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啟斌 Wang, Qi-Bin |
|---|---|
| 論文名稱: |
中國大陸行業協會商會參與社會治理的研究 --以廣東省之行業協會商會為例 Research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Chambers of Commerce in Social Governance in Mainland China --Taking Guangdong Provincial Business Association as an example |
| 指導教授: |
丁仁方
Ting, Jen-Fa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4 |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共產黨 、廣東省 、行業協會商會 、統合主義 、協力治理 |
| 外文關鍵詞: |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uangdong Province, industry associations, Corporatism,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41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要達到國家發展的目的,關鍵動力在國家爲主導還是社會為中心,各方始難以獲得共同的主張與見解。直到隨著以非營利為目的組織興起,政府與社會民間團體的合作關係,不僅成為填補政府服務缺口的第三部門,更對國家發展帶來新的解釋模式。中國的治理模式受到共産主義思想影響,建政後將社會一切組織收歸國家後,社會公民團體直接消失。直到 1978年鄧小平重新上臺後,推動改革開放並重新放資本市場的運作,伴隨民營企業的產生各種行業協會商會逐漸出現。
為確保市場運作順利及確保行業協會商會的合法地位,中國大陸自 1991 年起採行脫鉤政策,將原有的行業協會商會的人事、財政與管理等權限,由政府職能剝離而出,同時賦予行業協會商會承接政府職能和提供社會服務方面的工作,顯示出在中國特有的治理模式中,行業協會商會的存在對於促進產業發展、社會治理與政策參與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行業協會商會在治理過程中的角色,分析其在現行政治體制下的發展及其對社會治理的影響,並探討行業協會商會如何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自主性。希望通過理論探索和個案研究,為理解中國的治理結構提供新的視角。因此,本論文以歷史發展脈絡作為討論的方向,從政策發展、組織架構等面向,觀察政府與行業協會商會的互動關係,進而說明中國大陸政府與行業協會商會在人事、財政等管理層面的脫鉤歷程與重點為何?在參與治理過程中是否成功扮演了角色?行業協會商會的政策參與是否只是口號,還是能在實際政策過程中發揮影響力?並以廣東省內行業協會商會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廣東省的行業協會商會在當前以廣東、香港、澳門為核心的大灣區政策推動下,有向上發展的趨勢,同時確定行業協會商會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儘管,在統合主義的架構下,中國大陸與行業協會商會進行分離,並賦予其自治權力。但是,行業協會商會仍在中國共產黨的控制之下,謹守政治上的紅線,並未踰矩。另一方面,由於行業協會商會間存在競爭關係、資源不均、人力缺乏等問題,導致並非都能獲得相同的發展機會,對企業會員以及社會發展,並不一定都能產生具體的幫助。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政策的持續推動,行業協會商會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將日益凸顯。這一趨勢不僅值得期待,也需要更深入的關注與研究。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 China's governance, analyze their development within China's existing political framework, and assess their impact on social governance. Moreover, it investigates how industry associations can exercise self-governance within national governance. By combining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with case studi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shed new light on China's governance structure. Furthermore, from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 terms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t further elucidates the process and focus of decoupling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 mainland China. Additionally, the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hese associations have effectively fulfilled their governance roles and whether their policy participation is merely symbolic or genuinely influences policy-making processes.
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出版社。
丁仁方(2007)。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相互建構-日本與台灣近年組織性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4(2),1-31。
中國社會組織(2019)。行業協會商會參與國家治理的有力保障。中國社會組織,6,25。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東華出版社。
毛佩瑾(2020)。社會組織的治理結構及其對政策參與的影響—基於WL行業協會的個案分析。江西社會科學,9,204-213。
王 宏(2011)。結社組織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與國家的仲介。學術交流,1,143-146。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占璽(2010)。跨界組織場域中的社會自主性:中國愛滋NGO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
王有志(2021)。淺談行業協會商會黨建與內部治理融合。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4,57-61。
王信賢(2000)。中國大陸國企改革的「組織焊接」-「吳江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籌組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3(12),37-61。
王信賢(2006)。將社會帶回?中國大陸仲介組織的發展與理論省思:以W市商會與行業協會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2),293-326。
王信賢(2018)。科技威權主義:習近平 [新時代] 中國大陸國家社會關係。展望與探索月刊,16(5),111-127。
王曉雪、王鮮豔(2023)。行業協會商會的價值挖掘與實現路徑。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4,139-143。
付佳惠(2016)。濱海新區行業協會商會發展現狀與對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津大學。
包 穎(2014)。行業協會商會因"脫鉤"而更具活力。中國社會組織,5,31-32。
左 奕(2017)。湘潭市行業協會內部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湘潭大學。
未署名(2019)。去行政化,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明確時間表。廉政瞭望,11,1,16。
任 鋒、李 歡(2024)。中心統合主義:大一統國家的一個理論闡釋。社會科學,5,117-127+116。
任 鋒、馬猛猛(2023)。一體聯結與中心統合主義:禮治秩序重建的國家治理啓示。江西社會科學,5,63-72+207。
任一、周立群(2008)。多元主義與合作主義——國家治理與中國行業協會商會體制探索。學術研究,6,55-60。
任曉春、閆飛飛(2022)。中國行業協會治理轉型的困境及對策—基於“結構—關係—行動”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12,92-101。
江 平(1994)。法人制度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江 華、周 俊、周 瑩與郁建興(2011)。國有部門擴張與行業組織政策參與——以ZCIPA參與山西煤改爲例。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22-28。
何明修(2006)。重構國家與教師的關係:朝向統合主義的利益組織中介。研究台灣,(1),5-57。
何俊青(2021)。中國大陸教育公益組織工作內涵與運作困境之個案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8),115-120。
何國科(2019)。新時代行業協會商會依法治理面臨的挑戰和建議。中國社會組織,23,8-10。
吳昊岱(2018)。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政策執行與政策特徵。治理研究,4,102-112。
吳素文、孫東川與朱懷意(2002)。權力的性質與組織結構的演變。軟科學,3,8-11+35。
吳國光(1994)。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研究1993至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呂育誠(2012)。跨域治理概念落實的挑戰與展望。文官制度季刊,4(1),85-106。
呂效華(2014)。行業協會參與創新社會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基於對南京市行業協會的調查。理論視野,1,73-75。
宋曉清(2014)。全面深化改革時代政府與行業協會商會關係的重構。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5,45-52。
李允傑(2007)。公部門績效評估技術與指標。研考雙月刊,31(2),26-39。
李文琴(2022)。行業協會參與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路徑的優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大學。
李利利(2017)。論行業協會外部治理結構調整。開放導報,6,83-86。
李宗義(譯)(2023)。威權演化論:中國如何治理?國家與社會如何維持動態關係?(作者:徐斯儉、蔡欣怡、張鈞智)。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李長晏(2008)。府際治理:概念演化與趨勢挑戰。府際關係研究通訊,2,1-5。
李俊蝶(2020)。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背景下昆明市行業協會商會脫鈎後內部治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大學。
李玲玲與鄞益奮譯(2007)。協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戰略(Agranoff, R.、McGuire, M.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達嘉(2011)。左右之間:容共改組後的國民黨與廣東商人,1924-1925。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1,1-50。
李錦濤(2024)。全過程協商人民民主:一個統合主義的人民政協民主範式新座標。甘肅政協,2,58-65。
汪世虎、陳素華(2018)。社會企業制度視角下中國商會的監管路徑探析。重慶社會科學,11,47-60。
汪可威(1997)。國家、資本、與層峰組織-工業總會如何代表與實踐資本家的利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汪錦軍(2009)。公共服務中的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三種模式分析。中國行政管理,10,70-80。
沈永東、宋曉清(2016)。新一輪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的風險及其防範。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29-37。
沈永東、應新安(2020)。行業協會商會參與社會治理的多元路徑分析。治理研究,1,16-23。
沈宗瑞(2000)。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至52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清華學報,30(2),219-251。
周 俊(2018)。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中地方政府應如何作為—以a市b區為例。中國社會組織,14(2),48-49。
周 俊、趙曉翠(2022)。行業協會商會與政府共治的多元模式及其適用性。治理研究,4,87-94+126-127。
周 俊、趙曉翠(2018)。脫鉤改革後行業協會商會的轉型發展:模式與挑戰——基於S市A區的實證分析。治理研究,4,85-93。
周 逵、黃典林、董晨宇(2020)。國家與市場之間的“調和人”:傳媒轉型與治理中行業協會的角色功能。新聞與傳播研究,27(12),40-61+127。
周海濤、李永賢、張 蘅譯(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作者:Robert K. Yin)。臺北:五南出版社。
周雪光(2011)。權威體制與有效治理: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開放時代,67-85。
周陽山(2002)。〈從公民文化到公民社會─一項現實的考察〉,華岡社科學報,16,1-9。
周陽山、黃玫瑄(2019)。公民社會與自由民主:五四運動留下的問題。傳播研究與實踐,9(2),25-40。
林火旺(無日期)。公民社會是什麼?網頁擷取日期:2023年5月30日,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hwlin/Liberalism97/civil%20society.pdf
林淑馨(2018)。協力神話的崩壞?中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協力現況。公共行政學報,55,1-36。
邱子童、楊偉國(2022)。俄羅斯工會改革的歷史與現實:基於社會統合主義的分析。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5,1-11。
金江峰(2022)。統合型治理的研究譜系與概念特徵。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72-79+126-127。
俞可平(2006)。中國公民社會的制度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南京市工商聯課題組(2018)。南京市行業協會商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探討。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40-44。
胡 強(2018)。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作用-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中國社會組織,23,9-11。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anjit Kumar著)。台北:學富文化出版社。
郁建興,沈永東、周 俊(2014)。從雙重管理到合規性監管——全面深化改革時代行業協會商會監管體制的重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07-116。
郁建興、吳昊岱、沈永東、劉曉貴(2022)。脫鈎改革如何影響行業協會商會政策參與?—基於795家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9,145-156。
郁建興、沈永東與周俊(2014)。從雙重管理到合規性監管—全面深化改革時代行業協會商會監管體制的重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07-116。
韋諸霞(2016)。嵌入型治理:全面深化改革時期行業協會的制度供給探析。中國行政管理,6,52-57。
唐 樺、唐 揚(2020)。實踐中的自由統合主義:中國城市全球化過程中的政商關係——以昆山市爲例。臺灣研究集刊,4,59-71。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2000)。公共服務的制度建構。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夏士芬(2021)。威權統合主義下的雙面性社會團體-以1950年代「臺北市報業公會」爲例。檔案半年刊,20(2),74-89。
夏樂生(2007)。從「國退民進」及「國進民退」現象看大陸民營企業之發展。展望與探索月刊,5(10),18-47。
孫 煒(2008)。民主治理與非多數機構:公民社會的觀點公民社會的觀點。公共行政學報,26,1-35。
孫本初(2001)。公部門課責問題之探究。人事月刊,33(3),10-21。
孫本初(2010)。新公共管理。臺北:一品出版社。
孫本初、鍾京佑(2005)。治理理論之初探:政府、市場與社會治理架構。公共行政學報,16,107-135。
孫迎春譯(2008)。網絡治理:公部門的新型態(Goldsmith, S., & Eggers, W. D.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祥和(2021)。商會、協會協同基層社會治理研究——以義烏為例。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35-40。
徐 丹、張愛明(2021)。行業協會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與實效分析—以武漢市東西湖區“協商在一綫”試點爲例。長江論壇,4,32-37。
徐成龍、陳帥源(2020)。深化改革背景下全國性單項協會外部治理機制現狀,問題及對策。湖北體育科技,39(9),753-757+778。
徐振國(1997)。民間工商業工會與台灣政經體制的轉型Ⅱ,國科會專題計劃研究成果報告。
徐祖平(2016)。廣東繼續深化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中國社會組織,23(1),47。
浩 平與蕭羨一譯(2007)。公共行政之政治經濟學(Horn, M. J.著)。臺北:商周出版社。
祝建兵(2022)。放權、賦能、歸位:當前中國大陸城市社區:治理權力讓渡思考治理權力讓渡思考。昭通學院學報,44,46-53。
郝兵兵(2014)。當代中國行業協會的治理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馬木池(2007)。1928年《商業特刊》中所見的廣東商界的聯合與衝突。田野與文獻,49,22-34。
馬克思、恩格斯(2018)。共產黨宣言(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翻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長俊(2020)。解構與重構:行業協會商會脫鈎改革的政會關係變遷研究。行政管理改革,02,78-87。
馬慶鈺(2020)。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行政管理改革,12(7),36-42。
高一村(2019)。行業協會商會脫鉤:從試點先行走向全面推開。中國社會組織,24(3),6-8。
高雲堅、徐盈豔、賈晶晶、楊美芬與黃玲玲(2020)。廣東加強行會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經驗與成效。大社會,12,52-55。
高慶昆、朱垚穎與宋 琢(2022)。網絡內容治理中的行業協會:仲介地位與協作治理。黑龍江社會科學,5,52-59。
張 漢(2014)。統合主義與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研究—理論視野、經驗觀察與政治選擇。人文雜志,1,110-119。
張 良、劉 蓉(2015)。治理現代化視角下中國地方行業協會外部治理體系重構研究——以上海實踐為例。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86-95。
張成福(2023)。論政府治理現代化。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1,3-18。
張海雲、尤當周(2013)。社會如何管理—民本觀照、權力讓渡與秩序構建。青藏高原論壇,44,27-32。
張義東等譯(2013)。公民社會。(Michael Edwards著)。臺北:開學文化出版社。
曹海軍、文長春(2006)。“統合主義”政府:一種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理論探討,4,14-16。
盛志宏、李文琴(2021)。鄉村振興背景下行業協會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分析—以L縣電子商務協會爲例。廣西經濟,3,92-98。
許源派、許文西(2014)。從國家與社會論證第三部門的運作機制:以中國大陸與臺灣第三部門現況分析。展望與探索月刊,12(2),81-103。
郭道久、康炯慧(2017)。行業協會商會與政府脫鉤:進程、問題與對策。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9(5),6-10。
陳 凱、武愛文(2008)。行業協會性質、特點及其相關研究述評。生產力研究,6,141-143。
陳永傑(2019)。地方政府土地經營的策略邏輯與政企統合關係的新發展。中國行政管理,7,48-53。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志瑋(2004)。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政策研究學報,4,23-46。
陳金貴(2018)。治理之理論與發展。公共治理季刊,33,25-36。
陳恆鈞(2012)。治理互賴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秋政(2008)。跨部門治理之內涵與研究啟示。府際關係研究通訊,4,29-31。
陳家喜(2008)。市民社會抑或統合主義—西方學者關於中國商會研究的論爭。國外社會科學,2,104-109。
陳敦源(2000)。誰掌控官僚體系?從代理人理論談台灣官僚體系的政治控制問題。公共行政學報,4,99-129。
陳敦源(2001)。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3,129-184。
陳敦源(2002a)。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陳敦源(2002b)。政府結構間隙的掮客:府會聯絡人。鮮活管理電子報,12。
陳敦源、徐仁輝(2000)。從「權力授予」概念看臺灣的行政立法互動關係:以八十七年預演算法修正爲例。空大行政學報,10,155-186。
陳敦源、張世傑(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陳敦源、郭政瑋(2011)。民主治理中之資訊交易關係:以臺北市政府府會聯絡機制爲例之研究。文官制度季刊,3(3),37-87 。
陳曉運(2015)。群團組織、競合式鑲嵌與統合主義的運作。青年研究,6,19-27+91。
陶傳進、朱衛國(2018)。專業權力的邏輯及其應用問題。中國非營利評論,11,84-92。
彭渰雯、林依依與楊和縉(2018)。協力決策後的績效吊詭:以性別影響評估和生態檢核表爲例。公共行政學報,54,41-78。
曾水英、殷冬水(2017)。海外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威權主義範式:回顧與反思。社會科學動態,1,25-32。
曾冠球(1996)。行政機關間合作的邏輯與限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曾冠球(2004)。立法授權的政治:交易成本之觀點。東吳政治學報,19,151-185。
童涵浦(2013)。威權制度的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研究:一般性研究框架芻議,發表於全球化與在地性:中國研究與東南亞研究的比較與對話(系列會議二)。臺北:中央研究院。
賀紹奇(2016)。政府與行業協會商會脫鉤後的政社關係重構——基於ISDA的案例研究。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23-28。
馮 巍、馬潤佳(2022)。行業協會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功能作用—以陝西省地下水協會爲例。地下水,6,93-94。
馮宏良,李玉路(2008)。國家與社會互動成長: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規定性。雲南行政學報,3,13-16。
楊 平(2012)。社會管理創新與憲政精神。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3,60-65。
楊友仁、王鴻楷(2001)。中國大陸內陸城市經濟發展與地方產權體制轉化:涪陵模式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0,61-87。
楊夏坤、馮 巍(2023)。行業協會參與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角色定位—以陝西省地下水協會爲例。地下水,1,108-110。
楊曉丹(2021)。行業協會商會參與國家治理的優勢及其效能提升的路徑。黨政幹部學刊,9,69-74。
熊秋琴(2019)。後脫鉤時代”政府與行業協會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深圳大學。
管 兵(2017)。統合、嵌入、參與:社會組織發展路徑探討。浙江學刊,1,57-63。
趙延聰(2010)。行業協會相關概念辨析。法制與社會,29,279-280。
趙紫陽(2009)。改革歷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趙曉峰、馬 銳(2023)。協同共治:農村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企業行爲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2(2),127-137。
劉 倩(2009)。統合主義與中國研究:文獻綜述。學海,4,47-61。
劉 峰、孔新峰(2010)。多中心治理理論的啓迪與警示—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政治學思考。行政管理改革,1,68-72。
劉岱讓(2016)。廣東地緣性商會治理與發展研究。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32(5),82-83。
劉耀東、宋茜培(2018)。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的困境及對策—以湖北省為例。湖北工業大學學報,33(6),7-11。
樂菡靜(2020)。脫鈎:四類行業協會改革後的生存狀況對比。公共管理評論,2(3),122-131。
範家寶(2021)。韌性治理:民間商會內部治理新向度。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5,79-86。
鄭茗鴻、王乾與陳鐵夫(2023)。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治理路徑研究。現代商貿工業,77,31-33。
鄭錫鍇(2001)。政府再造的新治理模式-代理人制度。國家政策論壇,1(5),114-115。
黎 田(2024)。改革開放初期鳳陽縣“大包乾”政策演進再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3,21-35。
黎 軍(2006)。行業自治與國家監督:行業協會實證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盧向東(2017)。“控制-功能”關係視角下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國家行政學院學報,5,71-77+146。
蕭育和(2021)。公共治理的政治理據—阿岡本、盧梭與傅柯公共治理的政治理據。臺灣民主季刊,18,1-38。
龍寧麗(2014)。國家和社會的距離:尋求國家社會關係研究的新範式——基於對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的實證分析。南京社會科學,6,73-80。
繆顧賢(2020)。協同治理視角下政府與行業協會關係研究——以紹興市電行業協會商會為例。產業與科技論壇,4,91-93。
謝百傑(2012)。都會網絡治理課責之實證研究。政策與人力管理,3(1),89-121。
謝杏慧(2013)。第三部門的概念化與界定之探究。聯合勸募論壇,3,1-22。
韓 陽(2016)。健康政商關係的基本內涵、實踐經驗與建構路徑。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48-55。
魏光莒(2012)。漢娜•鄂蘭的公共領域與空間理論。環境與藝術學刊,12,1-12。
魏振像(2000)。民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 艶、劉 傑(2019)。政府主導型嵌入:政府與社會組織的互動關係轉變研究—基於H市資訊化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經驗分析。中國行政管理,7,36-41。
羅文恩(2018)。後脫鉤時代行業協會功能再定位:共益組織研究視角。治理研究,5,104-112。
蘇 強(2023)。行業協會商會對民營企業影響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師範大學。
Alfred Stepan, (1978). The State and Society: Per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nsell, C., & Gash, A.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pp. 543-571.
Ball, A. R., & Millard, F. (1986). Pressure politic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Rhodes, R.A.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XLIV. pp. 652-667.
Bardach, E. (1998). Getting agencies to work together: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managerial craftsmanship.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Bartley, Tim, (2007). How Foundations Shape Social Mov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rganizational Field and the Rise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Social Problems, 54(3), pp. 229-255.
Beder, H. (1984).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ingham, L. B., O’Leary, R., & Carlson, C. (2008). Frameshifting: Lateral Thinking for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In L. B. Bingham & R. O’Leary (Eds.), Big Ideas in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Armonk, NY: M.E. Sharpe.
Bonardi, J.-P., & Keim, G. D. (2005).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ies for widely salient issu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0(3), pp. 555-576.
Bult-Spiering, M. and G. Dewulf. (2006). Strategic issues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
Chase, W. H. (1984). Issue management. Standford, CT: Issue Action Publications.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David B. Turman (1951).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P.33.
De Sousa, L. (2010). Anti-Corruption Agencies: Between Empowerment and Irrelevance. Crime Law Soc Change, 53(5), pp.5-22.
Diamond, L. (1994). Rethinking Civil Society: Toward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5(3), pp. 5-17.
DiMaggio, P. J. (1983) .“State Expansion and Organizational Fields,” In: R. Hall and R. E. Quinn, Eds.,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ublic Policy, Sage, Beverly Hills, , pp. 147-161.
DiMaggio, P. J., & Powell, W. W.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2), pp. 147 - 160.
Ding, Yijiang. (1998). Corporat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n Overview of the Debate in Recent Years, China Information, 12(4), 4: pp.44-67.
Dirlik, A. (2005). Marx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Dobbin, Frank, & Sutton, John R., (1998). “The Strength of a Weak State: The Rights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visio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2), pp. 441-476.
Dobkin Hall, P. (1987). Abandoning the Rhetoric of Independence: Reflections on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he Post-Liberal Era.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16(1-2), pp. 11-28. https://doi.org/10.1177/089976408701600103
Doner, R. F., Schneider, B. R. (2000). Business associa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y some associations contribute more than others. Business & Politics,2( 3) , pp. 261-288.
Eisenhardt, K. M. (1989). An Assessment and Review.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1), pp.57-74.
Etzioni, Amitai. (1973). The Third Sector and Domestic Miss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3(4), pp.314-323.
Finer, H. (1941).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in Democratic Government,” reprinted in Peter Woll, ed. (1966)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247-275. New York: Harper Torch Books.
Foley, M.W., & Edwards, B. (1996). The Paradox of Civil Society. Journal of Democracy, 7(3), pp. 38-52. doi:10.1353/jod.1996.0048.
Friedrich, C. J. (1940). The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reprinted in Peter Woll, ed. (1966)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221-246. New York: Harper Torch Books.
Gerring, John. (2006). Case study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uber, E. J. (1988). Controlling Bureaucracies: Dilemmas in Democratic Gover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ll, P. D. (1987). Abandoning the Rhetoric of Independence: Reflections on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he Post-liberal Era.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6 (1- 2), pp. 11-28.
Hallahan, K. (2001). The Dynamics of Issues Activation and Response: An Issues Processes Model.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3(1), pp. 27-59.
Halper, S. (2010).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6. ReadHowYouWant. com.
Heath, R. L., & Palenchar, M. J. (2009). Strategic Issues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Challeng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Jones, B. L., & Chase, W. H. (1979). Managing public policy issu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5(2), pp. 3-23.
Kearns, K. P. (1996). Managing for Accountability: Preserving the Public Trust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east, R., Brown, K., & Mandell, M. (2007). Getting the right mix: Unpacking integration meanings and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10(1), pp. 9-33.
Kooiman, J. (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 Sage.
Lasker, R. D., E. S. Weiss and R. Miller. (2001). Partnership Synergy: A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The Milbank Quarterly, 79(2), pp.179-205.
Li, C., & Bachman, D. (1989). Localism, elitism, and immobilism: elite form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post-Mao China. World Politics, 42(1), pp. 64-94.
Mayntz, Renate. (1993). Governing Failures and the Problem of Governability: Some Comments on a Theoretical Paradigm. in Jan Kooiman (ed.),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pp.9-2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ilward, H. B., & Provan, K. G. (1998). Measuring network struc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2), pp.387-407.
Noordegraaf, M. (2015). Hybrid Professionalism and Beyond: (New) Forms of Public Professionalism in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Contexts, Journal of Professions and Organization (2), pp. 187-206.
O'Donnell, Guillermo. (1977). “Corporat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state”, 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 47,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Oi, J.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5(1), pp.99-126.
Oi, J. C. (1995).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144, pp.1132-1149.
Oi, J. C. (1999).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lson, M.,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5th printing 1975.
Osborne, S. P. (2006). 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8(3), 377-387.
O'Toole Jr, L. J. (1997). Treating Network Seriously: Practical and Research-Based Agenda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7(1), pp. 45-52.
O'Toole, J. L. J., & Montjoy, R. S. (1984). Interorganizat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4(6), pp. 491-503.
Provan, K. G., & Milward, H. B. (2001). Do Networks Really Work?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1(4), pp.414-423.
Provan, K. G., Veazie, M. A., Staten, L. K., & Teufel‐Shone, N. I. (2005). The use of network analysis to strengthen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5(5), pp.603-613.
Rhodes, R. A. 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4), pp. 652-667.
Robinson, J. A., & Acemoglu, D. (2012).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London: Profile.
Schmitter, Philippe c.,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Review of Politics, 36(1): pp.85-131.
Shi, S. J. (2017). The bounded welfare pluralism: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under social management in China.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19(4), pp. 463-478.
Shumate, M., Cooper, K. R., Pilny, A., & Pena‐y‐lillo, M. (2017). The nonprofit capacities instrument.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8(2), pp. 155-174.
Skocpol T, Evans P, Rueschemeyer D.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outs, Marie-Claude.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 pp. 81-89.
Sørensen, E., & J. Torfing (201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The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 Journal, 17(1), 1-14.
Spires, A. J. (2011). Contingent Symbiosis and Civil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 Understanding the Survival of China's Grassroots NGO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7(1), pp. 1-45.
Stephen D Krasner,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No. Jan., pp.224-225.
Sullivan, H. and C. Skelcher. 2002. 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s. New York: Palgrave.
Tocqueville, Alex de (1969). Democracy in America. Garden City, NY: Anchor Books.
Unger, J. (1996). Bridges: Private Busines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Rise of New Associ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147, pp. 795-819.
Weissert, C. S. (2001). Reluctant Partners: The Role of Preferences, Incentives, and Monitoring in Program Compli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4), pp.435-453.
Wettenhall, R. (2003). The Rhetoric and Realit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 3(1), pp. 77-107.
Wiarda, Howard J., (1997).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 Other Great "ism",. New York: M.E. Sharpe.
中央和國家機關協會黨建部(協會工作局),《關於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後黨建工作管理體制調整的辦法(試行)》,網址:http://www.qizhiwang.org.cn/BIG5/n1/2019/0429/c424985-31057646.html(瀏覽日期:2024年9月18日)
中國工商業聯合會章程,網址:https://www.gdgcc.gov.cn/#/introduce/List?index=2&id=402439990414409728(瀏覽日期:2024年10月18日)
中國社會報,廣東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助力全省高質量發展,網址: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79992955/content.html(瀏覽日期:2024年5月1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2006)。發展改革委:2005年經濟體制改革攻堅取得新突破,網址:https://www.gov.cn/jrzg/2006-02/27/content_211835.htm(瀏覽日期:2024年4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請參見,《行業協會商會綜合監管辦法(試行)》,網址: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tgs/sjdt/201702/W020190906633233855899.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全面推開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改革的實施意見,網址: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27/content_5434101.htm(瀏覽日期:2024年5月1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7〕36號,網址: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803/t20080328_32571.html(瀏覽日期:2024年4月8日)
北京日報,全國7萬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清理整治全面展開,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497685056423538&wfr=spider&for=pc(瀏覽日期:2024年6月20日)
民政部,關於印發《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任職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網址: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38091.htm(瀏覽日期:2024年9月18日)
民政部全國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網址:https://xxgs.chinanpo.mca.gov.cn/gsxt/newList(瀏覽日期:2024年6月3日)
我叫方方格兒,中國各省上半年財政收入榜:廣東第1領跑,湖南超江西,陝西15名,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513282980149728&wfr=spider&for=pc(瀏覽日期:2024年4月8日)
東森新聞,脫口秀惹怒解放軍和黨 笑果文化招聘需求出現「輿情、政府關係」,網址: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520/2503118.htm#ixzz8kFKHlLuN(瀏覽日期:2024年5月11日)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對單口相聲遭控涉嫌侮辱解放軍開罰:213 萬美元,網址: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230517-%E4%B8%AD%E5%9C%8B%E5%B0%8D%E5%96%AE%E5%8F%A3%E7%9B%B8%E8%81%B2%E9%81%AD%E6%8E%A7%E6%B6%89%E5%AB%8C%E4%BE%AE%E8%BE%B1%E8%A7%A3%E6%94%BE%E8%BB%8D%E9%96%8B%E7%BD%B0-213-%E8%90%AC%E7%BE%8E%E5%85%83(瀏覽日期:2024年5月11日)
界面新聞,廣東一季度GDP增長4.4%:工業生産拉動經濟,消費仍顯乏力,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200696446236382&wfr=spider&for=pc(瀏覽日期:2024年7月5日)
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網址:https://www.amchamchina.org/wp-content/uploads/2023/04/AmCham-China-2023-White-Paper.pdf(瀏覽日期:2023年9月14日)
香港01,鄧小平南巡30年|1992年鄧小平爲暫停的改革開放按了快進鍵,網址: https://www.hk01.com/article/72690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瀏覽日期:2024年10月18日)
深圳市民政局,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的决定,網址:https://mzj.sz.gov.cn/ydmh/xxgk/ydmh_zcfg/shzz/content/post_2983358.html(瀏覽日期:2024年8月4日)
湖南省交通運輸廳,“五分離五規範”推進行業脫鈎改革,網址:https://jtt.hunan.gov.cn/jtt/xxgk/gzdt/szdt1/201608/t20160826_3755566.html(瀏覽日期:2024年5月11日)
華南理工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學【思】踐行 | 中國建政成立70年來我國社會組織政策的範式變遷及其基本規律,網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M3MTQ4OQ==&mid=2649894330&idx=1&sn=2f24fe62ba735da1e2cba2e5ff231cfa&chksm=be8e4f7489f9c662f2afcc7701cbfcbdce97ca7cfd99e21c87b8f1b6126a54861816da85766c&scene=27(瀏覽日期:2024年6月20日)
搜狐新聞,脫鈎後,行業協會商會路在何方 ,網址:https://www.sohu.com/a/454644067_120671007(瀏覽日期:2024年9月18日)
新華網,截至目前,全國共登記行業協會商會11萬餘家——推動行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718742183448684&wfr=spider&for=pc(瀏覽日期:2024年4月8日)
福布斯中國,網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486527861313564&wfr=spider&for=pc(瀏覽日期:2024年10月18日)
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鈎 實施方案,網址:https://mzj.gz.gov.cn/gzsmzj/tzgg/201809/8072ff4074684306be6d6a2c312ea31a/files/c8e5f166da0d415aaa6b7076f801475b.pdf(瀏覽日期:2024年5月18日)
廣東政協網,關于借鑒港澳經驗促進我省行業協會商會發展的調研報告,網址:https://www.gdszx.gov.cn/zwhgz/gatwyh/scdy07/content/post_3265.html(瀏覽日期:2024年8月4日)
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網址:https://www.gdgcc.gov.cn/#/introduce/List?index=2&id=402439990414409728(瀏覽日期:2024年10月18日)
廣東省工商聯合會,廣東省商會發展報告,網址:https://pssjk.bnu.edu.cn/databasedetail?SiteID=14&contentId=1270963&contentType=literature(瀏覽日期:2024年4月8日)
數位時代,一場脫口秀,衝擊40億人民幣估值? 一篇看懂「笑果」事件來龍去脈,網址: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75302/xiaoguo-culture-media-wy-may-23? (瀏覽日期:2024年5月11日)
蔡榮祥,質化方法與比政國關研究,網址:https://ips.nsysu.edu.tw/assets/files/20231208110124.pdf(瀏覽日期:2024年4月3日)
蕭功秦(2003)。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政治中的自由派與保守派──兩極衝突及其歷史後果,網址:https://www.modernchinastudies.org/cn/issues/past-issues/81-mcs-2003-issue-2/1288-2012-01-06-09-16-39.html(瀏覽日期:2024年5月11日)
遼寧民政,《社會組織發展報告》,網址:https://mzt.ln.gov.cn/mzt/wbxx/2024013109523044747/index.shtm(瀏覽日期:2024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