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威嘉 Huang, Wei-Chia |
|---|---|
| 論文名稱: |
模型在工業設計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The Role of Models in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
| 指導教授: |
馬敏元
Ma, Min-Y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on-the-job training program)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9 |
| 中文關鍵詞: | 工業設計教育 、模型 、開放式編碼 、設計流程 |
| 外文關鍵詞: |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model, open coding, Design Process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4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模型一直是工業設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從設計發想到最後的發表都有它存在的蹤跡,模型除了在發表時後呈現學生的設計構想與設計基本功力外,也能看出學生對於造形、加工技術、工程檢視、閱讀設計、材料應用的能力,近年來電腦設計軟體與數位設備技術突飛猛進,為工業設計在製作模型上帶來很大的方便,也間接的造成學生將學習重心的轉移,轉移的過程中讓學生忽略掉一些可以從模型上去學習的工業設計知識或是需要去增進的技術,甚至省略整個過程。本研究為重新檢視模型在工業設計教育的重要性,其流程、意義性與找出更多能在模型上學習到的知識,將運用專家訪談法,聚焦在流程、知識架構、分類與用法進行開放式編碼,得到的主範疇進行歸納並與現有文獻交叉比對。
研究成果整理出8種模型:「草模」、「外觀模型」、「產品原型」、「功能模型」「逆向模型」、「材料測試模型」、「石膏模/木模」、「解構模型」;與11種模型用法:「設計發想」、「造形能力培養」、「加工技術培養」、「材料應用知識」、「修正設計、功能」、「溝通」、「製程檢視」、「工程測試」、「性能檢視」、「驗證造形與使用情境」、「成果發表、行銷」。為了探討其知識架構進一步透過評價構造法找出優良模型評價構造再與本研究成果中的11種模型用法相對照,發現與其中7種模型用法習習相關。再了解到工業設計與模型的緊密度後,最後依據Double Diamond Design Process 相搭配建立相關圖表、教學資料供師生參考。
關鍵字:工業設計教育、模型、開放式編碼、設計流程
The model can present the students' design concepts and basic design skill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t has started to be underappreciated. In this study, we used an open coding approach to categorize the data obtained through expert interviews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areas and cross-referenced them with existing literature to compile 8 models and 11 uses for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models in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Finally, we matched the Double Diamond and created related charts.
Key words: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model, open coding , design processes
[1]Bjarki Hallgrimsso(2012).A Study on Traditional Versus Digital Model Making Methods for Industrial Designers
[2]Broek JJ, Sleijffers W, Horvath I, Lennings AF(2000). Using Physical Models in Design. CAID. The Netherlands: Delft University, Delf
[3]Gustafson, K. L., & Branch, R. M. (2002).What is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R. Reiser & J. V.Dempsey (Eds.), Trends and issu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p. 16-25.
[4]Isa SS, Liem.A(2014). Classifying physical models and prototypes in the design process: A study on the economical and usability impact of adopting models and prototypes in the design proces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Conference (DESIGN 2014), Dubrovnik. pp. 2071-2081
[5]Jonassen, D. H. (2008).Instructional design as design problem solving: An iterative proces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8(3), pp.21-26.
[6]Mohideen Sathikh(2019).Rapid Physical Models: A New Phase in Industrial Design
[7]T. Bobbe, J. Krzywinski and C. Woelfel(2016).A Comparison of Design Process Models from Academic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8]陳文誌 (2015)。大學工業設計核心課程教學模式初探,工業設計,第四十二卷(2), pp.20-25
[9]楊東堯、梁又照 (2011)。 工業設計原型教育發展之初探,工業設計,第三十九卷pp.166-170
[10]吳琼 (2006) 。草模型與產品設計 ,機械設計,23 (11),pp.55-56。
[11]何明泉、賴明茂、張仲夫(1997)。合作參與式之設計教育-設計研究中心在專業設計人才培育之角色扮演,專業設計人才培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雲林技術學院,pp.183-187。
[12]楊敏英、游萬來、林盛宏(2003)。工業設計系學生學習狀況及生涯相關議題
研究的初探,設計學報,第8卷第3期 ,pp.75-89
[13]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身心障礙研究 Vol3,No.2,pp.122-134
[14]張智銘、游萬來(2012)。工業設計師應具備之能力─國內外文獻回顧,工業設計,第四十卷,pp.20-25
[15]楊靜、黃怡禎(2013)。 台灣工業設計研究所教育的發展沿革及課程架構之初探,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義守大學,pp.35-
[16]楊東堯(2012)。「原型演進」在工業設計教育知研究。新北市: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7]蔡志欣(2012)。台灣工業設計大學教育的發展脈絡及其課程特色之研究 。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廖珮泠 (2004)。工業設計系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的研究。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洪玉文(2019)。以社會設計的觀點探討臺灣設計教育的未來。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郭翠娟(2014)。產品模型製作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林土水(2003)。台灣模型製作產業知核心競爭力探討。臺北市: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李書辰(2007)。工業設計教育課程規劃研究。桃園市: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3]蘇媛媛(2016)。識別設計表現技法之教學對手繪技能的影響。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4]謝辰甫(2017)。 深度體驗的因素與類型。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5]林昱成(2018)。以原型製作引導設計思考之研究 -以水淨化裝置之概念設計為例。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6]蘇秀婷(2017)。原住民地區觀光服務設計之探討 - 以信義鄉梅子夢工廠和阿里山鄉來吉部落為例。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7]葉耀宗 (2004)。產品模型製作在跨領域開發中角色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8]呂蕙欣(2017)。1990年代至今台灣工業設計教育衍生科系的發展現況調查研究。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書籍
[29]潘淑滿(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30]徐宗國 (1998) 質性研究概論。新北市:巨流。
[31]黃政傑(2000) 課程評鑑 。臺北市:師大書苑。
[32]Bjarki Hallgrimsso(2013) 產品設計的原型與模型(楊九潁譯)。臺北市:旗標。
[33]內田治(2000)意見調查的多變量分析SPSS使用手冊(陳耀茂編審)。臺北市:鼎茂
[34]Chris Leften(2013)。設計師一定要懂的產品製造知識 (張朕豪譯)。台北市:旗標。
[35]Kert T.Ulrich & Steven D.Eppinger (2012)。產品設計與開發(張書文譯)。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36]清水吉治、小島孝、田羅雅三、松田真次(1991)。模型與原型。高雄市: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