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立武
Wang, Li-Wu
論文名稱: 十七世紀荷蘭東亞殖民城市的空間規劃-以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市的比較為例
on the Space Planning of Dutch Colonial Cities in East Asia during 17th Century -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Batavia and Zeelandia
指導教授: 洪傳祥
Hung, Chuan-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荷蘭殖民城市巴達維亞熱蘭遮市(大員、赤崁)城市空間比較
外文關鍵詞: Dutch colony, Batavia, Zeelandia (Tayouan and Saccam),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space
相關次數: 點閱:249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七世紀初荷蘭取代葡萄牙與西班牙成為東方海上霸權,於東方航線的沿海城市建立商館與殖民據點,其城市建置手法可溯源及荷蘭傳統港埠規劃與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城市理論。東、西印度公司受兩者規劃原則影響,發展一套固定的城市配置組織模式,以快速建設殖民地達到重商主義的經濟目標。本研究以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殖民地中樞-印尼巴達維亞城與東亞轉運站-熱蘭遮市為案例,時空範圍界定於城市空間發展完全時期,比較研究分為三個方向:

    一、港埠設施
    荷蘭人海外貿易的船舶運輸需求與船隻作業邏輯,表現在殖民城市港埠地理位置與空間開發;殖民地天然地形環境對港埠空間與運作有直接影響。

    二、殖民城市空間構成
    東印度公司發展一套殖民城市建置原則,承襲自文藝復興城市理論與理想城市圖示;並以防禦性與殖民地社會性原則考量,表現在城市空間構成與軸線配置。

    三、殖民社會與統治背景
    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市因不同的殖民功能定位與統治時間,使兩者城市規模有所差異。市鎮的社會救濟設施與居住區配置,可反映荷蘭人因應移民社會所作階級區分。

    本研究主要透過熱蘭遮市與巴達維亞城的比較,將熱蘭遮市納入殖民城市類型討論,證實熱蘭遮市受荷蘭文藝復興理想城市規劃影響。從城市空間組織與內、外港埠開發角度而言,熱蘭遮市遵循與巴達維亞城同樣的建置原則,是巴達維亞城市空間結構的部分縮影。兩者同樣都反應了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下,荷蘭人出於海上貿易競爭所建立殖民據點所呈現的特色;並且可透過城市型態、元素、空間組織與關係、社會性原則,證實熱蘭遮市、巴達維亞城兩者與理想城市理論的相關性。

    The Dutch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replaced Portuguese and Spain as a monopoly over Asian goods in the beginning of 17 century and built trading redoubts and colony along sea route s of coastal region. Dutch colonial planning principles can be explained through medieval dam towns and Ideal Scheme for a City established around 1600 by Dutchman Simon Stevin. VOC and WIC (West-Indische Compagnie) were affected and developed a consistent organization and allocation of settlements to achieve economic goals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seat of Dutch overseas government and center in Asia – Batavia and transfer port – Zeelandi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ame era (1650) and comple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s in three aspects.

    1.Port facilities
    The transportation requirements and logics of shipment operations were manifested in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of colonies’ port. Settlement’s natural landscape and terrain effected space and function of harbor directly.

    2.The spatial organizations of settlement
    VOC developed a set of principles adopted theories of Renaissance town planning and Ideal Scheme for a City to allocate settlement and considered defense and colonial societies, which were represented in spatial organizations and axis.

    3.Colonial society and dominant background of the city
    The differences of colonial orientation and dominated period between Batavia and Zeelandia resulted in the scale of city. The relief departments and plot dispersion reflected hierarchy towards immigrants.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Batavia and Zeelandia, Zeelandia was discussed as part of typologies of Dutch colonies and the relation with theories was distinguished. In point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er-outer harbor, Zeelandia followed the establishment of Batavia and kind of an epitome of it. Batavia and Zeelandia both displayed specialties of Dutch settlement typologies out of trading competition at sea. Through lists of urban form, spatial layout,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Zeelandia, Batavia, and theories can be proven.

    CH.1 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1 1-1-1 研究動機…………………………………………1 1-1-2 研究目的…………………………………………2 1-2 相關文獻回顧……………………………………………3 1-3 研究範圍…………………………………………………6 1-4 研究方法…………………………………………………9 1-5 研究流程…………………………………………………11 CH.2 大航海時代荷蘭的殖民地開拓…………………………………13 2-1 西、葡開啟大航海時代…………………………………13 2-2 荷蘭的殖民地開發策略…………………………………14 2-2-1 整合力量投入海外開發…………………………14 2-2-2 東印度與西印度公司成立………………………16 2-2-3 海外殖民地的開拓………………………………17 2-2-4 東方貿易的蓬勃發展……………………………20 2-3 殖民港埠城市的規劃……………………………………22 2-3-1 美洲:新阿姆斯特丹……………………………22 2-3-2 荷屬安地列斯群島:威廉斯塔德………………23 2-3-3 非洲:開普敦……………………………………24 2-3-4 印度:柯欽………………………………………25 2-3-5 斯里蘭卡:可倫坡、尼干布、加勒……………25 2-3-6 亞洲:麻六甲、巴達維亞、熱蘭遮市…………27 2-4 荷蘭殖民城市選址偏好與類型…………………………29 2-4-1 建立殖民城市的選址偏好………………………29 2-4-2 殖民城市的類型…………………………………31 2-4-3 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市的特殊性………………36 2-5 小結………………………………………………………37 CH.3 荷蘭人的港埠規劃傳統…………………………………………39 3-1 萊茵河河口的地形基礎…………………………………40 3-2 中古世紀的港埠聚落規劃………………………………40 3-3 文藝復興城市理論的影響………………………………45 3-3-1 市區擴建模式……………………………………46 3-3-2 Simon Steven的理想城市………………………53 3-4 小結………………………………………………………59 CH.4 巴達維亞城的開拓與空間開發…………………………………61 4-1 自然條件與發展背景……………………………………61 4-1-1 地理與地形環境基礎……………………………61 4-1-2 建城的歷史脈絡…………………………………62 4-1-3 亞洲國際貿易樞紐………………………………65 4-2 城市的開發與建設………………………………………67 4-2-1 城市的發展過程…………………………………67 4-2-2 港埠設施的建設…………………………………76 4-3 城市空間構成分析………………………………………80 4-3-1 城市範圍的界定…………………………………80 4-3-2 水路交通系統……………………………………82 4-3-3 城市街道組織……………………………………84 4-3-4 街廓的空間設計…………………………………85 4-3-5 安全防衛設施……………………………………87 4-3-6 城市空間主軸……………………………………90 4-4 相關城市的空間比較……………………………………95 4-5 小結………………………………………………………99 CH.5 熱蘭遮市的建置與空間開發……………………………………101 5-1 自然條件與發展背景……………………………………101 5-1-1 地理與地形環境基礎……………………………101 5-1-2 建城的歷史脈絡…………………………………101 5-1-3 東亞國際貿易轉運站……………………………104 5-2 城市的開發與建設………………………………………106 5-2-1 城市的發展過程…………………………………106 5-2-2 港埠設施的建設…………………………………114 5-3 城市空間構成分析………………………………………119 5-3-1 城市範圍的界定…………………………………119 5-3-2 水路交通系統……………………………………120 5-3-3 城市街道組織……………………………………122 5-3-4 街廓的空間設計…………………………………123 5-3-5 安全防衛設施……………………………………126 5-3-6 城市空間主軸……………………………………128 5-4 小結………………………………………………………132 CH.6 巴達維亞城與大員、赤崁港的分析比較………………………133 6-1 殖民社會與統治背景……………………………………133 6-1-1 移民社會背景……………………………………133 6-1-2 統治時期與殖民城市定位………………………134 6-2 港埠設施…………………………………………………135 6-2-1 天然地形條件……………………………………135 6-2-2 港埠空間開發……………………………………136 6-3 城市空間構成……………………………………………137 6-3-1 城市空間組織……………………………………138 6-3-2 市鎮防禦系統……………………………………140 6-4 小結………………………………………………………142 CH.7 後續研究建議………………………………………………………… 143 參考文獻 ………………………………………………………………………145 附錄一 熱蘭遮城日誌(市鎮與港埠建設)………………………………149 附錄二 歷史地圖……………………………………………………………159 圖2-1-1 十六、七世紀歐洲人的東進路線……………………………13 圖2-2-1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與西印度公司貿易海域圖……………16 圖2-2-2 十七世紀荷蘭海外殖民城市分佈圖…………………………17 圖2-2-3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東亞貿易路線圖………………………20 圖2-3-1 新阿姆斯特丹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3 圖2-3-2 威廉斯塔德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4 圖2-3-3 開普敦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4 圖2-3-4 柯欽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5 圖2-3-5 可倫坡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6 圖2-3-6 尼干布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6 圖2-3-7 加勒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7 圖2-3-8 麻六甲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8 圖2-3-9 巴達維亞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8 圖2-3-10大員的地理位置與市鎮空間…………………………………29 圖2-4-1 荷蘭殖民城市的地形條件與城市空間關係示意圖…………30 圖2-4-2 印尼安汶(Amboina)………………………………………34 圖2-4-3 荷蘭人在日本出島(Deshima)的商館……………………35 圖3-1-1 荷蘭境內受海洋或河流洪氾威脅的土地……………………40 圖3-2-1 堤岸聚落示意圖………………………………………………41 圖3-2-2 堤堰型聚落發展階段示意圖…………………………………42 圖3-2-3 海港市鎮Goedereede…………………………………………42 圖3-2-4 鑰匙狀堤壩市鎮 Middelharnis……………………………42 圖3-2-5 中世紀的城堡聚落萊登(Leiden)…………………………43 圖3-2-6 要塞市鎮Willemstad…………………………………………43 圖3-2-7 運河市鎮Zaltbommel…………………………………………43 圖3-2-8 運河市鎮Arnhem………………………………………………44 圖3-2-9 硬地市鎮Alkmaar……………………………………………44 圖3-3-1 Antonio Filarete的理想城市圖式”Sforzinda”………45 圖3-3-2 Giorgio Martini的八角形理想城市圖示…………………45 圖3-3-3 Girolamo Maggi的理想城市圖示……………………………45 圖3-3-4 義大利Mantua…………………………………………………45 圖3-3-5 羅馬的土地分割方式…………………………………………46 圖3-3-6 荷蘭軍營的長方形設計………………………………………46 圖3-3-7 荷蘭阿姆斯特丹早期發展(13~15世紀)…………………47 圖3-3-8 荷蘭阿姆斯特丹城市擴建(15~16世紀)…………………48 圖3-3-9 弗利辛恩擴建過程……………………………………………50 圖3-3-10米德爾堡擴建過程……………………………………………50 圖3-3-11萊登擴建過程…………………………………………………51 圖3-3-12港埠關係與空間界定元素說明圖……………………………52 圖3-3-13Simon Stevin(1548-1620)………………………………53 圖3-3-14理想城市的運河網……………………………………………54 圖3-3-15理想城市建築物街廓…………………………………………54 圖3-3-16理想城市市鎮佈局……………………………………………55 圖3-3-17理想城市的市場分佈位置……………………………………56 圖3-3-18理想城市的公共建設位置……………………………………56 圖3-3-19理想城市的教會設施位置……………………………………56 圖3-3-20理想城市平面的水平元素……………………………………58 圖3-3-21理想城市平面的垂直元素……………………………………58 圖3-3-22理想城市的延伸性……………………………………………58 圖4-1-1 巴達維亞地形與位置…………………………………………61 圖4-1-2 西元7~16世紀的爪哇島巽他王國範圍………………………62 圖4-1-3 東印度公司錢幣流通路線……………………………………66 圖4-2-1 萬丹時期的雅加達……………………………………………68 圖4-2-2 巴達維亞城建設初期(1619~27年)………………………70 圖4-2-3 1619年總督柯恩送交的巴達維亞城設計……………………70 圖4-2-4 巴達維亞城建設初期…………………………………………70 圖4-2-5 1627年巴達維亞城平面………………………………………71 圖4-2-6 1627至1635年巴城堡壘與運河建設範圍示意圖……………72 圖4-2-7 1635至1650年巴城運河建設範圍示意圖……………………73 圖4-2-8 巴達維亞城外耕地(1640~1649)…………………………74 圖4-2-9 1650年巴達維亞城平面………………………………………75 圖4-2-10巴達維亞城建設初期港埠設施(1622~23年)……………77 圖4-2-11巴達維亞城建設初期港埠設施………………………………77 圖4-2-12巴達維亞港口功能分佈示意圖(1780年)…………………78 圖4-2-13巴達維亞外港埠擴張示意圖(1650年、1770年)…………79 圖4-2-14巴達維亞城位於中央運河北端的水道橋……………………79 圖4-2-15巴達維亞內港埠功能分佈示意圖……………………………80 圖4-3-1 巴達維亞城區域分界…………………………………………81 圖4-3-2 1770年巴達維亞城種族居住區示意…………………………81 圖4-3-3 巴達維亞城內水路交通示意圖………………………………82 圖4-3-4 巴達維亞街道與運河網絡……………………………………83 圖4-3-5 巴達維亞城內運河模式示意圖………………………………84 圖4-3-6 巴達維亞城東市區街廓圖……………………………………85 圖4-3-7 巴達維亞城西市區街廓圖……………………………………86 圖4-3-8 巴達維亞街廓的形狀與規模…………………………………87 圖4-3-9 巴達維亞城城牆與堡壘設施…………………………………88 圖4-3-10巴達維亞城堡圖(1740年)…………………………………89 圖4-3-11巴達維亞城主要公共建築的座落與佈局……………………90 圖4-3-12巴達維亞城市政廳……………………………………………90 圖4-3-13巴達維亞城市空間的殖民地生產關係示意圖………………92 圖4-3-14巴達維亞城空間組織關係示意圖……………………………93 圖4-3-15巴達維亞城的市鎮軸線示意圖………………………………93 圖4-3-16巴達維亞城的發展軸線擴張圖………………………………94 圖4-3-17阿姆斯特丹與巴達維亞城的城市空間比較…………………95 圖4-3-1817世紀阿姆斯特丹與巴達維亞城的街廓空間圖……………96 圖5-1-1 荷據時期大員轉口貿易圖…………………………………101 圖5-2-1 荷蘭商館遷設過程圖………………………………………106 圖5-2-2 大員商館與城堡建設初期…………………………………107 圖5-2-3 熱蘭遮城建設完備期………………………………………108 圖5-2-4 大員市鎮街區建設初期……………………………………110 圖5-2-5 大員市鎮街區擴大時期……………………………………111 圖5-2-6 1652年布洛克荷伊(Jansz Plockhoy)繪製赤崁市鎮…113 圖5-2-7 荷蘭遠洋船隻………………………………………………114 圖5-2-8 荷蘭平底船…………………………………………………114 圖5-2-9 澎湖馬公灣與大員島航線與地理位置關係圖……………115 圖5-2-10十七世紀熱蘭遮等地海圖…………………………………117 圖5-2-11赤崁內港埠示意圖…………………………………………118 圖5-3-1 大員與赤崁市鎮分區示意圖………………………………119 圖5-3-2 大員外港埠港口功能示意圖………………………………120 圖5-3-3 赤崁內港埠運河空間示意圖………………………………121 圖5-3-4 大員市鎮街道空間轉變示意圖……………………………122 圖5-3-5 赤崁內港埠運河模式示意圖………………………………123 圖5-3-6 大員與赤崁市鎮街廓構成與空間示意圖…………………123 圖5-3-7 不同年代的大員市鎮街廓示意圖…………………………124 圖5-3-8 荷據時期大員島圖與日治時期安平測繪圖………………125 圖5-3-9 赤崁市鎮街廓比對示意圖…………………………………126 圖5-3-10大員與赤崁城堡防禦範圍示意圖…………………………127 圖5-3-11赤崁普羅岷西亞城堡………………………………………127 圖5-3-12赤崁普羅岷西亞城堡………………………………………127 圖5-3-13大員外港埠主要公共建築…………………………………128 圖5-3-14大員外港埠與赤崁內港埠運輸動線關係示意圖…………130 圖5-3-15赤崁內港埠軸線關係圖……………………………………131 圖6-2-1 巴達維亞與熱蘭遮的地形條件與城市空間關係示意圖…135 圖6-2-2 巴達維亞與熱蘭遮的港埠空間關係示意圖………………136 圖6-3-1 巴達維亞與大員、赤崁的市鎮空間關係示意圖…………139 表1-5-1 研究流程表……………………………………………………11 表2-2-1 十七世紀荷蘭海外殖民城市分佈列表………………………18 表2-4-1 學者Ron Van Oers對荷蘭殖民城市的空間組織分類………32 表2-4-2 學者布野修斯對荷蘭殖民城市的形式與空間組織分類……33 表2-4-3 荷蘭海外殖民據點類型與城市形態表………………………36 表3-3-1 阿姆斯特丹發展階段與港埠空間佈局示意表………………49 表4-5-1 理想城市圖式與巴達維亞城的比較…………………………97 表6-1-1 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市殖民城市定位比較表……………134 表6-2-1 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市比較表……………………………132 表6-3-1 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市城市空間比較表…………………137 表6-4-1 阿姆斯特丹、理想城市圖示、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市比較表141

    【中文書目】
    1.呂理政主編. (2006). 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2.蕭宗煌, 呂. (2006).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 臺北市 臺灣博物館.
    3.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6). 艾爾摩莎 :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特展: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4.石守謙主編. (2003). 福爾摩沙 :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 = Ilha Formosa : the emergence of Taiwan on the world scene in the 17th century. 臺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
    5.Tonio Andrade, 鄭. (2007).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湯錦台. (2001).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臺北市: 貓頭鷹出版.
    7.程紹剛. (2000). 荷蘭人在福爾摩莎: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8.張淑勤. (2005). 低地國(荷, 比, 盧)史: 新歐洲的核心: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9.翁佳音. (2008). 荷蘭時代台灣史的連續性問題: 稻鄉出版社.
    10.曹永和. (1979).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1.近代早期東亞海洋史與台灣島史:慶祝曹永和院士八十大壽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 臺北市.
    12.楊彥杰. (2000). 荷據時代台灣史: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3.Christine Vertente、許雪姬、吳密察 (1991). 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台灣滄桑史: Mappamundi Publishers.
    14.冉福立Zandvliet, K. 江. (1997).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 臺北市: 漢聲雜誌.
    15.司馬嘯青. (2009). 台灣荷蘭總督: 玉山社出版事業.
    16.江樹生. (2003). 熱蘭遮城日誌: 台南市政府.
    18.江樹生. (2006). VOC在台灣的長官公署.
    19.江樹生主編. (1992). 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 漢聲雜誌社.
    20.村上直次郎.石萬壽譯. (1975). 熱蘭遮城築城始末. 台灣文獻, 26.
    21.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 (1970). 巴逹維亞城日記: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2.孫全文. (1987). 赤嵌樓研究與修復計劃. 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
    23.沈鈞. (1983). 蘭領東印度史: 中華學術院南洋硏究所.
    24.蔡百銓. (1996). 印尼簡史. 台北: 萬全.
    25.鄭學稼. (1976). 印度尼西亞史: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Blusse J. Leonard 著、莊國土、吳龍、張曉寧譯(1997). 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 广西人民出版社.
    27.芒福德Mumford, L. (2005). 城市发展史: 起源、演变和前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8.布野修司. (2010). 亞洲城市建築史: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9.Spiro Kostof, 單. (2005). 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0.翁金山. (2000). 台南市都市設計規畫綱要之研究-都市空間的溯源與演化 (Vol. 1). 臺南市: 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外文書目】
    1.Burke, G. L. (1977). Towns in the making: E. Arnold.
    2.Funo Shuji, F. B. F., Yamada Kyouta. (2004). Considerations on Spac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KAMPUNG LUAR BATANG.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3(1), 173-180.
    3.Groll, C. L. T., Alphen, W., Kat, H. C. A., Meerkerk, H. N., & Wevers, L. B. (2002). Dutch overseas: architectural survey : mutual heritage of four centuries in three continents: Waanders.
    4.Hooimeijer, F., & Vrijthoff, W. T. (2007). More urban water: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Dutch water cities: Taylor & Francis.
    5.Hooimeijer, F. L. (2008). The New Dutch Polder City.
    6.Israel, J. (1990). Dutch primacy in world trade, 1585-1740: Clarendon Press.
    7.Maarten Roy Prak, D. W. (2005). The Dutch Republic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golden 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Milone, P. (1981). Queen city of the East: the metamorphosis of a colonial capital: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9.Oers, R. V. (2000). Dutch town planning overseas during VOC and WIC rule (1600-1800): Walburg Pers.
    10.Oers, R. V. (2002). Dutch colonial town planning between 1600 and 1800: planning principles & settlement typologies: Asia-Pacific Research Program, Academia Sinica.
    11.布野修司. (2005b). 近代世界システムと植民都市.
    12.Zandvliet, K. (1998). Mapping for money: maps, plans, and topographic paintings and their role in Dutch overseas expansion during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Batavian Lion International.

    【期刊、論文】
    1.Heryanto, B. (2000). urban form of Indonesian cities during the colonization period. Sci&Tech, Vol.2 No.1.
    2.Oosterhoff , J. L. 著. 江. (1994). 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市鎮. 台灣史料研究.
    3.Leonard, B. J. (1983). オランダ東インド会社とバタヴィア(1619-1799年) : 町の崩壊の原因について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Batavia(1619-1799). The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1(1), 62-81.
    4.布野修司FUNO Shuji, 山. K., 山本直彦YAMAMOTO Naohiko (2005). Comparative Considerations on the Urban Form of Batavia and Simon Stevin's 'Ideal City's' Plan
    バタヴィアの都市形態とS.ステヴィンの「理想都市」計画に関する比較考察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592, 185-191.
    5.林立浩. (2008). 荷鄭至清初台南市街形成與建築類型之研究. 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
    6.洪傳祥. (2003). 荷蘭人統治下大員港埠體系的形成與空間開發.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洪傳祥. (2005). 荷蘭人統治下赤嵌市街的空間規劃. 都市與計劃, 32:3, 303-331.
    8.高祥雯. (2007). 荷據時期大員的空間變遷. 國立成功大學.
    9.高祥雯. (2009). 日治時期安平街之土地使用分析. 地籍測量:中華民國地籍測量學會會刊, 28卷(1期), 14.
    10.楊一志. (1999). 從大員市鎮到台灣街仔:安平舊街區的空間變遷. 建築學系, 中原大學. Retrieved from
    11.劉勇. (2008). 論1757-1794年荷蘭對華貿易中巴達維亞的角色. 南洋問題研究.

    【地圖】

    1.黃武達編著. (2006). 61.8安平給水鐵管線路暨運河 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 臺北市 南天.
    2.荷蘭國家線上檔案資料館Atlas of Mutual Heritage (AMH) http://www.atlasofmutualheritage.nl/

    下載圖示 校內:2014-02-17公開
    校外:2014-02-1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