為
    1.高橋鷹志 & EBS組編著,陶新中譯,2006,《環境行為與空間設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發行。
    2.Norberg-Schulz Christian著,施植明譯,2010,《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3.William Lidwell & Holden Kritina & Butler Jill.著,呂亨英譯,2011,《設計的法則》,台北:原點出版。

    【論文】
    1.鄭建良,2003,《批判理論對教育行政領導的新意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2.盧紀邦,2005,《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鍾佩樺,2005,《從柱仔行街到府中街:一個台南都市歷史街道空間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黃一中,2010,《地區組織參與歷史環境再生規劃之研究-以台南市舊城區域的學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鄭幸媛,2011,《歷史區域文化保存與再生中小學教育學習課程運用之研究-以台南市舊城歷史區域的小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6.吳文樺,2012,《歷史區域再生與在地組織參與─以台南市舊城城東區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7.黃湘庭,2013,《台南市舊城沿線學校參與舊城空間再生經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8.盧紀邦,2014,《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台南市舊城區再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期刊文章】
    1.蔡錦昌,2001,《舒茲-柏格派的現象學社會學論述》,東吳社會學報,第11期,頁203-212。
    2.朱芳葶、黃柏翔、陳麗鳳,2003,《組織學習對知識創造的影響》,T&D飛訊,第10期。
    3.古宜靈、廖淑容,2004,《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第31卷第2期,頁91-111。
    4.林崇熙,2009,《文化資產作為一種新科學:文化資產學芻議》,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10期,頁13-28。
    5.陳世明,2011,《群起築市台南市社區營造研討會-社造的回顧與展望》,頁133-146。
    6.劉為光、盧紀邦、陳世明,2013,《台南市舊城邊緣帶空間型態在當代都市生活中的文化意涵》,建築學報,第85期,頁227-244。

    【舊城相關計畫案】
    1.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06-2007,《府城舊城文化館計畫》期末報告書。
    2.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2008-2009,《府城舊城文化館-文化生活圈計畫》成果報告書。
    3.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2006-2008,《府城城緣紀事:舊城歷史區域再生執行計畫》期末報告書。
    4.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2007-2008,《府城舊城城西及其週邊區域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期末報告書。
    5.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2008-2010,《府城社區營造點計畫》成果報告書。
    6.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0-2011,《台南市舊城歷史區域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期末報告書。

    【學校資料】
    城北學校-開元國小、公園國小
    1.曾憲嫻,2009,《遊鎮北坊說文化故事》,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2.公園國小,2009,《北門循跡-大北門文化生活圈系列課程》。
    3.公園國小,2010,《九芎爺爺話公園教師手冊、學習手冊》。
    4.開元國小,2010,《鎮北坊文化園區之旅》。
    城南學校-建興國中、台南女中
    1.建興國中,2008,《小小領航員大南門文化生活圈》。
    2.建興國中,《小小領航員城南舊事三百載》。
    城東學校-勝利國小、光華女中、台南神學院
    1.勝利國小,2008,《大東門舊情也綿綿學生手冊》。
    2.光華女中,2005,《擁抱城緣府城建城280年紀念導覽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台南神學院,2010,《悠遊泉南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台南神學院,《走訪東安坊之台南神學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城西學校-協進國小
    1.協進國小,2005,《五條港小吃新風貌-舊瓶新裝學習手冊》。
    2.協進國小,2008,《台南市社區總體營造-阮兜住佇五條港》。
    3.協進國小,2009,《台南市社區營造點-影像紀錄篇-小小記者社區採訪-巨人少棒關係人的昨日與今日》。
    4.協進國小,2010,《台南市社區總體營造-陶藝滿街下-社區裝置藝術造景》。
    5.協進國小,2010,《五條港文化園區-歷史人文古蹟風情之旅遊學手冊》。
    6.協進國小,2010~2011,《舊城的故事.五條港童玩節-甕城腳的足跡-甕城札記》。
    7.協進國小,2011,《小小記者營》。
    8.協進國小,《家庭親子共學母語篇》。
    9.協進國小,《五條港文化園區-親子學習護照》。
    10.協進國小,《歷史海洋校本課程-協進e起海-歷史海洋守護神》。
    11.協進國小,《小小解說員培訓-武林秘笈》。

    下載圖示 校內:2020-09-09公開
    校外:2020-09-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