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永紹
Chen, Yeong-Shaw
論文名稱: 文徵明寫蘭圖「逸」的展現
指導教授: 劉梅琴
Liu, Mei-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寫蘭文徵明文人畫
相關次數: 點閱:87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要
    文人畫強調性靈、思想的表現,是重「意」的概念。透過藝術創作,將平日見解、修養和學識表現出來。文徵明人品的高逸、藝術學養的雅逸,透過寫蘭造型的飄逸靈動,將「人的逸」與「畫的逸」作一結合,達到文人追求「逸品」繪畫,「情高思逸」的完美表現。即是主體狀態「意」外化形象呈現「逸」的格調。
    本論文分成四章探討文徵明寫蘭圖「逸」的展現。第一章,文徵明「逸」的生命寫照、藝術創作及美學觀。文徵明一開始的志業,懷抱著「濟世經業」的傳統儒子思想,欲透過科舉達成願望,結果應試十次皆失解。最後薦舉入北京為官,卻又不適應官場文化,歸隱故鄉。遂轉向全面發展自己最適長的書畫創作和文人閒逸生活、雅逸美學觀。「逸」對生活態度來說,是一種跳脫既有模式,而獲得暇逸安樂的處境或心靈狀態,減去與生活目標不相干的事物,追求心靈層次的體驗,從生活中獲得靈感。而閒逸的生活正如謝肇淛說:「名利不如閒,世人常語也,然所謂閒者,不循利,不求名,澹然無營,俯仰自足之謂也。」徵明以詩文、書畫紀錄其生活閒逸的體驗。徵明甚重人品的高逸,對於人品與藝術的看法,強調「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對於「雅逸」的美學觀,主張「在法度中見逸趣」呈現個人藝術風貌。
    第二章討論文人畫對「逸」的追求。文人作畫強調心中意象,通過描繪現實生活的形象表現出來。文人畫的「意」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有層層轉換的意含。從主體「意」的生發,到主體消融、整構客體的「立意」狀態,以「寫意」的手法,使主體意識與客體形象在畫面上形成同構,最後在作品境界上有了「意外之意」的追求。文人的「意」是內心創發的過程;追求的「逸」品畫風,是主體意識、文化涵養的外化現象。為了了解文人對「逸」的追求,首先吾人先認識「逸品」畫風的出現、發展與被確立至高無上的境界。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紀錄「逸品」風格和畫家事蹟;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以正統繪畫六法的評畫角度,提出逸品風格與傳統繪畫最大差異在「用筆全無骨法」、「用墨突破六彩」的見解。「逸品」是相當大膽的創新手法;黄休復《益州名畫記》正式確立「逸、神、妙、能」的繪畫地位。繪畫創作的過程和境界的提升應如逸、神、妙、能品次第而上,逐步達成。終於「逸品」成為文人繪畫極致追求的境界。
    文人強調逸品是「格高思逸」。格高,重視其人品高潔。思逸,表示其學養豐富、藝術造詣超逸常人。「逸品」繪畫,筆簡形具、縱逸無方,強調主體涵養。因為形式上的不明確,容易造成誤解,必須提出澄清。文人對「逸品」提出自我見解,以主體的靈動高逸,藉著筆精墨妙,開創不同繪畫風格。
    第三章,文徵明之前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文徵明的寫蘭圖淵源寫意花鳥畫。了解寫意花鳥畫的演變過程,能掌握文徵明寫蘭的創作傳承。中國寫意花鳥畫在唐末以前追求形似、設色的精準,五代黃荃富貴、徐熙野逸造成截然不同的分野現象。文人寫意花鳥採取徐熙「落墨為格」的創作手法,重視主體意識生發、情感表達,以「寫意」帶出筆情墨趣的造型。時代改變,宋元寫蘭帶著濃厚道德觀和民族意識顯得孤高清逸、不染塵俗;到了徵明的寫蘭圖展現更多生活世俗的觀點,更有生氣。原因來自,明人熱愛生命、注重生活情趣的表現。
    第四章,文徵明寫蘭圖「逸」的展現。中國人欣賞自然物,帶有「比德」觀念的興發。它來自民族文化的積澱,孔子讀詩經,要求「興觀群怨」的藝術功能性。觀山水有「仁者樂山、知者樂水」的人格特徵聯想。國人喜愛蘭來自其「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生長特徵類比人格風範的表現。文徵明寫蘭寄寓其感受、思想觀念和生命體驗。以流利飄逸的線條結合自我主張和情緒、個性,表現出心畫合一,由主體「意」層峰轉換到作品「逸」的外化呈現。徵明寫蘭師承前人如孟頫、子固和所南等,而能自有風格。其蘭葉繁密、粗細變化大;畫面構成以土坡、流水、飛白石、墨竹、荊棘、松柏等增加豐富性。強調生意,畫面中加入禽鳥棲息啁啾,將生活情趣帶入畫中,呈現熱愛生命、注重生活的思想。另外,徵明的寫蘭作品形制多樣,有長軸、手卷、冊葉、扇面等,讓群眾更加親近寫蘭作品。
    自從趙孟頫提出書畫同的創作理念,獲得文人廣大迴響。徵明運用行書風格注入寫蘭創作。行書書體能展現個人才華,寫蘭流利的線條是抒發情感有利的形式,將行書風格和寫蘭造型合而為一,真正能展現其藝術才華和抒發心性。在整體畫面看來,也是極為整體和融洽。

    none

    目錄 緒論 10 第一章 文徵明「逸」的生命寫照及創作美學觀 14 第一節 文徵明生命經歷的逸換 14 第二節 文徵明閒逸的生活寫照 18 一、 閒逸生活的特質 18 二、 文徵明閒逸生活寫照 21 (一) 讀書樂趣詩文自娛 22 (二) 齋居閒逸晏起意懶 22 (三) 友人酬答交游互訪 23 (四) 季節時序感受變化 25 第三節 人格高逸與雅逸美學觀 27 一、 高逸人格的表現 28 二、 雅逸美學觀 29 三、 人格對作品的影響 32 (一) 從作品看人格 33 (二) 把人格放入作品 34 第二章 文人畫對「逸」的追求 36 第一節 文人畫對意的掌握 36 一、 創作主體「意」的逐漸形成 36 二、 創作「立意」的突顯 39 三、 作品「寫意」的表達 43 四、 「得意忘形」的意外之趣 46 第二節 「逸品」畫風的確立 49 一、 朱景玄的「逸品」畫風 49 (一) 王墨 51 (二) 張志和 55 (三) 李靈省 56 (四) 逸品畫家的異同 57 二、 張彥遠對逸品畫風的看法 58 三、 「逸格」地位的調整 61 第三節 文人對逸的要求 64 一、 人品高逸的外化形象 65 二、 文人對逸品的看法 66 三、 文人提出「逸」的形式 68 第三章 文徵明之前寫意花鳥畫的發展 72 第一節 自原始繪畫到唐末花鳥畫的發展 73 第二節 五代花鳥「徐熙野逸、黃家富貴」 76 第三節 宋至明中期的寫意花鳥發展 78 第四章 文徵明寫蘭圖「逸」的展現 89 第一節 寫蘭的寓意觀 91 一、 中國比德觀的發展 91 二、 文徵明寫蘭的寓意 95 (一) 寫蘭寄寓自我個性、操守 97 (二) 以蘭喻意,讚美友人德行 98 (三) 以蘭寓意,友誼堅貞 99 (四) 以蘭比喻,作詩賀壽 99 (五) 以蘭寄寓,提增生活雅趣 100 第二節 寫蘭圖「逸」的展現 103 一、 徵明寫蘭圖「逸」的形式 103 (一) 筆情墨性的個人逸趣 105 (二) 文徵明寫蘭的畫法分析 108 二、 徵明寫蘭師承前人 110 三、 徵明寫蘭圖「生意」的表現 113 (一) 中國繪畫的生意精神 113 (二) 文徵明寫蘭圖生意的展現 117 第三節 寫蘭圖書畫結合 120 一、 行書的發展和特色 120 (一) 行書的發展 120 (二) 行書的特點 123 二、 文徵明行書的風格 124 三、 寫蘭圖中書畫意念的結合運用 128 四、 徵明運用書畫形式創作寫蘭 130 (一) 歷來書畫形式相結合的看法 131 (二) 文徵明寫蘭圖行書筆法與寫蘭造型之對應 133 結論 136 參考文獻 140 附錄 146 【附錄一】文徵明寫蘭詩文分類 146 【附錄二】文徵明寫蘭圖作品年表及寫蘭圖錄 153 【附錄三】文徵明重要作品紀事表及圖錄 173

    參考文獻
    文獻
    叢書
    1《晉書》《隱逸傳》卷94,收編於《二十五史》台北:鼎文書局。
    2《唐書》,〈列傳˙隱逸〉卷196,收編於《二十五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3《明史》〈文苑三〉卷287,收編於《二十五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4《石渠寶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年10月。
    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藝術類子部812冊-83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7于玉安,《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9月。
    各家文獻
    8(漢)蔡邕,《琴操》集錄於《宛委別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9(三國)王肅,《家語》,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3月初版。
    10(唐)杜甫,《杜工部集》,收錄於《四部備要》(集部),台北:中華書局。
    11(宋)周敦頤,《周濂溪集》,輯於《諸子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2(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3月初版。
    13(元)倪瓚,《清閟閣全集》,台北:台北中央圖書館,1970年3月。
    14(明)文徵明,《甫田集》35卷,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印行,1968年6月。
    15(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6月。
    16(明)都穆,《鐵網珊瑚》,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7月。
    17(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輯入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真本十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18(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19(明)何良俊,《何翰林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印行,1977年,6月。
    20(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4月。
    21(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專書
    22Elgin,Duane 著 張至璋 譯,《自求簡樸》,台北:立緒出版社,1996年12月。
    23Toynee, Arnold J.著 陳曉林 譯,《歷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11月。
    24于安瀾,《畫論叢刊》上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10月。
    25中國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冊,台北:輔新書局,1984年9月。
    26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27王家誠,《文人畫家的藝術與傳奇》,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12月。
    28王概,《芥子園畫譜全集》,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6年11月。
    29王熙梅 張惠辛,《藝術文化導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3月。
    30王興華,《中國美學論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31王靜芝,《書法漫談》,台北:台灣書局,1990年。
    32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11月。
    33王耀庭,《繪畫》,台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34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1版。
    35北京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3月。
    36伍蠡甫,《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圖書出版社,1987年1月。
    37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38朱良志,《扁舟一葉-理學與中國畫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39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台北:故宮博物院,1977年1月。
    40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41李霖燦,《藝術欣賞與人生》,台北:雄獅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1月。
    42周士心,《四君子畫論》,台北:藝術出版社,1973年10月。
    43周道振 張月尊,《文徵明年譜》,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8月。
    44周道振,《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45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上海: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1月。
    46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47林木,《文徵明畫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10月。
    48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8月。
    49金開城 王岳川,《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50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10月。
    51姜澄清,《中國繪畫精神體系》,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52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
    53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54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中正書局,1987年3月。
    55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56孫克強,《雅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12月。
    57徐邦達,《中國美術史圖錄》(上、下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10月。
    58徐書城,《繪畫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2月。
    59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公司,1992年7月。
    60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商務書局出版,1982年。
    61馬欽忠,《書法與文化型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3月。
    62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6月。
    63高居翰,《江岸送別》,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年。
    64張立偉,《歸去來兮-隱逸文化透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65張安治,《文徵明》,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8月。
    66張安治,《墨海精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67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上中下卷,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7月。
    68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7月。
    69陳振濂,《書法學》,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4月。
    70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1年4月。
    71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9月。
    72彭修銀,《墨戲與消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
    73程兆熊,《人學與人物》,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
    74程兆熊,《論中國庭園花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75華正人,《歷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10月。
    76新華書局,《漪蘭竹石圖卷》,北京:新華書局,1982年5月。
    77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9月。
    78葛路,《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10月。
    79劉綱紀,《文徵明》,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5月。
    80蔡秋來,《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探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5月。
    81蔡鍾翔 曹順慶,《自然‧雄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82謝凝高,《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樂》,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9月。
    83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期刊
    84毛文芳,〈莊子的觀物思惟及其對中國繪畫鑑賞的影響〉《中國學術年刊》第16期,1995年3月,頁99-128。
    85王西野,〈吳趣及吳門畫派〉,《朵雲》第5期,1983年5月,頁190-192。
    86王南溟,〈中國畫創新的逸格循環〉,《朵雲》第3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9 月,頁5-13。
    87石守謙,〈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之轉變〉,《藝術學》,第2卷,1988年,頁111-134。
    88石叔明〈九畹遺韻-墨蘭篇(上)〉《故宮文物月刊》第6卷:第6期,台北:故宮博物院, 1988年1月頁42-50。
    89衣若芬,〈寫真與寫意:從唐至北宋題畫詩的發展論宋人審美意識的形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3月,頁41-80。
    90余佩瑾,〈文徵明〉《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台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12月。頁1-39。
    91吳灝,〈漫談蘭花〉《名家翰墨》第23期,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 1991年12月,頁52-58。
    92李亞,〈中國寫意畫之發展趨向探〉《朵雲》第1期,1989年,頁61-65。
    93李維琨,〈青藤白陽與明代寫意花鳥畫〉《朵雲》第4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頁22-31。
    94倪建林,〈倪雲林與文人畫的發展〉《美術史論》第3期,1994年。頁54-59。
    95島田修二郎〈逸品畫風について〉《美術研究》第161號,1951年,頁3-44。
    96徐波,〈從「仕」與「隱」看歷史上知識份子的價值實現與阻斷〉,《歷史月刊》,1996年4月,頁37-42。
    97徐建融,〈中國山水畫的宇宙感-兼論瀟湘圖的圖象學涵義〉《朵雲》,第1期。上海:上海朵雲書畫社。1989年,頁45-59。
    98翁萬戈,〈文徵明《墨蘭圖卷》〉《名家翰墨》第23期,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 1991年12月。頁70-75。
    99馬鴻增,〈逸品論的文化內涵〉,《美術研究》第1期,1990年,頁38-40。
    100許郭璜,〈明文徵明畫蘭竹〉《故宮文物月刊》第9卷:第106期,台北:故宮博物院, 1992年1月。頁125-131。
    101陳池瑜,〈文人再認識-中國現代美術革命思潮之三〉《美術史論》第2期,1995,頁15-20。
    102楊乃喬,〈隱逸精神原型與魏晉隱逸文學〉,《美學與藝術學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7月,頁173-183。
    103楊臣彬,〈託芳蘭以寄幽思-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蘭〉《名家翰墨》第23期,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 1991年12月,頁43-50。
    104趙映林,〈中國古代的隱士與隱逸文化〉,《歷史月刊》,1996年4月,頁31-36。
    105劉梅琴 王祥齡,〈沈周「夜坐圖」與莊子〈齊物論〉思想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2期,民85年冬,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頁127-165。
    106劉梅琴,〈中國繪畫にみる「遠觀」という空間意識について〉,《真保亨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藝術學の視座》,東京:勉誠出版社,2002年6月。頁65-83。
    107劉梅琴,〈天地一癡仙,寫畫題詩不換錢-論沈周其人與畫合一的藝術美〉《故宮文物月刊》第117期,台北:故宮博物院,頁126-133。
    108劉瑩,〈文徵明的行書藝術〉《中華書道學會》第18期,1997年11月,頁30-39。
    109霍松林 鄧小軍,〈論中國傳統詩歌的文化精神〉《江海學刊》第1期, 1989年,頁150-159。
    110鍾銀蘭,〈花鳥畫賞析〉《藝苑掇英》第49期,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4月,頁45-46。
    111韓昌力,〈物象的超越-對寫意花鳥畫審美特質的思考〉《美術研究》第1期,頁12-14。
    112韓國榛,〈中國畫傳統用筆淺析〉《美術研究》第2期,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1年。頁13-17。
    113嚴善錞,〈從逸品看文人畫的運動〉《朵雲》第3期,1988年。頁60-72。

    論文
    114卲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6月。
    115陳志達,《文徵明及其書法研究》,高雄:高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圖錄
    116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
    117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2月。
    118戶田禎佑 小川裕充《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4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119北京故宮編《明代吳門繪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8月。
    徐邦達,《中國繪畫史圖錄》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10月。
    120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吳派畫九十年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年7月。
    121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1989年。
    122新華書局《漪蘭竹石圖卷》,北京:新華書局,1982年5月。
    123楊新,《文徵明精品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10月。
    124鈴木敬,《中國繪畫總合圖錄》5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9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1-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