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映佐 Chen, Ying-Tso |
|---|---|
| 論文名稱: |
《論語》同異格運用之探析 A Study of the Use on “Tong-yi” of the Analects |
| 指導教授: |
仇小屏
Chou, Hsiao-P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3 |
| 中文關鍵詞: | 《論語》 、同異格 、對照 、點染 、延展 、並列 、枚舉 |
| 外文關鍵詞: | Analects, Tong –yi, Antithesis, Replenish, Stretch, Concatenation, Enumer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80 下載:1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語》作為語錄體之祖,可從語錄體特色、先秦語言現象、語言與思維、創作與傳播等多種角度,觀察其文化價值。
本論文試圖以修辭學之同異格理論,解釋《論語》中「字面同異、內容互映」的現象。於學界研究基礎上,分析前人尚未探討過的語言特色。並援引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探討語言文字背後的心理基礎、文化特點、創作動機。本論文之研究成果可歸納如下。
其一,整理歸納學者的同異格研究,梳理各家說法歧異,確立同異格「字面同異、內容互映」的核心。擴大同異格之定義,將「凡是相鄰相近,字面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內容互映」之語言現象,均視為同異格。
其二,探討同異格形成基礎。首先,以心理學解釋同異格,其形成基礎與人類「比較、辨同異、分類、命名」之思維過程密切相關,而「聯想」是形成同異格之關鍵。其次,從漢文化特點觀之,漢語單音節、詞序靈活等語法特色,均促成漢語容易形成同異格。
其三,將《論語》同異格,依照內容,分為「對照」(調和、對比)、「點染」、「延展」、「並列」、「枚舉」五大類。並說明其形成方式。
其四,從同異格之分類,得出《論語》常見之敘述方式:「人我關係配合實踐程序」、「內外並舉」、「成德境界延展至特質」、「聚焦特定面向以概括整體」、「時間的二分及延展」、「暫時情況與長期狀態並舉」。
其五,歸納《論語》同異格不同形式之交融,有「三元以上擷取二元」、「二元擴大成三元」兩類。形式美感特色為協調穩重、節奏韻律、秩序次第,具有協助讀者辨別段落、聯想連結、推論文意之作用。
其六,探究《論語》涵藏之意義,以孔子思想、編纂背景探討形成同異格之因素。其中,編纂背景又與教育目的、先秦書籍傳播不易相關。由此可知《論語》應非原始口語紀錄,而是在口語轉換書面語時,有一加工過程。
《論語》身為儒家經典,不只思想義理,語言文字和敘事上,也影響後人深遠。本論文聚焦於同異格,從各角度觀察其特色,期能於前人研究基礎上,從新視野、新方法,得出新結論,挖掘《論語》價值。
This thesis use the perspective in rhetoric to analysis the Analect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which the sentences have antithesis contents and similar forms. First, this thesis defines the core meaning of “Tong-yi”, a kind of figure of speech. The core meaning of “Tong-yi” is antithesis contents and similar forms. Second, use psychology to describe “Tong-yi”, it’s formation process is related to thought process, such as comparison, identif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lassification and name, and association of ideas is the key to form “Tong-yi”. The monosyllable and the free word arrangement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Finally, it use the “Tong-yi” to analyze the Analects.
This thesis concludes five kinds “Tong-yi” of the Analects. It summarizes “Antithesis”, “Replenish”, “Stretch”, “Concatenation”, and “Enumeration”. We can see the narrative features by “Tong-yi”. And the common narrative methods and topic of the Analects includ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ordinate practice program, inner and outer, practice state extend to trait, focus on some part to include whole, the dichotomize and extend of time, and temporary situation juxtaposed with long-term situation. The binary form and the ternary form of “Tong-yi” in the Analects can blend with each other. It’s formal aesthetic features include harmony, rhythm, rhyme and orderly. It helps reader identify paragraphs, association, and infer meaning. The reason the Analects has a lot of “Tong-yi” is related to Confucius thought , speech background, and edit background. This shows that the statement of the Analects should be modified rather than the original oral appearance.
一、原典文獻
周・尹文:《尹文子》,收入《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據守山閣本校刊)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重栞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重栞宋本毛詩註疏附校勘記》,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漢・孔安國傳,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重栞宋本尚書注疏附校勘記》,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20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王先謙《漢書》補注本)
魏・何晏集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重栞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校勘記》,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魏・王弼等註:《老子王弼注》,收入《老子四種》(臺北:大安書局,1999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重栞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南朝・皇侃:《論語義疏》,收入嚴靈峯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第2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日本元治元年萬蘊堂刊本)
唐.劉知幾著,浦起龍注釋:〈浮詞〉,《史通通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新編諸子集成》影印清嘉慶16年刊本)
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論語讀本》,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陳騤:《文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一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劉熙載著,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收入清・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臺北:世界書局,2021年,五版)
清・汪中著,田漢雲點校:《新編汪中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清・劉大櫆:《論文偶記》,收入鄭奠、譚全基編:《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匯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影印清宣統庚戌刊本)
二、近人論著
(一) 專書
〔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日〕竹添光鴻會箋:《論語會箋》(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日〕武內義雄著,吳鵬譯:《中國學研究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德〕威廉・馮・洪寶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John D. Bransford, Ann L. Brown, Rodney R. Cocking, M. Suzanne Donovan, & James W. Pellegrino編,鄭谷苑、郭俊賢譯:《學習原理:心智、經驗與學校》(臺北:遠流出版,2004年)
S.I.早川(S.I. HAYAKAWA)、艾倫.R.早川(Alan R. HAYAKAWA)著,林佩熹譯:《語言與人生》(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Fifth Edition)(臺北:麥田出版,2019年)
丹尼爾·列維廷(DanielJ. Levitin)著,黃珮玲、謝雯伃譯:《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The Organized Mind: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新北:八旗文化,2017年)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增修版)》(臺北:萬卷樓圖書,2005年)
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王希杰:《修辭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型心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1年)
左松超:《文言語法綱要》(臺北:五南圖書,2003年)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
朱光潛:〈附錄:近代實驗美學〉,《文藝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2020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四卷(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朱玲:《意象・主題・文體:原型的修辭詩學考察》(臺北:萬卷樓圖書,2018年)
池昌海:《先秦儒家修辭要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何永清:《論語語法通論》(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年)
吳禮權:《現代漢語修辭學(修訂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林文寶:《朗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
金培懿:《近代日本《論語》詮解流變》(臺北:萬卷樓圖書,2017年)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區永超:《論語修辭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麗文文化,1994年)
張高評:《左傳屬辭與文章義法:張高評解析經史三》(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
張雙棣等編著:《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梁庚辰主編:《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許世瑛:《論語二十篇句法研究》(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0年)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大齊:《大眾理則學》(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
陳大齊:《孔子言論貫通集》,收入王壽南、陳水逢主編:《岫廬文庫》8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二版)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
陳炯主編:《中國文化修辭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望道:《美學概論》,收入《陳望道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
陶爾夫、諸葛憶兵:《北宋詞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傅修延:《先秦文學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第八版)
喬治・萊科夫著、梁玉玲等譯:《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臺北:桂冠圖書,1994年)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定稿本)》(臺北:洪範書局,2022年)
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2009年)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三版)》(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黃繩:《論語──散文藝術的萌芽》(長沙:長沙教育出版社,1985年)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
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2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樹達:《論語疏證》,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三輯(臺中:文听閣圖書,2009年)
葛兆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二版)
管敏義:《怎樣標點古書》(河北: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維根斯坦著,尚志英譯:《哲學研究》(臺北:桂冠圖書,1995年)
蒲安迪講,陳珏整理:《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冊3,收入《左盦集》卷2(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蔣伯潛:《中學國文教學法》(臺北:泰順書局,1972年)
鄭昭明:《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三版)》(臺北:桂冠圖書,2006年)
錢基博:《四書解題及其讀法》,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六輯(臺中:文听閣圖書,2013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收入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冊4(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錢穆:《四書釋義》,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冊2(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收入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冊5(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錢穆:《論語文解》,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甲編,冊2(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2021年)
錢鍾書:《管錐編(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錢鍾書:《管錐編(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駱小所:《現代修辭學(修訂版)》(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譚永祥:《修辭新格(增訂本)》(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新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譚學純、濮侃、沈孟瓔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顧建華、張占國主編:《美學與美育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二)專書論文
林千哲:〈中文字詞聯想研究與華語文詞彙教學〉,收入:《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組教學應用組》(上冊)(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997年),頁23-32。
張高評:〈《春秋》書法之修辭觀〉,收入汪榮祖編:《錢鍾書詩文叢說──錢鍾書教授百歲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黃俊傑:〈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為中心〉,收入《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蔡宗陽:〈論語的修辭技巧〉,見氏著:《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頁101-134。
魏聰祺〈「同異」格之分類〉,收入《修辭論叢》第六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年 11 月),頁609-637。
(三)期刊論文
丁亮:〈孔子「正名」思想新詮〉,《臺大中文學報》第69期(2020年6月),頁41-84。
王讚源〈墨子的方法論〉,《教學與研究》第14期(1992年6月),頁35-78。
林遠澤:〈禮制與正名──論儒家對於政治正當性之倫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學構想〉,《漢學研究》第31卷第1期(2013年3月),頁255-284。
張春榮:〈同異詞造句〉,《中國語文》第562期(2004年4月),頁44-46。
張高評:〈破體與創造性思維──宋代文體學之新詮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3期(2009年5月),頁20-31。
張高評:〈《春秋》書法之修辭觀〉,收入汪榮祖編:《錢鍾書詩文叢說──錢鍾書教授百歲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頁331-380。
張高評:〈書法、史學、敘事、古文與比事屬辭──中國傳統敘事學之理論基礎〉,《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4期(2017年1月),頁1-31。
陳引馳:〈「古文」與聲音:兼及其與詩學的關聯〉,《嶺南學報》復刊第五輯(2016年3月),頁259-273。
魏聰祺〈「同異」格之辨析〉,《臺中師院學報》第19期(2005年6月),頁115-143。
(四)學位論文
王雲芝:《論語脩辭藝術探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玉青:《論語中有關孔子形象與君子形象章節之修辭現象的探索》(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苟東鋒《孔子正名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三、外文文獻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https://doi.org/10.1037/h0043158
Cowan, N. (2001). The magical number 4 in short-term memory: A reconsideration of mental storage capacity.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4, 87 - 114.
Olsson, H., & Poom, L. (2005). Visual memory needs categor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 24, 8776-80 .
四、網路資料
王汎森:〈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網址:http://homepage.ntu.edu.tw/~ylwang2008/a-wangvonsen.pdf(2022年3月20日上網)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類推」條,網址: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59883&q=1&word=%E9%A1%9E%E6%8E%A8,(2022年5月10日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