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蓉
Lin, Pei-Jung
論文名稱: 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 ─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
指導教授: 游勝冠
Yu, Sheng-Ku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近代化文明啟蒙思潮台灣新知識份子同化主義自治主義「國民」性台灣白話文運動基督教
相關次數: 點閱:78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論文以蔡培火(1889~1983)這位一生橫跨三個時代,活躍在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作為研究對象,以其豐富的生命經驗、論述、創作及政治、社會、文化運動,作為觀察材料,描繪其思想結構,從而解析其所參與的台灣思想、精神史。主要的時代背景從1920年開始,在無法斷然切分的歷史點上,兼論了戰後時期蔡培火的種種社會活動。日本大正民主時期,接受多樣思潮的台灣新知識份子,開始其啟蒙論述,告別消極抵日的漢文人,展開以近代化文明論述改造台灣,使台灣與日本平起平坐的理想,也就是不再只是單方面的反抗,而是以接受近代化文明作為抵抗殖民的方式。再從接受文明的各樣環境中進行分析,從自由主義的民本思想到同化主義、自治主義,蔡培火如何吸收這些外來的思想、文明觀,來對台灣人進行社會與文化的改造,卻又積極的護守台灣主體的位置;在「台灣是帝國的台灣」之現實下,進行「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之政治與文化運動。幾乎是無役不與的蔡培火,最在意且持續的社會實踐,最大量且費力的書寫論述,就是台灣白話字運動,而這亦是常被論者提及的部分,然筆者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將該運動與其文明論述結和並視,呈現其隱而微的台灣人意識。而另一方面其基持守基督教信仰在戰爭時期,如何在皇民化體制下進行思想論述,亦是十分具有可探性。最終本論文期待能讓蔡培火這位歷史人跳脫他人「保守」「右派」的觀點框架,而以同情理解的角度「發現」其時代、文學、文化,充滿了許多的豐富性與可探性,無論是對於文學史或是思想史,都是不能缺少的考察對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意識…………………………………………………………………4 第三節 概念定義…………………………………………………………………7 第四節 文獻回顧…………………………………………………………………8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18 第二章 生平及性格思想軌跡 第一節 生平敘述─基督教徒與知識份子……………………………………..23 一 清治末期到日治時期(1889~1945)…………………………………..23 二 國府時期(1945~1982)……………………………………………….25 第二節 靈巧如蛇的政治論客……………………………………………….….28 一 日台融合時期(1914~1936)……………………………………….....29 二 日華融和時期(1935~1945)…………………………………………..36 三 反攻「大陸」時期(1945~1983)……………………………………..41 第三節 崇尚科學理性的基督徒思想家………………………………………..44 一 執守教鞭至加入「台灣同化會」時期(1910~1914)……………….45 二 留學東瀛時期(1915~1920)………………………………………….46 三 回台推動文化運動與教育時期(1920~1937)……………………….47 四 嚴以待人律己的基督徒知識份子:信仰與社會道德觀……………. 48 第三章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政治社會運動中的思想與作品 第一節 啟蒙的進程:接受(reception)「近代化文明」作為運動基礎…….53 一 大正時期的文化思潮、啟蒙運動與殖民主義的關係……………….54 二 啟蒙知識份子的思想侷限…………………………………………….58 第二節 混聲合唱─同化主義、自治主義、民族主義……………………….61 一 同化與自治的變調合奏曲─從撤廢六三法到台灣議會設置請願….61 二 自治主義下的民族主義論述………………………………………….67 三 從「日台融和」到「日華融和」的大東亞共榮圈……………….…71 四 戰後國民黨的民族主義……………………………………………….73 第三節 獨唱的抵抗「策略」………………………………………………….75 一 邁開民族運動的步伐………………………………………………….76 二 從同化主義到自治主義……………………………………………….79 三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82 四 不再期待的同化政策─《與日本本國民書》中的民族運動觀點…...84 第四節 抗日行動與基督教信仰的相生與相剋………………………………..88 第四章 抵抗與接受(reception)─文明論述與文化運動 第一節 以接受近代化文明抵抗殖民教育的詭辯……………………………..93 一 文明觀的開展及其強化文明思維的開始…………………..…………95 二 台灣既沒有文化又有文化─被言說的台灣文化……………………..97 三 在同化政策下拼教育..………………………………………………..105 第二節 近代化文明中的台灣人:兩個太陽下的台灣國民性……………….108 一 《十項管見》中的國民性………………………………………………109 二 《台灣民報》系列中存在的兩種「國」民性…………………………114 第三節 一條從改造到抵抗的路─語言觀及其運動之路……………………119 一 台灣白話字運動:不變的文明觀,變動的書寫策略…………….…120 二 白話字運動中的民族主義與階級運動........................…………….…127 第四節 願主不放摔─對鄉土的文學情懷 …………………………………..130 一、唱咱的歌,大眾的歌………………………………………………….131 二、以歌寄情……………………………………………………………….136 三、願主無放摔─只願台灣作聖城……………………………………… 139 四、決戰時期下峰山的寫實文學思想與藝術觀………………………….141 第五章 結論…………………………………………………………………....147 參考文獻………………………………………………………………………….150 附錄 蔡培火年表及著作繫年……………………………………………...161

    參考文獻

    一、漢文著作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台北:前衛,
    2003年3月。
    王詩琅譯,《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5月。
    王曉波編,《台胞抗日文獻選編》,台北:帕米爾,1987年6月。
    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結構》,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史明,《民族形成與台灣民族》,□□出版,1992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65年6月。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行政院,
    1946年12月。
    台南市文獻委員會編,《台南市志稿 文教志》,台南:台南市文獻委員會,1959年5月30日。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2月。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1995年6月。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1946年12月。
    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ふさ子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
    2004年11月。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水牛,1997年11月30日。
    李欽賢著,金炫辰改繪,《台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台北:遠足文化事業,
    2002年12月。
    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增訂版),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3月修訂版。
    李瓊月,《台灣醫界大師─李鎮源》,台北:玉山社,1995年12月。
    李文著,《武士階級與日本的近代化》,中國河北人民出版,2003年8月。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9年11月。
    林伯維,《台灣文化協會滄桑》,台北:台原,1998年1月。
    林玉体,《台灣教育史》,台北:文景,2003年9月。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9年12月,初版四刷。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2001年5月,初版三刷。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
    林瑞明,《賴和全集 小說卷》,台北:前衛,2000年6月。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8月。
    周婉窈,《日據時代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10月。
    周佳榮,《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島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年。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2年1月三版二刷。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1999年4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6月。
    施正鋒,《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2003年3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台灣重建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2000年8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交錯》,台北:播種者,
    2004年4月。
    南博著,邱淑雯譯,《日本人論》,台北:立緒,2003年2月。
    高俊明‧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高俊明牧師回憶錄 十字架之路》,台北:望春風,2001年4月。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1988年9月。
    連溫卿,《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10月。
    黃煌雄,《革命家─蔣渭水》,台北:長橋,1978年9月。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2002年5月。
    黃康顯編,《近代台灣的社會發展與民族意識》,香港:港大校外課程部,1987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太楊旗下風滿台 日據時代篇》,台北:前衛,1994年6月15日。
    陳培豐,《日治時期的語言‧文學‧「同化」》,台南:成功大學,2004年6月。
    陳秀武著,《日本大正時期政治思潮與知識分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書出版,2004年4月。
    許雪姬編,《台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2004年。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年3月。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1995年7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人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化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12月。
    潘乃德 (Ruth Benedict) 撰、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
    台北:桂冠,1979年。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共七冊,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
    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百年史 1904~2003年》,台北:中華民國紅十總會,2004年4月。
    張台瓊,《國族主義到國際主義:楊逵「送報伕」與「鵝媽媽要出嫁」之結構主義式閱讀》,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1999年。
    張瑞雄,《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台北:望春風,2004年8月20日再版。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楊碧川,《台灣歷史年表》,台北:台文文藝雜誌社。
    楊碧川、石文傑合編《活用歷史手冊》,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4月。
    楊碧川,《後藤新平傳─台灣現代化奠基者》,台北:一橋,1996年9月。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晨星,2000年8月。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的社會運動史(上)(下)》,台北:晨星,2000年8月。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北:晨星,2000年8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2003年3月。
    楊牧谷主編(中文版),《當代神學辭典》(上下冊),台北:校園,1997年4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9月。
    蔡培火、吳三連、葉榮鐘、陳逢源等人,《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4月。
    蔡培火,《與日本本國民書》(《日本本國民に與ふ》,台灣問題研究會,1928年4月10日),台北:學術出版社,1974年5月。
    劉紹唐編,《民國人物小傳》第六冊,台北:傳記文學,1884年7月。
    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2005年1月。
    雷蒙‧威廉斯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2003年10月
    賴淳彥,《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9年10月。
    賴永祥,《教會史話 第五輯》,台南:人光,2000年1月
    簡炯仁,《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蘇進強,《風骨嶙峋的長老──蔡培火傳》,台北:近代中國,1990年。
    蘇新,《未歸的台共鬥魂》,台北:時報,1993年4月。
    愛德華.薩依德等著,羅永生等譯,《解殖與民族主義,中國:牛津,1998年。

    二 日文(含外國譯本)著作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東亞論 日本現代思想批判》,中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小森陽一著,陳多友譯,《日本近代國語批判》,中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升味准之輔著,《日本政治史》(一~四冊),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矢內原忠雄,《矢內原忠雄全集 第二十九卷書簡‧補遺‧年譜》,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7月29日。
    古屋安雄著,陸若水等譯,《日本神學史》,中國: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6月。
    向山寬夫著,《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福祿壽,1999年。
    雨宮和榮一、高橋三郎、島崎暉久合著,《教會與無教會》,台北:永望,2001年12月。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東京:研文,1983年。
    柴田廉,《台灣同化策論》,東京,1923年,台北:成文(複刻),1999年。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1996年3月。
    鶴見俊輔撰、李永熾譯,《日本精神史(1931~1945),台北:台灣學生,1984年。
    丸山真男著 王中江譯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80年5月。

    三 學位論文
    李功勤,《蔣介石台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研究所碩論,2004年6月。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以南部教會為中心》,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吳玥瑜,《日據時期台灣同化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論,1990年12月。
    吳叡人,《The Formosan Ide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1945》,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2003年6月。
    查忻,《皇民化運動與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康云主,《日據時代的基督教政策出探-以韓國與台灣基督教為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2000年6月。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1月。

    陳明柔,《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1937)》,
    淡江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3年6月。
    陳翠蓮,《日據時期台灣文化協會之研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台灣大學政治所碩論,
    1987年6月。
    陳淑容,《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張妙娟,《《台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台灣的基督徒教育》,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bouchin印,有電子檔)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
    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論,1990年6月。

    四 單篇論文
    王昭文,〈羅馬字與「文明化」──台灣文化協會時代的白話字運動〉,「二○○四年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0月9-10日。
    方孝謙,〈殖民地民族主義與1920年的日治台灣──以”治警事件”及土語運動為例〉,《東吳
    社會學報》第三期,1994年4月,頁161─197。
    方孝謙,〈一九二○年代殖民地台灣的民族認同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40期,頁1-46,2000年12月。
    丸川哲史著,朱惠足譯,〈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台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31卷10期,2003年3月。
    呂興昌,〈白話字中的台灣文學資料〉,http://www.de-han.org/pehoeji/tbcl/,1994年12月6日。
    李毓嵐,〈蔡培火與白話字運動〉,《近代中國》155期,2003年9月,頁23-47。
    李永熾,〈丸山真男的思想世界〉,《當代》,144期,1999年8月1日。
    李勤岸,《白話字小說呈現e台灣人形象kap文化面貌》,《海翁台語文學》第37期,2005年1月,頁8-24。
    李文卿,〈文學革命─鄉土文學/話文論戰中的抵殖民思想〉,《中極學刊》第三輯,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2003年12月。

    李育霖,〈翻譯(番易)現在─論「言文一致」運動與台灣的殖民現代性〉,《台灣文學評論》五卷一期,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出版,2005年1月15日,
    頁92-108。
    周婉窈,〈台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卷2期,1995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之台灣師範教育──教學與訓育〉,《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八期,1980年5月,頁251-312。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動日語運動初探〉,《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年。
    吳叡人,〈悔恨與自由──丸山真男與日本戰後民主〉,《當代》,144期,1999年8月1日。
    吳乃德,〈族群意識與自由主義: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基礎〉,《台灣政治學會》,1994。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三自運動(1895-1945)〉,《台北文獻》121期,1997年9月,頁83-152。
    松永正義著,何世雄譯,〈台灣的日語文學及台語文學〉,《中外文學》31卷10期,2003年3月。
    林淇瀁,〈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交軌〉,「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研討會」,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1月27日~28日
    林淇瀁,〈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論述之意識型態分析:以《台灣新民報》系統的「同化主義表意為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1895-1995)」,《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年,頁41-62。
    施懿琳,〈凝重的過去與沉穩的未來〉,《文訊雜誌》,1999年10月,頁45。
    柯設偕,〈基督教宣教師と台灣ロマ字〉,《民俗台灣》,4卷11期,1944年,頁8-11。
    查時傑,〈皇民化運動下的台灣長老教會──以南北教會學校神社參拜為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127~156。
    高日文,〈台灣議會設置運動的時代背景〉,《台灣文獻》15卷2期,1963年6月27日,頁24-46。
    郭水潭:〈台灣同化運動史〉,《台北文物》第四卷第一期,(台北文獻委員會,1955年,5月5日)。
    連溫卿,〈台灣文化協會的發軔〉,《台北文物》二卷三期,台北文獻委員會,1943年11月15日。
    連溫卿,〈台灣文化的特質〉,《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台北文獻委員會,
    1954年8月20日。
    連溫卿,〈再就台灣文化的特質而言〉,《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三期,台北文獻委員會,1954年12月10日
    黃師樵,〈新文學運動與白話字運動〉,《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台北文獻委員會,1954年8月20日)
    黃秀政,〈《台灣青年》與近代台灣民族運動(1920—192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85年6月,頁325-365。
    陳翠蓮,〈抵抗與屈從之外:以日治時期自治主義路線為主的探討〉,「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12月23-24日。
    陳慕真,〈語言主張和民族認同的探討─戰前戰後的蔡培火之探討〉,《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七期,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2004年12月
    問樵,〈新竹台中震災義捐音樂會〉,《台北文物》季刊,第4卷第2期,1955年8月20日
    游勝冠,〈文化認同與文化協會的左右分裂〉,「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地點:國家圖書館,2001年10月19日~21日。
    張炎憲,〈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八)》,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271-296。
    張安琪,〈現代性與文化想像:蔡培火的文明/文化論述〉,第一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主辦:國家台灣文學館,協辦: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地點: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5月1、2日。
    賀來猛夫,〈台南與基督教〉,《民俗台灣》第六輯,台北:武陵,1990年12月,頁256-262。
    葉龍彥,〈台灣文化協會的電影隊──「美臺團」〉,《台灣文獻》,45卷4期,
    1994年。
    楊云言,〈台語文字化个過去佮現在〉,《台灣史料研究》1號,1993年2月。
    廖毓文,〈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台北文物》三卷三期、四卷一期,1954年12月10日、1955年5月5日。
    蔡淵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26卷1期,頁109-132,1988年。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期,2002年10月。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主義」的再檢討--以「內地延長主義」為中心〉,《台灣史蹟》36期,2000年6月。

    駒込武著,李明芳譯,〈台南長老教中學神社參拜問題──「踏繪」式的權力型態〉,《中外文學》31卷10期,2003年3月,。

    五 日治時期報紙、雜誌文獻
    中島利郎編,《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總合目錄》,日本綠蔭書房株式會社,
    2000年12月。
    中島利郎、宋子紜編,《台灣教育 總目錄.著者索引》,台北:南天,
    2001年10月。
    《台灣青年》,台灣青年雜誌社,1920年7月~1922年2月。
    《台灣》,台灣雜誌社,1922年4月~1924年5月。
    《台灣民報》,台灣雜誌社、台灣民報社,1923年4月~1930年3月。
    《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報社,1930年3月~1932年4月。
    《台灣社會運動史》(原《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日治與戰後之檔案目錄》,南投:台灣文獻館,
    2002年。
    《台灣大年表》,台北:台灣經世新聞社,大正14年(192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8-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