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智堯
Chang, Chih-Yao
論文名稱: 從溝通理性觀點探討都市設計審議委員角色-以台南市為例
The Roles Played by Urban Design Review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 A Case Study in Tainan
指導教授: 張秀慈
Chang, Hsiu-Tzu Bett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都市設計審議審議過程審議委員溝通理性溝通式規劃
外文關鍵詞: Urban Design Review, Review Process, Reviewers,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collaborative planning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都市設計機制的落實可以分為兩部分探討,分別為設計規範(Design guidelines)以及設計審議(Design review)兩部分,過往學界研究多以都市設計機制切入探討,研究訂定更完善的設計規範以及如何調整設計審議制度,以求審議能將設計規範於都市審議中確切落實。過往將委聘委員、政府代表視為單純依照制度及規範,進行審議來推動都市設計的角色,未能深入了解於審議過程中所形塑之動態,對於都市設計審議內涵及結果的影響。故本研究以溝通理性觀點,探討都市設計審議過程對於都市設計審議結果的影響,嘗試指認審議參與者於過程中角色,藉以了解參與者相互之間的關係及所形塑的審議過程。本研究以台南市為研究地區,針對民國104-109年六年間之申請案件及審議參與者進行研究;藉由訪談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中各類參與者,並輔以政府公開資料及溝通理性相關理論內容,嘗試理解審議過程之動態對於都市設計審議結果之影響。
    本研究發現,其一,台南市都市設計審議中而因其審議制度賦予委員會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致使審議過程中角色的產生,共可以分為提供不同專業審議意見的宣道者,以法規規範為基準審查的審查者,以輔助會議順利協商的被動推動者,以及於會議中收斂、統合觀點的主動推動者。而於審議會議中不同職位與背景的參與者,也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扮演角色推進審議過程;其二,而審議過程中的協商、審議意見的討論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審議裁決結果;長期而言都市設計審議的過程經驗對於研究地區的設計規範擬定與修正也存在影響;最後,以溝通理性相關論點,探討都市設計審議過程中,發現參與者之間的權責與背景差異,導致參與者對於協商過程的實質影響程度不同,抑或是審議協商的時程問題導致參與者認為其結果為妥協而非協商。
    鑒於上述,本研究建議以參與者方面而言,可以藉由委員經驗的分享與傳承及將過往案件依屬性進行統整分類,以強化過往審議經驗的延續;制度方面則可將進入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之案件層級提高,或以聯審方式提高審議效益,使現行台南市都市設計審議過程減少無法實踐溝溝通理性協商過程之情況。

    In the past, academic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design guidelines and explored whether the design review implemented the design guidelines. This thesis takes urban design review as a dynamic process. It considers the role of reviewers as active participants to influence the design review system and the advancement of design guideline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urban design deliberation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It takes Tainan City as the study area to examine the role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deliberation process. Applications and review committees within the six-year time frame from 2014 to 2020 are examined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the review process. Methods of study include interviews with urban design reviewers and public sector representatives and document analysis of the meeting notes.
    We find that (1) Four roles are played in the review process: advocate, reviewers, passive facilitators, and active facilitators. Participants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backgrounds in the review process will also play their roles in various ways to advance the deliberation process. (2) The results of negotiation and the discussion of deliberation opinions during the deliberation process will affect the outcome of resolution and even affect the formulation of the design guidelines. (3)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nts' pow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backgrounds, the effects of their comments in resolution are not the same. Sometimes the lack of time for negotiation may lead participants to believe that the result is a compromise.
    This research suggests applications can b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ir attributes based on the deliberation experience of reviewees in the past. Regarding the review system, cases entering the Urban Design Review Committee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or conduct a joint review with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committee with the Department of Building to improve the review efficienc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第一節 從都市設計審議探討溝通理性 3 第二節 都市設計審議參與 10 第三節 都市設計機制與概念 14 第四節 過往都市設計審議相關研究及方法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問題及方法 23 第二節 前導研究 2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9 第六節 研究貢獻及重要性 43 第四章 實徵研究成果 45 第一節 台南市都市設計審議會議實務情況 45 第二節 台南市都市設計審議角色 52 第三節 角色關係與會議動態 64 第四節 都市設計審議實務與溝通理性相關理論之差異 71 第五章 結論 77 第一節 都市設計審議角色之於都市設計審議 77 第二節 都市設計審議角色之於溝通實踐審議過程 79 第三節 以溝通實踐觀點提出都市設計審議制度改革建議 82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與研究限制 84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1

    1. Forester, John (2009). Dealing with Differences: Dramas of mediating public dispu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Kim, Joongsub (2019). What Do Design Reviewers Do? Understanding Roles Played by Design Reviewers in Daily Practice. Springer.
    3. Scheer, Brenda Case and Preiser, Wolfgang F.E,(1994). Design Review-Challenging Urban Aesthetic Control. New York, NY: Chapman&Hall
    4. Taylor, Nigel (2001). The Deliberative Practitioner: Encouraging Participatory Planning Practices [Review of the book The deliberative practitioner: Encouraging participatory planning processes].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72(4), 488-490.
    5. Healey, Patsy (1992). Planning through Debate: The Communicative Turn in Planning Theory. 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63(2), 143-162.
    6. Healey, Patsy (1996). The communicative turn in planning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patial strategy 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23(2),217-234.
    7. Healey, Patsy (1997). The communicative turn in planning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patial strategy 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3(2), 217-234.
    8. 內政部營建署(2008)。林欽榮(主持人),當前都市設計面臨之課題與挑戰,2008全國都計建管會議,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9. 內政部營建署(2008)。林欽榮(會議主持人),當前都市設計面臨之課題與挑戰-論都市設計未來發展政策,全國都計建管會議(都市設計部分)會前會,台北市政府、花蓮縣、彰化縣、高雄縣。
    10. 王价巨(1998)。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11. 王鳳雄、蘇春地(2010)。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對於組織轉型領導的啟示與實踐,學校行政,28,1-19。
    12. 何友鋒、劉正智、劉玉屏(2010)。民眾參與都市設計審議研究,設計學報,15(1),51-70。
    13. 江姮姬(2001)。從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探討我國教科書審查制度,國教學報,13,135-168。
    14. 余美鳳(2000)。法令與裁量互動對都市發展之影響-以財產權觀點探討都市設計制度在台灣的發展(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15. 李佳霖(2011)。台灣都市設計執行機制研究-以四大都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16. 李政賢 (譯) (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 (原作者: John W. Creswell & Cheryl N. Poth)。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7)
    17.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18. 林欽榮(1995)。都市設計概論。載於林欽榮(主編),都市設計在台灣(1-22頁)。台北市: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19. 吳佰玲(2007)。統包建築工程都市設計審議期程之風險管控-以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20. 吳沛頤(2013)。台北市都市設計審議程序探討-業主開發權益與都市設計審議之衡量(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21. 吳建德(2005)。台南市都市設計審議制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22. 吳綱立(2006)。從西方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發展看台灣都市設計專業的定位。建築學報,55,111-146。
    23. 高文婷、張效通(2019)。我國都市設計審議與客責性之分析與改進。都市與計畫,46(3),171-197。
    24. 黃金盛(2021)。哈伯馬斯的公共領域論述與全球治理思維。哲學與文化,48(6),71-88。
    25. 黃瑞祺(1996)。批判社會學-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P243-249。
    26. 黃慧雯 (譯) (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 (原作者: Benjamin F. Crabtree & William L. Miller)。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1992)
    27. 黃崑山(2006),由開發管理制度探討台灣都市設計之定位與功能,都市與計畫,33(1),P31-49
    28. 賀士麃(2005)。台北市都市設計制度。南亞學報,25,31-43。
    29. 賴世剛、辜永奇(2002)。如何提昇市政審議機制之研究-以都市設計審議、環境影響評估及公共藝術審議為例,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30. 羅傳賢(2014)。立法程序與技術。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1. 羅嘉惠(2016)。臺南市建築基地綜合設計審議制度執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