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金秀
Yu, Chin-Hsiu
論文名稱: 城市外交與政經效益之策略分析:以2010-2015年臺南市為例
The Analysis of City Diplomacy Policy and Political Economic Benefits: A Case Study of Tainan City, 2010-2015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城市外交臺南市政府國際組織政策學習地方治理
外文關鍵詞: city diplomacy Policy, Tainan City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olicy learning, local governance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全球化提升了科技發展,加快知識散播速率,形塑了更具效率的溝通及消費網絡。透過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等面向,全球化連結了文化和國際關係。縱使如此,全球化卻沒有為台灣提升她應該有的國際地位。此零和賽局造成原因還是北京所謂的一中政策,無形之中成為台灣捍衛國際地位和加入國際組織的種種阻礙。

    城市外交成為現階段臺灣突破外交困境的最佳利器。透過經濟、政治,以及社會等多元面向與國際接軌,除了提升該市知名度,利用文化交流、觀光交流、教育交流、體育交流等城市外交手法,強化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進而躍升成為全球城市。

    臺南,曾經作為台灣300多年的首都,臺灣重要的農業城市,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以及科技重點發展城市。這些城市特色成為臺南從事城市外交最有力的工具,從事城市外交究竟帶來的是政治效益,還是經濟效益則是這篇文論所要討論的重點。

    Globalization increases worldwide technology, and the readability of fas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opular products. Globalization links cultur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 a variety of levels; economics, political, social, etc. However, globalization in Taiwan did not promote its official international status to the degree it should have. The zero sum game of the so-called one-China principle of diplomatic recognition insisted on by Beijing has been and still is the barrier for Taiwan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ful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city diplomacy policy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whether it brings out the political or economic benefits. In this thesis, interviews with nine people who relate directly to the city diplomacy policy of Tainan city government would be found.
    We found out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limited because of the chief executive is willing to pursue the political benefi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重要性 3 第二章 文獻分析 5 第一節 相關理論文獻探討 5 第二節 城市外交實務探討 18 第三節 臺南市政府相關資料分析 2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論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4 第四章 臺南城市外交政策分析 45 第一節 臺南市姐妹市/友誼市締盟分析 45 第二節 臺南市政府編組分析 47 第五章 城市外交的政治或經濟效益 49 第一節 從事城市外交時所使用政策工具為何? 49 第二節 城市外交是否能為該市帶來經濟效益? 56 第三節 城市外交是否能提升城市的國際能見度? 61 第四節 城市外交是否能彌補臺灣外交困境? 72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6 參考文獻 81

    一、 專書
    丘昌泰,2000年,《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出版社。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1999年,《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修訂 版),臺北:五南。
    韓乾著,2008年,《研究方法原理》,臺北:五南。
    劉必榮,2009年,《世界真的變了》,臺北:先覺出版社。
    王宏仁、郭佩宜,2009年,〈導論:跨國的臺灣 ·臺灣的跨國〉,《流轉跨界:跨國的臺灣 ̇臺灣的跨國》,臺北: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王佳煌,2005年,《都市社會學》,臺北:三民。
    江岷欽、劉坤億,1999年,《企業型政府》,臺北:智勝文化事業。
    林碧炤,2013年,《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
    倪鵬飛,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3--巨手:托起城市中國新版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瑪利,2002年,〈韓國反敗為勝的秘訣〉,《天下雜誌》,第256期。
    趙永茂,2002年,《臺灣地方自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圖書。
    葉至誠、葉立誠,1999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 化。
    葉光毅,1995年,《空間政治經濟學》,臺北:人間出版社。
    Ranjit Kumar著,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2000年,《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灣:學富文化,頁130。
    Robert O Keohane & Joseph S Nye著,門洪華譯,1992年,《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Samuel Huntington著,高德源、劉純佑、石吉雄譯,2008年,《「誰是美國人?」: 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的危機》,臺北:左岸文化。
    時寒冰,2011年,《經濟大變局,我們怎麼辦》,臺北:時報出版。
    廖桂賢,2009年,《好城市,怎麼樣都要住下來》,臺北:野人文化。

    二、 期刊
    王樂夫、劉亞平,2003年,〈國際公共管理的新趨勢〉,《學術研究》,第3 期,廣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會。
    江啟臣,黃富娟,2006年,〈全球化下城市競爭力指標之探討〉,《研 考雙月刊》,第30卷第5期,頁27-38。
    李台京,2005年,〈新竹市的城市外交,1990-2004〉,《師大政治論 叢》第4篇,頁1-24。
    吳松林,2008年,〈臺灣跨域治理發展前瞻探討:全球在地化契機〉,《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5期,頁16-25。
    吳松林,2006年,〈全球化下的城市競爭策略〉,《研考雙月刊》第30卷第5期,頁3-12。
    吳松林,2009年,〈區域發展與治理的機制設計〉,《研考雙月刊》,第33卷第4期,頁104-109。
    吳松林,2008年,〈臺灣跨域治理發展前瞻探討:全球在地化契機〉,《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5期,頁16-25。
    呂建德,2003年,〈全球化、社會公民權與民主: 一個初步的思考〉,《臺灣政治學刊》,第7卷第2期,頁189-238。
    林碧炤,1999年1月,〈臺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 1卷第1期,頁1-15。
    胡志強,2009年,〈推動區域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研考雙月刊》,第33 卷第4期,頁89-96。
    徐博生,1999年,〈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理論與政策季刊》, 第9卷,第4期,頁3-25。
    許文英,2010年3月,〈城市精神與價值〉,《城市學學刊》,第1卷第1期,頁115。
    許文英,2011年3月,〈公共外交與城市永續發展〉,《城市學學刊》,第2卷第1期,頁119-130。
    林嘉誠,1998年,〈臺北市城市外交的現況與展望〉,《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篇,頁15-20。
    張釗嘉,2005年,〈城市外交之理論與實務-以臺北市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3篇第1期,頁55-93。
    張中勇,1993年,〈國家安全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警政學報》, 第22期,頁355。
    張鍚模,2000年,〈政權轉移與國家安全〉,《國策專刊》第15期,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
    張國城,2015年,〈從「攻勢現實主義」看臺灣的「活路外交」 及「外交休兵」〉, 《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1卷第1期,頁77- 95。
    劉復國,1999年,〈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第2 期,頁22-28。

    三、 論文
    周倩如,2013年,〈城市外交的角色與功能-以臺北市主辦2010花卉博覽會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胡敏遠,2005年,〈國際關係理論中「文化霸權」與「溝通行動」的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四、 外文資料
    Katherine P. Avgerinos. “Russia’s Public Diplomacy Effort: What the Kremlin is Doing and Why It’s Not Working.” Journa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 (Spring 2009): 115-132.
    Arthur A. Bardos. "Public Diplomacy: An Old Art, A New Profession."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77 (Summer 2001): 424-437
    Edward H. Carr. 1964.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rper Perennial; 450th ed.
    Lawrence S. Finkelstein.1995.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Global Governance.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 p367-372
    John Friedmann.1986. “Where we stand:a decade of world city research”. World Cities in a World-Syst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21-43
    Pierre Jon and Peters B.Guy .2000.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James N. Rosenau. 1992.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Rhodes.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44:652-667
    R.A.W Rhodes. 2000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 pp.54-90.
    J.N Rosenau and E. Czempiel.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N Rosenau. 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Vol.1, pp.13-14.
    J.N Rosenau. 2000. “Change, Complexity, and Governance in Globalizing
    Space” . Debating Governance: Authority, Steering and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 pp.167-200.
    Robertson Roland. 1995.Global Modernities: 25-44. London:Sage.
    Alexandra Sizoo. 2007.City diplomacy concept paper, Peace-Building of United C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policy statement, City Diplomacy Committee.
    Clarence N. Stone.1989.Regime Politics: Governing Atlanta. 1946-1988.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Gerry Stoker.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17-28
    L. J. Sharpe. 1979.Decentralist Trend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London: Sage press.
    Oliver E. Williamson.1996.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1995.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五、 網路資料
    臺北市政府:〈臺北好姐妹〉http://www.sec.taipei.gov.tw/lp.asp?ctNode=17450&CtUnit=10324&BaseDSD=7&mp=101001 〔檢索日期:2016.05.15〕
    新北市政府:〈姐妹市〉http://www.secretariat.ntpc.gov.tw/_file/1924/SG/38903/D.html 〔檢索日期:2016.5.15〕
    台中市政府:〈國際姐妹市〉http://www.taichung.gov.tw/internet/main/docList.aspx?uid=3360 (檢索日期:2016.05.15〕
    臺南市政府:〈認識臺南-姐妹市暨友誼市〉http://www.tncg.gov.tw/tainan/Intro.asp?nsub=L1A400&ID={BDCEE24C-9A14-4E8A-918F-DA054FC5708E} (檢索日期:2016.4.1)
    高雄市政府:〈姐妹城市〉http://www.kcg.gov.tw/CP.aspx?n=A3A000A6E4649B7E&s=EC29A2354246B9FD (檢索日期:2016.5.15)
    桃園市政府
    http://www.tycg.gov.tw/ch/home.jsp?id=40&parentpath=0,6(檢索日期:2016.05.15)

    六、 政府文件
    田弘茂,1999年,〈臺北市政府城市外交政策成效評估之研究〉,臺北: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第286輯。
    朱柔若,1999,年,〈建構高雄市與布里斯本城市外交新模式之研究: 以高雄市布里斯本移民為探索焦點〉,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考會。
    程紹同,2009年,〈臺北市申辦聽障奧運後申請大型國際賽會之策略評 估〉,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彭渰雯等,2006年,《從多元文化論城市治理-以臺北經驗為例》,台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
    夏鑄九,2004年,《區域合作-以臺北縣市為例》,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七、 研討會文章
    吳英明、鄭明達,2001年,〈全球治理與地方國家〉,城市外交與全球治理研討會,12月14日,高雄:義守大學。
    黃東益,2001年,〈城市外交與政策學習─臺北、香港「雙城論壇」的個案探討〉,城市外交與全球治理研討會,12月14日,高雄:義守大 學。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2001年,《城市外交全球治理研討會論文集》,12月14日,高雄:義守大學。
    章仁彪,2001年,〈城市化道路和城市管理的 “全球—本土化”思考〉,創新與發展:中法經濟論壇,4月8-9日,北京。
    張富美,1996年,《1996國際城市論壇─城市國際化策略會議論文集》,臺北市政府。
    詹中原,2008年,〈全球化理論與公共治理發展:峇里島路徑圖之檢 視〉,探索公共行政真義:吳定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1月3日,臺北:政治大學。
    劉坤億,2001年,〈治理概念與政府治理模式變革:評估性分析架構 的提出〉,第二屆全國公共行政博碩士論文研討會,6月20日,臺北:政治大學。
    劉坤億,2001,〈治理概念與國家角色的轉變〉,國家角色與治理型態學術研討會,5月5日,臺北:臺北大學。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2-01-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