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何昊靜 Ho, Hao-Ching |
|---|---|
| 論文名稱: |
《藥地炮莊》的生命哲學 Fang Yizhi’s Life Philosophy by giving example of “Yao-Di-Pao-Zhuang” |
| 指導教授: |
葉海煙
Yeh, Hai-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68 |
| 中文關鍵詞: | 藥地炮莊 、方以智 、莊子 、生命哲學 |
| 外文關鍵詞: | Yao-Di-Pao-Zhung, Fang Yizhi, Life Philosophy |
| 相關次數: | 點閱:91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明社會局勢混亂,屋社既毀,生命朝不保夕,士大夫處在這樣社會背景,對於安頓生命,實現人生價值,難免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方以智身為明代遺民,不仕新朝,即使逃禪心中仍舊存有儒家之志,加上學問廣博,貫通中西,其思想的複雜度不言可喻,其以實學進入,莊學總結的哲學生命,固然是值得我們研究主題。本文以《藥地炮莊》為研究核心,卻不能只著眼莊學,首先從晚明社會背景入手,從歷史宏觀角度理解明遺民的處境。直就生命問題而言,首先從境界處立定,莊子以道為前提的生命,重視內在精神的把持,在方以智吸納「托孤說」的儒家視角之下,給予「逍遙」積極的意義。下貫至生命,則是「世間出世間」皆能無礙,此則有賴方以智對於物我關係的見解,結合莊子「道樞」、「環中」之關係,使物我皆能養神存形。最後則是生命安頓的問題,明季士大夫失去政治舞台,轉而追求道德實踐,道德實踐的各種面向就成為士大夫突破生命困境的方法,方以智在〈人間世總炮〉曰:「人間險阻場,誣人間乎!心若不生,何險何阻?」在人生困境中突圍,以至於能看淡生死,最後能夠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展現獨特的個人價值。
We set Fang Yizhi's work“Yao-Di-Pao-Zhuang” as the core, with background and other academic works, which can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views. In this thesis, we use literature analysis to infer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Zhuangzi is the study of the core in Fang Yizhi’s old age and it is kind of academic milestone to his works. It also contains his philosophy of Zhuangzi which solves social problems and reflects on his personal lives. “Yao-Di-Pao-Zhung“ is Fang Yizhi’s significance work about explanation of Zhuangzi, so that through this work can show out the dilemma of life, interperson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his mind from Fang Yizhi who faces to his own life problems. Meanwhile, we can compared their personal ideal between Zhuangzi and Fang Yizhi to rich the intertextuality and meaning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in“Yao-Di-Pao-Zhuang”
一、傳統文獻(依年代排列)
1.[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1981年。
2.[明]方以智:《物理小識》,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3.[明]方以智著,邢益海注:《冬灰錄—外一種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
4.[明]方以智著,張永義注釋:《藥地炮莊箋釋˙總論篇》,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
5.[明]方以智:《藥地炮莊》,臺北:廣文出版社,1975年。
6.[明]方以智著,張永義注釋:《藥地炮莊》,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7.[明]方以智著,龐樸注:《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8.[明]方以智著,張昭煒整理:《象環寤記˙易餘˙一貫問答》,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
9.[明]方以智著:《浮山文集後編》,收錄於四庫盡燬書叢刊編輯委員會撰,《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冊一百一十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0.[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2年。
11.[清]方中發:《白鹿山房詩集》收錄於楊訥、李曉明編《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集部第三冊,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1997年。
12.[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二、近人研究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列)
1.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2.任道斌著:《方以智年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3.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3年。
4.余兆鵬、余暉:《文天祥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5.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
6.余德慧、石佳儀:《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2003年。
7.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8.邢益海:《方以智莊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
9.林繼平:《孔孟老莊與文化大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0.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2年。
11.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辭彙》,臺中:瑞成出版社,2005年。
12.彭戰果:《無執與圓融―—方以智三教會通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13.馮友蘭:《人生哲學》,臺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
14.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15.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16.南懷瑾,徐芹庭著:《周易今註今譯》,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7.萬繩楠著:《文天祥》,臺北:知書房,1996年。
18.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2003年。
19.廖肇亨:《忠義菩提——晚明清初空門遺民及其節義論述探析》,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3年。
20.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1.劉元青:《方以智心性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4年。
22.蔣國保:《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24.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2001年。
25.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1.江淑蓁:《方以智中和詩學思想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2.李宛玲:《方以智藥地炮莊思想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李素娓:《方以智「藥地炮莊」中的儒道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年。
4.張德鴻:《文天祥思想人格探析》,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5.傅咨銘:《對方以智《東西均》中「太極」與「均」的思想意涵探討》,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2003年
6.傅咨銘:《對劉蕺山、方以智、王夫之生命實踐理論之研究-從道器關係為論》,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7.劉浩洋:《方以智《東西均》思想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8.劉浩洋:《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9.謝仁真:《方以智哲學方法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四、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1.王志楣:〈《莊子》逍遙義辨析〉,臺北:政大中文學報第八期,2007年12月。
2.李波、方勇:〈論方以智對莊子學說的整合與改造〉,湖南:《求索》,2009年7月。
3.邱敏捷:〈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臺南:《南大學報》第39卷第1期。
4.徐聖心:〈王夫之《論語》詮釋之「應病予藥」喻辯──兼與方以智藥病說之比較〉,臺北:《臺大中文學報》29期,2008年12月。
5.張世亮:〈方以智的「不落有無」說〉,包頭:《陰山學刊》,2010年4月。
6.楊自平:〈方以智《東西均》的生死哲學〉,臺中:《興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3年6月。
7.劉元青:〈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探微——以生死觀為例〉,湖北: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4。
8.劉浩洋:〈「三教歸易」:明遺民方以智忠、孝兩全的生命實踐〉,花蓮:《東華漢學》12期,2010年12月。
9.蔡振豐:〈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臺北:《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卷1期總號13,2010年6月
10.蔡碧名:〈「守靜督」與「緣督以爲經」──一條體現《老》、《莊》之學的身體技術〉,臺北:《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11年6月。
11.鄧克銘:〈方以智論莊子——以道與物為中心〉,臺北:《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2013年3月。
12.鄧克銘:〈方以智論莊子逍遙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四十八期,2014年10月。
13.鄧克銘:〈試論方以智的知與無知〉,臺北《鵝湖學誌》52期2014年6月
14.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15.謝明陽:〈覺浪道盛《莊子提正》寫作背景考辨〉,新竹:《清華學報》42卷1期,2012年3月。
校內:2020-07-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