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君萍
Yang, Chun-Ping
論文名稱: 蘇聯前衛藝術家亞歷山大·羅欽可之攝影研究
A Study on the Photography of the Soviet Avant-garde Artist Alexander Rodchenko
指導教授: 王雅倫
Wang, Ya-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亞歷山大羅欽可蘇聯前衛藝術攝影政治宣傳
外文關鍵詞: Alexander Rodchenko, Soviet, Avant-garde Art, Photography, Political propaganda
相關次數: 點閱:85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亞歷山大·羅欽可(1891─1956)是蘇聯前衛藝術家,也是一位全能藝術家,為俄國十月革命後的重要前衛人物。蘇達可夫(Grigory Shudakov)這麼形容他──「蘇維埃的攝影先驅」。
    羅欽可早期以繪畫和平面設計為主,後來轉至攝影到攝影創作,他的攝影作品反映社會現實,在形式上尋求創新,經常用「羅欽可角度」,為觀賞者帶來震撼。羅欽可的鏡頭對準時代肖像、城市風貌及科技景觀,呈現其對國家的另一種視角,也令後人對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蘇聯留下深刻印象。因此羅欽可的攝影表現對當時藝術創作環境是一種新突破。另外在國內尚未有羅欽可的攝影藝術創作發展相關研究,因此引起筆者想要更進一步研究的動機。
    本論文以探討羅欽可的攝影作品風格與發展為主軸,由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深入探討在時代背景下的攝影發展,從拼貼蒙太奇到攝影創作的作品,再藉由這些攝影作品當中,探討他的創作後期的藝術影響及政治宣傳的意義。最後,筆者期許透過本研究,能由羅欽可在蘇聯藝術革命過程中的創作,分析他在攝影作品中的個人特色與題材論述與對整個二十世紀蘇聯前衛藝術的影響。

    Alexander Rodchenko (1891~1956)is a Soviet avant-garde artist and an all-around artist, and an important avant-garde figure behi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Sudakov described him as ─"the Soviet photography pioneer."
    Rodchenko early is primarily the drawing and graphical design, afterward transferred to photographing the photographic creation, his photographic work reflection social reality, formally is seeking the innovation, uses "Rodchenko angle", brings to shock for the viewer. Rodchenko's lens is aimed at the portrait, the city style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dscape, presents its another angle of view to the country, also makes the posterity to impress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20th century. Therefore, Rodchenko's photographic performance is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here has not been Rodchenko's photographic art development at Taiwan, so it has aroused the resurcher motivation to study further.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Rodchenko photography style and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axis, by the artist's creatio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from collage montage to the works of photography, and through these photographic work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influence of his late cre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Finally, the resurcher hopes that through this research, Rodchenko in the Soviet art revolution process of creation, analysis of his photographic works in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me of the entire 20th century Soviet avant-garde art influence.

    緒論 1 第一章 蘇聯前衛藝術與攝影的發展 15 第一節 蘇聯前衛藝術的背景淵源 15 第二節 十月革命前後的前衛攝影 19 第三節 蘇聯寫實攝影的發展脈絡 27 第二章 羅欽可的藝術與前衛攝影 33 第一節 羅欽可藝術背景 33 第二節 從繪畫到攝影的轉變 36 第三節 攝影創作與設計應用 38 第三章 羅欽可的攝影風格及題材探討 45 第一節 羅欽可的攝影風格 45 第二節 羅欽可的攝影題材 48 第四章 羅欽可後期藝術活動與攝影 94 第一節 羅欽可的藝術影響 95 第二節 政治宣傳與攝影 102 結論 109 引用文獻 111 參考文獻 116 附錄一、羅欽可生平年表 122 附錄二、圖錄 128

    引用書目
    一、 中文專書
    (一)、 中文書目
    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史話》。北京:人民美術,1999年。
    阮義忠。《當代攝影大師:二十位人性見證者》。臺北:攝影家,2000年。
    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史(下冊)》。臺北:藝術家,2006年。
    林路。《攝影思想簡史》。杭州:浙江攝影,2008年
    暮澤剛巳著,蔡青雯譯。《當代藝術關鍵詞100》。臺北:麥田出版,2011年。
    顧崢。《印刻時代風潮:海報中的二十世紀》。上海:上海文化,2012年。
    徐宗懋。《十月革命:宣傳版畫與國際報導精選》。臺北:商周,2017年。
    (二)、 翻譯中文書目
    王景堂譯。《美國ICP攝影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Ency)。北京:中國攝影,1992年。
    Giulio Carlo Argan, 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1992年。
    David Bordwell著,游惠貞譯。《開創的電影語言─艾森斯坦的風格與失學》(The Cinema of Eisenstein)。臺北:遠流,1995年。
    黛安娜‧克萊恩(Diana Crane)著,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轉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vant-Garde)。臺北:遠流,1996年。
    Toby Clark著,吳霈恩譯。《藝術與宣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格瑪莉亞.基爾南(Maria Kiernan)著,楊惠君譯。《莫斯科:歷史老城市 建築新風》。臺北:木馬文化,2003年。
    安東尼拉‧薩洛莫尼(AntonellaSalomoni),卡佳、吉娜、文娟譯。《列寧與俄國革命》(Lenin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希爾達‧凡‧吉爾德(Hilde VenGelder)、海倫‧維特斯傑斯特(Helen Westgeest)著,毛衛東譯。《攝影理論歷史脈絡與案例分析》(Photography Teo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2014年。
    茱麗葉‧哈金著,範斌珍譯。《偉大的攝影師傳記》。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6年。
    二、 中文學位論文
    楊艷。《20世紀早期歐洲的攝影蒙太奇》。杭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三、 中文期刊
    顧錚。〈羅欽可的莫斯科影像〉。《中國攝影家》。第3期,(1997年3月)。頁69-72。
    賀允宜。〈俄國共產革命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歷史月刊》。第144期,(2000年1月)。頁38-43。
    朱健炫。〈「美學」在攝影中的理論與實務〉。《攝影天地》。第336期,(2004年7月)。頁58-66。
    朱健炫。〈「美學」在攝影中的理論與實務〉。《攝影天地》。第339期,(2004年10月)。頁68-73。
    朱健炫。〈「美學」在攝影中的理論與實務〉。《攝影天地》。第344期,(2005年3月)。頁63-70。
    毛维舫著。〈俄羅斯紅場大閱兵〉。《旅遊縱覽》。第10期,(2009年10月)。頁32-35。
    顧錚。〈政治的影像影像的政治〉。《中國攝影家》。第5期,(2016年5月)。頁106-107。
    四、 外文書目
    Dabrowski, Magdalena, Aleksandr Rodchenko, New York, N.Y. : Museum of Modern Art, 1998.
    Heiting Manfred, “The Soviet Photobook 1920-1941”, Göttingen : Steidl, 2015.
    Karginov, German, Rodchenko,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Publishing, 1979.
    Khan-Magomedov, Rodchenko : the complete work, Milan, Italy : Idea Books Edizioni Publishing, 1986.
    Lavrentiev Alexander, Alexander Rodchenko: Photography 1924-1954, Konemann Publishing, 1995.
    Morozov Sergei and Lloyd Valerie, Soviet photography: An Age of Realism, Ra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 1985.
    五、 網路資料
    林之滿、蕭楓主編。《美化生活的裝飾藝術》(電子書:https://www.pubu.com.tw/epubReader/67519?productId=70245)
    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12&htm=08-280-4706%BBX%A4%D3%A9_.htm(檢索日期:2017年1月2日)。
    孫武。〈構成主義與十月革命〉。出自於藝術中國:http://www.artchn.com/design/industry/197001/artchn_126645.html(檢索日期:2017年10月4日)。
    〈現代攝影之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http://www.ineews.com/zh-tw/203742/ (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8日)。
    一點資訊。〈攝影發展史──十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藝術流派〉:https://www.yidianzixun.tw/article/0HWPBTcn (檢索日期:2017年12月28日)。
    The art story- Alexander Rodchenko: http://www.theartstory.org/artist-rodchenko-alexander.htm (檢索日期:2018年2月22日)。
    ART THEORY:OSIP BRIK─〈PHOTOGRAPHY VERSUS PAINTING〉原文網址:http://theoria.art-zoo.com/photography-versus-painting-osip-brik/(檢索日期:2018年3月4日)。
    The art story- Alexander Rodchenko: http://www.theartstory.org/artist-rodchenko-alexander.htm (檢索日期:2018年3月4日)。
    雪花新聞─〈強大的儲備:為什麼在蘇聯舉行遊行的運動員〉,資料來源:https://goo.gl/vHNMvu(檢索日期:2018年4月3日)。
    FOTO8─On Balconies: Alexander Rodchenko。原文網址:http://www.foto8.com/live/on-balconies-alexander-rodchenko/ (檢索日期:2018年5月4日)。
    壹讀─〈二戰蘇軍「後勁十足」的秘密:30年代幾百萬人下班直奔一個地方〉資料來源:https://read01.com/0gBjnN.html#.Wx6rYNUzaM8(檢索日期:2018年5月5日)。
    IMDb─Alexander Rodchenko Biography: https://www.imdb.com/name/nm0734447/bio (檢索日期:2018年5月10日)。
    MOMA─Aleksandr Rodchenko
    原文網址:https://www.moma.org/artists/4975?locale=en&page=2&direction=fwd(檢索日期:2018年5月31日)。
    〈Alexander Rodchenko and Margaret Bourke-White〉原文網址:http://www.siuding.com/2013/11/alexander-rodchenko-and-margaret-bourke.html(檢索日期:2018年5月31日)。
    北京文藝網─http://www.artsbj.com/Html/art/mxxf/09923.html,(檢索日期:2018年5月31日)。
    〈Alexander Rodchenko─Pictures and pain〉原文網址:https://www.economist.com/node/10640579(檢索日期:2018年5月31日)。
    六、 影音資料
    DVD影像:《世紀文藝之旅─文化的俄羅斯》,臺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依照年份排序)
    (一)、 中文專書
    張心龍。《都是杜象惹的禍》。臺北:雄獅,1990年。
    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史話》。北京:人民美術,1999年。
    阮義忠。《當代攝影大師:二十位人性見證者》。臺北:攝影家,2000年。
    曾長生。《馬列維奇=K. Malevich》。臺北:藝術家出版,2002年。
    奚靜之。《俄羅斯美術史(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
    鄭意萱。《攝影藝術簡史》。臺北:藝術家,2007年。
    林志銘等。《影像研究‧藝術思維》。臺北:北市美術館,2007年。
    謝碧娥著。《杜象詩意的延異:西方現代藝術的斷裂與轉化=The differance of M. Duchamps poetics : the non-continuousness and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modern art》。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陳永國。《視覺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王紅生。《二十世紀世界史》。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郭紅梅。《二十世紀早期西方視覺文化研究─以魏瑪時期的德國為例》。大陸: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
    (二)、 翻譯中文書目
    漢斯.利希特著,吳瑪悧譯。《達達-藝術和反藝術:達達對二十世紀藝術的貢獻》。臺北:藝術家,1988年。
    詹明信(Fredric Jai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1989年。
    羅莎琳‧克勞絲(Rosalind E. Krauss)著,連德誠譯。《前衛的原創性》(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臺北:遠流,1996年。
    艾倫.卡布羅(Allen Kaprow)、傑夫.凱利(Jeff Kelley)編,徐梓寧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卡布羅論文集》(Essays on the Blurring of Art and Life: Allan Kaprow)。臺北:遠流,1996年。
    阿諾德‧豪澤(Arnold Hauser)著,居廷安譯。《藝術社會學》(Sociology of Art)。臺北:雅典,1997年。
    培德.布爾格(Peter Burger),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Theorie der Avantgarde)。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特里‧巴雷特(Barrett,T.)著,何積惠譯。《影像藝術批評》(Criticizing Photographs)。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6年。
    強納森‧柯瑞拉(Jonathan Crary),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性與現代性》(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臺北:行人,2007年。
    奧斯汀.哈靈頓(Austin Harrington)著,周計武、周雪娉譯。《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學爭論》(Art and Social Theory:Sociological Arguments in Aesthetics)。南京:南京大學,2010年。
    賀爾.福斯特(Hal Foster)主編,呂健忠譯。《反美學:後現代論集》。新北:立緖文化,2013年。
    拉茲洛‧莫霍利-納吉,周博、朱橙、馬芸譯。《運動中的視覺:新包豪斯的基礎》(Vision in Motion)。北京:中信,2016年。
    (三)、 中文學位論文
    黃靜婷。〈藝術與政治:納粹德國「大德國藝術展」與「頹廢藝術展」〉。臺北市立師範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孜燕。〈論納粹宣傳畫的風格與象徵寓意〉。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吳冠緯。〈阿多諾《美學理論》中的藝術雙重性〉。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張渟。〈決定性瞬間攝影美學概念分析〉。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家韡。〈俄羅斯革命時期實踐概念之研究(1918-1925年)〉。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四)、 期刊
    王立朝。〈本雅明與馬克思關於藝術的思想的比較〉。《唐山師範學院學報》。30卷3期,(2008年05月),頁87-89。
    莫其遜。〈論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的實踐化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卷3期,(2008年6月),頁71-76。
    賈陽果。〈論前衛藝術與藝術創新〉。《藝術探索》。22卷5期,(2008年10月), 頁72-73。
    汪正龍。〈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多重內涵、當代發展及面臨的挑戰〉。《江西社會科學》。2009卷7期,(2009年7月),頁109-114。
    李長俊。〈前衛藝術的精神性:談達達主義尤其是杜象的藝術〉。《視覺藝術論壇》。第7期,(2012年07月),頁30-47。
    陳泓易。〈原創,自主性,與否定性的迷思──前衛藝術運動中的幾個主軸概念及其轉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9卷第2期,(2015年12月),頁1-21。
    王欣芸。〈技術.藝術.大眾─本雅明藝術生產理論中技術與藝術關係研究〉。《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卷7期,(2015年8月),頁198-200。
    林惺嶽。〈前衛藝術的亞洲解讀〉。《美學藝術學》。第3期,(2012年1月),頁109-127。
    二、 外文書目(依照字母排序)
    (一)、 專書
    Elliott David, Rodchenko and the arts of revolutionary Russia, New York:Pantheon, 1979.
    Lavrentiev,Alexander, Dabrowski Magdalena, Rodchenko Alexander, Alexander Rodchenko: Painting, Drawing, Collage, Design, Photography, New York, N.Y.:Museum of Modern Art, 1998.
    Milner John, Rodchenko: Design, Woodbridge: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2009.
    Noever Peter, Rodchenko—Stepanova The future is our only goal. Aleksandr M. Rodchenko, Varvara F. Stepanova, Munich : Prestel, 1991.
    Steidl Gerhard, Macgill Peter, Rodchenko, Göttingen: Steidl, New York: MacGill Gallery, 2012.
    Tupitsyn Margarita, Rodchenko&Popova: defining constructivism, London:Tate, 1999.
    (二)、 期刊
    Bowlt John E., “Rodchenko and the Arts of Revolutionary Russia by David Elliott”, Leonardo, Vol. 15, No. 2, 1982. pp. 169.
    Dickerman Leah, “The Fact and the Photograph”, Soviet Factography, Vol. 118, October, 2006. pp. 132-152.
    Elliott David, “ Rodchenko: The Complete Work by Selim O. Khan-Magomedov and Rodchenko”, The Russian Review, Vol. 48, No. 4. Oct, 1989. pp. 447-449.
    Kiaer Christina, “Rodchenko in Paris”, October, Vol. 75, 1996, pp. 3-35.
    Lodder Christina, “Rodchenko. New York “,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ol. 140, No. 1147, Oct., 1998, pp. 710-712.
    Malmstad John E., “Review works-Rodchenko-Constructing in the Future. Exhibition Catalogue by Rodchenko”, The Russian Review, Vol. 68, No. 2, Apr, 2009. pp. 333-334.
    Oberson Anne-Laure, “Rodchenko”, MoMA, Vol. 1, No. 4. Jul. – Aug., 1998. pp. 10-13
    Rodchenko Aleksandr, “The Revolutionary Archive of A. R.”, in Soviet Factography, Vol. 118, October, 2006. p.153-158.
    三、 網路資源(依照檢索日期排序)
    Masters of Photography-Alexander Rodchenko
    http://www.masters-of-photography.com/R/rodchenko/rodchenko_articles2.html(檢索日期:2016年11月9日)。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 CULTURE- Art Styles in 20th century - Art Map- Alexander Rodchenko,http://www.all-art.org/art_20th_century/rodchenko1.html(檢索日期:2016年11月9日)。
    The Art Story: Modern Art Movements-Alexander Rodchenko
    http://www.theartstory.org/artist-rodchenko-alexander.htm(檢索日期:2016年11月9日)。
    Independent-“Rodchenko's revolution: a socialist with true vision”(2008.01)
    http://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art/features/rodchenkos-revolution-a-socialist-with-true-vision-767595.html (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0日)。
    Nailya Alexander Gallery,http://www.nailyaalexandergallery.com/ (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2日)。
    ART THEORY:OSIP BRIK─〈PHOTOGRAPHY VERSUS PAINTING〉原文網址:http://theoria.art-zoo.com/photography-versus-painting-osip-brik/(檢索日期:2018年3月4日)。
    MOMA─Aleksandr Rodchenko
    原文網址:https://www.moma.org/artists/4975?locale=en&page=2&direction=fwd(檢索日期:2018年5月31日)。
    〈Alexander Rodchenko and Margaret Bourke-White〉原文網址:http://www.siuding.com/2013/11/alexander-rodchenko-and-margaret-bourke.html(檢索日期:2018年5月31日)。
    北京文藝網─http://www.artsbj.com/Html/art/mxxf/09923.html,(檢索日期:2018年5月31日)。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Rodchenko: The impact of 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原文網址:https://www.wsws.org/en/articles/2008/04/rodc-a10.html?view=print(檢索日期:2018年5月31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