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世倫 Chen, Shin-Lun |
|---|---|
| 論文名稱: |
巷道傢具營造與居民共同生活經營-以台南市南區同安里與松安里巷道為例 Contribution of alley furniture and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living -Tongan Village and Songan Village of South district in Tainan as research |
| 指導教授: |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6 |
| 中文關鍵詞: | 生活行為 、社區營造 、巷弄傢俱 、共同生活 、巷弄空間 |
| 外文關鍵詞: | living behavi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lleys furniture, communal life, alley spa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區發展所遇到的議題複雜且多樣,造成許多社區在發展過程中一直無法突破瓶頸,有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難題,也有居民彼此之間冷漠的困境。因此,如何讓原有居民的日常生活行為,藉由媒介的置入產生更積極之互動,來期待居民產生更多樣的互動行為,同時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多數的社區透過舉辦活動,讓參與之居民有某種程度上的互動,有其意義,但效果有限,其並不容易延伸至居民日常生活之互動。該透過何種媒介及操作方式,來促成居民產生更積極的互動,並投入社區公共事務之參與,是社區發展中重要之課題。
本研究選擇台南市南區灣裡周邊的社區,在研究期間藉由走訪社區紀錄、觀察,提出活絡居民日常互動之可能與看法。期望藉由實作巷弄傢俱之活動,透過接觸居民、社區組織、引導居民參與來達成效果。而本研究所探討的是參與及巷弄周遭之居民,是否因媒介之置入會有所改變或產生新的互動行為,並促成彼此相互關心。傢俱置入的據點中,有的跟之前一樣,有的有增加一些活動行為類型,而在同安里的據點則呈
現多樣的活動類型。此據點的內涵說明如下。
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原先在社區所觀察到之居民生活行為分為兩種,其一是多數居民日常個人的生活
行為再來則是少數的分享性的互動行為。但經由巷弄傢俱之活動後,觀察發現居
民分享性的互動行為變得頻繁,並產生新的關心性的互動行為,居民開始會彼此
相互關心、照顧。
二、經由居民參與巷弄傢俱實作後,所經營之營造點帶起之互動,有效帶起,1.活絡
居民互動分享的行為;參與之居民開始走出家門與他人交流,並且主動分享。2.
促進不同年齡層之交流;參與實作之居民會帶其孫子、兒子前來參觀,並在此休
息、聊天,促成聚集之行為,帶起社區老、中、青之互動。3.營造點促進不同族
群之交流;社區居民因其需求開始尋求社區組織之協助,透過討論促使社區組織
能夠了解社區居民內部的心聲,能夠更符合居民所需求並具在地特色,且落實由
下而上之參與機制,為社區奠定良好發展之基礎。
三、經由巷弄傢俱之活動後,參與帶動居民對社區環境意識的提升,一方面帶動巷弄
空間營造之想像,居民逐漸有了環境改善及美化之想法;例如:彩繪牆壁、空屋
利用等等。另一方面則於共同生活中形成巷弄認同感,由於感受到鄰居彼此的關
愛及環境改變,而對於所處之巷弄空間逐漸產生認同,進而來到營造點與他人互
動,並由巷弄人際關係,擴張到大範圍的居民日常生活空間,透過關心增加彼此
更深一層的情感交流,並帶起友善的互動及此巷弄之認同感。
SUMMARY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issues are getting complicated and diverse,some residents get hard to take part in public affairs and some residents stay indifferent between each other, this caus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rocess faces a huge obstacle. Therefore, how to get residents to interact energetic,diverse and take part in community public affairs are worth to consider through placing a medium. Today majority of community organizes several activities which are significant, they try to get residents have some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other but the results are limited and it is really hard to sprea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sidents into daily life. Through which kind of medium and manipulated method is the main issue of developing a community, facilitate residents to interact energetic and get involves in public affairs.
Keywords: living behavi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lleys furniture, communal life, alley space
書籍
1. 林瑞欽(2000)。新台灣社區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台北市: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
進會。
2.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市: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
4. 蔡文川(2010)。地方感:環境空間的體驗.記憶與想像。高雄市:麗文文化。
5. 尼克.華茲(Nick Wates),查理斯.肯尼維堤(Charles Knevitt)(1993);謝慶達,林賢卿
譯。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台北市:創興。
6. 徐震(1982)。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
7. 安妮.米柯萊(Anne Mikoleit),摩里茲.普克豪爾(Moritz Pürckhauer)著;洪世民譯。
城市密碼:觀察城市的100 個場景。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
學位論文
1. 李佳佩(2014)。社區生活行為與生活空間使用之特質—以台南市中西區銀同里、
萬昌李、開山李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 謝宗軒(2014)。鄉村型社區戶外生活行為與生活空間研究-以台南市東山區嶺南
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陳佩雯(2014)。駐地工作室與歷史區域再生-以台南市銀同里為例,國立成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王明傑(1999)台北市社區參與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
士論文。
5. 盧紀邦(2005)。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
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蔡佳吟(2012)。Country Road 誰來牽手?-台南土溝社區「牽手路」空間營造經
驗中的溝通,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謝美美(2008)。鄉村社區營造之障礙與效益探討-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成員之觀點,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期刊文章
1.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社區發展中隊社區組織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75,
135-143。
2. 林振豐(2002)。苗栗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對策。空大行
政學報,12,293-336。
3.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4. 王銘琪(1998)。散播綠意散播愛-參與社區綠美化行動。福利社會雙月刊,66,
31-36。
5. 馬文全(1998)。關還心、鄉土情-綠化造街活動心得報告。福利社會雙月刊,66,
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