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麗月 Lih-Yueh, Huang |
|---|---|
| 論文名稱: |
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研究 |
| 指導教授: |
廖國棟
Lue, Kung-Do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507 |
| 中文關鍵詞: | 質化研究 、量化研究 、古文 、跨文類 、賦化 、亭臺樓閣 、以賦為文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6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要
本論文試圖對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作「立體的多元性的整體研究」,所以同時採取「質化研究」及「量化研究」的方法。因此,有關「文本分析法」,統計學的「卡方檢定」、抽樣調查的方法都會用到。其它諸如「歷時文體學」的觀念、「知人論世」、「社會歷史批評」、「藝術心理分析」等方法,亦多所採用。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優點,具體指出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的「跨文類」現象。
第二章從「文化轉型與『仕/隱』觀念轉變」、「貶謫文人與亭臺樓閣」 、「三教合一,文人與宗教人士密切互動」、「園林藝術與山水藝術成熟」及「文學題材的開拓與發展」等各方面,探討北宋亭臺樓閣諸記盛行的背景,以期在作文本分析時,能更深入、更具體。
第三章經由對跨文類與「以賦為文」的探究,明確指出:所謂的「以賦為文」,就是指文體借鏡賦體的養分,諸如語言句式、篇章結構、藝術技巧......等,來從事文體創變的一種現象;簡單說,就是文的「賦化」。在確立「以賦為文」的標準時,一方面從現代學者對賦的各個亞類的研究,另一方面則運用簡宗梧賦的文體因子研究,掌握賦的文體特徵。經過第二節對北宋亭臺樓閣諸記詳細的分析後,第三節以圖表呈現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的百分比、各類記「以賦為文」的百分比,並運用「卡方檢定」說明定量分析的意義;最後,並透過臺及樓閣記「以賦為文」的比例明顯的比亭記高,來說明建築特性不同,對北宋亭臺樓閣諸記往賦體的傾斜有增強作用。
漢賦大家司馬相如所謂的「賦之跡」,應該包括了賦的篇章結構、句式及各種藝術技巧;而所謂的「賦家之心」,則在賦的主題內容中具體而微的呈現;因此從第四章起,筆者從「主題內容的銜接與調整」、「篇章結構的浸染與新變」及「藝術技巧的啟發與運用」依序探討賦體對北宋亭臺樓閣諸記的影響。第七章,〈同題諸記及諸賦比較〉則揉和了上述各章的精髓,考察「賦之跡」、「賦家之心」與「文之跡」、「文之心」的關係,論辯作家創作時不必然預存「辨體」或「破體」之心。
經由對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現象的考察之後,發現北宋亭臺樓閣諸記的確如王水照所言,開發出不同於「唐人模式」的「宋人模式」。因此,第八章就其整體的現象論其創作的意義。第一節採「歷史文化的角度」,強調它是宋人以「變」為「新」觀念的發揚。第二節採「文學題材的角度」,發現宋人有以亭臺樓閣諸記代替亭臺樓閣諸賦書寫的傾向。第三節採「文體發展的角度」,觀察宋人如何挑戰文體的極限,並更進一步創造賦體的新生命。第四節採「跨體文學史的角度」,觀察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的現象受到前代及同時代跨文類現象的何種影響,並對後代各種不同的「跨文類」現象有什麼啟迪。
none
參考書目
【說明】:
1、本參考書目包括論文「正文」及「註腳」徵引的主要文獻及重要參考書目。
2、參考書目先分成「書籍」、「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包括國科會研究計畫、各項會議論文集、講座及演講)三大類。
3、「書籍」及「期刊論文」類因書目繁多,又細分為各小類,按姓名筆劃順序排列,古代作者則另加註朝代,方便辨識;外國作者一律排在該類的最後,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同一姓氏之作者排列在一起,同一作者之作品,按出版年月先後排列。
4、「古文類」及「辭賦類」其中有些書目,或許也可以歸入其它類,但是因它是本論文的主要參考書目,因此抽出列在各大類的最前面。
5、已列入附錄一的書目,不再列進來「參考書目」中;已列入附錄二、三的書目,是出自文淵閣《四庫全書》者,亦不再列入。
6、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全宋文》的版本為主,而北宋末年的作品,由於《全宋文》並未出齊,則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版本為主,不再另外標示。
7、引用古籍,如找到今人的點校本,則以之為主;若無,亦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版本為主,不再另外標示。
8、文淵閣《四庫全書》採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及「原文及標題檢索版」。
9、所有參考書目之後,另附一參考網頁。
一 書籍
1、古文類
王水照選注
聶安福 唐宋散文精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5年9月
王 彬主編 古代散文鑒賞辭典 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 1987年12月
王景科 中國散文創作藝術論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
王鍾陵主編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散文‧賦卷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
朱世英等 中國散文學通論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李扶九原選
黃 黼評註 古文筆法百篇 台南東海出版社 1977年
何寄澎 唐宋古文新探 台北大安書局 1990年
何寄澎 北宋的古文運動 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2年8月
吳小林 唐宋八大家 台北里仁書局 1999年12月
吳承學 晚明小品研究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7月
清‧吳曾祺著
楊承祖點校 涵芬樓文談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6月
清‧吳楚材評注
清‧吳調侯 評注古文觀止 台北廣文書局 1981年
清‧吳德旋著
清‧呂璜述 初月樓古文緒論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年5月
宋‧呂祖謙編 宋文鑒
呂晴飛主編 散文:唐宋八家新賞 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2年11月
杭永年編輯 古文快筆貫通解 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71年9月
林 非主編 中國散文大辭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年6月
林 紓著
舒 蕪校點 春覺齋論文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年5月
宋‧姚 鉉編 唐文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8月
清‧姚 鼐輯
王文濡評注 古文辭類纂評註 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5年9月
宋‧祝 穆編 古今事文類聚
高克勤編著 北宋散文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年2月
高海夫主編 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 三秦出版社 未標注出版年月
孫以昭主編
陶新民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1年4月
宋‧徐昉等編 文苑英華
夏咸淳編
陳如江 歷代小品文精華鑒賞辭典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6年3月
陳友冰 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11月
宋‧陳 思編
元‧陳世隆補 兩宋名賢小集
陳 柱 中國散文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年4月
崔承運主編
劉 衍 中國散文鑒賞文庫:古代卷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9月
曹淑娟 晚明性靈小品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8年7月
曹道衡編選 漢魏六朝文精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3年8月
郭預衡 中國散文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3月
郭預衡主編 絕妙散文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1年1月
曾棗莊主編
劉 琳 全宋文冊1至50 成都巴蜀書社 1988年6月至1994年7月
曾棗莊、李 凱
彭君華編 宋文紀事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
曾棗莊主編 蘇文彙評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0年1月
明‧賀徵復編 文章辨體彙選
傅璇琮主編
吳小林、李蘇娟注譯 中國古典散文基礎文庫:記敘文卷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7月
楊慶存 宋代散文研究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9月
清‧董誥等編 全唐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未標注出版年月
趙義山主編
李修生 中國分體文學史散文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7月
清‧蔣伯潛 駢文與散文 台北世界書局 1983年12月
宋‧樓昉等編 崇古文訣
宋‧歐陽脩著
郭預衡主編
劉德清評注
劉宗彬 唐宋八大家文集‧歐陽脩文(冊3)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7年3月
清‧劉大櫆 論文偶記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年5月
宋‧鄭虎臣編 吳都文粹
明‧歸有光 文章指南
羅聯添編著 韓愈古文校注彙輯 台北國立編譯館 2003年6月
元‧闕 名 氏族大全
2、辭賦類
于浴賢 六朝賦述論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9年10月
王 琳 六朝辭賦史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
漢‧王逸章句
宋‧洪興祖補註 楚辭補註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6年12月
尹占華 律賦論稿 成都巴蜀書社 2001年5月
曲德來 漢賦綜論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3年
李曰剛 辭賦流變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7年
李翠瑛 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2年1月
清‧李調元著
詹杭倫
沈時蓉校證 雨村賦話校證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3年
何玉蘭 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 成都巴蜀書社 2002年1月
何沛雄編著 賦話六種 香港生活‧讀書‧新知 1982年
何新文 中國賦論史稿 北京開明出版社 1993年4月
何新文 辭賦散論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0年1月
宋‧吳 淑 事類賦
林天祥 北宋詠物賦研究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
俞紀東 漢唐賦淺說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1999年12月
元‧祝 堯 古賦辯體(四庫全書珍本)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6年
洪順隆 辭賦論叢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0年9月
高光復 賦史述略 哈爾濱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7年
馬積高主編
萬光治 賦學研究論文集 成都巴蜀書社 1991年11月
馬積高 賦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9月
馬積高 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 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4月
許東海 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 台北里仁書局 2003年4月
許 結 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張書文 由文學觀點談楚辭到漢賦的發展與流變 台北正中書局 1981年
清‧陳元龍編 御定歷代賦彙(四庫全書薈要冊1419至1423)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未標注出版年月
陳韻竹 歐陽脩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9月
陶秋英 漢賦之史的研究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0年
曹明綱 賦學概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1月
曹淑娟 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7年8月
郭建勛 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郭建勛 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4月
郭維森
許 結 中國辭賦發展史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
許 結 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章滄授 漢賦美學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2年9月
黃水雲 六朝駢賦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9年10月
程章燦 魏晉南北朝賦史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6月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 全漢賦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3月
葉幼明 辭賦通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年5月
詹杭倫 清代賦論研究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2年2月
詹杭倫、李立信
廖國棟 唐宋賦學新探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3月
廖志強 南朝賦闡微 台北天工書局 1997年9月
廖國棟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8年6月
鄭色幸 柳宗元辭賦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年12月
鄭良樹 辭賦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年
鄭倖朱 蘇軾以賦為詩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年11月
劉 培 北宋初中精辭賦研究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9月
劉斯翰 漢賦唯美文學之潮 廣州文化出版社 1989年4月
魯瑞菁 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 台北里仁書局 2003年
霍松林 辭賦大辭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年5月
簡宗梧 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12月
簡宗梧 漢賦史論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年5月
簡宗梧 賦與駢文 台北臺灣書店 1998年10月
鄺健行 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 台北 1999年5月
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龔克昌 漢賦研究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0年5月
[日]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 賦史大要 台北正中書局 1992年4月
3、文體與跨文類
朱艷英主編 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分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11月
明‧吳 訥
明‧徐師曾
明‧陳懋仁 文體序說三種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年6月
明‧徐師曾 文體明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10冊) 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6月
陶東風 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7月
陳必祥 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10月
童慶炳 文體與文體的創造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7月
褚斌杰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10月
錢倉水 文體分類學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2年7月
劉明華 叢生的文體唐宋文學五大文體的繁榮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
劉紀蕙 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譯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10月
劉紀蕙主編 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12月
4、園林、繪畫與建築類
于安瀾編 畫論叢刊 台北華正書局 1984年10月
王其鈞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 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993年3月
王振復 建築美學 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
王振復 中華古代文化中的建築美 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1993年3月
王 毅 園林與中國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7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編 文人園林建築:意境山水庭園院 台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9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編 建築師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國藝術研究院編 中國建築藝術史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年
任仲倫 遊山玩水中國山水審美文化 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6月
余東升 中西建築美學較研究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
李 浩 唐代園林別業考論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8年10月
宋‧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
李霖燦 中國美術史稿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6月
清‧沈 復 浮生六記 台北天龍出版社 1986年10月
沈福煦
劉 杰 中國古代建築環境生態觀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
杜潔祥 中國園林建築研究 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8年
周鴻‧劉韻涵 環境美學 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2月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 台北明文書局 1990年3月
明‧計 成著
陳 植注釋 園冶注釋 台北明文書局 1993年8月
俞崑編著 中國畫論類編 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4年10月
俞劍華編著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0年3月
侯迺慧 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6月
侯迺慧 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9月
高木森 五代北宋的繪畫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2年9月
高明、覃 力 中國古亭 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992年10月
梁思成 營造法式註釋 台北明文書局 1984年12月
陳從周 中國名園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年2月
章采烈 中國園林藝術通論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年1月
曹林娣 姑蘇園林與中國文化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3年12月
曹明綱 人境壺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12月
張家驥 中國造園史 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1990年8月
張家驥 中國造園論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3月
楊鴻勛 園林史話 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4年9月
宋‧趙明誠 金石錄
趙春林主編 園林美學概論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2年6月
劉天華 畫境文心中國古典園林之美 北京三聯書店 1994年
樓慶西 中國園林藝術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1年8月
蔣 勳 中國美術史 台北東華書局 1991年10月
[日]鈴木敬著魏美月譯 中國繪畫史上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7年4月
5、修辭語法類
王 力 古漢語通論 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6年
中國修辭學會主編 修辭論叢第1輯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8月
中國修辭學會主編 修辭論叢第2輯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7月
中國修辭學會主編 修辭論叢第3輯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6月
中國修辭學會主編 修辭論叢第4輯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6月
成偉鈞、唐仲揚
向宏業 修辭通鑒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2年4月
杜淑貞 現代實用修辭學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0年3月
范開泰著
張業軍 現代漢語語法分析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2月
張志公 漢語語法常識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1997年7月
陳昌來 現代漢語句子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2月
黃永武 增訂本字句鍜鍊法 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1986年2月
黃慶萱 修辭學 台北三民書局 1986年12月
蔡宗陽 修辭學探微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1年4月
6、史籍與文化類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輯) 成都巴蜀書社 2000年8月
漢‧司馬遷著
劉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史記三家注 台北七略出版社 1991年9月
石 訓主編
朱保書 中國宋代文化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
宋‧朱 弁 曲洧舊聞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梁‧沈 約 宋書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75年10月
尚永亮 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0年5月
唐‧房玄齡等著
吳士鑑、劉承幹同注 晉書斠注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75年6月
范 曄 後漢書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75年
姚瀛艇主編 宋代文化史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2年12月
五代‧孫光憲 北夢瑣言(四庫全書冊冊1036)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未標注出版年月
元‧袁 桷 延祐四明志
宋‧馬端臨 文獻通考 新興書局 未標注出版年月
元‧脫脫著
清‧盧文弨拾補
清‧錢大昕考異 宋史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未標注出版年月
清‧章學誠著
葉瑛校注 文史通義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3月
傅樂成 漢唐史論集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5年6月
馮天瑜等 中華文化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11月
趙樸初
任繼愈等著 佛教與中國文化 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1990年3月
宋‧歐陽脩著
宋‧吳縝糾繆
清‧錢大昕考異 唐書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75年7月
元‧劉一清 錢塘遺事
後晉‧劉昫著
清‧錢大昕考異
清‧岑建功逸文 舊唐書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75年7月
梁‧蕭子顯 南齊書
蕭慶偉 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年6月
清‧顧炎武著
周蘇平
陳國慶點注 日知錄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 1997年11月
乾隆年間修《浙江通志》
7、唐宋文學類
方 介 韓柳新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年3月
王水照 蘇軾論稿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4年12月
王水照 宋代文學通論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6年7月
宋‧王 令 廣陵集
宋‧王安石 王荊公詩注
清‧王文誥輯訂 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年10月
王隆升 唐代登臨詩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年4月
王隆升 宋詞的登望意識與境界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年9月
孔凡禮 蘇軾年譜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2月
宋‧文 同 丹淵集
宋‧毛 幵 樵隱詞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 全宋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7月
唐‧白居易 白香山詩集
宋‧司馬光 傳家集
宋‧田 錫 咸平集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1990年6月
朱 剛 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年10月
宋‧朱 熹 語類
江菊松 宋四六文研究 台北華正書局 1977年9月
李一冰 蘇東坡新傳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6年9月
唐‧李 白 李太白文集
唐‧李 白著
宋‧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刪補 李太白集分類補註
李春青 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10月
李 栖 兩宋題畫詩論 台北臺灣學生局 1994年7月
宋‧呂本中 東萊詩集
唐‧杜 甫著
宋‧郭知達編 九家集注杜詩
宋‧宋 祁 景文集
沈松勤 北宋文人與黨爭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
宋‧范仲淹著
李勇先、王蓉貴校點 范仲淹全集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2年9月
唐‧柳宗元 柳宗元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1月
唐圭璋編 全宋詞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1月
宋‧唐 庚 眉山集
宋‧晁補之 濟北晁先生雞肋集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宋‧袁說友編 成都文類
宋‧秦 觀著
徐培釣箋注 淮海集箋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編 紀念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1990年6月
宋‧張 耒著
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 張耒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7月
宋‧張孝祥 于湖居士文集
張伯偉編著 全唐五代詩格校考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7月
唐‧張彥遠 法書要錄
張高評 宋詩之傳承與開拓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3月
張高評 宋詩之新變與代雄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9月
張高評 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 2000年8月
張海鷗 雅風美俗之兩宋雅韻 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6年1月
張海鷗 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4月
張 毅 宋代文學思想史 北京中華書局 2004年2月
宋‧梅堯臣 宛陵集
陳曉芬 傳統與個性唐宋六家與儒佛道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8月
程千帆
吳新雷 兩宋文學史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10月
黃永武
張高評編著 宋詩論文選輯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8年
宋‧黃庭堅 山谷集
宋‧彭汝礪 鄱陽集
曾棗莊 唐宋文學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 1999年10月
曾棗莊主編 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文學分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傅璇琮 唐代科舉與文學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
黃寶華選註 黃庭堅選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2月
宋‧賀 鑄 慶湖遺老詩集
宋‧鄒 浩 道鄉集
宋‧楊 時 龜山集
宋‧趙鼎臣 竹隱畸士集
錢冬父 唐宋古文運動 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7月
宋‧劉 弇 龍雲集
宋‧蔡 襄 端明集
宋‧劉 敞 公是集
宋‧歐陽脩著
李逸安點校 歐陽脩全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3月
歐麗娟 唐詩的樂園意識 台北里仁書局 2000年2月
宋‧鄭 獬 鄖溪集
龍榆生校箋 東坡樂府箋 台北華正書局 1990年3月
宋‧蘇舜欽著
傅平驤、胡問濤校注 蘇舜欽集編年校注 成都巴蜀書社 1991年3月
宋‧蘇 軾著
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7月
宋‧蘇 過著
舒大剛等校注 斜川集校注 成都巴蜀書社 1996年12月
宋‧蘇 轍著
陳宏天、高秀芳點校 蘇轍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7月
羅聯添 唐代文學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0年
唐‧釋道 宣 廣弘明集
清‧厲 鶚 宋詩紀事
御選宋詩
8、美學、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類
王世德 儒道佛美學的融合蘇軾文藝美學思想研究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3年
清‧王國維著
林玫儀導讀 人間詞話 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1987年5月
朱光潛 談美 台北天龍出版社 1986年10月
朱光潛 詩論 台北正中書局 1988年11月
吳文治主編 宋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發行 1998年
何 銳主編 前沿學人:批評的趨勢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年4月
季水河 多維視野中的文學與美學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2年11月
宗白華 中國美學史論集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宋‧周紫芝 竹坡詩話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周發祥 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
宋‧胡 仔 苕溪漁隱叢話
清‧孫 梅 四六叢話 台北世界書局 1984年9月
唐曉敏 精神創傷與藝術創作 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1年4月
張文勛 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
張漢良 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2月
宋‧陳 善 捫虱新話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6年
陳鵬翔 主題學理論與實踐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1年5月
敏 澤 中國美學思想史 濟南齊魯書社 1989年8月
曾祖蔭 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年8月
葉 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 台北滄浪出版社 1986年9月
宋‧葉夢得 石林詩話 北京中華書局 1991年
蔡宗陽主編
余崇生 中國文學與美學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00年9月
清‧趙 翼 甌北詩話 台北廣文書局 1991年3月
清‧劉熙載 藝概 台北金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9年12月
梁‧劉 勰著
周振甫注 文心雕龍注釋 台北里仁書局 1984年5月
清‧錢 泳 履園叢話
錢鍾書 管錐篇 北京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0年8月
錢鍾書 談藝錄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4月
霍 然 唐代美學思潮 長春長春出版社 1997年8月
霍 然 宋代美學思潮 長春長春出版社 1997年8月
鄭毓瑜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年3月
羅筠筠 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10月
韓林德 境生象外 北京三聯書店 1995年4月
梁‧鍾 嶸著
汪 中選注 詩品注
台北正中書局 1990年8月
龔鵬程 文學與美學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5年1月
蒂博代著
趙 堅譯 六朝文學批評 北京:三聯書店 2002年
HAROLD BLOOM著
徐文博譯 影響的焦慮 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12月
RENE & WELLEK著
梁伯傑譯 文學理論 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87年6月
9、經籍及諸子類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12月
戰國‧荀子著
清‧王先謙集解 荀子集解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8年6月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疏 尚書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9月
清‧王先謙集解 莊子集解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8月
五代‧王定保著
清蔣光煦校 唐摭言 台北世界書局 未標注出版年月
宋‧王 (木永) 燕翼詒謀錄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2年5月
宋‧王 寓簡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晉‧王 弼著
唐‧陸德明釋文 老子道德道注 台北世界書局 1990年7月
漢‧毛亨傳
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 詩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9月
宋‧車若水 腳氣集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論語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9月
宋‧李 薦 師友談記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未標注出版年月
宋‧洪 邁 容齋隨筆‧五筆 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1995年
宋‧晁公武 郡齋讀書志
晉 ‧程 本 子華子
宋‧項安世 項氏家說
宋‧費 梁谿漫志
黃錦鋐 新譯莊子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3月
晉‧葛 洪
曹海東注譯 新譯西京雜記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8月
宋‧葉 適 習學記言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孟子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9月
宋‧樂 史編 太平寰宇記
劉宋‧劉義慶著
徐震堮校箋 世說新語校箋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9月
唐‧鄭處誨著
田廷柱點校 明皇雜錄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宋‧歐陽脩 歸田錄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未標注出版年月
錢 穆 宋明理學概述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7年4月
10、研究方法類
李幼蒸 人文符號學 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6年8月
林安梧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 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7月
林信華 符號與社會 台北唐山出版社 1998年7月
林惠玲、陳正倉 應用統計學 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2000年4月
李紹山編著 語言研究中的統計學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1年2月
韋 端 抽樣方法之應用 台北中國統計學報雜誌社 1990年
徐銘傑、張子傑 應用統計學 台北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02年2月
高敬文 質化研究方法論 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1996年9月
陳向明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3月
陳建勝等 統計學 台北智高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7月
陳順宇、鄭碧娥 統計學 台北華泰書局 2004年3月
陳順宇 多變量分析 台北華泰書局 2005年6月
陳鳴樹 文藝學方法概論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年
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編 中國古代文論研究方法論集 濟南齊魯書社 1986年
舒建章、葉舒憲 符號:語言與藝術 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5月
韓培爾編著 社會科學方法論:量化與質化Q&A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年4月
羅伯特‧司格勒斯著、
譚一明審譯 符號學與文學 台北結構出版群 1989年3月
羅蘭‧巴特 符號學要義 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1988年4月
11、其它類
丁仲祜 陶淵明詩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89年1月
宋‧王十朋 梅溪集
王文進 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 台北臺灣書店 1999年2月
王水照 王水照自選集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王 立 中國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
王 立 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年2月
王 寧 文學與精神分析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1月
王夢鷗等 中國文學的發展概述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出版社 1982年9月
王夢鷗 傳統文學論衡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87年6月
王夢鷗 古典文學論探索 台北正中書局 1987年
金‧元好問 遺山集
余英時 余英時文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4月
明‧朱存理 趙氏鐵網珊瑚
朱德發主編 中國山水詩論稿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1994年12月
明‧李夢陽 空同先生集 台北偉文圖書年版社 1976年
明‧李攀龍 古今詩刪
元‧宋 禧 庸菴集
尚永亮 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12月
清‧金聖歎 天下才子必讀書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2年3月
明‧邵 寶 容春堂集
梁‧昭明太子 文選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1年12月
施惟達 中古風度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9月
柯慶明 中國文學的美感 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月
胡 適著
歐陽哲生編 胡適文集‧嘗試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
徐子方 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卷1)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年2月
袁行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9年
元‧郝 經 陵川集
清‧孫 緒 沙溪集
孫適民
陳代湘 中國隱逸文化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7年5月
清‧倪 濤 六藝之一錄
張仁青 駢文學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3月
張仁青編著 歷代駢文選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1984年10月
國立空大學編 國文(乙):文選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89年9月
陳松雄 齊梁麗辭衡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1月
清‧陳夢雷編纂 蔣廷錫校訂 古今圖書集成 成都巴蜀書社 1985年
明‧陳耀文編 花草稡編
郭紹虞 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 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985年
黃俊傑主編 理想與現實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年
黃慶萱 學林尋幽見南山居論學集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3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冊1) 台北三民書局 1990年1月
趙敏俐
楊樹增 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 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
廖蔚卿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7年12月
蔡英俊編 意象的流變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9年
蔡英俊編 抒情的境界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年
蔡豐明 游戲史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7年11月
錢中文 文學發展論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8年
錢志熙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年6月
錢 穆 宋明理學概述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77年4月
閻步克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5月
鍾 濤 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年6月
藍吉富
劉增貴主編 敬天與親人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年4月
清‧藍鼎元 鹿洲初集
[日]古田敬一著、李淼譯、
王偉勇編審 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 北縣祺齡出版社 1994年9月
[日]青木正兒著、鄭樑生‧
張仁青譯 中國文學思想史 台北開明書店 1977年10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 知識分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Intellectual)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3年3月
二 學位論文
王基倫 韓歐古文比較研究 台北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1年
王瑞蓮 游心騁目,養志怡情北宋詩歌中園林意趣研究 台北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2004年
王學玲 漢代騷體賦研究 桃園中央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李珠海 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 台北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2001年
何筱敏 漢賦的時空美感 台北輔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李賢枝 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 台中東海中研所碩士論文 2000年
林秀珍 北宋園林詩之研究 台北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97年6月
林秀珍 蘇轍詩歌之風格與價值 高雄高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2003年7月
林振興 清代賦話述評 台北文化中研所博士論文 2001年5月
高桂惠 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 台北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0年6月
馬寶蓮 唐律賦研究 台北文化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3年
陳文慧 北宋前期貶謫詩研究 台北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2004年7月
陳成文 唐代古賦研究 台北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8年10月
陳英絲 六朝賦詩化現象研究 台中逢甲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8年
陳昭瑛 劉勰的文類理論與儒家的整體性世界觀 台北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2
陳姿蓉 漢代散體賦研究 台北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6年7月
陳素真 宋代山水游記研究 台北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86年
陳啟佑 唐代山水小品文研究 台北文化中研所博士論文 1985年
張玉芳 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 台北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6年
張純菁 由自然美學觀看中國園林建築與空間 台中東海建築所碩士論文 1987年6月
張瑞興 北宋山水小品文研究 桃園玄奘中語所碩士論文 2001年
游適宏 祝堯古賦辯體研究 台北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4年6月
游適宏 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 台北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 2001年2月
廖志超 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 台北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1997年6月
劉昭明 蘇軾意內言外詞隅測 台北東吳中研所博士論文 1994年
戴麗霜 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 台北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 1980年
三 期刊論文
1、古文類
王水照 歐陽脩散文創作的發展道路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頁143至153 1991年6月
王次澄 蘇軾樓堂亭臺記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6期 頁382至407 2000年12月
沈 謙 范仲淹的散文藝術(上)從技巧、寓意析論〈岳陽樓記〉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3卷1期 頁18至21 1990年1月
沈 謙 范仲淹的散文藝術(下)從技巧、寓意析論〈岳陽樓記〉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3卷2期 頁26至32 1990年2月
施拓全 范仲淹岳陽樓記之「感官情境」析論 中國語文489期 頁56至58 1998年3月
陳友冰 瑯玡千年仰醉翁 明道文藝286期 頁78至84 2000年1月
張高評 文苑長青樹:古文 國文天地14卷6期 頁21至25 1998年11月
張高評 黃岡竹樓記賞析 國文天地15卷4期 頁86至89 1999年9月
張高評 岳陽樓記賞析 國文天地15卷4期 頁90至94 1999年9月
張高評 黃州快哉亭記賞析 國文天地15卷5期 頁93至97 2000年12月
張高評
古典散文的主題與技巧以唐宋古文為論述核心 國文天地18卷9期 頁44至51 2003年2月
2、辭賦類
王水照 宋代律賦 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尚未出版論文集 頁1至13 2002年
王基倫 中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頁889至906 1996年12月
王國瓔 漢賦中的山水景物中國山水詩探源之三 中外文學第5期 1981年
王學玲 五十年來臺灣賦學研究論著總目一九四九至一九九八 漢學研究通訊總77期 頁217至232 2001年2月
李生龍 近十年辭賦研究述評 賦學研究論文集 成都巴蜀書社 頁323至337 1991年
李立信 論賦的文體屬性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頁52至56 1999年12月
李瓊英 宋代散文賦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6期 頁833至958 1992年5月
吳儀鳳 騷體賦、散體賦分類概念評析 東華人文學報 頁209至233 2003年7月
何沛雄 兩都賦和二京賦的歷史價值 文史哲總200期 頁15至19 1990年9月
何沛雄 漢賦問答體初探 新亞學術集刊13期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頁43至50 1994年
何沛雄 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頁559至
582 1996年12月
何國棟 蘇軾賦的散體特徵及其形式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頁168至174 1989年9月
何新文 近二十年大陸賦學文獻整理的新進展 辭賦文學論集 頁750至768 1999年12月
周篤文
林 岫 論吳淑〈事類賦〉 文史哲總200期 頁71至75 1990年9月
高桂惠 我國古典小說中的贊、賦以「西遊記」、「封神演義」為主的討論 新亞學術集刊13期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頁163-182 1994年
徐培均 試論秦觀的賦作及賦論及其與詞的關係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頁1015至1027 1996年12月
馬寶蓮 王勃〈寒梧棲鳳賦〉和唐代律賦的發展 國文天地8卷11期 頁32至39 1993年4月
陳成文
游適宏 政治大學賦學研究述要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2期 頁193至214 2000年6月
陳成文 漢唐「設論」賦作之依仿與拓新 在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宣讀 尚未出版論文 頁1至25 2004年10月2、3日
陳怡良 〈離騷〉修辭藝術舉隅 成大中文學報第2期 頁35至71 1994年2月
陳怡良 〈離騷〉的諷刺手法與意涵 屈原研究國際研討會宣讀 有無論文集 頁1至27 2000年5月25至27日
陳美朱 論唐賦的兩極評價 中國文化月刊218期 頁97至116 1998年5月
陳萬成 賦譜與唐賦的演變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頁559至577 1999年12月
陳慶元 漢大賦美學品格的得與失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頁49至62 1998年7月
陳韻竹 宋代文賦特質辨析文賦之說理傾向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 頁633至645 1997年9月
陳韻竹 秦觀游湯泉記與湯泉賦虛詞運用比 論賦體句法與文體句法之異同 在第六屆國際辭賦學會議宣讀 尚未出版論文集 頁1至30 2004年10月10-12日
許東海 唐代詩賦合流及其文類分際之一考察以白居易詩賦及其花木書寫為例 文與哲第1期 頁333至366 2002年12月
許東海 歸返、夢幻、焦慮:從陶、柳辭賦論歸田書寫的文類流變及其創作意蘊 漢學研究22卷1期 頁47至80 2004年6月
張宏生 文賦的形成及其時代內涵兼論歐陽脩的歷史作用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頁592至608 1999年12月
清水茂 辭賦的虛構 新亞學術集刊13期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頁197至204 1994年
曹 虹 文人集團與賦體創作 文史哲1990年第2期 頁13至20 1990年
許 結 賦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賦學研究論文集 成都巴蜀書社 頁303至322未讀 1991年
許 結 詩騷傳統與漢代文學思想的建構 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4期 頁294至303 1991年
曹明綱 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 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 頁115至119 1994年
曹 晉 屈原、荀子辭賦異同論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頁126至143 1999年12月
康金聲 論漢賦的審美價值 賦學研究論文集 成都巴蜀書社 頁165至176 1991年
康達維 漢頌———論班固東都賦和同時代的京都賦 文史哲總200期 頁10至14 1990牛9月
程千帆 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 文史知識1981年第2期 頁10至15 1981年
程章燦 論南朝賦的詩化趨勢 江海學刊 頁157至162 1991年4月
程章燦 三都賦:京殿大賦最後的輝煌———兼論兩晉以後騁馳大賦的歷史命運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頁63至70 1991年6月
費振剛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 文史知識1981年第2期 頁9至13、31 1981年
費振剛 略論漢賦繁榮的社會背景 文史哲總200期 頁6至9 1990年9月
傅淑芳 論歐陽脩秋聲賦對宋代辭賦改革的貢獻 臨沂師專學報,19卷第2期 頁6至9 1997年4月
曾棗莊 論宋代律賦 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 頁47至61 2003年9月
畢萬忱 體國經野、義尚光大劉勰論漢賦 文學評論1983年第6期 頁78至87 1983年
黃麗月 律賦的形成、發展與特徵——以唐宋為斷代 思辯集第6集 台北師大國文系 頁117至146 2003年4月
黃麗月 賦體「遊戲」主題的轉變以蘇軾〈超然臺記〉及「同題共作」的辭賦為例 南師語教學報第2期 台南台南師院語教系 頁61至100 2004年7月
黃耀 說亂 中國語文研究第6期 頁43至46 1984年5月
黃耀 兩漢辭賦亂辭考 新亞學術集刊13期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頁287至306 1994年
萬光治 從文學描繪到描繪性文體的產生——散體賦文體特徵探索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頁34、47至55 1988年
萬光治 論散體賦的文體因素 天府新論1989年第3期 尚未找到
萬光治 唐宋賦地位論略 文史哲總200期 頁92至94 1990年9月
萬光治 論漢賦語言的審美特質 賦學研究論文集 成都巴蜀書社 頁140至153 1991年
萬光治 古賦與文賦芻議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頁369至384 1996年12月
詹杭倫
唐宋賦學研究之我見 對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班學生的專題演講 2002年6月17日
詹杭倫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宋代辭賦研究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延攬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研究成果報告 頁1至15 2002年7月
詹杭倫 《聲律關鍵》校理 宋代辭賦研究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延攬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研究成果報告 頁1至257 2002年7月
詹杭倫 宋代辭賦辨體論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 頁1至16 2003年11月
廖國棟 漢賦「夸飾」之省察 成大中文學報第1期 頁179至210 1992年11月
廖國棟 從「士不遇」到「歸去來」試論兩漢辭賦對京城的趨附與偏離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頁763至788 1996年12月
廖國棟 論鄴下文學集團同題競采之遊戲賦作 在「魏晉南北朝學術國際會議」宣讀(尚未結集出版論文集) 頁1至30 1998年12月
廖國棟
詹杭倫 范仲淹的賦論與賦作新探 宋代辭賦研究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延攬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研究成果報告 頁1至18 2002年7月
廖國棟 秦觀的賦論與賦作初探 宋代辭賦研究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延攬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台研究成果報告 頁1至17 2002年7月
廖國棟 試探辭賦中的「客」以屈賦及兩漢「答客難」系列為對象 錢鍾書與20世紀中國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抽印本尚未出版 頁1至67 2002年10月
廖國棟 古典辭賦的主題與技巧 國文天地18卷9期 頁4至15 2003年2月
歐天發 不以賦為題名之賦體形態舉述 嘉南學報29期 頁464至480 2003年12月
劉毓慶 漢賦作家的心態
研究 賦學研究論文集 頁165至176 1991年
劉慧晏 漢賦淵源論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頁48至54 1998年7月
鄭良樹 出題奉作曹魏集團的賦作活動 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
鄭雅文 從孫何、范仲淹、秦觀的賦學理論看北宋律賦發展 雲漢學刊第5期 頁65至80 1998年5月
鄭毓瑜 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游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頁411至 432 1998年5月
蔡造 試論文同賦的幾個特色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 頁197至 219 2001年3月
鄧國光 祝堯《古賦辯體》的賦論上 故宮學術季刊12卷1期 頁119至132 1994年
鄧國光 祝堯《古賦辯體》的賦論下 故宮學術季刊12卷2期 頁157至186 1995年
謝大寧 漢賦興起的歷史意義 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323至 1992年
簡宗梧 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 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頁109至128 1993年
簡宗梧 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論〈七發〉為貴遊文學之說帖
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 台北華嚴出版社 頁331至357 1995年5月
簡宗梧
高桂惠 近二十年(1971-1990)大陸地區賦學研究發展現況評估 國科會研究計畫NSC-83-0301-H-004-064-I2 頁1至162 1995年6月
簡宗梧 生鏽的文學主環賦 國文天地,14卷6期 頁7至11 1998年11月
簡宗梧 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頁769至790 1999年12月
簡宗梧 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 頁59到78 1999年6月
簡宗梧 唐律賦在賦學中經典地位的形成 國科會研究計畫NSC88-2411-H-004-013 1999年
簡宗梧 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學報第5期 頁1至16 2000年1月
簡宗梧 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 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0-2411-H-035-004 頁1至35 2001年
簡宗梧
游適宏 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學報第5期 頁21至35 2002年11月
簡宗梧
從漢賦的語言文字談起 對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班學生的專題演講。 2003年3月17日
簡宗梧 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 頁1至27 2003年5月
簡宗梧 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 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1-2411-H035-005 頁1至16 2003年10月
簡宗梧 試論賦體設辭問對之進程 在第六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宣讀 尚未出版論文集 頁1至7 2004年10月10-13日
鄺健行 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 新亞學術集刊13期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頁399至414 1994年
龔克昌 評漢代的兩種辭賦觀 新亞學術集刊13期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頁425至432 1994年
3、文體與跨文類
王力堅 中古辭賦的詩化軌跡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頁403至415 1999年12月
王基倫 韓愈以詩為文論題辨析 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 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頁377至402 1993年
李立信 六朝賦的詩化 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東海大學 頁95至112 1998年8月
吳淑鈿 以文為詩的觀念嬗變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 頁237至262 2000年9月
房開江 蘇軾以詩為詞、以文為詞平議 首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頁371至382 2001年6月
房開江 論宋詩「以文為詩」特色之形成 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 尚未出版論文集 頁1至7 2002年
高光復 以詩入賦和以駢入賦 北方論叢1989年第4期 頁43至48 1989年
柯萬成 韓愈「以文為詩」的問題 孔孟月刊28卷5期 頁44至50 1990年1月
馬積高 略論賦與詩的關係 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1期 頁265至271 1992年
馬積高 論賦與駢文 新亞學術集刊13期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頁153至162 1994年
清水茂 辭賦與戲劇 辭賦文學論集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頁52至56 1999年12月
許東海 論二謝山水詩的異同及其與辭賦的關係兼論鮑照詩賦的過渡作用 國立中正大學學報9卷1期 頁67至90 1998年
許東海 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 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 頁75至111 2004年6月
莫礪鋒 從蘇詞蘇詩之異同看蘇軾「以詩為詞」 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尚未出版論文集 頁1至16 2002年
楊海明 論以詩為詞 文學評論1982年第2期 頁135至140 1982年
趙仁珪 蘇軾以詩為文論 文學遺產1988年第1期 頁75至83 1988年
劉 石 蘇軾以詩為詞內因說兼論蘇辛之別的一個問題 文史哲1992年第6期 頁17至22 1992年
劉 石 試論以詩為詞的判斷標準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4期 頁83至100 1996
鄭孟彤 論歐陽脩「以文為詩」的美學價值 文學遺產1987年第1期 頁67至74 1987年
錢中文 體裁:審美特性,規範與反規範 文藝理論研究1989年第1期 頁40至46 1989年
簡宗梧 漢賦和詩、文的關係賦體屬性之考辨 東方雜誌17卷9期 頁22至28 1984年3月
簡宗梧 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頁349至368 1996年12月
簡宗梧 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頁349至368 1996年12月
簡宗梧 先秦兩漢賦與說唱文學關係之考察 先秦兩漢論叢第1集 台北華嚴出版社 112.107
7504v1 4f 1999年
鄺健行 律賦與八股文 文史哲1991年第5期 頁68至73 1991年
[日]竹田晃撰
孫 田譯 以中國小說史的眼光讀漢賦 文學遺產1995年第4期 頁14至20 1995年
4、宋代文學類
李慕如 東坡詩文中道家道教思想之玄蘊 中國學術年刊18期 頁97至126 1997年3月
施懿超 宋四六研究略述 文學遺產2004年第2期 頁151至154 2004年3月
涂美雲 蘇轍的佛、道思想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9期 頁1至24 2002年9月
張高評 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漢學研究通訊總77期 頁6至19 2001年2月
張 毅 二十世紀宋代文學研究觀念和方法的變遷 首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頁79至101 2001年6月
張仁青 宋代駢文新探 第一屆宋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抽印本 頁1至24
張高評 記遊與遷謫以東坡山谷詩為例 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頁141至178 2001年12月
許 總 論南宋理學分化與「宋調」變異式微 社會科學輯刊,總131期 頁130至136 2000年
黃美鈴 北宋貶謫詩人的心靈模式與類型分析 國科會研究計畫NSC89-2411-H009-014 頁1至6 2001年7月
曾棗莊 論宋代的四六文 文學遺產1995年第3期 頁60至69 1995年
5、其它類
王兆鵬 文學史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 對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班學生的專題演講 頁82至89 2003年11月10日
王 毅 中唐至兩宋士大夫的生活藝術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1989年2月
方念萱 文本分析法 質性研究方法導論 國立政治大學第十一期「研究方法研習營」 頁50至59 93年6月28日至93年7月8日
包兆會 論莊子之游 南京大學學報總154期 2003年
司馬德琳 貶謫文學與韓柳的山水之作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頁151至159 1994年11月
朱榮智 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種生命情調以屈原、陶淵明、蘇東坡為例 國文天地16卷11期 頁48-54 2001年4月
何寄彭
許銘全 模擬與經典之形成、詮釋以陸機〈擬古詩〉為對象的探討 成大中文學報第11期 頁5至36 2003年11月
李建崑 論唐代元和時期流貶文人之行旅詩 文史學報29期 頁27至43 1999年6月
李漢偉 論中國「詩畫同體」的藝術表現 故宮文物月刊,14卷8期 頁4至33 1996年11月
林立韙 中國古典園林空間形式變遷之初探 中國工商學報20期 頁229至 254 1998年10月
胡正之 從班固悲士論兩漢知識分子性格之轉變 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 台北華嚴出版社 頁179至200 1995年5月
胡國瑞 六朝駢文的藝術評價 文學遺產1987年第1期 頁37至42 1987年
耿 曙 質性資料分析 質性研究方法導論 國立政治大學第十一期「研究方法研習營」 頁172至188 93年6月28日至93年7月8日
馬藹萱 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 質性研究方法導論 國立政治大學第十一期「研究方法研習營」 頁40至49 93年6月28日至93年7月8日
陳彥義 質性研究方法的意義、特點與步驟 質性研究方法導論 國立政治大學第十一期「研究方法研習營」 頁30至39 93年6月28日至93年7月8日
張再林 宋代士人的遷謫心態與遷謫詞風 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2期 頁76 2002年
張高評 論文選題與學術研究 國文天地18卷12期 頁81至95 2003年5月
張高評 經學與文學的會通 明道文藝338期 頁98至113 2004年5月
曹淑娟 流變中的凝視〈越中園亭記〉的家鄉書寫 臺大中文學報18期 頁223至266 2003年6月
曹寶麟 歐陽脩存帖匯考 故宮文物月刊14卷1期 頁98至132 1996年4月
楊宗瑩 蘇軾文同情誼探索 國文學報27期 頁207至230 1998年6月
詹杭倫
「三教合一」與園林審美 對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班學生的專題演講。 2003年6月17日
廖美玉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自我放逐意識由幾首「佳人」詩談起 成大中文學報第1期 頁211至232 1992年11月
廖美玉 由「歸田情結」論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寫實、虛擬與轉化現象(一) 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0-2411-H006-008 頁1至8 2002年10月
廖美玉 由「歸田情結」論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寫實、虛擬與轉化現象(二) 國科會研究計畫NSC90-2411-H006-008 頁1至5 2003年10月
廖美玉 「歸田」意識的形成與虛擬書寫的至樂取向 成大中文學報11期 頁37至78 2003年11月
劉周堂 論文士不遇 中國文學研究總44期 頁7至 12 1997
劉夢初 劉禹錫對遷謫文學傳統的突破 中國韻文學刊總24期 頁21至27
劉慶華 錢鍾書對文心雕龍的論述 錢鍾書與20世紀中國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抽印本 頁1至72 2002年10月
戴偉華 柳宗元貶謫期創作的「騷怨」精神
兼論南貶作家的創作傾向及其特點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頁143至159 1994年11月
顏崑陽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靈模式 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頁209至253 1991年10月
龔鵬程 宋代文化在中國的地位 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台北大安出版社 頁1至52 2001年10月
網路資料:元智大學羅鳳珠「宋人地理資訙系統」http://gis2.sinica.edu.tw/bs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