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佳陵 Tsai, Chia-Ling |
|---|---|
| 論文名稱: |
兩種不同的凝視──李國修與賴聲川的認同建構書寫 Two Different Gazes ---- The Recognition Writing of GwoXiou Lee and ShengChuan Lai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Yu, Sheng-K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6 |
| 中文關鍵詞: | 認同 、李國修 、賴聲川 、戲劇 |
| 外文關鍵詞: | Identification, Li Kuo Hsiu, Lai Sheng Chuan, Drama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4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九八○年代中期以降,隨著台灣政治的民主化以及本土化的轉變,以往潛藏在檯面底下的省籍間的問題、衝突、或矛盾,才漸漸浮出檯面,各領域不同的論述聲音,不斷扣擊這扇沉重的大門,在近三十年來台灣各種文化論述當中,包括政治、學術、文學、乃至藝術、戲劇、舞蹈,皆進行著有關文化身分、認同等等論述。綜觀戰後台灣的劇場一直到解嚴後才開始蓬勃發展,而八○年代的舞台戲劇藝術家即針對身分問題、認同建構的議題不斷地被討論。
本論文以八○年代新生代舞台戲劇藝術家---李國修和賴聲川兩人之劇作進行研究,同為外省人第二代,擁有共同的歷史經驗,且兩人至今創作不斷,由於特殊的時代背景與身分問題,劇作中呈現出許多具時代意義的面向,在這複雜的文化身分、國家、族群認同緊緊纏繞的背景之下,兩人如何藉由自身經驗反覆處理自己的認同,描繪其中的轉變,可以說是提供外省人不同的建構認同視角,且以一種更為細膩的方式來看待認同的問題。
本論文研究透過台灣戰後的認同論述,進一步對於李國修與賴聲川的生平背景、創作方式、創作理念及認同建構,作為本論文分析之研究主題,並從中比較探討兩人之異同,希望對日後喜愛戲劇創作或戲劇欣賞的讀者,提供不同的建構認同視角,並對於認同之議題有更深一層的省思。
From the mid of 1980, as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polit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its localization, previous underlying issues, conflicts, or paradoxes regard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provinces had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Voices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each field had constantly had impacts to this topic regarding above concepts. In nearly 30 years amongst every kind of Taiwan cultural discussions which include politics, academics, literature, and even arts, drama, and dancing all relate to cultural 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 Observing postwar Taiwan theaters from a broader view, they had started to develop prosperously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80s, stage drama artists had constantly discussed issues regarding 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is using two new-generation stage drama artists from 80s, Li Kuo Hsiu and Lai Sheng Chuan, as study objects. As being the 2nd generation of citizens from other provinces, they posses sam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had still new works till now. Due to having unique time background and identification issues, in these works they present many perspectives with time meanings. In this complicated backgrounds tightly mixed with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nation, and tribal-identification, how these two authors repeatedly cope with self-identification using self-experiences then portray transformations within provide citizens from other provinces with different constructive identification viewpoint and treat identification issues with a rather attentive method.
Through discussing postwar Taiwan identification, this study furthermore uses life backgrounds, creative methods, creative ideals, and identification construction of Li Kuo Hsiu and Lai Sheng Chuan as research topic of this study analysis. Moreover, amongst compar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peopl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readers that enjoy drama writing or drama going with different constructive identification angles and advanced introspections to identification issues.
文本
李國修,《三人行不行I》,台北:周凱劇場基金會,1993年3月。
李國修,《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台北:文建會,1995年8月。
李國修,《西出陽關》劇本,台北:文建會,1995年8月
賴聲川,《賴聲川:劇場》四冊,台北:元尊,1999年。
賴聲川,《如夢之夢》,台北:遠流,2001年。
賴聲川,《賴聲川劇作─魔幻都市》,台北:群聲,2005年2月。
賴聲川,《賴聲川劇作─世紀之音》,台北:群聲,2005年2月。
賴聲川,《賴聲川劇作─拼貼》,台北:群聲,2005年2月。
賴聲川,《賴聲川劇作─對照》,台北:群聲,2005年2月。
賴聲川,《賴聲川劇作─兩夜情》,台北:群聲,2005年2月。
書目
Stuart Hall、陳光興著,唐維敏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1月。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年12月。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嘉雷斯‧格里菲斯、凱倫‧蒂芬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念與實踐》,台北:駱駝,1998年6月。
朱靜美《意象劇場:非常亞陶》,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11月。
李立亨,《OH ? 李國修 !》,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李國修,《人生鳥鳥─李國修的異想世界》,台北:未來書城,2004年5月。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詩學箋註》,台北: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高格孚,《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2004年7月。
修斌,《關於「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異同之思考》,2006年11月。
郭洪紀,《台灣意識與中國情結》,台北:慧明文化,2002年2月。
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智庫叢書,1993年2月。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國家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市:群學,2010年1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
陶慶梅、侯淑儀編著,《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年1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春暉,1997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縣新店:立緒,2000年5月。
鐘明德《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8月。
鴻鳴,《蔣家王朝》,台北:自行出版,1986年。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9月。
學位論文
白泰澤,《由《千禧夜,我們說相聲》看賴聲川所領導的集體即興創作》,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育珊,《屏風表演班之研究:1986至1996》,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汪俊彥,《戲劇歷史‧表演台灣─1984-2000賴聲川戲劇之戲劇場域與台灣/中國圖像研究》,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孫潔茹,《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陳銘鴻,《「拒絕漂流」─李國修劇作主題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文誠,《曼陀羅的生命旅程:賴聲川《如夢之夢》裡的集體重複、創傷記憶、與歷史再現》,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查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 月。
蔡宜真,《賴聲川劇場及體及興創作的來源與實踐》,成功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單篇文章
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頁208-216。
于善祿,〈好一罈《女兒紅》〉,〈屏風20紀念特刊暨第卅四回作品撼動版─女兒紅〉節目單,2006年。
江淹,〈談「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台北:文建會,1995年8月,頁177-182。
李玉玲,〈島內尋根〉,《女兒紅》節目單,2003年。
李國修,〈走在三岔路口上〉,《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台北:文建會,1995年8月,頁1-5。
李國修,〈母親的背影〉,《女兒紅》節目單,2003年。
李國修,〈應該行,我不是一直在做麼?!-「三人行不行」的創作歷程〉,《三人行不行I》,台北:周凱劇場基金會,1993年。
李國修,〈OH!憂國不憂民〉,《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節目單,2004年。
李國修,〈依然卡在三岔口〉,《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節目單,2004年。
李國修,〈庶民記憶〉,《西出陽關》節目單,2004年。
李國修,〈青春記憶〉,《好色奇男子》節目單,2005年。
李國修,〈一段尋找生命安定的旅程〉,《屏風20紀念特刊暨第卅四回作品撼動版─女兒紅》節目單,2006年。
李國修,〈母親的背影〉,《屏風20紀念特刊暨第卅四回作品撼動版─女兒紅》節目單,2006年。
李國修,〈一個沒有英雄存在的時代〉,《六義幫》節目單,2008年。
邱少頤,〈多向詮釋下的抒情〉,《好色奇男子》節目單,2005年。
房國彥,〈三地三人三岔口〉,《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台北:文建會1995年8月,頁183-186。
陳珮真,〈關於屏風<II>把劇場當事業來做>,李國修《西出陽關》劇本,台北市:文建會,1995年。
張靚涵,〈笑,也會流淚!〉,《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台北:文建會,1995年8月,頁172-176。
彭蕙仙,〈重生的座標〉,《西出陽關》節目單,2004年。
廖玉如〈在虛實模糊地帶說故事──論李國修《京戲啟示錄》和《女兒紅》的敘事結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9年5月。
廖瑞銘,〈從尋根到定根〉,《女兒紅》節目單,2003年。
廖瑞銘,〈不做時間與空間牽扯的傀儡─「OH!三岔口」觀後〉,《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節目單,2004年。
廖瑞銘,〈歷史的感情,一斤值多少?─說「號色奇男子」的歷史情境〉,《好色奇男子》節目單,2005年。
廖輝英,〈愛情,總是迷路〉,《好色奇男子》節目單,2005年。
劉紀蕙,〈斷裂與延續:台灣文化記憶在舞台上的展演〉,《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縣新店:立緒,2000年,頁88。
賴聲川,〈自序二〉,《賴聲川:劇場》,台北市:元尊,1999年。
節目單
屏風表演班,《女兒紅》節目單,2003年。
屏風表演班,《西出陽關》節目單,2004年。
屏風表演班,《三人行不行III─OH!三岔口》節目單,2004年。
屏風表演班,《好色奇男子》節目單,2005年。
屏風表演班,《屏風20紀念特刊暨第卅四回作品撼動版─女兒紅》節目單,2006年。
屏風表演班,《六義幫》節目單,2008年。
賴聲川,《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節目單,1985年。
網站資料
郭少棠,《身分的認同、危機與形成》,20070206摘自《反叛與成長》,2010年1月9日檢索,http://lampful.com/node/31
馮昭記者,《寶島一村大陸演出 避開「共匪」敏感字眼》,中央社20100128上海電,2010年1月29日檢索,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2627462&option=entertainment
馮昭記者,《寶島一村上海首演 觀眾感動無語無題》,中央社20100128上海電,2010年1月29日檢索,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28/5/1zljp.html
《『寶島一村』導演賴聲川解讀眷村的故事》,美國世界新聞網 ,20110117,2011年3月23日檢索,http://www.chinesedailynews.com/article/article-c128129.aspx
校內:2013-08-22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