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玉華
Lai, Yu-Hua
論文名稱: 圖像與社會: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之研究(1945-1958)
Image and Society: Study on Taiwanese Bolck Prints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1945-1958)
指導教授: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戰後初期版畫木刻版畫左翼寫實風格框架
外文關鍵詞: early post-war period, block prints, wood block prints, left wing, realism, framework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圖像與社會: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之研究(1945-1958)
    摘 要
    本研究自戰前臺灣版畫發展的背景出發,說明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之產生,一方面係由於日治末期畫家因戰爭時局導致對現實的留意,一方面則受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來臺版畫家之影響所致。
    研究發現,1945年至1958年間,依據版畫的內容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自由風潮下的延伸批判期(1945-1949),以首批入臺的中國版畫家為主,發表觀察臺灣風土和揭露社會議題的作品。
    第二期:復興使命下的基地框架期(1949-1955),配合國家文藝政策與農業政策之推廣,題材上受框架限制,有歌頌政軍建設和農村復興的版畫。
    第三期:居穩而轉異的框架轉型期(1955-1958),呈現經濟發展由穩定的農業轉趨發展工業之過渡,題材上的框架,受環境、思潮之影響遂轉求表現形式的改變。
    第一期雖因國民政府管理未就緒,導致社會問題叢生,不過,有利於版畫家自由創作;第二期政府播遷工作完成,但戒嚴統治限制了人民的自由,版畫家配合國家政策,以寫實風格為主歌頌政府作為;第三期社會發展漸趨穩定,畫家對現實題材嘗試作風格形式之轉變。

    Image and Society: Study on Taiwanese Bolck Prints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1945-1958)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block prints before the war,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block prints of Taiwan after the war was developed by the painters’ concern about reality in war at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and also influenced by Chinese block print artists in Taiwan in the new wood engraving movement of China.
    This study generalized three phases, from 1945 to 1958,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block prints:
    Phase 1: In phase of extended criticism under the trend of freedom (1945-1949), the first immigrated Chinese block print artists published the works on social customs and social issues in Taiwan.
    Phase 2: In basic framework phase with the mission of restoration (1949-1955), up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art policy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the painters’ materials were restricted by framework, and they developed block prints glorifying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storation.
    Phase 3: In phase of framework transformation from stability to change (1955-1958),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s from stable agriculture to industry, framework of style of materials was changed by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stream of thoughts.
    In the first phase, although management of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unsatisfying and it caused social problems, it benefited free creation of block print artists. In the second phase, the government accomplished the immigration. However, the governance by martial law restricted the people’s freedom. For national policies, block print artists glorified the government’s measures by realism. In the third phase, social development was stable. Painters tried to change the style of realistic materials.

    緒 論------------------------------------------------------------------------------1 第一章 臺灣版畫發展源流--------------------------------------------------15 第一節 清代以來臺灣傳統版畫 ---------------------------------------16 一、臺灣傳統版畫的淵源------------------------------------------- 16 二、傳統版畫與生活 ------------------------------------------------17 第二節 日治時期創作版畫 ------------------------------------------ 24 一、日治初期的創作版畫 ------------------------------------------24 二、日治末期因應戰爭的藝壇風格轉向 ------------------------31 第三節 中國新興木刻與臺灣 --------------------------------------- 35 一、魯迅與中國新興木刻版畫-------------------------------------35 二、抗戰時期版畫發展與活動--------------------------------------- 42 三、首批入臺的中國版畫家------------------------------------------ 45 第二章 自由風潮下的延伸批判期(1945-1949)-----------------------49 第一節 對臺灣風土的觀察-----------------------------------------------51 一、為生活戮力-----------------------------------------------------------51 二、農耕活動--------------------------------------------------------------58 三、探尋原住民-----------------------------------------------------------64 第二節 對社會議題的揭露-----------------------------------------------71 一、米糧之不足-----------------------------------------------------------71 二、經濟不均與社會弱勢 -------------------------------------------- 76 三、不透明的政治 ------------------------------------------------------85 四、灰色的童年---------------------------------------------------------- 92 第三章 復興使命下的基地框架期I-政軍建設(1949-1955)-----99 第一節 文藝政策下的敬軍愛國---------------------------------------101 一、文藝政策 -----------------------------------------------------------101 二、敬軍愛國的展現---------------------------------------------------105 第二節 反共抗俄下的思想與教育----------------------------------- 110 一、反共抗俄的理念---------------------------------------------------111 二、思想與教育的體現------------------------------------------------112 第三節 軍兵投入基礎建設 --------------------------------------------118 一、軍兵投入工事 -----------------------------------------------------118 二、軍民合作助農…---------------------------------------------------120 第四章 復興使命下的基地框架期II-農村復興(1949-1955)---123 第一節 農村復興運動及農復會所屬《豐年》雜誌 ------------124 一、中國農村復興運動與農復會成立背景----------------------124 二、遷臺後農復會的負責工作與推廣教育----------------------127 三、《豐年》雜誌的發行與內容 -----------------------------------129 第二節 頌揚農村復興的農村版畫 -------------------------------- 133 一、以楊英風為主的臺灣系統 -------------------------------------134 二、自中國大陸遷臺的外省籍系統 ------------------------------ 138 第五章 居穩而轉異的框架轉型期(1955-1958)----------------------143 第一節 經濟發展穩定的臺灣社會------------------------------------144 一、扎根生活前進工業 ----------------------------------------------144 二、工農並存之過渡---------------------------------------------------148 第二節 多元轉化的農村意象 -----------------------------------------153 一、敘寫農村的餘漾----------------------------------------------------153 二、寫實風格的移轉----------------------------------------------------157 結 論 ----------------------------------------------------------------------------162 參考文獻----------------------------------------------------------------------------167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Heinrich Wölffl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臺北:雄獅,2005年。
    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城邦文化,2010年。
    Garth S. Jowett, Victoria O’Donnel著,陳彥希、林嘉玻、張庭譽譯:《戰爭與宣傳》,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3年。
    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石家庄:河北美術,2002年。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史博館,1995年。
    王錫榮,喬麗華選編:《藏家魯迅》,上海:上海文化,2009年。
    內山嘉吉等作,韓宗琦譯:《魯迅與木刻》,北京:人民美術,1985年。
    中國木刻協會編:《中國版畫集》,上海:晨光,1948年。
    中華民國文藝史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1976年。
    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選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選集(上)1931-1949》,上海:人民美術,1981年。
    中國時報編輯部作:《台灣:戰後50年:土地‧人民‧歲月》,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台灣檔案匯編》第171冊,北京:九州,2007年。
    王志健:《三民主義文藝運動-兼對中共文藝統戰的批評》,臺北:中央文物,1984年。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臺北:文壇社,1955年。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臺北:中央文物,1983年。
    丘念台:《嶺海微飆》,臺北:海峽學術,2002年。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室編:《國家圖書館藏明代大統曆日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年。
    朱正:《魯迅傳》,香港:三聯:2008年。
    北京魯迅博物館編:《魯迅收藏蘇聯木刻拈花集》,北京:人民美術,1986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編輯:《台灣傳統版畫源流特展》,臺北:文建會,1985年。
    朱佩儀,謝東山:《台灣寫實主義美術1985-2005》,臺北:典藏藝術,2006年。
    何恭上編印:《世界版畫選粹》,臺北:大江,1969年。
    何映春:《山歌‧版畫》,苗栗:中原週刊社,1992年。
    李欽賢:《高彩‧智性‧李石樵》,臺北:雄獅,1998年。
    李筱峰:《戰後初期的台灣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86年。
    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臺北:玉山社,1999年。
    呂勝中:《中國民間木刻版畫》,湖南:湖南美術,1994年。
    呂慧珍:《書寫部落記憶:九○年代臺灣原住民小說研究》,臺北:駱駝,2003年。
    汪彝定:《走過關鍵年代》,臺北:商周文化,1991年。
    吳步乃等編:《一八藝社紀念集》,北京:人民美術,1981年。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1992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臺北:草根,1995年。
    金關丈夫編:《民俗台灣》,臺北:武陵,1990-1991年。
    林鍾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林伯欣等:《戰後臺灣美術中的東方優越論》,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1999年。
    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臺北:藝術家,2002年。
    邱明正,朱立元主編:《美學小辭典:增補本》,上海:上海辭書,2007年。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雄獅,2004年。
    邱琳婷:《圖象台灣: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台灣》,臺北:藝術家,2011年。
    邱淵惠:《臺灣牛:影像‧歷史‧生活》,臺北:遠流,1997年。
    范泉:《遙念台灣:范泉散文集》,臺北:人間,2000年。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臺北:五南,2002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年。
    段承璞主編:《台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1992年。
    唐賢龍:《臺灣事變內幕記》,北京:九州,2004年。
    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5年。
    夏征農主編:《辭海》,臺北:東華,1992年。
    孫震:《回首向來蕭瑟處》,臺北:天下文化,1998年。
    梅丁衍:《臺灣美術評論全集 何鐵華卷》,臺北:藝術家,1999年。
    陳孔立主編:《台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1997年。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1993年。
    陳序經:《鄉村建設運動》,鄭州:大象,2009年。
    陳其茂:《版畫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陳奕愷‧陳奕伶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版畫藝術》,臺北:文建會,2003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向》,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陳嘉陽:《教育概論(中冊)》,臺中:瑞和堂,2003年。
    陳樹升撰文,梁奕森執行編輯:《世紀刻痕-台灣木刻版畫展(1945-2005)》,臺中:台灣美術館,2008年。
    張宗漢:《臺灣經濟十年來的發展之檢討與展望》,臺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0年。
    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2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張望編:《魯迅論美術》,北京:人民美術,1982年。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九歌,1999年。
    張慧玲執行編輯:《陳其茂藝術創作回顧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年。
    張麟書:《圖案法》,臺北:張麟書印行,1955年。
    曹惠民:《出走的夏娃-一位大陸學人的臺灣文學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書林,1998年。
    國分直一著,林懷卿譯:《台灣民俗學》,臺南:莊家,1980年。
    曾長生:《臺灣美術評論全集 李仲生卷》,臺北:藝術家,1999年。
    黃俊傑:《農復會與臺灣經驗》,臺北:三民,1991年。
    黃鈺琴策畫編輯:《由繁化簡:方向作品捐贈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年。
    焦士太編:《劉獅教授紀念集》,臺北:群流,1998年。
    楊永智:《版畫台灣》(台中:晨星,2004年。
    楊宏博發行:《朱鳴岡書畫集》,高雄:琢樸藝術中心,1993年。
    楊啟煊執行編輯:《陳其茂七十展》,臺中:中市文化,1995年。
    遠流台灣館編:《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年。
    聞黎明:《聞一多:涅槃的鳳凰》,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齊鳳閣:《中國新興版畫發展史》,長春:吉林美術,1994年。
    臺灣省第五十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編:《臺灣省第五十三屆全省美展彙刊》,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8年。
    廖正宏等:《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陳慶熇繪畫六十年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魯迅著,張建校訂:《魯迅全集》第4卷,臺北:谷風,1989年。
    魯迅著,張建校訂:《魯迅全集》第6卷,臺北:谷風,1989年。
    魯迅著,張建校訂:《魯迅全集》第8卷,臺北:谷風,1989年。
    潘元石編著:《版畫》,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2年。
    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臺北:天視,1981年。
    劉再復:《魯迅美學思想論稿》,臺北:谷風,1989年。
    劉益昌等著:《台灣美術史綱》,臺北:藝術家,2007年。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臺北:人間,2002年。
    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台灣女性圖像藝術》,臺北:藝術家,2009年。
    賴澤涵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
    蕭瓊瑞:《戰後臺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六──水彩畫研究報告專輯(1945-1990)》,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年。
    蕭瓊瑞,林明賢撰稿:《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5年。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典藏藝術,2006年。
    蕭瓊瑞主編:《楊英風全集》第13卷,臺北:藝術家,2007年。
    蕭瓊瑞主編:《楊英風全集》第21卷,臺北:藝術家,2007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1992年。
    謝里法:《我的畫家朋友們》,臺北:自立晚報,1988年。
    藍博洲:《沉屍‧流亡‧二二八》,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
    藍博洲:《白色恐怖》,臺北:智揚文化,1993年。
    藍蔭鼎:《畫我故鄉》,臺北:時報文化,1979年。
    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年。
    儲京之發行:《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臺北:時報,1984年。
    嚴演存:《早年之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
    二、 期刊
    王文裕:〈《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高雄師大學報》第30期(2011年6月),頁1-22。
    王受之;磐年:〈中國大陸現代美術史〉,《藝術家》第208期(1992年9月),頁352-363。
    王俊明:〈訪問李石樵畫伯〉,《新新》第7期(臺北:傳文,1946年原版,1995年覆刻版),頁21。
    王育德:〈高彩度的追逐者-李石樵〉,《藝術家》第212期(1993年1月),頁256-275。
    方向:〈木刻版畫對八年抗戰之貢獻〉,《臺灣美術》第1卷第2期總號第2號(1988年10月),頁60-61。
    西川滿撰,潘元石譯:〈日據時期台灣創作版畫的始末〉,《雄獅美術》第258期(1992年8月),頁130-132。
    朱麗麗:〈版印年畫「內在心理」淺探〉,《臺灣美術》第6卷第3期,總號第23期(1994年1月),頁30-37
    李賢文:〈為臺灣民俗記錄的立石鐵臣〉,《雄獅美術》第109期(1980年3月),頁102-125。
    宋龍飛:〈泰雅族的黥面與文身〉,《藝術家》第79期(1981年12月),頁107-111。
    吳樹:〈臺郡松雲軒的版畫〉,《臺灣風物》第23期第2卷(1973年6月),頁49-50。
    吳埗:〈難忘四十年前舊游地—木刻家朱鳴岡憶台灣之行〉,《雄獅美術》第210期(1988年8月),頁148-154。
    吳埗:〈夢魂所繫的大地──訪光復初曾到台灣的幾位大陸畫家〉,《雄獅美術》第221期(1989年7月),頁60-76。
    吳國楨:〈向農民致感謝為國家祝豐年〉《豐年》第2卷第3號(1952年2月1日),「農民節副刊」,無標明頁碼。
    林竹君,〈唯美的距離──宮田彌太郎凝視下的「華麗島」〉,《議藝份子》第5期(2003年3月),頁1-21。
    林果顯:〈戰後台灣的戰時體制(1947-1991)〉,《臺灣風物》第58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35-165。
    林果顯:〈戰爭與宣傳:1950年代標語的形成與困境〉,《台灣史學雜誌》第4期(2008年6月),頁45-72。
    林莊生:〈立石鐵臣的插畫藝術〉,《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4期(2003年10月),頁177-183。
    林雪卿:〈十青版畫會與台灣現代版畫藝術之發展〉,《國教新知》第4.5期第46卷(2000年7月),頁11-19
    政經報編輯部:〈創刊詞〉,《政經報》第1卷第1號(臺北:傳文,1945年原版,1998年覆刻版),頁3。
    倪再沁:〈戰後台灣美術編年史初稿(2):1946年的臺灣〉,《藝術貴族》第48期(1993年11月),頁58-71。
    倪再沁:〈在政治漩渦中的台灣美術(上)〉,《炎黃藝術》第63期(1994年11月),頁72-77。
    梅丁衍:〈黃榮燦疑雲──臺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中)〉,《現代美術》第69期(1996年10月),頁38-53。
    梅丁衍:〈陳庭詩早年木刻生涯補綴〉,《典藏今藝術》第117期(2002年6月),頁70-72。
    莊伯和:〈幾幅鄉土風味的木刻〉,《幼獅文藝》第45卷第4期,總號第280期(1977年4月),頁15-158。
    張文薰,詹惠文:〈愛書人囊篋底的珍藏品《媽祖》簡介〉,《文訊》第304期(2011年2月),頁67-68。
    張毓婷:〈戰鬥精神之外──論黃榮燦的《台灣阿美族豐收舞》〉,《臺灣美術》第72期(2008年4月),頁100-120。
    陳誠:〈農民努力的途徑〉,《豐年》第2卷第3號,1952年2月1日,「農民節副刊」,無標明頁碼。
    陳樹升:〈百年來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上)〉,《臺灣美術》第11卷第1期,總號第41期(1998年7月),頁57-79。
    陳樹升:〈百年來臺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附錄〉,《臺灣美術》11卷3期,總號第43期(1999年1月),頁44-93。
    陳樹升:〈魯迅‧中國新興版畫‧臺灣四○年代左翼版畫(上)〉,《臺灣美術》第11卷第4期,總號第44期(1999年4月),頁30-54。
    陳樹升:〈魯迅‧中國新興版畫‧臺灣四○年代左翼版畫〉(下),《臺灣美術》第12卷第2期,總號第46期(1999年10月),頁85-96。
    陳樹升:〈從版「話」台灣主題展看台灣版畫的發展與變遷〉,《臺灣美術》第56期(2004年4月),頁50-65。
    梁奕焚:〈臺灣早期的民俗版畫〉,《藝術家》第21期(1977年2月),頁26-38。
    黃東之:〈臺灣之棉紡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7卷第1期(1954年12月),頁1-33。
    黃英哲:〈黃榮燦與戰後台灣的魯迅傳播(1945-1952)〉,《台灣文學學報》第2期(2001年2月),頁91-111。
    黃榮燦:〈新興木刻藝術在中國〉,《臺灣文化》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臺北:傳文,1946年原版,1994年覆刻版),頁14-16。
    黃榮燦:〈新現實的美術在中國〉,《臺灣文化》第2卷第5期(1947年8月)(臺北:傳文,1946年原版,1994年覆刻版),頁15-16。
    黄俊傑:〈論農復會的創立背景及其早期工作〉,《臺灣農業》第27卷第4期(1991年8月),頁5-30。
    菲平:〈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的工作方針程序與計畫〉,《大陸雜誌》第6卷第8期(1953年4月),頁26-30。
    楊永智:〈從「聽雨山房」的藏書票談起〉,《臺灣史料研究》第14期(1999年12月),頁147-160。
    廖瑾瑗,〈台灣近代藝術的表徵──《民俗台灣》的光與影〉,《臺灣美術》第67期(2007年1月),頁24-45。
    踏影:〈賣烟記〉,《新新》第7期(臺北:傳文,1946年原版,1995年覆刻版),頁15。
    潘青林:〈台灣藏書票藝術發展探究〉,《臺灣文學評論》第10卷第3期(2010年7月),頁28-45。
    蔣夢麟:〈發刊詞〉,《豐年》第1卷第1期(1951年7月15日),頁2。
    蔣夢麟:〈給農友們介紹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豐年》第2卷第3號,1952年2月1日,「農民節副刊」,無標明頁碼。
    蔣夢麟:〈談本省農業推廣教育〉,《豐年》第7卷第14期(1957年7月16日),頁3。
    劉作炎:〈臺灣農家生活之研究〉,《農林學報》第11期(1962年10月),頁107-136。
    謝里法:〈中國左翼美術在臺灣(1945-1949)〉,《臺灣文藝》第101期(1986年7月),頁129-156。
    鍾博:〈豐年雜誌命名由來及其發展—從蔣夢麟堅持「寶島」到許伯樂力爭「豐年」的一段經過〉,《傳記文學》第46卷第5期,總號384(1994年5月),頁78-84。
    鍾博:〈憶談大時代關鍵時刻的農復會〉,《豐年》第46卷第17期(1996年9月1日),頁36-37。
    龍瑛宗:〈臺北的表情〉,《新新》第7期(臺北:傳文,1946年原版,1995年覆刻版),頁14
    蕭瓊瑞:〈台灣美術‧百年風華〉,《臺灣美術》第83期(2011年1月),頁4-39。
    蘇新:〈糧食問題對策──政治經濟研究會第一次討論會記錄〉,《政經報》第1卷第2號(臺北:傳文,1945年原版,1998年覆刻版),頁15-18。
    〈談台灣文化前途〉(座談會記錄),《新新》第7期(臺北:傳文,1946年原版,1995年覆刻版),頁4-8。
    〈「豐年報」是農友自己的刊物〉,《豐年》第3卷第12期(1953年6月15日),頁12。
    〈讀者與編者〉,《豐年》第5卷第7期(1955年4月1日),頁23。
    三、 研討會論文集
    李賢文等編:《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文建會,1997年。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臺北:前衛,1991年。
    陳捷先主編:《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臺北:陳奇祿出版,聯經總經銷,1992年。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
    黃瑋鈴執行編輯:《百年雕塑-楊英風藝術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2012年。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編:《2000國際版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蔡昭儀主編:《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0年。
    四、 學位論文
    沈孝雯:《遷台初期文藝政策下的美術創作(1949-198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梁枝:《中華民國解嚴後的文武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才郎:《文化政策影響下的藝術贊助—台灣一九五○年代文化政策、藝術贊助與畫壇的互動》,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黎曉玲:《版畫名家吳忠翰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五、 網路資源
    「2007年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http://www3.nmtl.gov.tw/Writer2/index.html
    「大台灣旅遊網」http://tw.tranews.com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http://www.1921.org.cn
    「水流職事站」http://www.lsmchinese.org
    「中國一百二十六種三葉蟲相片圖鑑」
    http://tw.myblog.yahoo.com/jw!gUsbQCCTQkJfzCF1_wMDcUw-/article?mid=1301&l=f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76169.htm
    「林智信官方網站」http://www.chihsin.idv.tw/dictum.html
    高芳:〈簡析框架理論〉,《青年記者》http://qnjz.dzwww.com/tk/200807/t20080714_3778385.htm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9/89/14.html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民俗臺灣》http://da.lib.nccu.edu.tw/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art/art
    梅丁衍:〈四○年代臺灣「木運」滄桑〉,國立臺灣美術館主題網站「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http://www1.ntmofa.gov.tw/228/html/doc2/index.html
    陳樹升,〈從寫實到隱喻──二二八年代臺灣版畫初探〉,國立臺灣美術館主題網站「時代的他者──二二八年代的美術見證」,http://www1.ntmofa.gov.tw/228/html/doc2/index.html
    歐用生:〈國小課程標準修訂的課程史分析〉,頁2-3。
    http://search.nioerar.edu.tw/edu_paper/data_image/e0001491/0n0/20110500/p0000277.pdf
    燁子,〈藏書家被去名兮年代〉,「北投虹燁工作室」,http://tw.myblog.yahoo.com
    六、 報紙資料
    中央社訊:〈農復會美方委員戴維斯繼任〉,《台灣新生報》,1952年7月10日,第1版。
    史村子:〈論文學的時代使命──藝術的控訴力〉,《台灣新生報》,1948年4月2日,第4版。
    本市訊:〈臺北市米荒嚴重〉,《人民導報》,1946年2月7日,第4版。
    本報訊:〈米食人!米價高漲 老翁自殺〉,《人民導報》,1946年5月1日,第2版。
    姚雪梅:〈別羨慕有錢的人〉,《台灣新生報》,1948年1月12日,第8版。
    陳恒斌:〈送別一九四七年〉,《台灣新生報》,1948年1月12日,第8版。
    黃承志:〈潦倒的天才畫家 畫出極簡風〉,《經濟日報》,2008年1月18日,第E2版。
    楊雲萍:〈臺灣的研究〉,《公論報》,1948年5月10日,第4版
    嘯秋:〈民族文藝的職責──給文藝工作者〉,《台灣新生報》,1946年7月26日,第4版。
    藍蔭鼎:〈台灣紅頭嶼 無為而治的耶美族〉,《公論報》,1948年5月24日,第2版。
    〈美總統聲明全文〉,《中央日報》,1950年6月28日,第1版。
    〈政治部為紀念五四運動書告全國青年暨文藝界〉,《中央日報》,1951年5月4日,第3版。
    〈總統書勉全國軍民 齊向勝利目標前進〉,《中央日報》,1955年1月1日,第1版。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5-02-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