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郁屏 張郁屏, Yu-Ping Chang |
|---|---|
| 論文名稱: |
蔣曉雲《桃花井》意象研究 A study on Jiang Xiaoyan’s “Peach Well"construct |
| 指導教授: |
仇小屏
Chiu, Hsiao-P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5 |
| 中文關鍵詞: | 意象 、蔣曉雲 、桃花井 、人物意象 、時空意象 |
| 外文關鍵詞: | construct,, Xiaoyan Jiang, “Peach Well”, character Images, Time and Space Imag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3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眷村的出現,乃為解決大量軍人及軍眷的居住問題,特殊的時空背景,帶動眷村的興建,而居民們特別的人生際遇,使「眷村」如江河納百川,承載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悲歡離合。隨著外省族群第二代、出身眷村的作家們逐漸長成,他們的認同意識是值得注意的,且在文壇上嶄露頭角後,眷村的生活樣貌最終如被打開的潘朵拉的盒子,不論悲喜,一一呈現在大眾面前,雖然這些作家並不特別以眷村文學為創作類型,但熟悉的生活經驗和濃厚的情感在作家筆下自然流露,為眷村的內與外存在留下永恆的紀錄。
自古以來,各式各樣的聚、散故事已成為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大陸居民離開原鄉、在臺灣相逢,先後以散、聚開啟人生的新旅程,到臺灣幾十年之後,面對的是再一次的離散,或有落葉歸根者,也有就這樣老死於臺灣的。不同的人、事遭遇豐富了聚散主題的內容,蔣曉雲《桃花井》便是這樣一本特別的文本,書寫那群「非主流」群體、那「軍區大院」牆外的「外省人」故事。自此,出現了相異於眷村文學書寫的新主題,這主題無疑是為眷村文學開展出新的一條道路。
本論文之緒論,先宏觀的瞭解眷村文學後,再介紹出本論文要探討的對象──蔣曉雲及其《桃花井》。第二章藉由意象學理論來釐清「意象」之定義,瞭解「意象」之形成與背景,明白「意」、「象」之間的對應關係,揭示「象」的內涵,再討論「意」。而後「意象」有何繼承與創新,最後與「意象」相關之名詞再加以界定,以做為研究《桃花井》之論證方法。第三章探討個別意象概念之形成後,再探析《桃花井》當中「人物意象」。第四章續以意象學理論探析《桃花井》之中的「時空意象」。第五章對《桃花井》進行綜合討論,探討《桃花井》全文主旨與篇章意象得出意象統合之美感,以「多、二、一(○)」螺旋理論進行論證,可發現《桃花井》中含有「離散意識」、「認同意識」和「落葉歸根意識」。本論文於《桃花井》一書中舊世紀的記憶、新世紀光影之敘述中研析出《桃花井》之意象脈,以期賦予《桃花井》在「懷情」意象中有更深度的觀點。
透過蔣曉雲的筆尖,筆者見證了外省人第一代及外省人第二代、第三代各自不同的生活型態與內心場景。對於外省人顛沛流離的遷徙過程感同身受,從流落異鄉到落葉歸根,是外省人以血淚交織的人生經歷。身為外省第三代的筆者,藉外省人第一代及第二代的口述親身經歷,試圖研究蔣曉雲《桃花井》之意象,藉此表現出蔣曉雲「蒼涼中包含著溫和敦厚與悲憫」之特色與溫暖寬大之胸懷。
SUMMARY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MDV), originating from a specific history background, was meant to solve the living problems of numerous soldiers and military dependents. Resident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continuously changed into various stories of joy and sorrow in MDV. Moreover, since MDV writers, who were born in MDV and were called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ainlanders, grew up and were valued by literary circles, the life in MDV has been presented in public, regardless of joy or sorrow. Although these writers did not particularly choos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literature (MDVL) as genre, they kept the eternal record of MDV’s existence by writing down their familiar lifeexperience and deep feelings.
Since ancient times, all kinds of poly, bulk story has become a common theme in literature, mainland residents to leave his native place in Taiwan meet, to have scattered, open a new journey of life gather to Taiwan for decades, face pair is again discrete, or roots who have died so old Taiwan. Different people, things and everything suffered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subject, Jiang Xiaoyun "Peach Well" is such a special text, write the group of "non-mainstream" group that "military compound" the wall of the "mainlanders" story. Since then, the emergence of new themes in the military community distinct literary writing, this theme is undoubtedly the military community to carry out new literary road.
參考書目
(古籍以外的資料皆以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一、古籍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卷六〈神思〉,臺北:學海初版社1991年2月再版。
【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卷七,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十四刷。
二、小說文本
蔣曉雲:《隨緣》,台北:皇冠出版社,1997年。
蔣曉雲,《姻緣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5月初版。
蔣曉雲,《掉傘天》,新北市:INK印刻出版社,2011年。
蔣曉雲,《桃花井》,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4月 25日出版二刷
蔣曉雲,《百年好合》,新北市:INK印刻出版社,2011年。
蔣曉雲,《啞謎道場之香夢長圓》,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年9月初版。
蔣曉雲,《紅柳娃》,新北市:INK印刻出版社,2013年。
三、文學理論與古典詩詞鑑賞類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4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2月初版。
任世雍,《小說理論與技巧》,台北:書林出版社,1981年10月。
Caroline Spurgeon著、鐘玲譯,〈先秦文學中楊柳的象徵意義〉,《古典文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初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10月出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初版。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8月四版。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胡有清,《文義學論鋼》,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11月初版一刷。
Austin Warren、Rene Weller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 社,1992年12月再版。
劉世劍,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出版社,1995年。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吳惠娟,《唐宋詞審美觀照》,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一版一刷。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7月一刷。
毛正夫,《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7月初版一刷。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8月初版十三刷。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徐志平、黃錦珠,《文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3月再版一刷。
四、意象學、修辭學、敘事學
余光中,《掌上雨》,臺北:大林文庫,1970年3月初版,頁17。
趙滋蕃,〈形象與意象〉,《文訊月刊》卷4,1983年。
Caroline Spurgeon著、鐘玲譯,〈先秦文學中楊柳的象徵意義〉,《古典文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初版。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初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一刷。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形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一刷。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一版一刷。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以古典詩詞為考察範圍》(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初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五、心理學、詩學、美學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2月初版。
鮑姆嘉滕,〈詩的哲學默想錄〉,《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出版。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一版一刷。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毛正夫,《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7月初版一刷。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1998年8月初版。
王旭曉,《美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一刷,頁91。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九刷。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一刷。
陳銘,《意與境──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6
月二刷。
六、語言學
楊春時,《藝術符號與解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一版一刷。
馬清華《文化語義學》,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一版一刷。
劉雪春,《實用漢語邏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七、其他
茲韋坦‧托多洛夫,〈敘事作為話語〉,《美學文藝學方法論》,臺北: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馬丁(Martin,Wallance)著,伍曉明等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社會科學院,1995年。
Pamela Abbott,Claire Wallace原著,俞智敏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臺北:巨流文化,1995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出版社,1996年。
董小英,《敘事藝術邏輯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一版一刷。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初版。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主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98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加斯東‧巴捨拉(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王靜慧譯:〈家屋和天地〉,《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2003年。
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臺北:允晨出版社,2004年。
齊邦媛、王德威,《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一刷。
英國‧Clive Bell (克萊夫‧貝爾)著,薛華譯,《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孫鴻業,〈「外省人」第二代的國家認同〉,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年2月。
李平,〈身在『家鄉』為異客:在中國大陸的外省人〉,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年2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2年11月。
李有成,《離散》,臺北:允晨出版社,2013年。
八、學位論文
沈芳序,《三三文學集團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孫玉美:《蔣曉雲小說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12月。
蘇睿琪,《眷村圖象•追憶•認同──朱天心90年代小說篇章意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年7月。
詹詠翔,《〈離騷〉意象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九、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
丁琬,〈也是驚喜──訪蔣曉雲一席談〉,《明道文藝》45期,1977年12月。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1993年。
陳滿銘,〈論篇章辭章學〉,《國文學報》35期,2004年6月。
洪惟仁,〈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收錄於施正鋒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 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施正鋒,〈語言與認同政治──族群認同以及國家認同的考量〉,《族群與文化發展 會議論文集》2004年。
何萬順,〈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2009年。
陳滿銘,〈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以「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做考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36期,2010年。
季季:〈當「臺灣老頭」遇到大陸「小紅」──評介蔣曉雲《桃花井》〉《文訊》314期,2011年12月1日。
張怡微:〈卻看小說的從前──蔣曉雲「民國素人誌」系列小說〉,《上海文化》第3期,2013年。
吳祖鯤、王慧姝,〈宗祠文化的社會教化功能和社會治理邏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4卷第4期,2014年7月。
十、報紙
朱西甯評,蔣曉雲的小說,1976-09-17/聯合報/12版。
水晶評,蔣曉雲的小說,1976-10-08/聯合報/12版。
夏志清,〈正襟危坐 讀小說〉1977-10-13/聯合報/12版/聯合副刊。
蔣曉雲,〈楊敬遠回家〉,1993-07-05/聯合報/35版/聯合副刊。
蔣曉雲,〈都是因為王偉忠〉,2010-03-19/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湯舒雯,《印刻文學生活誌:〈以幽默的角度寫悲傷的事──朱天文對談蔣曉 雲〉》,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年,第6卷第12期。
林俊穎,《印刻文學生活誌:〈小說修行者〉》,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年,第6卷第12期。
十一、英文部分
霍爾(Hall,S),The diaspora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Jonathan Rutherford(eds.)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90年。
Woodward,K,Concept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Kathryn Woodward (eds.)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Sage.1997年。
Sliva , Jose Asuncion,De sobremes,Panamericana Pub Llc,2003年。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0.2:000-000,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