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薛裕民 Hsueh, Yu-Min |
|---|---|
| 論文名稱: |
晚清「排荀」與「尊荀」 |
| 指導教授: |
宋鼎宗
Sung, Ting-Ts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7 |
| 中文關鍵詞: | 譚嗣同 、排荀運動 、章太炎 、抑孟揚荀 、荀學 、梁啟超 |
| 相關次數: | 點閱:56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荀學從先秦流傳下來,對各朝代的學術走向產生不小的影響力,而時代脈動也與荀學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其中尤以晚清之際的荀學發展為典型。
晚清為一動盪不安之時代,主要是受到國外勢力的侵入,由此而來的西方思想與制度乃伴隨著外力一起進入到中國境內,在學術、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皆造成了劇烈變動,以荀學為例,維新派人士就發起了一股排荀運動,他們指責荀學為中國專制說的罪魁禍首,意欲除之而後快。除此之外,荀子傳受小康之道也因為阻礙了當時大同世界的推行而遭致排擠,進而形成由梁啟超等維新派所發起的一股排荀運動,對荀學大肆攻擊,不遺餘力。
面對維新份子的責難,章太炎力揭尊荀大纛,挺身為荀子辯護。章氏本著古文學家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其學術趨向與荀學多能契合,故能對荀學投以關注的眼光,見人所未見,有些觀點雖不脫前人視角,然亦多有軼出前人之處,與維新派發起的排荀運動形成強烈對壘。本文即探討荀學在晚清之際的這一論爭,希望從中可以對晚清荀學的這一股波瀾有深一層的認識。
none
一、書籍類
章太炎《章氏叢書正、續編》(台北:世界書局,1958,7)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章太炎《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1967,11)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中國文獻,1968)
俞樾《春在堂全書》(三)(台北:中國文獻,1968)
嚴復《嚴幾道詩文鈔》(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1,1969,6)
康有為《不忍雜誌彙編》(台北,華文書局,1969,6)
五臺方聞編著《傅青主先生大傳年譜》(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7)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一)、(二)、(四)(五)、(九)、(十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10)
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崇文書店,1971,10)
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台北:廣文書局,1971,11)
章太炎《章太炎的白話文》(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6)
楊家駱主編《戊戌變法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1973,9)
章太炎《國學略說》(台北:河洛圖書,1974,10)
章太炎《國學概論》(台北:河洛圖書,1975,9)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8)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10)
湯志鈞《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11)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4)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2,9)
楊克己《民國康常素先生有為梁任公先生啟超師生合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10)
章太炎《春秋左傳讀》(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4)
《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7)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9)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85)
《章太炎全集》(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台北:時報文化,1985,5)
《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9)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85,10)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10)
張灝等著《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社,1985,11)
傅山《霜紅龕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5)
羅福惠、唐文權著《章太炎思想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7)
章念馳《章太炎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8)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10)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論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10)
梁啟超原著、賈馥茗標點《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1987,2)
王文濡評註《評註古文辭類纂》(台北,華正書局,1987,8)
章炳麟《民國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訂年譜》(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8)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12)
徐平章《荀子與兩漢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2)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5)
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5)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5)
蔡錦昌《從中國古代思考方式論較荀子思想之本色》(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3)
姜義華、吳根樑編校《康有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
傅山評註、吳連城釋文《傅山荀子淮南子評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
汪中《述學》(北京:中華書局,1991)
汪榮祖《章太炎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6)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6)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10)
章太炎《太炎文錄初編》(上海:新華書店,1992,1)
張豈之《新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11)
胡珠生《宋恕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2)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3)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1)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3)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9)
王繼平《嬗變與回歸-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參與意識和模式研究》(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1)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2)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2)
許守泯《明代遺民的悲情與救亡-傅青主生平與思想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1995,3)
姜義華《章太炎評傳》(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12)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1)
朱維錚《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7)
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8)
章炳麟《訄書初刻本、重訂本》(北京:三聯書店,1996,8)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
傅杰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6)
永瑢《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9)
夏麗蓮《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文景書局,1998,1)
淩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卷十.荀卿頌》(北京:中華書局,1998,2)
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6)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6)
馬振鐸等《儒家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9)
Johnk.Fairbank、劉廣京編《劍橋中國史-晚清篇》(台北:南天書局,2000,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2000,5)
湯志鈞《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0,8)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9)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11)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11)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8)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2001,10)
《十三經注疏.公羊傳》(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2)
《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12)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2002,3)
張朋園《知識份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4)
張昭軍《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8)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聯經出版社,不著出版年月)
二、學位論文類
陳秋虹《清代荀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黃聖旻《王先謙「荀子集解」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張至淵《論章太炎對儒學的批判》(臺灣: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7,6)
三、期刊論文類
宋鼎宗〈韓愈「揚孟抑荀」說〉《成大中文學報》,第四期,1996,5
黃聖旻〈論荀學的兩度黑暗期〉《雲漢學刊》,第三期,1996,5。
陳曼娜〈清末今古文論爭中的孟荀之爭〉《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九期),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