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梅政清 Mei, Chung-Ching | 
|---|---|
| 論文名稱: | 中國上古天文學之社會文化意涵 | 
| 指導教授: | 王健文 Wang, Chang-W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21 | 
| 中文關鍵詞: | 上古天文學 、天文學史 、天文學 、天文 、先秦天文社會思想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5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古代天文學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經過了漫長的累積其內容日益豐富,西周以後開始稱得上「天文學體系」。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思想的開拓,可說是一個加速期,表現在天文學體系的發展上日益細密,至遲到春秋時期已經完成了斗建十二辰位觀測系統,同時仍持續擴大對恆星的認識。晚近出土之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漆箱蓋所繪二十八宿圖,證實了至遲在春秋戰國之交,古人已完成二十八宿之恆星體系。
另外由春秋時期開始,長時期對於長週期的行星觀測也開始呈現其觀測成果,木星以合於天之大數——十二——的原因其大週期首先被發現,土星也由於基本上與二十八宿之數同而被認識。戰國時期歲星日益受重視,受制於斗建十二辰位運行之觀念,從歲星衍生出依斗柄所指而行的太歲,使得天文信仰有著更豐富的表現。
就作為包容天文體系的宇宙觀而言,春秋戰國時代也是個重大的轉折。過去以神話作為認識基礎的原始蓋天說,自春秋時代末期以後,隨著天文學的進展,不斷受到挑戰,戰國時期的知識份子在面對天圓地方之疑問時,亦只能從哲學上說解。秦漢時期各種宇宙論盛行,期中尤其以渾天說、新蓋天說、宣夜說為宗。宣夜說以危急既有之天文學成就而日漸消弭,蓋天說引進土圭所得數據作為新的支撐,與渾天說瑜亮一時,但渾天說終以更能考核天象勝出,成為後世宇宙論之主流。(參見附錄二)
另一方面,從春秋中期以降,土圭測日影之用途不斷出現新意,從「求地中」到「確定二分二至」,使得天文觀測取得重大突破。農業序列得以自天文星象中游離出來,在生活項目與天文星象已然鬆動之際,庶民生活項目之大宗——農業——脫離天文星象之節度,更加凸顯了天文星象在信仰方面的功能。
天文作為一種信仰,我們可以從幾層同心圓的方式看到古人大從世界觀,小到個人身體,都企圖與天這個體系建立關連。同時在庶民的腦海中,天文信仰也不斷演化,歲與太歲、斗建所在、符碼化之後的二十八宿,都有可能影響人生禍福,而人們卻可能透過理性的推算方法來預知吉凶。
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結束了,眾聲喧嘩之後歸於平靜。漢代堪稱為中國第一個盛世,不論文治武功皆有其應然之歷史地位。在穩定成長的時代中來看學術成果,應當較能有一條水平線可求。
西漢司馬遷以〈天官書〉與〈曆書〉向世人昭示了當時天文學的階段性成就。
典  籍
1.	孔穎達 等,《十三經注疏(一)——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1,十一版。
2.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9,初版。
3.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80.11,三版。
4. 陳奐,《詩毛氏傳疏》,台北:學生書局,1972.8,影印再版。
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9,再版。
6. 陳立,《公羊義疏》,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台一版。
7. 韋昭 注,《國語》,台北:宏業書局,1980,初版。
8.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3,初版二刷。
9.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8,文一版。
10.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4,初版。
11. 劉寶楠,《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11,初版。
12. 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初版。
13. 戴望,《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90.6,十三版。
14.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94.9,初版。
15.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4,初版三刷。
16. 陳奇猷 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10,初版三刷。
17. 高誘 注,《淮南子》,台北:世界書局,1991.3,九版。
18. 郭璞 注,邢昺 疏,《爾雅注疏》,台北:世界書局,1985.5,四版。
19.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9,初版二刷。
20. 大陸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輯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7,初版八刷。(據明代顧從德,《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刻本重印。)
21. 徐彬 注,《金匱要略》,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2.1,七版二刷。
2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2,再版。
23.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89,初版。
24. 班固 撰,顏師古 注,《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78.8,再版。
25. 范曄 撰,李賢 等注,《後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84.3再版。
26. 房玄齡 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初版。
27. 魏徵 等撰,《隋書》,台北:宏業書局,1974.7,初版。
28. 楊家駱 編,《三輔黃圖唐兩京城坊考》,台北:世界書局,1984.2,三版。
29. 瞿曇悉達 編、李克和 校點,《開元占經》,長沙:岳麓書社,1994.12,初版。
30. 趙曄 撰,徐天祐 注,《吳越春秋》,台北:世界書局,1979.12,三版。(景明弘治覆元大德本。)
31. 張衡 著,張在義 等譯注,《張衡文選譯》,成都:巴蜀出版社,1990,初版。
32. 王毓榮 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6,初版二刷。
出土文書
1.	文物出版社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9,初版。
2.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7,初版。
3. 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00.7,初版。(《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
4. 郭沫若 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3,初版。
書  目
1.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
2. 卡西勒 著,甘陽 譯,《人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11,再版。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初版。
4. 王師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初版。
5. 石雲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綱─天文卷》,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初版。
6. 朱文鑫,《天文學小史》,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90號,上海書局。
7. 朱文鑫,《曆法通志》,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90號,上海書局。
8. 朱文鑫,《天文考古錄》,收於:《人人文庫082》,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台一版。
9.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6,初版三刷。
10. 江曉原,《天學志》,收於:《中華文化通志‧科學技術典》,陳美東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初版。
11. 江曉原,《周髀算經譯注》,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初版。
12. 何丙郁、何冠彪,《中國科技史概論》,香港:中華書局,1983,初版。
13. 何崤 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9—郭沫若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初版。
14. 宋和貴,《四診心法圖解心象記憶》,台北:志遠書局,1987.9,第二版。
15. 李維斯陀 著、周昌忠 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初版。
16. 李鑒澄 編,《劉朝陽中國天文學史論文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1,初版。
17. 明文書局編輯部,《中國天文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95,初版。
18. 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5,初版。
19. 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11,初版。
20. 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初版。
21.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11,初版三刷。
22. 高平子,《高平子天文曆學論著選》,台北: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1987.6,初版。
23. 莊雅州,〈夏小正月令異同論〉,收入:《孔孟月刊》21卷11期,頁15~16。
24.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初版。
25. 席澤宗,《科學史八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初版。
26. 常玉芝,《殷商曆法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9,初版。
27. 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初版三刷。
28. 陳久金、盧央、劉堯漢,《彝族天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4,初版。
29. 陳立夫主譯,Joseph Needham原著,《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初版。
30. 陳立夫主譯,Joseph Needham原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三版。
31.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2. 陳美東,《古曆新探》,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初版。
33. 陸思賢、李迪,《天文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初版。
34. 張聞玉,《古代天文曆法論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2,初版。
35. 陳萬鼐,《中國五千年文物集刊─天文篇》,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8,初版。
36.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初版。
37.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台北:明文書局,1988.3,再版。
38.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5,初版。
39.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台北:明文書局,1987.8,初版。
40.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台北:明文書局,1987.6,初版。
41.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五冊,台北:明文書局,1988.11,初版。
42.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六冊,台北:明文書局,1990.6,初版。
43.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釋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初版。
44.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7,初版。
45.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3,初版。
46. 龐樸,《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3,初版。
論  文
1.	王車、陳徐,〈洛陽北魏元義墓的星象圖〉,收於:《文物》1974年12期。
2. 王健民、梁柱、王勝利,〈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收於:《文物》1979年7期(總278期)。
3. 王勝利,〈「雲夢秦簡日書初探」商榷〉,收於:《江漢論壇》1987年第11期。
4. 伊世同,〈臨安晚唐錢寬墓天文圖簡析〉,收於:《文物》1979年12期。
5. 伊世同,〈杭州吳越墓石刻星圖〉,收於:《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2,初版。
6.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12,初版。
7. 李學勤,〈論殷虛卜辭的「星」〉,收於:《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
8. 竺可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收入:《思想與時代》月刊第34期。(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合訂本第二冊,1978年影印本。)
9.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宣化壁畫墓發掘簡報〉,收於:《文物》1975年8期。
10. 邱博舜,〈從「天圓地方」的觀點看「八宅」的操作架構〉,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12,初版。
11. 莊雅州,〈夏小正之天文〉,收於:《中國學術年刊》6期,民73.06。
12. 夏鼐,〈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星象圖〉,收於:《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2,初版。
13. 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市文管會,〈浙江臨安晚唐錢寬墓出土天文圖及官字款白瓷〉,收於:《文物》1979年12期。
14. 郭沫若,〈釋歲〉,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15. 郭沫若,〈釋干支〉,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16. 張聞玉,〈雲夢秦簡「日書」初探〉,收於:《江漢論壇》1987年第4期。
17. 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收於:《文物》1990年第3期。
18. 董作賓,〈殷曆中幾個重要問題〉,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3分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19. 董作賓,〈殷曆譜〉,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5。
20. 錢寶琮,〈論二十八宿之來歷〉,收於:《思想與時代》月刊第43期。(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合訂本第二冊,1978年影印本。)
21. 錢寶琮,〈中國東漢以前時月日紀法之研究〉,收於:台北—文海出版社,《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第八冊(94、95、96合刊本「天文史專號」),1929,頁3731-3746。
22. 濮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收於:《文物》1988年第3期。
23. 濮陽西水坡遺址考古隊,〈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掘簡報〉,收於:《考古》198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