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廷熙
Ting-hsi, Huang
論文名稱: 各級政府審議細部計畫的時程
The Time Periods of Reviewing Detailed City Plans by Governmental Hierarchies
指導教授: 林享博
Lin, Sheang-Bo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迴歸模型審議天數政府層級細部計畫
外文關鍵詞: Keywords: detailed city plan, regression models., government hierarchy, time periods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樣本來自內政部從88年7月1日至91年5月15日所核定的136件細部計畫案。其中38案經過鄉(鎮、縣轄市)、縣(市)及中央三級政府的審議。另外98案則為經過縣(市)及中央二級政府的審議。就同一細部計畫案,不同層級的政府會使用不等的審議天數。本文為各層級政府的審議天數建立迴歸模型。研究結果發現,就內政部的審議而言,小組審議次數,人民與團體陳請案件數,及在審議期間縣(市)長的異動等三變數均會增加審議的天數。就縣政府層級的審議而言,新擬定案,人民與團體陳請案件數,審議期間縣(市)長的異動,及縣(市)承辦人承辦業務年資為影響審議天數的顯著變數。就鄉(鎮、市)公所層級的審議而言,由於迴歸模型無法通過F檢定,所以不能拒絕所有解釋變數的參數皆為0的假設。其原因可能是研究樣本數太少,只有38案所致。故在目前,無法知道影響此層級審議天數的因素。

     The sample of the study is the detailed city plans approved b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from July 1, 1999 to May 15, 2002. There are 38 plans going through three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hierarchy which is, from bottom to upper level, town, county, and state government, and 98 plans going through two governmental levels which are, from bottom to upper level, county and state. Each of the three governmental levels spends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o review the same detailed plans. We build regression models of time periods for each governmental lev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for the state review, the number of ad hoc committee meeting, the number of citizen petition, and a change of county governorship will increase the time period to review a detailed plan. For the county review, a newly drafted plan, the number of citizen petition, a change of county governorship, and the number of career years of the executive staff for the detailed plan will influence the time period. For the town review, the regression model cannot pass F-test. Hence we cannot reject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all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are zeros. This is maybe due to the smaller size of the sample for the town review. Hence at the current stage we do not know what variable will influence the time period of reviewing a detailed plan in the town governmental level.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1-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6 第五節 預期成果 1-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第一節 都市計畫法令、審議組織、審議與核定 2-2 第二節 國內外都市計畫概述 2-11 第三節 國外公共行政領域相關研究 2-23 第四節 審議時程相關論述 2-25 第五節 都市計畫進度管制 2-32 第三章 都市計畫審議流程及樣本蒐集 3-1 第一節 現行都市計畫體制 3-1 第二節 行政績效與計畫審議 3-15 第三節 都市行政與政黨政治 3-19 第四節 審議天數之定義 3-23 第五節 資料蒐集及樣本特性 3-32 第六節 各級政府審議天數的敘述統計 3-35 第四章 審議天數迴歸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4-1 第一節 模型建構 4-1 第二節 內政部審議天數模型建立與分析 4-2 第三節 縣(市)審議天數模型建立與分析 4-4 第四節 鄉(鎮、市)審議天數模型建立與分析 4-6 第五節 審議總天數模型建立與分析 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建議 5-4 第三節 後續之研究 5-6 參考文獻 6-1 附錄一 擬定細部計畫案審議時程一欄表(成果) 6-4 附錄二 擬定細部計畫案審議時程--問卷調查成果 6-13 附錄三 細部計畫案審議期間相關基本資料問卷表(問卷格式) 6-2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Austin Ranny,1982,“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倪達仁譯,1995,雙葉書廊。
    2.1954~1955,《台灣省都市計劃審核小組會議紀錄》,內政部中部辦公室現存前台灣省都市計畫委員會檔案資料。
    3.于明誠,1998,《都市計畫論與實務》,詹式書局。
    4.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1995,《加強民眾參與都市計畫之研究》,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委託。
    5.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94,《都市計畫法全面修法重點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
    6.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記錄,第468次會至533次會(88.7.1~91.5.15)。
    7.內政部營建署年報,2002,《2001 Annual Report》,內政部營建署。
    8.方光群,1987,《已開發諸國與我國都市計畫制度特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碩士論文。
    9.王銘正,1984,《我國現行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方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司法院,1965,《會議規範》,中華民國司法院。
    11.台灣省政府建設廳都市計劃審核小組,第1次會至59次會(47.8.3~57.5.29)。
    12.台灣省都市計畫委員會會議記錄,第1次會至580次會(57.8.14~88.6.2)。
    13.吳定,1996,《公共政策》,華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吳定等,1997,《行政學(二)》,國立空中大學。
    15.呂理翔,1999,《計劃裁量之司法審查》,台北大學法學碩士論文,民88。
    16.李瑞麟等,1987,《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應有之認識》,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
    17.周士雄、胡湘源、施鴻志等,1996,《我國都市計畫審議制度探討》, 1996國土規劃實務論壇都市計劃系列問題秋季研討會。
    18.林享博,1999,《孤立國居住用地與農業用地的分派》,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621-Z-006-001)。
    19.林英彥等,1998《都市計畫與行政》,空中大學。
    20.法務部,2000,《行政程序法》法務部法規委員會。
    21.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1990,《都市計劃組織體系與功能之探討》,內政部營建署委託。
    22.施鴻志、周士雄、胡湘源,1998,《都市計畫審議權責劃分之研究》,都市與計畫,第 25卷第一期(p49~p69)。
    23.施鴻志等,1997,《都市計畫作業手冊研究報告》,內政部營建署。
    24.施鴻志等,1999,《地區開發計畫審議權責劃分之研究》,經社法治論叢(p289~p310)。
    25.美援運用委員會,1962,《各國都市計劃法令概要》,美援運用委員會法律修編籌劃組編譯。
    26.胡湘源,1997,《都市計畫審議體制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7.唐明健,1989,《現階段台灣地區都市計畫課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碩士論文。
    28.孫本初,2004,《贏在決策-論不同決策環境之下所適用的理性決策模式》,T&D飛訊第二十四期。
    29.孫致中,1991,《法學緒論》,三民書局。
    30.徐揚,2003,《論地方制度法的「核定」與「備查」》,陳誠法政專業教學網。
    31.耿蕙玲,2000,《台灣都市計畫審議制衡機制之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都市計畫組)研究所碩士論文。
    32.高孟定、鄭傑仁,1995,《台灣現行的都市計畫》,清大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33.張效通等,2000,《國土與城鄉計畫法計畫功能體系與內容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34.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業強出版社。
    35.郭建民等,2001,《都市計畫及關係法規彙編》,營建雜誌社
    36.郭茂盛,1998,《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法定程序時程改善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7.陳慶安,2000,《績效評估發展趨勢》,人力發展月刊,第82期。
    38.陳麗紅,1999,《都市計劃體制與開發管制特論》,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39.黃定國,1999,《都市計畫審議有關計畫內容及都市設計審議準則架構之研訂》,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40.黃武達,1997,《日治時代台灣近代都市計畫法制之創設》,都市與計畫,第 24卷2期,p99~p127。
    41.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1895~1945)台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台灣都市史研究室。
    42.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台灣都市史研究室
    43.黃南淵、何芳子,1982,《中日都市計畫法令運用之比較分析》,台北市政府工務局。
    44.黃萬翔,1985,《台灣地區都市計劃之回顧及展望》,都市計劃學會第十二次會員大會資料。
    45.楊華同,1978,《都市計畫法釋義》,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46.楊裕富,1990,《各國都市計劃》,明文書局。
    47.楊裕富,1991,《臺灣住宅政策、立法與都市住宅用地》,臺灣大學土研所城鄉組博士論文。
    48.蔡添璧,1997,《民間自擬細部計畫機制之研究》,台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市鄉規劃處委託。
    49.蔡勝男,2003,《政府部門績效評估提升行政效能的省思》,T&D飛訊,第十三期
    50.鄭淳元,1984,《都市計畫法要義》,文笙書局
    51.賴建良,2000,《台灣都市計畫建立歷程之研究(1945~1976)》,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2.營建雜誌社,1991,《都市計畫專業用語之解說及彙編》,營建雜誌社。
    53.羅傳賢,2000,《行政程序法論》,五南圖書出版社www.cpbae.nccu.edu.tw/tra/assiast/attach/930420.pdf

    二、外文部分
    1.Behn, Robert D., 2003, “Why Measure Performance? Different Purposes Require Different Measur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3, No. 5, pp.586-606.
    2.Brudney, Jeffrey L., and Wright, Deil S., 2002, “Revisiting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the American States: The Status of Reinventing Government During the 1990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2, No. 3, pp.353-361.
    3.Callahan, Richard F., 2001,“Challenges of (Dis) Connectedness in the “Big Questions” Methodologi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1,No.4,pp.493-499.
    4.Gormley, William T. Jr., 2001, “Moralists, Pragmatists, and Rogues: Bureaucrats in Modern Myster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1, No. 2, pp.184-193.
    5.Svara, James H., 2001, “The Myth of the Dichotomy: Complementarity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1, No. 2, pp.176-183.
    6.Williams, Daniel W., 2003, “Measuring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3, No. 6, pp.643-65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2-0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