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貞瑤 Lee, Chen-Yao |
|---|---|
| 論文名稱: |
陳逢源之漢詩研究 |
| 指導教授: |
施懿琳
Shy, Yih-L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57 |
| 中文關鍵詞: | 日治 、台灣文學 、二世文人 、漢詩 、陳逢源 、古典詩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6 下載: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陳逢源(1893-1982)詩作文學性高,創作時間長、數量豐,並因多重角色的扮演,故詩作中形成豐富的觀察面向。處於異質文化與新、舊文學的交鋒期,「二世文人」陳逢源提出對於舊詩壇的革新觀點,加入了漢詩改革行列,並在傳承中國古典詩學上,有相當貢獻,對台灣古典詩壇而言,實有其一定的地位與價值。本論文即由陳逢源漢詩的內容,以了藉其思想層面,並進一步探討在新文學與漢詩兼創的二世文人中,其文學創作重心,及其漢詩的內容與藝術特色。
第一章首先針對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檢討與撰寫程序等數點,說明研究概況與論文撰寫程序。第二章論述陳逢源的「生平及其文學歷程」,以探析其由漢詩創作,進入白話文與漢詩並作,後再轉回以漢詩寫作為主的創作歷程。第三章針對陳氏對漢詩所持的基本理念,與對漢詩壇墮落風氣所提倡的革新理念,以明其創作主張。並觀察其所參與的文學社團,與文友互動情形,了解其於文壇中的活動狀況。第四章以詠史懷古、對時局之觀察與批評、立身行事之思索與感悟、內在心靈世界的書寫及山川風物之詠頌等主題,觀察陳氏詩作的內容特色,並釐析陳氏漢詩的關懷面向。第五章以典雅精練的語言、豐盈鮮明的意象、新辭彙入詩與生活化的題材等特點,論析陳氏漢詩之藝術特色。並就「漢詩界之改革者」與「漢詩在台之薪傳者」,確定其於台灣古典詩壇上的定位。結論則總結各章所述,並針對陳逢源先生的文學特色與文壇貢獻,加以釐清、確定,以明其漢詩的文學成就,及在古典詩壇上的定位。
none
《參考書目》
一、逢源之詩文稿、作品集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1962,手抄本(未標頁碼),初版。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合源印刷公司,1980,二版。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 陳逢源文教基金會,1986,三版。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四版。
⊙陳逢源:《南音》1卷2號、3號,1932年1.17、2.1。
⊙陳逢源:《新臺灣經濟論》,臺北:臺灣新民報發行,1937。
⊙陳逢源:《新支那素描》臺北: 臺灣新民報社發行,1939。
⊙陳逢源:《感想集—雨窗墨滴》,臺北:興南新聞社印刷,臺灣藝術社發行,一版,1942.8.5。
⊙陳逢源:《臺灣經濟與農業問題》,臺北:萬出版社發行,1944。
⊙陳逢源:《南都詩存》,自印本(黃天橫先生收藏),初版,1972。
⊙陳逢源先生治喪委員會編:《陳逢源先生哀榮錄》,臺北:陳逢源先生治喪委員會,1982。
⊙《南都董事長遺墨》,詩稿,三冊。(未標編者)
二、日治時期報刊與文學雜誌(依出版先後排列)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898-1917明治31~大正6.6。
⊙《臺灣文藝叢誌》1919.1.1由「臺灣文社」創刊,編輯兼發行人為鄭汝南。(影印本,圓光佛學院收藏,大正10.4-10.8,3年4-8號,缺6號)
⊙《臺灣青年》,東京,1920-1922年,共18期,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南新報》,微卷(成大文學院圖書館收藏),1921-1937大正10.4~昭和12.2。
⊙《臺灣》,東京,1922-1924年,共19期,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灣詩薈》創刊於1924.2.15,連雅堂主編,出版廿二冊,1925.10停刊。
⊙《臺灣民報》,東方文化書局,1926.4.15~1930(一~十四)。
⊙《臺灣新民報》,1930.3.29~(週刊);1932.4.15~1932年底(日報),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三六九小報》,臺南三六九小報社創刊,1931.9.9-1935.9.9,共479號,成文出版社復刊。
⊙《南音》,1932.1創刊,東方文化書局復刊。
⊙《風月報》,簡荷生編輯,臺北風月報社創辦,1935創刊。發行至1941.7.1,改稱《南方》。
⊙《臺灣詩壇》,黃景南編,臺北:臺灣詩壇月刊社發行。1951.6.9,發刊1卷1期,共刊行7卷4期(1954.10.10)。
三、詩文集類(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松:《臺陽詩話》,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94.5。
⊙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東海,1976.7。
⊙何武公:《瀛海詩選》,瀛洲詩社主編,1963。
⊙林欽賜:《瀛洲詩集》,臺北:光明社出版,1933.2。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臺北:自立晚報社,1992。
⊙林忠勝:《陳逸松回憶錄−−日據時代篇》,陳逸松口述,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4.6.15,第一刷。
⊙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重印初版。
⊙林資修:《南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重印初版。
⊙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洪寶昆、高泰山:《臺灣擊缽詩選》,臺北:詩文之友社發行,第二集,1969。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1959。
⊙陳漢光:《臺灣詩錄》(上)(中)(下),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9,初版。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省文獻委員會,1950。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1964.12。
⊙連橫:《臺灣詩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重印,1977.6。
⊙連橫:《雅堂叢刊詩稿》,臺中:省文獻委員會,1988.9。
⊙連橫:《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92.3。
⊙莊垂勝:《徒然吟草》,同文印書館出版,1991.7.28。
⊙曾朝枝:《東寧擊缽吟》(前集)、(後集),臺北:明星堂印刷所,1936。
⊙曾今可:《臺灣詩選》,臺北:《中國詩壇》發行,1953.10.10,初版。
⊙黃洪炎:《瀛海詩集》:臺北:臺灣詩人名鑑刊行會,1940。
⊙陳漢光:《臺灣詩錄》,臺北:省文獻委員會,1970。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56.4。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一七0種),1993.9重印。
⊙葉榮鐘:《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序編第十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0.3,初版。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68.12,初版。
⊙賴子清:《臺灣詩醇》:嘉義:蘭記書局,1935。
⊙賴子清:《臺灣詩海》:1954。(黃哲永先生藏本影印本,出版地不詳)。
⊙謝維巖:《謝籟軒詩集》,1965年,手抄本。
⊙巫永福《巫永福作品全集−−評論卷二》,台北:傳神福音文化出版社,1995,頁114。
四、歷史傳記類(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省立新竹社教館,1974。
⊙王詩琅:《臺灣人物誌》,高雄:德馨出版社,1979。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12。
⊙王國璠:《臺灣抗日史》,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81.1。
⊙王曉波:《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8。
⊙王曉波:《臺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臺北:帕米爾書店,1986.11,初版。
⊙王曉波:《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東大圖書,1988。
⊙王詩琅:《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現代史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現代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初版。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中研院近史所發行,1995.7.30,初版。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1986.9。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周憲文譯),臺北:帕米爾書局,1985。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美國加州:蓬島文化,1980。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出版,1996.10,初版。
⊙宋光宇:《臺灣經驗-歷史經濟篇》,臺北:東大圖書,1993,初版。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三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5.4。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8。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8.10。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6。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出版社,1977。
⊙連溫卿:《臺灣政治運動史》,稻鄉出版社,1988.10。
⊙莊永明:《臺灣紀事》(上)(下),臺北:時報文化,1989。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90.1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5,初版一刷。
⊙陳芳明著:《臺灣人的歷史與意識》,敦理出版社,1988.8.1。
⊙陳美妃:《臺灣史研究論文集》,臺灣史蹟研究中心出版,1988.12。
⊙陳正茂.林寶琮:《中國現代史》,臺北:文京出版社,1995.5,初版。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黃英哲譯),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5。
⊙黃富三.陳俐甫:《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林崇智發行,臺北: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出版,1991.7,初版。
⊙張炎憲等:《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炎憲等:《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9。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1963.2。
⊙戚嘉林:《臺灣史》(上、下冊),自印本,1985.9,初版。
⊙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臺灣文藝,1983.9.28。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6,再版。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藩:《臺灣史》,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葉榮鐘等:《臺灣民族運動史》,自立晚報社,1993,一版七刷。
⊙葉榮鍾:《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廖漢臣等:《臺灣通志稿》,臺灣文獻委員會,1951,初版。
⊙瞿海源、章英華:《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6。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市:臺灣新民報社,1934(昭和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9.1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東京:綠蔭書房,1986,復刻本。
五、文學史、文學理論與相關文學著述(依姓名筆劃排列)
⊙中島利郎:《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3,初版。
⊙王曉波:《臺胞抗日文獻選編》,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0。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7,初版。
⊙汪毅夫:《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文化,1997.4。
⊙呂興昌:《臺灣詩人研究論文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4。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臺灣新文學社,1936.6.13。
⊙李漁叔:《三臺詩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7,初版。
⊙李南衡:《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五.文獻資料選集》,臺灣:明潭出版社,1979.3。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76.7。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臺北:自立出版社,1991。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初版,臺北:玉山社出版,1996.10,初版。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研究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3.8,初版。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1996.7,初版。
⊙姜宗倫:《古典文學辭格概要》,雲南:人民出版社,1984.11。
⊙殷海國:《古代山水詩名篇賞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4,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8,一版七刷。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1987。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9.3,增訂三版。
⊙陳元鋒:《歷代抒情詩賞析》,山東:明天出版社,1992.5,初版。
⊙黃俊傑:《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3.5版。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11。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5,二版。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7.4,初版。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出版社,1998。
⊙麻守中.張軍:《歷代旅遊詩文賞析》,吉林文史出版社,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6.2,初版。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2,初版。
⊙莊永明:《臺灣名人小札》,臺北:自立報社出版,1989.8,初版。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前衛出版社,1997.6,初版二刷。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3。
⊙湯華泉.劉學忠:《古代田園詩選》,安徽:黃山書社,1989.4,初版。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6,增訂初版。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臺中:中央書局,1967。
⊙葉榮鐘.李南衡:《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帕米爾出版社,1985.8,一版一刷。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臺灣文學界雜誌社,1987.2。
⊙葉石濤:《臺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10,初版二刷。
⊙葉石濤:《走向臺灣文學》,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0.3。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12。
⊙裴晉南選注:《漢魏六朝賦選注》,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初版。
⊙劉登翰:《臺灣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7.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7。
⊙鍾肇政.葉石濤:《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
⊙簡恩定.沈謙等:《敘事詩》,臺北:國立空大初版,1990.6,初版。
⊙戴國煇:《臺灣結與中國結》,遠流出版事業,1994.5初版。
⊙賴和紀念館編:《賴和研究資料彙編(上)(下)》,彰化立文化中心,1994.6。
⊙鍾尚鈞.馬大品等:《中國歷代詩歌類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12,初版。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5,初版。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12。
六、單篇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凡夫:〈臺灣民族詩人林幼春〉,《臺灣政論》,3期,1975.10。
⊙王詩琅:〈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臺灣文獻》,3期,1965.10。
⊙王文顏:〈光復前臺灣詩社的時代價值〉,《文訊》,18期,1985。
⊙文訊月刊編輯部:〈現階段臺灣詩社的時代價值〉,《文訊月刊》,18期,1985.6。
⊙王世慶:〈陳逢源先生訪問紀錄〉,《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出版,1991.7。
⊙王曉波:〈臺灣民族運動中之經世家—陳逢源〉、〈「治警事件」的二志士−到陳逢源與蔡培火先生〉,《臺灣史與近代中國民族運動》,臺北:帕米爾,1986.11,初版。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思與言》29卷4期,1991。
⊙林載爵:〈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回顧〉,《文季》,3期,1974.5。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9.9.5。
⊙施懿琳:〈從歷史人物再評價的觀點談丘逢甲在臺灣歷史上的功過〉,《逢甲中文學報》,1991.11。
⊙施懿琳:〈日據時期臺灣古典詩的抗議精神與比興諷喻傳統〉,《古典文學》,第12期,1992.10。
⊙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臺灣傳統詩壇的影響〉,發表於東海大學主辦之「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討會」,1998。
⊙施懿琳:《賴和漢詩的新思想及其寫作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1999.3。
⊙施懿琳:〈清代宦遊與在地詩人的臺灣意象〉,詩歌中的臺灣意象-第二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南:成功大學,2000.3.11。
⊙施懿琳:〈試析日治時期南都詩人陳逢源及其詩—兼談「二世文人」的類型與作品特色〉,加州聖塔芭芭拉大學2000年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00。
⊙梁明雄:《由日據時期新舊文學之爭-論開創期的臺灣新文學》,臺灣文學研討會(淡水工商學院臺灣文學系臺灣文學研究室),1995.11。
⊙陳世慶:〈日據時期之皇民奉公運動〉,《臺北文物》,8卷2期,1959。
⊙陳芳明:《賴和與臺灣殖民地左翼文學》,磺溪文化學會(第三屆磺溪文藝營論文集),1994.5.29。
⊙許俊雅:〈再議三十年代臺灣的鄉土文學論爭〉,《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卷, 1996.6。
⊙許俊雅〈歷史的告白─《巫永福全集:評論卷》的意義與價值〉,淡水學院「福爾摩莎的桂冠.巫永福文學會議 」論文,1997.11.01。
⊙黃天橫:〈張我軍出土〉,臺北:《自立晚報》,1991.12.23。
⊙黃得時:〈臺灣文學中的民族意識〉,《中國的臺灣》,1980。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3期,1997.9。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一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3。
⊙張炎憲:〈浪漫之情與財經之才—陳逢源〉,《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臺北:自立晚報社出版,1994.6,頁95,一版。
⊙張芳燮:〈懷念陳芳園先生〉,《陳逢源先生哀榮錄》,臺北:陳逢源治喪委員會,1982。
⊙敬廬:〈敬悼南公董事長〉,《陳逢源先生哀榮錄》,臺北:陳逢源治喪委員會,1982。
⊙楊肇嘉:〈臺灣新民報小史〉,《臺灣新民報》(影印本),臺北:東方書局。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帳〉,《臺北文物》,3卷2、3期,1954.8.20、12.10。
⊙廖漢臣:〈臺灣文學年表〉,《臺灣文獻》,15卷1期,1964.3
⊙廖一瑾:〈溪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陳逢源先生與二十世紀臺灣古典詩壇〉,《中國文化大學學報》,1994.6,2期。
⊙廖振富:〈林幼春、賴和與臺灣文學〉,《文學臺灣》,17卷,1996.1。
⊙劉紹唐:〈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25卷2期。
⊙蔡培火:〈臺灣社會改造管見〉,《臺灣民報》,181−184號,1927.11.6、13、20、27。
⊙賴子清:〈臺灣古典詩文社〉(一)(二),《臺灣文獻》,10卷3期、11卷3期,1959.9、1960.9。
⊙簡錦松:〈五四與日據時期臺灣傳統詩壇〉,《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臺灣學生,1990.4。
七、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1979.6。
⊙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7。
⊙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林倖妃:《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中的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6。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5.12。
⊙陳美妃:《日據時期臺灣漢語文學析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陳明柔:《日據時代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1937)》,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陳丹馨:《臺灣光復前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5。
⊙陳淑娟:《賴和漢詩的主題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
⊙許惠玟:《巫永福生平及其新詩研究》,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
⊙黃美娥:《清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9。
⊙張簡昭慧:《臺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研究》,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7。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年》,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5。
⊙廖雪蘭:《臺灣詩史》,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