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齊悅翔 Chi, Yuer-Hsing |
|---|---|
| 論文名稱: |
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中「科學革命」的呈現 (1949-2014)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High Schoo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1949-2014) |
| 指導教授: |
陳恒安
Chen, Heng-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5 |
| 中文關鍵詞: | 教科書 、歷史教育 、中學教育 、科學革命 、世界史 |
| 外文關鍵詞: | textbooks, history education,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world histo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260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究國民政府遷台以來,中學世界史的各版教科書如何呈現「科學革命」,檢視「科學革命」在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中的變化與特色,以及其所受的史學研究、史觀影響。並希望透過此以「科學革命」為核心議題的研究,了解臺灣中學世界史教育的發展歷程,並能給予未來中學世界史教科書在「科學革命」相關議題的建議,一方面幫助中學的世界史教育,也從另一方面幫助中學的科學教育。
從了解台灣中學世界史教育的發展出發,本研究先分析中學歷史的課程綱要,可見其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之後,因應教改而有多方改變,轉為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為主,並嘗試走出「歐洲中心論」。而現今的歷史教育,所受到的政治束縛力已減少許多,但仍不免需要為政治、社會服務,也因此還是有所爭議。
「科學革命」概念在史學界是自二戰後方開始廣為流行,現今的相關研究也已開始對其有各種檢討與重思。在台灣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中,「科學革命」一詞則是「從無到有」,先脫離文藝復興的章節,與「啟蒙運動」混同為「知識革命」此一名詞,而後各自獨立為一主題。
在台灣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中的「科學革命」,多是傳統的敘述方式,以科學家為主角,主軸則是天文學與科學方法上的革命。而台灣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中的「科學革命」的變化,則帶有「固著性」,一方面隨著學界研究,有較為延遲,但與之呼應的改變,但一方面也保存而延續著部分舊內容。對「科學革命」的檢討與重思,在所有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中,僅出現在最新版高中課本的其中一版。
未來台灣中學世界史教科書中的「科學革命」,除了以傳統敘述為基礎外,也建議能納入更多的反思,並更多的融入政治、社會背景,以讓學生能夠以更多的角度去了解歷史,有多元的歷史觀,並更能了解科學發展所受的各方面影響。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high schoo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1949-2014)
Yuer-Hsing Chi
Heng-An Chen
Department of History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UMMARY
This study mainly investigated how th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in high school have presented “Scientific Revolution” sinc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That is, we looked into the changes and features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high schoo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education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s, the study first analyzed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We found that since the abolishment of martial laws in 1987, because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e guidelines have gone through several changes. They turned to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world view and eliminating “European Centrism.”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has become popular in historical studies since the end of WWII. The related studies nowadays have also started to review and rethink critically on this issue. In th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of the Taiwanese high school, the term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was from nothing to something.
In Taiwan, most of th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n describing “Scientific Revolution.” Centering on the scientists, the major axis is the revolution of Astronom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In the future, regarding the introduction on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addition to basing on traditional descriptive methods, we suggested to incorporate more reflections, and integrated more polit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 in the high schoo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In this way, th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histor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holding multiple historical views.
Key words: textbooks, history education, high school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world history
INTRODUCTION
Because of the technical improvements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technology, the trends globalization were triggered, which forced us to cultivate more profound world view as well as the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on multi-cultures. Therefore, recent education and learning of world history in high schools have been centered on cultivating macro world view as the primary learning objective. Among th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although the chapter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does not take up major printed pages, it is one of the very few chapters that lea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required scientific subjects from a historic perspective. For this reason, it has its value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udy mainly explored how th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in high school have presented “Scientific Revolution” sinc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and how historical studies and perspectives have influenced on the presentation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presented in the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used by Taiwanese high schools. We investigated the textbooks published from the time tha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to the latest version of textbooks. Because these textbooks were compiled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set up by MOE,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the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in this years.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we collected related literature on 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Moreover, we general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study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order to learn the formation, appearance, reflections and rethought on the concept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Afterward, we adopte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how “Scientific Revolution” is presented in the textbook chapte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fter 1987, because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purpose of Taiwanese history education had transformed from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he position of “Our Nation” from the learning of “Foreign Countries” to equipped students with “World View.” The content had also changed from political-history-focused to cultural-history-focused, hoping to eliminate “European Centrism” and centering on the present rather than the past. Recently, there have been less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middle schoo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However, it is still a big challenge to incorporate historical study results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properly in the textbook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dicates the period from 16th to 18th century in Europe (Especially 17th century; the year 1543 is viewed as the index of its outset.) There were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s in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experiments in these years, which thoroughly changed the scientific approaches. It meant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science. Also, thanks to these scientists, there are tremendous changes in Europeans Universal View.
The concept of the term “Scientific Revolution” was originated from Jean le Rond D’Alembert in the 18th century. It was after 1939 that Alexandre Koyré formally brought up the concept. Then, Herbert Butterfield popularized the concept, so the concept became very popular in historical field in the western world. Recently, the academics have had profound reflections and rethought on it. However, “Scientific Revolution” is still a widely-used concept in history.
The early versions of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extbook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 world history did not include the issu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e term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Taiwanese history education could be said to be from nothing to something.
The related content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these textbooks that appear the most often in the attached pictures is the revolution-related figures, especially scientists. There is high reappearing and continuing rate of the revolution-related attached pictures. However, the explanations on these pictures have been changing constantly, causing the phenomenon of “one picture, multiple explanations.”
Beginning from Nicolau Copernicus through Galileo Galilei,and Johannes Kepler and finally Isaac Newton represented a generalization of views. The presenting approach of traditional “Scientific Revolution”, from astronomy physics, was always included as the center of content. In addition, the inductive method by Francis Bacon and the deductive method by René Descartes were the must-mentioned “Scientific methods.”
CONCLUSION
From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we can see that the Taiwanese world history teaching material has been renewed with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the textbooks obviously revealed “fixation.” Once appearing, many fixed terms tend to reappear in the following version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change, even relive.
However,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descriptions in the textbooks still focused too much on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which might be too heroic-oriented. Recently, there is only a few reflection and rethought on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So far, the related content only appeared the Han-Lin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based on the latest 2011 curriculum guideline.
In the end of the research, we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introduction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world history textbooks. From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we can still focus on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but more clear definition, time scope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other related contents should be presented.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contents on “Scientific Revolution,” we can discuss the scientific activities at that time through the political perspectives and social background. Also, we should incorporate some reflections and rethought by the academics in the textbook.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not only learn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but als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at the same time.
一、 史料類
文獻資料與課綱:
1. 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2. 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1948年。
3.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52年。
4.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56年。
5.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62年。
6.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暨有關課程教材之檢討與改進意見》,收入《臺灣省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文獻》第八集,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3年。
7.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
8.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9.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
10.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95年。
11.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2001年。
12.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臺北:教育部,2003年。
13.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2003年。
14.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2010年。
15. 教育部,〈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最後造訪:2014.3.18。
16.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17.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18.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96年。
19.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總綱修訂小組、普通高級中學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2006年。
20.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總綱修訂小組、普通高級中學各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2009年。
21.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歷史課程綱要〉,歷史科學科中心(http://203.68.236.93/xoops2/instpage.php?r=&w=100%&h=800&url=203.68.236.93/doc/95course/95-1.htm,最後造訪:2014.3.18。
22. 教育部,〈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18),最後造訪:2013.3.18。
23. 教育部,〈高級中學教科用書審定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14),最後造訪:2013.3.18。
24. 教育部,〈職業學校教科用書審定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40018),最後造訪:2013.3.18。
25. 教育部,〈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定委員會組織運作要點〉,國立編譯館,(http://www.nict.gov.tw/index.php?option=com_rdmaster&task=showcpanel&catid=44&Itemid=71),最後造訪:2013.3.28。
26. 教育部,〈高級中學教科用書審定委員會設置要點〉,國立編譯館,(http://www.nict.gov.tw/index.php?option=com_rdmaster&task=showcpanel&catid=44&Itemid=71),最後造訪:2013.3.28。
教科書:
1. 董作賓、姚從吾、勞榦、夏德儀編,《初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3年1月,臺二版。
2. 王德昭編著,《初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正中書局,1951年11月,臺再版。
3. 方豪編著,《初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世界書局,1951年11月,臺初版。
4. 勞榦編著,《初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勝利出版公司,1953年2月,四版。
5. 劉崇鋐主任委員;夏德儀主編;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編輯,《初級中學歷史》,第五冊,出版地不詳: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54年8月,初版。
6. 劉崇鋐主任委員;夏德儀主編;劉昌洪等編輯;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編輯,《初級中學歷史》,第五冊,出版地不詳:正中書局等,1968年8月,三版。
7. 劉崇鋐主任委員;于鴻霖等編審;夏德儀等編輯;國立編譯館主編;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編審,《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年1月,五版。
8. 李國祁主任委員;于鴻霖等編審;李邁先編輯;國立編譯館主編;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編審,《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1月,改編本四版。
9. 李國祁主任委員;王文發等編審;國立編譯館主編;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編審,《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1月,三版。
10. 李國祁主任委員;王文發等編審;國立編譯館主編;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編審,《國民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1月,改編本六版。
11. 李國祁主任委員;王仲孚等編審;劉德美編輯;國立編譯館主編;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編審,《國民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8月,正式本初版。
12. 吳連賞、彭小甫等指導教授;張峻嘉等編著,《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北: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再版。
13.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土主編;李佐杰等編撰委員;周惠民等編撰指導委員,《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
14. 施添福主任委員;王志嫻等編寫委員;翁國盈等指導委員,《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初版。
15. 賴進貴等指導委員;吳翎君編撰委員;林秀玲等編撰委員,《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
16. 吳連賞、彭小甫等指導教授;張峻嘉編著;陳玲琴等編著,《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北:仁林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四版。
17.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土主編;周惠民等編撰指導;李佐杰等編撰;南一書局國中社會編撰委員會編撰,《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修訂版。
18. 王德權、陳欽賢、黃朝恩審定顧問;何亞宜等編寫,《國民中學社會:乙版》,第五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三版。
19. 賴進貴主任委員;林能士諮詢委員;丁珊珊等編撰,《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修訂二版。
20.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土主編;李其芃等編撰;南一書局國中社會教科書編撰委員會編撰,《國民中學社會:乙版》,第五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初版。
21. 江筱婷、余妍慧、李佩錕等編寫,《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再版。
22. 林能士、賴進貴主任委員;于珊等編撰,《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再版。
23. 王秋原、張伯宇、周惠民、洪泉胡主編;李其芃等編撰,《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8月,初版。
24. 楊肅獻諮詢委員;江筱婷等編寫,《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初版。
25. 林能士、賴進貴主任委員;于珊等編撰,《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初版。
26. 劉崇鋐主任委員;沈剛伯主編;劉昌洪等編輯;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編輯,《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出版地不詳: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61年8月,修訂本五版。
27. 劉崇鋐主任委員;余又蓀主編;劉昌洪等編輯;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等,1966年8月,三版。
28. 劉崇鋐主任委員;于鴻霖等編審;高亞偉編輯;國立編譯館主編;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編審,《西洋文化史》,全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1月,改編本四版。
29. 李國祁主任委員;王仲孚等編審;蒲慕州編輯;國立編譯館主編;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世界文化史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編審,《世界文化史》,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1月,初版。
30. 胡春惠主任委員;姚秀彥等編輯;正中書局高中歷史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主編,《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8月,臺初版。
31. 林能士主編;邱添生等編撰;南一書局高中世界文化歷史篇編撰委員會編撰,《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修訂改版。
32. 古偉瀛等編著,《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五刷。
33. 周樑楷編著;張元等編輯,《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六版。
34. 劉景輝主編;王仲孚編著,《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臺中: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修訂四版。
35. 陳炯彰、蔡英文編著;林立樹等編輯,《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臺北:建宏出版社,2003年8月,修訂版。
36. 胡春惠主任委員;姚秀彥等編輯;正中書局高中歷史教科用書編撰委員會主編,《世界文化史》,全一冊,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2月,臺初版。
37. 林能士主編;邱添生等編撰;南一書局高中世界文化史編撰委員會編撰,《世界文化史》,全一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再版。
38. 莊尚武、孫鳳瑜、劉宗智編著,《世界文化史》,全一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六刷。
39. 周樑楷編著;張元等編輯,《世界文化史》,全一冊,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一版。
40. 劉景輝、李聖光主編;王仲孚編著,《世界文化史》,全一冊,臺中: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修訂二版。
41. 盧建榮、江政寬編著;林立樹等編輯,《世界文化史》,全一冊,臺北:建宏出版社,2003年10月,初版。
42. 林能士主編;劉祥光副主編;楊肅獻等編撰;南一書局高中歷史教科書編撰委員會編撰,《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三版。
43. 王琪、王健文編輯召集;王文霞等編輯,《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四版。
44. 古偉瀛、王世宗編著,《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修訂二版一刷。
45. 周樑楷主編;黃春木等編著,《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三版。
46. 孫若怡主編;賴澤涵總校訂;張桓忠編撰,《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5月,初版。
47. 林能士主編;陳秀芬等編撰,《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初版。
48. 劉景輝、段昌國主編,《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初版。
49. 古偉瀛、王世宗編著,《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初版。
50. 莊德仁主編;陳豐祥等編著,《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初版。
51. 孫若怡主編;孫若怡、白逸琦編著,《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四冊,臺北:康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初版。
二、 相關研究論述
專書:
1. 李理,《教育改造與改造教育 : 教育部審定高中台灣史課程綱要及教科書研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0年。
2. 藍順德,《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3. 歐用生,莊梅枝主編,《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發學會,2003年。
4. 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
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合編,《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1986年。
6. 監察院,《教科書「一綱一本」及「一綱多本」問題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監察院,2009年。
7. 王仲孚,《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 : 歷史教育論集二編》,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8.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臺北:商鼎文化,1997年。
9. 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 :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10. 周樑楷,《歷史的書寫與教學:談《世界文化史歷史篇》》,臺北:龍騰文化公司,2001年。
11. 周樑楷,《史觀與史實:談「世界文化史」》,臺北:龍騰文化公司,2003年。
12.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研究小組,《中小學教科用書編輯制度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13. 梅遜 (Stephen F. Mason),陳寬仁譯,《科學革命》,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14. 柯恩(I. Bernard Cohen),魯旭東、趙培杰、宋振山譯,《科學中的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15. 懷德海 (A. N. Whitehead),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世界》,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16. 麗莎.賈汀(Lisa Jardine),陳信宏譯,《顯微鏡下的科學革命 : 一段天才縱橫的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年。
17. 史蒂文‧謝平(Steven Shapin),許宏彬、林巧玲譯,《科學革命:一段不存在的歷史》,臺北:左岸文化,2010年。
18. H‧弗洛里斯‧科恩(H.Floris Cohen),張卜天譯,《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19. 孔恩(Thomas S. Kuhn),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20. 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é),劉勝利譯,《伽利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21. 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é),張卜天譯,《牛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22. 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é),陳瑞麟、張樂霖譯,《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臺北:商周出版,2005年。
23. 理查德‧S‧麥斯特福爾(Richard S. Westfall),彭萬華譯,《近代科學的建構:機械論與力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24. T.S.Kuhn,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25. Marcus Hellyer,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e Essential Readings,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3.
26. Margaret J. Osler. , Rethinking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期刊論文:
1. 劉俊庚、邱美虹,〈我國百年國中科學課程發展回顧與展望〉,《科學教育月刊》,347 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2012.4。
2. 秦夢群、賴文堅,〈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政策與問題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第九卷第二期,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2006.5。
3. 楊國揚,〈我國教科書編審制度之演進與發展〉,《教師天地》,第171期,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11.4。
4. 朱美珍、董秀蘭,〈我國現行教科書審定的理想與實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8期,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11.2。
5. 歐用生等,〈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現況之評估〉,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0.9 (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2985,c551-1.php),最後造訪:2014.3.28。
6. 白月橋,〈對歷史教科書改革的幾點意見〉,《清華歷史教學》,第八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 9。
7. 林正珍,〈世界史理念的建構其相關論述〉,《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1999.6。
8. 林慈淑、劉靜貞,〈他山之石: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寫理念〉,《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四期,臺北:臺灣歷史學會,1997.3。
9. 陳莉婷,〈從國中歷史教科書中附圖看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一以新編〈國中第一冊〉初版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0卷5期,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 2。
10. 黃秀政,〈高中歷史教科書的開放與審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0卷5期,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 2。
學位論文:
1. 陳明印,《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2. 郭淑美,《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 駱毓貞,《戰後台灣教科書制度問題之探討—以高中歷史教科書為例(1945-2005)》,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4. 梁安琪,《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 蔡偉娟,《世界史教育的理論與實際-以當代美國、日本、台灣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為分析對象》,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6. 周妍希,《戰後我國(初)國中歷史教科書中世界史教材內容演變之研究(1945-2001)》,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7. 杜曉惠,《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8. 王清美,《高中世界史教科書中「工業革命」的呈現》,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9. 錢宜新,《科學革命的序曲-哥白尼行星理論的創造性與和諧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三、其他
1. 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2000年,第6冊。
2. 國民中小學審定圖書查詢 http://review.naer.edu.tw/Bulletin/PA01.php
3. 高級中學審定圖書查詢 http://review.naer.edu.tw/Bulletin/PA02.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