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徐靖婷 Shiu, Jing-Ting |
|---|---|
| 論文名稱: |
魏晉名士尚「清」之美學研究 Research on Aesthetics about advocating “purity” by learned celebritie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Jiang, Jian-J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18 |
| 中文關鍵詞: | 清 、魏晉 、魏晉風度 、魏晉美學 |
| 外文關鍵詞: | Purity,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demeanor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aesthetics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51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於魏晉這一個特殊的時代裡,政治板蕩而社會混亂,士人徘徊儒、道而進退維谷,卻在思想文化自由解放思潮之中,孕育了覺醒的主體意識和自覺的審美意識。在此之際,老莊哲思的復興和發展,魏晉士人將目光轉向山水自然,欣賞山水而體自然之「清靜」,且在任情自然之中,觀照自我,由自然美之「清」開展至人格美之「清」,進而體「清」於文學、藝術之創作風格上。在自由人格彰顯、性情覺醒下展開了對藝術美的追求,顧名思義即是魏晉風度的展現──「清」。又在翻閱當時的史料,一如《晉書》、《三國志》、《世說新語》……等,以及文論,一如《文心雕龍》、《詩品》與文藝創作……等,諸多以「清」字作為審美的複合詞。魏晉是一個極具審美文化的時代,而「清」即是魏晉審美文化的最佳代言。
筆者於論文分為四大部分:
其一,論其「清」的意義與內涵及其在魏晉定型的原因,溯源以先秦道家「以道體清」、儒家「以德比清」論之,進而談及「清」於魏晉定型原因,則由社會、政治、學術、藝術方面論之。
其二,談其魏晉自然山水「清」之審美,由老莊「體自然」之「清靜」,名士之「以玄對山水」,其任情山水、隱逸、遊仙、審美,進而舉「任清真於田園」的陶淵明為例論之。
其三,談其魏晉人格「清」之審美,分別由魏晉士人在容貌與神明、個性與德行、官職與門第、才幹與言辭,乃至於家庭教育與日常生活都有著「清」的展現論之。
其四,談及魏晉文學藝術「清」之審美,首先由論其「人清」而「文清」、「藝清」,進而談及魏晉「清」的文學思潮與文學理論,再則論及「清」於藝術的體現,以書法、繪畫、音樂論之。
由以上論點歸結「清」在魏晉是一個重要的審美觀,其影響的層面之廣,在哲學思維、山水欣賞、人物品鑒、文學創作、藝術風格……等都具有指導意義。
Although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was not stable and social order was confused,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hovered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ir thought and culture earned freedom, and they cared about themselves and produced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at were special times.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Lao-tzu and Zhuang-zi revived and developed at this time,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not only cared about nature landscape, but also appreciated nature landscape and displayed “secluded” of nature and enjoyed it. “Purity” from beauty of nature developed beauty of personality, and further, they developed the creative style of “purity”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 Because free personality was exalted by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and they cared about themselves, they pursued beauty of art, “purity”, that was the demeanor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Many historical materials that are full of vocabularies and phrases about “purity”, such as “Jin- Shu”,“the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 “Shi-Shuo-Xin-Yu ”, and literary criticism, such as “Wen –Xin- Diau- Lung”, “ Shih-Pin” and literary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 etc.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possessed culture of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extraordinary.“Purity” is the best representative to display culture of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This research includes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by discussing “By displaying Tao to present purity” of Taoism and “There are parallels between purity and virtue”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dynasty, and the reasons that why “purity” developed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from these dimensions of social order, political situation, academic atmosphere, technique, this research will explain the meaning, content of “purity, and the reasons that why the “purity” developed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research will discuss the “purity” about the aesthetics of natural landscap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fluenced by advocating “purity” from Lao-tzu and Zhuang-zi, faced the natural landscape with the attitude toward metaphysics. They enjoyed landscape, withdrew from society and lived in obscurity, traveled in the wonderland, appreciated about the beauty, and Tao- Yuanming displayed genuine beauty in the pastoral life.
In the third part, the research will discuss the “purity” about the aesthetics of personali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content of “purity” that includes appearance and spirit, individuality and morality with conduct, government post and family status, ability and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family education and every day life will b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rt.
In the four part, the research will discuss the “purity” about the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topics: the connection about the “purity”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and the literary works and artistic productions, the literary atmosphere and literary criticisms of “puri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t that possessed of “purity”, inclusive of calligraphy, painting, music further.
To sum up, “purity” is an important value of appreciation ,upon the thought of philosophy, natural landscape appreciation, the comment on the learned celebrities, literary creations, a style of art, etc, which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參考引用書目
一、 專書
1.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
2.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箋注,《詩品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2月1刷。
3.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9月初版2刷。
4.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南北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重印。
5. [唐]房玄齡等撰,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第9次印刷。
6.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8月10日增訂1版。
7.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7月。
8. [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2刷。
9. 吳家駒注譯、黃志民校閱,《人物志新譯》,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1月初版2刷。
10.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1刷。
11. 閻麗,《董子春秋繁露譯注》,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04年1月2刷。
12.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13. 王以憲、張廣保注釋,《法言˙潛夫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1月。
14.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15. 崔富章注譯、莊耀郎校閱,《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5月。
16.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1刷。
17.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全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18. 傅亞庶,《三曹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19. 韓格平,《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月。
20.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市:嶽麓書社出版,1996年。
21.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22.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23. 鍾星,《元好問詩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24.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1刷。
25.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26. [南朝梁]蕭統,《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7.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2刷。
28.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29. 楊柏峻,《春秋左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30.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
31.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32. 李志鈞、季昌華、柴玉英、彭大華校點,《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1刷。
33.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34.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2刷。
35.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6月上海3刷
36. 楊伯峻編著,《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1月3刷。
37.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12月5刷。
38.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39.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10月1刷。
40. 吉聯抗譯注、陰法魯校訂,《樂記譯注》,北京:音樂出版社,1958年3月。
41.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2.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 臺北:藝文出版社,1955年。
43.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44. 陳奇獻,《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45. [清]沈德潛,《古詩源》,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4月。
二、 今人著作
1. 李修建,《風尚──魏晉名士的生活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2. 金維諾,《中國美術˙魏晉至隋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3. 胡順萍,《先秦諸子的大自然觀:以孔、孟、老、莊為主》,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
4. 王德有,《魏晉玄學:高蹈飄逸的閒適人生》,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4月。
5. 史衛,《建安風骨與魏晉風度》,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6. 韓國良,《道體˙心體˙審美─魏晉玄佛及其對魏晉審美風尚的影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2月,頁317。
7.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10月3版3刷。
8. 劉蓉,《漢魏名士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1版1刷。
9.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9年8月。
10. 趙東栓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8月。
11. 鄭師渠總主編、曹文柱分册主編,《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2.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蘇州: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1刷。
13. 張可禮、宿美麗編選,《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1月1刷。
14.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2版1刷。
15. 祁志祥,《中國美學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16. 王仁祥在《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11月初版。
17. 蔣凡,《世說新語的讀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18. 李春青,《道家美學與魏晉文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9.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重排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2刷。
20. 周滿江,《玄思風流:清談名流與魏晉興亡》,濟南:濟南出版社,2008年4月。
21.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6刷。
22. 李天道,《老子美學思想的當代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
23.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思想、文化與人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1版1刷。
24.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魏晉南北朝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1刷。
25. 儀平策在《中華審美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26. 王澍,《魏晉玄學與玄言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7年12月1版。
27. 甯稼雨,《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28. 何莊,《尚清審美趣味與傳統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1刷。
29.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30.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4刷。
31.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3刷。
32.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9月初版6刷。
33. 姚維,《才性之辨──人格主題與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34. 祁小春,《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臺北:石頭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8月初版。
35. 鄭海峰,《中國古代官制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36. 蔡忠道,《魏晉處世思想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2月1刷。
37. 林語堂,《生活藝術》,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38. 王巍,《魏晉南北朝文學意識的歷史嬗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
39. 鍾仕倫,《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1版。
40.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41.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7月初版。
42. 蘇啟明,《魏晉南北朝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6月。
43. 鄔錫鑫,《魏晉美學與玄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1刷。
44. 陳怡良,《田園詩派宗師:陶淵明探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5月初版。
45. 黃少英,《魏晉人物品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3月。
46.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47.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48.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9.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50. 王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9月2刷。
51. 傅璇琮、蔣寅、劉躍進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刷。
52.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53. 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三曹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2月3刷。
54.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語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7月初版。
55. 李玲珠,《自然思潮──魏晉新文化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5月。
56. [清]皮錫瑞撰、[民國]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1刷。
57.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4版。
58. 夏昭炎,《意境概說──中國文藝美學範疇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4月1刷。
59. 辛岡國,<魏晉玄學視野中的養生論>,《貴州社會科學》,2003年3月。
60.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2刷。
61.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62. 陳望衡,《當代美學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63. 李美燕,《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高雄:麗文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
64.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65.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66.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67. 寧稼雨,《傳神阿堵˙游心太玄──六朝小說的文體與文化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68. 孔智光,《中西古典美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69. 袁濟喜,《傳統美育與當代人格》,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70. 岡村繁,《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1. 唐翼明,《魏晉清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72. 王義良,《《文心雕龍》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探微》,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
7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10月,3版2刷。
74.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審美意涵》,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
75.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2刷。
76.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77. 湯用彤,《言意之辨˙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8.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79.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1刷。
80.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3版。
81.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1刷。
82.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1刷。
83.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84. 高華平,《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8月1刷。
85. 惠尚學、陳進波等,《文藝心理學通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86.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1刷。
87.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88. 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1刷。
89. Richard S. Sharf著,游恆山、邊光昶譯,《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觀念與個案》,臺北:五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
90.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91.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92.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93. 崔富章注譯、莊耀郎校閱,《新譯嵇中散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5月,
94.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95.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96. 孫良水,《阮籍審美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97.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
98. 高華平,《玄學趣味》,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99.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1刷。
100. 孫明君,《三曹與中國詩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1刷。
101. 袁峰,《魏晉六朝文學與玄學思想》,西安:三秦書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102. 郎保東,《文藝審美意象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103. 楊琦,《音樂美的哲學思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1刷。
104. 施惟達《裂變的光芒──魏晉南北朝文化與文藝美學》,成都:巴蜀疏社,1995年8月1刷。
105.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106. 鄧安生,《陶淵明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107.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8.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2月初版1刷。
109.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110.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2刷。
111. 徐公持,《阮籍與嵇康》,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7月初版。
112.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113. 王曉毅,《放蕩不羈的士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114. 張清治,《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
115. [聯邦德國]W˙顧彬著、馬樹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116. [日]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中國文學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1版。
117. 馬爾庫塞,《審美之維》,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118. 張春興、楊國樞,《心理學》,臺北:三民出版社,1988年。
119. 參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120. 金開城,《文藝心理學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121.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2.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123. 陳仲庚、張雨欣,《人格心理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4.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1刷。
125. 施淑枝,《陶淵明及其作品研究》,臺中,國彰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
126.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2月。
127.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8. 曾棗莊,《三蘇文藝思想》,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
129.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出版地不詳,1985年。
130.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131. 馮友蘭,《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132. 鄭雲特,《中國救荒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133. 常振國,《歷代詩話論作家(上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4. 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35. 吉聯抗,《魏晉南北朝音樂史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2月1刷。
136.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137.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8. 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39. 黑格爾,《美學: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140. 盧建榮,《魏晉自然思想》,臺北:聯鳴文化有限公司,1981年3月再版。
141. 湯錫予,《玄學˙文化˙佛教》,臺北:育民出版社,1980年1月1日。
142.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
143.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144.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三、 學位論文
1. 呂光華,《六朝美學批評「神」、「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2. 周久紅,《魏晉時期「清」的美學研究》,中南大學美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3. 李建松,《論「清」從人物品藻到詩文品鑒的流變》,河南大學中古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4月。
4. 蘇緒麗,《中國審美文化「尚清意識」研究》,西北民族大學語言文化傳播學院文藝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
5. 杜方立,《六朝美學與玄學的關聯》,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6. 曲藝,《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品鑒與文學批評的關係》,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7. 李修建,《《世說新語》中魏晉士人形象的美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
8. 盧欣欣,《《世說新語》與魏晉美學新風》,鄭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
9. 超文,《魏晉人物品藻的美學解讀──以《世說新語》為例》,曲阜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10. 朱雅淇,《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0年。
四、 期刊論文
1. 劉亞男,<音「清」為美──陸機音樂美學思想系列研究之二>,《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10年12月。
2. 鄧寶劍,<從素樸到清麗──論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的嬗變>,《文化藝術研究》,第3卷第2期,2010年3月。
3. 曹永清,<淺議陶淵明詩歌的藝術風格>,《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2009年12月。
4. 參劉雅杰,<先秦文學中水之清濁的意象>,《學術交流》,第7期,2009年7月。
5. 宋金亮,<從《世說新語》再說德行與個性>,《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2009年。
6. 鄧心強,<論「虛實」在魏晉六朝的發展及與文學創作的互動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6卷第6期,2008年11月,
7. 梁軍、金海燕,<談陶淵明與魏晉風流的不同>,《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8年8月。
8. 曾春海,<魏晉山水審美之哲學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5期第7卷,2008年7月。
9. 趙家瑜,<淺探《詩品》「清」的審美標準>,《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2期,2008年6月。
10. 田景春,<文如其人──試論曹操的詩格及其文格>,《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6月。
11. 張經久,<論嵇康詩文中的「太玄」之境與理想人格>,《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2008年。
12. 何炳武、王穎,<論西晉時期的書法藝術思想>,《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6卷第2期,2008年3月。
13. 朱志遠,<「淡」趣之美─魏晉玄學的人格審美理想>,《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第25卷第4期,2007年7月。
14. 付曉青,<略論魏晉「自然」觀由哲學觀向文藝觀轉換的多重動因>,《江淮論壇》,第3期,2007年。
15. 萬德凱,<論人物品評與六朝詩文思想結合的原因>,《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7年5月。
16. 臧克和,<書體發展與文體自覺──魏晉南北朝書體發展的社會因素與社會功能>,《學術月刊》,第33卷3月號,2007年3月。
17. 王東洋,<魏晉南北朝時期民眾對地方官的評價及其影響>,《歷史教學問題》,第1期,2007年。
18. 皮元珍,<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玄學與魏晉文學審美風貌>,《海南師範學院學抱(社會科學版)》,第2期第19卷,2006年。
19. 皮元珍,<論「魏晉風度」與士文化的審美開拓>,《中國文化研究》,第1期,2006年。
20. 李天道,<構成論視域下的「清」與「清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 12月。
21. 鄧心強,<論人物品評與魏晉六朝文學創作>,《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5期,2006年9月。
22. 曾春海,<「氣」在魏晉玄學與美學中的理論蘊義>,《哲學與文化》,第33期第8卷,2006年8月。
23. 陳靜容,<「觀看自我」的藝術──試論魏晉時人「身體思維」的釋放與轉向>,《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
24. 蔡英餘,<論顧愷之人物畫論中形神關係的美學內涵>,《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9卷第4 期,2006年7 月。
25. 王玫,<道玄思想與六朝以「清」為美的意識>,《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
26. 何莊,<清美意象生成的文化原型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3期,2005 年。
27. 何莊,<論尙清審美心理的思想之源─道家>,《寶雞文理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4年12月。
28. 周悅,<魏晉六朝文學尚「清」成因與特色>,《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3卷第4期,2004年7月。
29. 肖翠雲,<形同而質異:「文如其人」與「風格即人」>,《江淮論壇》,2004年第5期。
30. 張敏,<試論「清」作為文學理論概念在《文心雕龍》中的確立>,《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5卷第2期,2004年3月。
31. 郭紅軍,<先秦道家美學及美育思想初探>,《華東理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
32. 揚升之,<「清」:魏晉士人的社會生活理念>,《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4年。
33. 劉飛、趙厚均,<清:六朝文學的審美理念>,《人文雜誌》,第1期,2004年。
34. 陳國棟、戴劍,<從魏晉南北朝山水詩看士人隱逸審美心態>,《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6期,2003年12月。
35.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12月。
36. 陳小芒、廖文華,<孤舟意象與漁樵文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3年11月。
37. 王小衛,<魏晉的樂賦及當時的看重清音之風>,《貴州大學學報(科學社會版)》,第21卷第6期,2003年11月。
38. 陳大利,<魏晉詩歌「清」美藝術探微>,《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3年。
39. 黃昌年,<曹操散文特色評析>,《寧波工程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6年3月。
40. 李計珍,<「風格即人」與「文如其人」辨析>,《中共山西省黨校學報》,第25卷第2期,2002年12月。
41. 皮元珍,<論嵇康詩文語言的美學風貌>,《江漢論壇》,2002年11月。
42. 黃舜彬,<《世說新語》人物品鑒之審美活動研究>,《思辨集》,第5期,2002年4月。
43. 吳繼聰,<容貌及其審美功能>,《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誌 》,2002年2月。
44. 黃潔,<「任自然」:魏晉南北朝審美意識的主流>,《渝州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2001年。
45. 韓經太,<論魏晉「清峻」風骨>,《中國文化研究》,第34期,2001年。
46. 徐菡,<曹丕「文氣說」的幾點生發>一文,《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1年1月
47. 劉運好,<魏晉士風與詩風的嬗變趨向>,《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12月。
48. 劉萍,<西晉作家張華的文學思想>,《文學世界》,2000年6月。
49. 宋紅霞,<淺論中古審美「清」尚>,《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0年。
50. 王新霞,<略論先秦諸子的尚「清」傾向>,《文哲史》,第1期,2000年。
51. 蔣寅,<古典詩學中「清」的概念>,《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2000年。
52. 侯琦,<劉劭《人物志》識人用人心理分析>,《理論探討》,1999年6月。
53. 吳曉青,<以「世說新語」看魏晉的人倫鑒識活動>,《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1期第2卷,1998年9月。
54. 陳長義,<「魏晉風度」的美學特徵>,《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8年6月。
55. 李宜春,<論魏晉南北朝尚「素」的政治意識及其儒學色彩>,《中州學刊》,第4期,1999年7月。
56. 顧菁,<魏晉士人與音樂>,《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年。
57. 黎風,<從藝術人格論「文如其人」的新解>,《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1997年4月。
58. 靳清萬、趙國乾,<「清」與魏晉審美精神>,《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1997年3月。
59. 高建新,<尚「清」與魏晉人物品鑒>,《內蒙古社會科學》,第3期,1997年。
60. 林麗星,<美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物品評>,《東南學報》,第19期,1996年12月。
61. 郭建勛,<論阮籍、嵇康的騷體作品及其他>,《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5卷第5期,1996年。
62. 劉志偉,<從音樂意象看魏晉詩歌與音樂的關係>,《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期,1995年。
63. 張旭華,<論魏晉時期的清途與非清途兩大任官體系>,《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1995年。
64. 鄒顯樹,<清──一個重要的美學概念>,《綿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3、4期,1994年12月。
65. 韋鳳娟,<論陶淵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文化遺產》,1994年第2期。
校內:2013-07-18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