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吳信宏 Wu, shin-hong |
|---|---|
| 論文名稱: |
再現、認同、族群關係—以《土地與靈魂》、《倒風內海》、《餘生》為研究對象 Representation / identity / ethnic relationship—a study of Land and Soul , Dou-Fon Nei Hai, The Remains of Life |
| 指導教授: |
游勝冠
yu, sheng-gu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7 |
| 中文關鍵詞: | 族群關係 、原住民歷史 、認同 、再現 |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 aboriginal history,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ethnic relationship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9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80年代後,原住民歷史成為漢人認同政治的鬥爭場所,不同立場的漢人試圖再現原住民歷史以建構各種漢人身份。本文在第二章整理歸納出幾種具代表性的論述類型,發現這些論述縱使理念不同,但它們都同樣透過血緣、文化、原漢族群衝突這三條路徑連結原住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我以三位漢人作家的作品作為分析對象,它們分別是王幼華《土地與靈魂》(1990)、王家祥《倒風內海》(1995)、以及舞鶴《餘生》(1999),瞭解這些創作如何藉由再現原住民歷史打造各種漢人身份,建構了哪些認同,族群關係又如何被安排與設計。我先在第三章中分析三位作家面對原住民議題的主張,王幼華是從接合外省人認同與台灣人認同的立場出發,他認為原住民與漢人的歷史凸顯了福佬沙文主義的問題;王家祥則是主張要重建台灣本土文化,並把原住民文化融合在其中,成為重要的成分;至於舞鶴則從批判的立場出發,質疑各種對原住民的再現背後隱藏的權力問題,但是他卻沒有提出自己清楚的主張。第四章則進入文本分析的的部分,《土地與靈魂》試圖召喚一種新移民認同,在文本所介入的當代脈絡裡所對應的其實就是外省人認同,但由於再現策略的問題,導致小說最後只能打造出正面的外省人認同,福佬系漢人與原住民卻被本質化為加害者與受害者。《倒風內海》則試圖建構台灣文化認同,化解原漢族群衝突的歷史矛盾,但文本也同樣以本質主義的方式再現原住民,導致原住民注定只能在生存競爭中失敗,使得小說最後所建構的台灣共同體認同,只剩下福佬係漢人,而沒有原住民可以認同的位置。我認為上述這兩個文本的問題,所呈現的都是以本質化的角度來再現其他族群,使得它們的再現實踐並沒有能生產出能增進族群之間願意與差異相處的意願。《餘生》是對本質化再現的問題最具有反省能力的文本,然而小說最後只建構出一種能操作高度策略性書寫能力的漢人認同,由於沒有清楚的認同訊息藉由小說傳達出來,原住民認同與原漢關係的可能因此顯得曖昧模糊。
From the view of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three novels, Land and Soul(1990) , Dou-Fon Nei Hai(1995), and The Remains of Life(1999)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boriginal history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Han people. How these texts reframe every kind identity of Han people by representing Taiwan aboriginal history, what identities are set up, and how ethnic relationship is arranged, are the main topic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Land and Soul is trying to interpellate an identity of new migrants. The identity implied in the novel is the mainlander identity in modern context in parallel. But owing to the concerns for writing strategies, the positive mainlander identity is shown eventually while the Ho-Lo and the aboriginal are assaulters and victims respectively. Dou-Fon Nei Hai tries to construct Taiwan cultural identity to eliminate the conflicts between Han and the aboriginal. But this text also represents the aboriginal in an essential way, and it results that the aboriginal in Taiwan are doomed to fail in the survival competition. So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Taiwan that made in this novel only produces subjective position for Han people but nothing for the aboriginal. The same problem to these two novels is that they just represent other ethnics in an essential way. Therefore, their representation practicing can’t enhance people to get well along with different ethnics. The Remains of Life holds the most introspective power in its text. However, it manipulated a highly strategic writing for Han identity. Without clear identity addressed in the nov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original identity and Han seem obscure and ambiguous.
中文部分
不著撰人 中央日報,1991年5月25日
自立早報,1992年5月4日
王幼華 1982,惡徒,台北:時報文化
1984,兩鎮演談,台北:時報文化
1985,狂者的自白,台中:晨星
1992,土地與靈魂台北:九歌
1997,當代文學評論集,苗栗:苗粟縣立文化中心
2005,獨美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王仲孚編 2001,《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台北,海峽學術
王甫昌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王家祥 1996a,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6b,小矮人之謎,台北:玉山社
1997,倒風內海,台北:玉山社
1998,山與海,台北:玉山社
王浩威 1995,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臺北市:聯合文學
夷將‧拔路兒 1997,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收入台灣史料研究,第五期
江宜樺 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1998.3):163-229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 1994,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吳密察 1994,評論廖炳惠的族群與民族主義,收入台灣民族主義,施正鋒編,台北,前衛
吳錦發編 1992,為「原住民專輯」說幾句話,收入在文學台灣,第四期
1993,原舞者,臺中市,晨星出版
李亦園 1992,族群名稱應避免訴諸激越感情,聯合報,1992年5月8日
沈建德 2003,台灣血統,台北,前衛
林濁水 1991,瓦解的帝國:台北,前衛
邱貴芬 1996,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5.5
2003,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
施正鋒、許世楷、Yubu Syat 合編 2001,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
倪炎元 1998,從『山胞』到『原住民』──報紙對原住民『正名運動』的論述 分析』,台大新聞論壇,第五期,頁79-110
孫大川 1991,久久酒一次,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2000a,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摩寫,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0b,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茂桂 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頁37-71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發表於「台灣的未來」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2002年3月。收入《台灣的未來》,薛天棟主編,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發行
許俊雅 1997,誰是台灣的主人?──我看王幼華的小說《土地與靈魂》,收入於臺灣文學論,臺北市,南天
許南村編 1999,《認識台灣》教科書評析,台北,人間
陳芳明 2002,後殖民台灣 :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
陳昭如 1995,歷史迷霧中的族群,台北:前衛
陳昭瑛 1998,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
陳逸君 2003,認知與定位-當代葛瑪蘭族多重族群認同論述的差距,收入於潘朝成, 劉益昌, 施正鋒合編,台灣平埔族,臺北市 :前衛出版 ,p61-103
陳順勝 1997,從人文與醫學資料看台灣的族群,收入在族群政治與政策,施正鋒編,臺北:前衛
彭瑞金 2000,驅除迷霧找回祖靈──臺灣文學論文集,高雄市:春暉
黃昭堂 1994,戰後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收於台灣民族主義,施正峰編,台北,前衛,頁195-227
楊照 1998,夢與灰燼,台北:聯合文學
葉石濤 1994,展望台灣文學,台北市:九歌
舞鶴 1997,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元尊2000,餘生,台北:麥田
劉克襄 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台北,自立晚報
劉亮雅 2006,辯證復振的可能:舞鶴《餘生》中的歷史記憶、女人與原鄉追尋,收入在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
劉智濬 2004,原住民觀點在漢人「多元文化」論述中的啟示--以原住民創作歌謠為例,收入在中台學報,16卷2期
盧建榮 1999,分裂的國族認同,台北:麥田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臺北巿:自立晚報1997,族內異觀與類種族主義的族群關係──三種界定台灣漢人主體族群的論述,收入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黃應貴與葉春榮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英文部分
Edward W. Said 1999,Orientalism,蔡源林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
Giddens , A 1991,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Glenn Jordan and Chris Weedon 1995,Cultural politics :class, gender, 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ld,Oxford, UK ;B. Blackwell
Hall , Stuart 1995,Negotiating Carribean Identity,New Left Review 209(Jan./Feb.)3-14
Kathryn Woodward 2004,林文琪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dentity and difference,臺北縣 :韋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