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怡芳 Lin, Yi-Fang |
|---|---|
| 論文名稱: |
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 Religious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Malahodaigian Ritual Music of Bunun Tribe |
| 指導教授: |
陳碧燕
Chen, Pi-Y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9 |
| 中文關鍵詞: | 射耳祭 、布農族 、打耳祭 、儀式 、音樂 、三民鄉 |
| 外文關鍵詞: | malahodaigian, bunun, ritual, music, San-min town |
| 相關次數: | 點閱:81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從民族音樂學的研究角度,將音樂回歸到原有的社會文化敘述脈絡,分析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儀式與音樂皆是人類的文化模式之一,音樂常常就是儀式本身。射耳祭音樂在儀式的運用中,是將布農族宗教信仰概念與社會結構具體化的行為過程,而音樂的特性更強化了儀式的不同功能。布農族的射耳祭音樂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溝通媒介,具有撫慰心靈、強化個人與族群力量、社會秩序維繫與社會整合等功能。儀式具有象徵上的多元意義與動態性質,射耳祭的音樂活動以及施展於個人或群體的社會與宗教功能,隨著社會的變化也會產生改變。當布農族在生產方式改變、傳統祭儀式微、以及基督教傳入後,今日射耳祭音樂的宗教與社會功能隨著社會現實環境與外來文化的進入而有更迭。高雄縣三民鄉射耳祭音樂功能的轉變,正是代表實例。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eligious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ritual music of Bunun malahodaigian(the ritual of shooting the ears of deers)of Taiwan. In the field of the ethnomusicology, music is examined within the broade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Both ritual and music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human life. Music itself is often a form of ritual expression. Through the musical practice of malahodaigian, we can witness the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of Bunun religious and social life. Indeed, music advances the multi-functions of a ritual. Malahodaigian ritual music clearly presents such a multi-faced functions and meanings: for example, music is the medium of the communications of human and human, human and nature, and human and super nature during the ritual. Furthermore, the functions of malahodaigian ritual music include consoling spirits, strengthening the solidarity between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 tribe,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s and communal principles, and integrating the society. Ritual process is dynamic and contains multiple meanings.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the activities and contents of malahodaigian ritual music also vary, and the functions of malahodaigian ritual music to individual or to the tribal community also changed socially and religiousl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have changed the religious and societal functions of today's malahodaigian ritual music. However, the following three conditions are especially crucial: they are the alternation of methods of producing, the declination of traditional ritual practices, and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ianity. San-min town of Kaohsiung county presents a good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changing condition of Bunun’s social and religious life, as well as such changes’ impact on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malahodaigian.
一、專書
斗六古生著,余萬居譯,《Bunun族及其祭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方有水、印莉敏,《布農:傳說故事及其早期生活習俗》,南投縣: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5。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社,1966。
卡西爾著,結構群譯,《人論》,台北市:結構群,1989。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市:原民文化出版社,2000。
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5。
布賴恩‧莫里斯著,周國黎譯,《宗教人類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弗雷德里克 J. 斯特倫著,金澤、何其敏譯,《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徐鈞堯等譯,《宗教生活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市:桂冠,1991。
田哲益,《台灣古代布農族的社會與文化》上、下冊,南投縣: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
---------,《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8。
---------,《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1995。
吉田禛吾著,王子今、周蘇平譯,《宗教人類學》,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寺澤芳一郎著,余萬居譯,《Bunun族的出草和狩獵.》,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原載於《南方土俗》,3卷4號,1935。)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
何聯奎、衛惠林,《台灣風土志》,台北:中華書局,1989。
佐山融吉著,余萬居、黃文新譯,《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
余明德,《布農族崙天部落史》,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0。
余瑞明,《三民鄉志》,高雄縣:三民鄉公所,1996。
吳乃沛,《家與親屬:以紅石的布農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吳榮順,《台灣原住民音樂之美》,台北市:漢光文化,1999。
---------,《布農音樂》,南投縣: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5。
---------,《布農族音樂在傳統社會中的功能與結構》,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1993。
---------,《布農族傳統歌謠與祈禱小米豐收歌的探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市:台灣商務,1968
呂炳川,《台灣土著族音樂》,臺北市:百科文化事業公司,1982。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
---------,《文化人類學選讀》,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80。
明立國,《台灣原住民的祭禮》,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89。
邱韻芳,《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金澤,《宗教禁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高雄縣三民鄉公所,《射耳祭活動手冊》,高雄縣:三民鄉公所,2002。
徐韶仁,《利稻村布農族的祭儀生活-治療儀禮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1986。
馬淵東一著,陳金田譯,《台灣土著之移動及分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稿(未出版),1984。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模式》,台北市:桂冠,1992。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文化人類學》,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1。
許加惠,《阿美及布農族長老教會現代聖詩之音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許常惠,《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市:樂韻出版社,1987。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合著,《傳統音樂之美》,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
許凱雯,《堪卡那福部落布農族的族群關係》,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郭乃惇,《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台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1986。
陳郁秀,《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
陳榮富,《宗教禮儀與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宗教禮儀與古代藝術》,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森丑之助著,余萬居譯,《Bunun族的祭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8。(原載於《蕃界》,第一卷,1913,頁36-46)
黃應貴,《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2。
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6。
黃應貴計劃主持,《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人類學研究研究報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0。
黑澤隆朝著,黃耀榮譯,《台灣高山族之音樂》,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
---------,黃耀榮譯,《高砂族之音樂》,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4。
新高S M生著,余萬居譯,《Bunun族的狩獵》,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8。(原載於《台灣警察》12號,1930,頁85。)
楊國章,《原始文化與語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楊淑媛,《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葉家寧,《台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市:台灣文獻館,2002。
---------,《高雄境內布農族遷移史:兼論遷移動因與「聚落」概念的變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賈克•阿達利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市:時報文化,1995。
達西烏拉彎•畢馬,《走入布農的世界》,台北市:海翁出版社,1998。
鈴木質,《台灣番人風俗誌》,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
鈴木讓著,黃耀榮譯,《在於高山族之靈魂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出版),1973。
劉斌雄、胡台麗計劃主持,《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
增田福太郎,余萬居譯,《Bunun族卓社蕃的神靈與禁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7。
鄧光華,《貴州土家族宗教文化:儺壇儀式音樂研究》,台北市:新文豐,1997。
鄧憲卿主編,《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橫尾廣輔著,余萬居譯,《Bunun族的畫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出版),1988。
霍斯陸曼•伐伐,《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7。
戴康生、彭耀主編,《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戴聖,鄭玄注,《禮記》,台北:台灣商務,1967。
謝世忠,《「山胞觀光」:當代山胞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1994。
魏心怡,《邵族儀式音樂體系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音樂碩士論文,2001。
羅竹風主編,《宗教學概論》,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Alexander, Jeffrey C. & Seidman, Steve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
Godwin, Joscelyn. Harmonies of Heaven and Earth: Mysticism in Music from Antiquity to the Avant-Garde. Inner Traditions International, 1995.
Keesing, Roger Martin著,甘華鳴、陳芳、甘黎明譯,《文化•社會•個人》,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Keesing, Roger Martin著,于嘉雲、張恭啟譯,《當代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81。
Malinowski, Bronislaw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巿:協志工業叢書,1978。
Morris, Brain著,周國黎譯,《宗教人類學》,北京市:今日中國,1992。
Tomlinson, Joh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全球化與文化》,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
Rouget, Gilber. Music and Trance:A The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usic and Possessi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veised by Brunhilde Biebuyck,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Sullivan, Lawrence E. ed. Enchanting Power:Music in the World’s Relig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Tomlinson, Gary. Music in Renaissance Magic: Toward a Historiography of Other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Huang, Ying-Kuei. Conversion and religious Change among the Bunun of Taiwan. Ph. D. Thesis of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London. 1988.
二、期刊論文
卜袞•伊斯瑪哈•伊斯立端,〈漫談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拔西瀑布)〉,《山海文化雙月刊》,23卷24期,1990.08,頁55-58。
于蘇英,〈永遠的部落歌聲--台灣原住民音樂的田野錄音與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23卷24期,1990.08,頁13-19。
巴奈•母路,〈原音之美〉,《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臺北市:望月文化,2000,頁198-207。
王叔銘,〈布農族祭儀音樂—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原住民教育季刊》,13期,1999.02,頁61-80。
王嵩山,〈儀式、文化展演與社會真確性—阿里山鄒人的例子〉,《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01,頁295-328。
丘其謙,〈布農族〉,《南投文獻叢輯》,16期,1968.12,頁67-197。
---------,〈布農族丹社群的歲時祭儀〉,《民族社會學報》,14期,1976.06,頁56-78。
---------,〈布農族卡社的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7期,1964,頁73-94。
---------,〈布農族郡社群的巫術〉,《高縣文獻》,12期,1992.07,頁21-51。
玉川洋次郎,〈布農族人的宇宙世界〉,《人類與文化》,26期,1980.08,頁12-20。
田哲益,〈台灣布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台灣源流》,5卷,1997.03,頁48-62。
---------,〈布農族生命禮儀及歲時祭儀〉,《台灣文獻》,43卷1期,1992.03,頁33-86。
---------,〈布農族的歲時祭儀〉,《台灣月刊》,198期,1999.06,頁82-84。
伍睢,〈布農族的原始宗教與基督教的發展〉,《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期,1980.01,頁41-66。
何廷瑞,〈布農族的粟作祭儀〉,《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1期,1958,頁92-103。
何翠萍,〈比較象徵學大師〉,《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市:正中書局,1998,頁282-377。
余錦福,〈台灣原住民音樂採集〉,《原住民教育季刊》,9期,1998.02,頁71-87。
---------,〈台灣原住民傳統歌唱之脈絡〉,《山海文化雙月刊》,23卷24期,1990.08,頁6-12。
吳榮順,〈南投縣境巒社群和郡社群布農族人的“八部音合唱”現象:破壞、重建與再現、循環原則下的複音結構〉,《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頁1-19。
李京兒,〈布農族與魯凱族的社會階層制度比較〉,《人類與文化》,26期,1980.08,頁30-34。
林志興,〈從唱別人的歌,到唱自己的歌:流行音樂中的原住民音樂〉,《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8卷,1990.08,頁37-40。
林恩顯研究主持,黃維憲協同研究,〈布農族的歲時祭儀〉,《臺灣山胞歲時祭儀文獻資料整理研究報告》,臺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研究室,1980,頁51-76。
林清財,〈原住民音樂之現況與發展─轉變中的音樂符碼〉,《台灣地區民族音樂之現況與發展座談會實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族音樂中心籌備處,2000.04,頁42-45。
徐韶仁,〈霧鹿聚落之祭儀〉,《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頁84-145。
馬淵東一,余萬居譯,〈Bunun族的祭祀與曆法〉,《馬淵東一著作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未出版),1988。
---------,林衡立譯,〈台灣中部土著族的社會組織〉,《台灣土著社會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6,頁421-443。
---------,余萬居譯,〈Bunun族的獸肉分配與贈與〉,《馬淵東一著作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頁259-264。
莊春榮,〈台灣原住民音樂之再現〉,《山海文化雙月刊》,8卷,1995.01,頁102-106。
許維德,〈從「信仰體系」到「世界觀」--雅美人Anito和布農族Hanido的比較分析〉,《人類與文化》,26期,1980.08,頁35-46。
彭永松,〈布農族打耳祭〉,《台灣教育》,605期,2001.05,頁14-20。
曾文福,〈打耳祭—布農族男人重要祭典〉,《台灣月刊》,162期,1996.06,頁74-75。
黃應貴,〈Dehanin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期,1991.12,頁105-126。
---------,〈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7期,1989,頁177-213。
---------,〈土地、家與聚落:東埔社布農人的空間現象〉,《空間、力與社會》,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1995,頁73-131。
---------,〈布農族的傳統經濟及其變遷:東埔社與梅山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6期,1989.12,頁67-100。
---------,〈東埔社土地制度的演變: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2期,1982,頁115-149。
---------,〈時間、歷史與實踐: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1999,頁423-483。
衛惠林,〈布農族〉,《台灣省通志稿:同冑志第一冊》,卷八,1965,頁167-199。
---------,〈布農族北部群的二部組織〉,《台灣大考古人類學刊》,9期,1964,頁21-33。
---------,〈臺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期,1956,頁1-30。
鄭依億,〈布農族傳統親屬組織及變遷:東埔社與梅山為例〉,《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人類學研究,研究報告》,1990,頁1-37。
錢善華,〈霧鹿聚落打耳祭音樂〉,《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頁146-187。
霍斯陸曼•伐伐,〈人神合一的律法—早期布農族社會律法探微〉,《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1996.11,頁63-75。
---------,〈從傳統宗教認識布農族的人文觀念〉,《原住民教育季刊》,3期,1996.08,頁85-99。
謝世忠,〈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義〉,《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頁。
鍾仁嫻,〈布農獵人誇功宴〉,《拾穗》,81卷543期,1996.07,頁72-75。
Reginald Byron, “The Ethnomusicology of John Blacking,” in Music, Culture, Experience, ed. Philip Bohlman and Bruno Nettl. Chicago Studies in Ethnomusic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pp. 1-30.
Turner, Victor & Turner, Edith著,劉肖洵譯,〈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66卷2期,1983.02,頁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