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翁銓似 Weng, Chuan-Ssu |
|---|---|
| 論文名稱: |
建築管制之強化─以BIM導入建築履歷為核心 Enhancement for Building Administration by Importing the BIM-based Building Traceability |
| 指導教授: |
許登科
Hsu, Teng-K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0 |
| 中文關鍵詞: | 建築法 、建築管制 、建築履歷 、BIM |
| 外文關鍵詞: | Building Act, Building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Traceability, BI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2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核心討論如何透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此一建築領域的新技術建構建築履歷以強化依據建築法所實行的建築管制。
研究首由建築管制的憲法基礎出發,分析建築管制實行所涉及的各項權利保護、限制,並探討其合憲性以建構建築管制實行的基礎;次由東星大樓、遠雄大巨蛋、維冠大樓的爭議出發,藉由判決以及學說的分析,梳理既有管制程序上的缺失,以致未能指出建築物存有設計疏失、施工不確實、使用管理不當,導致建築物在地震等災害發生時毀損,侵害了眾多人士的生命、健康;面對此程序上的缺失,探討是否得由建築履歷的建構,以資訊公開的方式,除協助行政管制的效能外,同時強化與民眾的風險溝通,以利民眾避開存有瑕疵的建築物以保障安全,爬梳既有的建築履歷研究及服務後,本文認為為解決既有建築管制上的問題,應將既有以施工階段為主的建築履歷,分別向前拓展至設計階段、向後延伸至使用管理階段,因範圍的延伸將涉及更多專業人員的參與,故而再行藉由強調資訊彙整的BIM探討如何彙整建築重要資訊製成建築履歷;末由BIM出發探討其技術標準及應如何藉此作成建築履歷,逐一說明BIM建築履歷的導入得以如何解決既有建築管制程序上的問題,並進一步探討應如何導入BIM建築履歷,以強化建築管制。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enhancement for building administration by importing the BIM-based building traceability. To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buildings were destroyed in earthquake, the research analyzed several judgments and regulations of Building Act and figured out the problem came from the insufficient of building administration. This research tried to fix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and used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to make building traceability to achieve this goal. By integrating the information form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n the BIM model, it could let the authority develop a software to assist design reviewing quickly, make builders to attach photos under construction to prevent illegal actions, help consumer know the condition of the building to avoid buildings from illegal chang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ve, the BIM-based building traceability could fix the problem in our building administration.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BIM was not mature, we needed a suitable organization to evaluate what information should be attached on the BIM model and who should be in charge for the correctness of BIM-base building traceability. Through that, the BIM-based building might be properly implemented.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李建良,論憲法上保護義務與保護請求權之關係,人權思維的承與變,2010年09月。
2. 李惠宗,憲法要義,七版,2015年09月。
3. 李震山,從憲法觀點論身體不受傷害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五版,2020年03月。
4. 張國義,BIM,什麼把戲?臺灣首屆建築資訊塑模競賽得獎案例分享紀實,2013年01月。
5. 蔡宗珍,從憲法財產權之保障論既成道路與公用地役關係,憲法與國家(一),2004年04月。
6. 謝尚賢、郭榮欽、莊明介、郭瀚嶸、蔡沅澔、周敬淳、陳以文,透過案例演練學習BIM:應用篇,2016年03月。
(二)論文集
1. 王毓正,資訊性措施與科技風險預防──兼論我國基因改造植物種植生產管理立法方向,收錄於:台灣環境法學會主編,21世紀環境國家之新挑戰,2013年8月。
2. 李惠宗,憲法工作權保障之系譜,收錄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1998年06月。
3. 李建良,食品安全的管制架構與規範體系──以食品標示法制為觀察視角,收錄於:李建良主編,2015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2018年12月。
4. 林昱梅,食品安全管理措施限制食品業者基本權利之正當性探討──德國司法實務之觀察,收錄於:李建良主編,2015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2018年12月。
5. 陳愛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中的財產權概念之演變,收錄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1998年。
6. 程明修,論基本權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錄於: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一)憲法篇,1998年8月。
(三)期刊文章
1. 王服清,論財產權特別犧牲損失補償原則在行政救濟之實踐問題──無法律,無補償?,興大法學,14期,2013年11月,頁81~150。
2. 王毓正,論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在不確定科技健康風險預防上之適用──以奈米科技與非游離輻射應用之相關健康風險預防為例,興大法學,7期,2010年06月,頁145~208。
3. 王韻茹,食安法制中標示義務之原則與例外──以小農農產品標示作為觀察,月旦法學雜誌,308期,2021年01月,頁62~78。
4. 牛惠之,預防原則之研究──國際環境法處理欠缺科學證據之環境風險議題之努力與爭議,臺大法學論叢,34卷3期,2004年10月,頁1~71。
5. 李建良,特別犧牲與損失補償,月旦法學雜誌,36期,1998年05月,頁24~25。
6.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卷,1期,頁39~83。
7. 李建良,經濟管制的平等思維──兼評大法官有關職業暨營業自由之憲法解釋,政大法學評論,102期,2007年10月,頁71~157。
8. 李震山,生命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2期,2003年10月,頁1~17。
9. 林三欽,將「專業簽證」納入「行政管制體系」後之國家責任問題──以建築簽證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51期,2007年12月,頁19~29。
10. 林明昕,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法學講座,32期,2005年03月,頁26~36。
11. 林明鏘,論建造執照之審查與簽證──技術與行政分立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51期,2007年12月,頁6~18。
12. 林明鏘,消失的行政審查責任──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第435號判決暨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795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58期,2017年04月,頁5~25。
13. 林明鏘,財產權之特別犧牲與社會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7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64期,2017年10月,頁5~16。
14. 林昱梅,失落的道德線──食用油事件之省思,台灣法學雜誌,238期,2013年12月,18~30頁。
15. 吳翌禎、謝尚賢,應用BIM於設施維護管理不可不知的標準:COBie,營建知訊,384期,2015年01月,頁56~63頁。
16. 范素玲,BIM相關法律議題探討,捷運技術半年刊,47期,2013年01月,頁7~14。
17. 胡博硯,在經濟領域中的國家保護義務──從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6條談起,憲政時代,36卷,4期,2011年04月,頁412~439。
18. 胡博硯、黃文政,我國新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解析與反省:回應食安危機,台灣法學雜誌,238期,2013年12月, 頁31~42。
19. 胡博硯,國家介入企業經營的界限,台法學雜誌,262期,2014年12月,頁3~9。
20. 胡博硯,菸害防制法中禁煙區設置的合憲性檢討,南臺財經法學,2015年08月,頁63~85。
21. 胡博硯,憲法對私有財產權的保障,台灣國際法季刊,12卷,2期,2015年06月,頁55~68。
22. 宮文祥,當行政遇上科學:從風險評估談起──以美國法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53期,2008年02月,頁90~112。
23. 宮文祥,食品安全風險規範之「三級品管」制度,東吳法律學報,30卷2期,2018年06月,頁1~42。
24. 宮文祥,從立法政策面看環境與食品衛生安全之行政管制協力,台灣法學雜誌,366期,2019年04月,頁73~86。
25. 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1期,2003年09月,頁64~75。
26. 許登科,建管任務民營化與國家管制──以增訂第三方公正勘驗機制之法制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61期,2017年02月,頁97~117。
27. 張永明,臺灣食品衛生管理的新挑戰,月旦法學雜誌,224期,2014年01月,頁93~113。
28. 康思敏、莫仁維、曾雅愉,BIM於建物權生命週期各階段之導入與應用,土木水利,41卷3期,2014年06月,頁35~41。
29. 陳信安,基因科技風險之立法與基本權利之保障──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26卷1期,2014年07月,頁1~46。
30. 陳愛娥,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政大法學評論,58期,1997年12月,頁65~82。
31. 陳英淙,由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判決探討墮胎合法化問題,憲政時代,28卷1期,2002年07月,頁66~88。
32. 郭榮欽,BIM應用於建管行政之現況,營建知訊,370期,2013年11月,頁58~67。
33. 黃啟禎,建築師之勘驗行為係監造義務之履行而非公權力性質之監督──簡評最高法院九五年台上第二〇四九號判決(東星大樓國賠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4期,2006年07月,頁200~206。
34. 黃正翰、古嘉豪,COBie與工程總分類碼結合於BIM 之應用,技師期刊,第79期,2017年12月,頁24~32。
35. 黃正翰、劉育安、詹丞立、陳繡山,BIM Task Group 營建院攜手BSI建立標準,營建知訊,430期,2018年11月,頁10~19。
36. 黃忠發、王裕仁、陳奕熏、田景榮,高雄市政府建築物生產履歷之建置,物業管理學報,8卷1期,2017年03月,頁45~53。
37. 黃銘璋,建築3D化新趨勢──BIM,建築資訊模型化,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4年04月,頁89~92。
38. 程明修,胎兒與生命權保障主體性間之憲法論證難題,東吳大學法律學報,13期2卷,2002年01月,頁1~30。
39. 程明修,契約自由與國家之保護義務,憲政時代,30卷2期,2004年09月,頁195~228。
40. 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167期,2009年04月,頁127~136。
41. 程明修,建構食品安全行政法體系之徬徨歧路,台灣法學雜誌,241期,2014年02月,頁74~93。
42. 趙紹錚、范承志、邱水碧、江秉修、黃寶翰、江炳祈,公共住宅導入BIM於專案管理之應用──以「臺北市內湖區瑞光公共住宅為例」,土木水利,46卷2期,2019年04月,頁73~86。
43. 蔡宗珍,營業自由之保障及其限制──最高行政法院2005年11月22日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評釋,臺大法學論叢,35卷,3期,2006年04月,頁276~321。
44. 蔡維音,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11期,2006年06月,頁31~74。
45. 蔡志揚,建築結構安全三級品管最後一道防線(二)──日本建造執照結構審查與施工勘驗制度介析,現代營建,2007年07月,頁37~60。
46. 劉建宏,吸菸者與非吸菸者之人權保障:「吸菸自由」?──兼論「健康權」之內涵,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4期,2007年05月,頁59~67。
47. 謝榮堂,評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月旦法學雜誌,171期,2009年08月,頁138~151。
48. 魏嘉盈、張國儀,台灣BIM聯盟2019產業調查報告,營建知訊,445期,2020年02月,頁49~57。
(四)研討會論文、研究報告
1. 何明錦、楊逸詠、江哲銘、林慶元、詹肇裕、楊詩弘、毛犖、廖慧燕,新建住宅性能評估制度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2006年12月。
2. 吳翌禎、郭榮欽,應用BIM輔助建築設施管理之國內案例探討──成果報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2014年12月。
3. 邱垂德、鄭紹才、余文德,我國BIM協同作業指南之研訂──設計與施工階段資訊交換,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2015年12月。
4. 陳育萱、賴明慧、李怡葳、吳翌禎,建築師事務所BIM技術導入的成效分析,2012土木與生態工程研討會,2012年。
5. 陳建忠、施宣光,臺灣COBie-TW標準與使用指南規劃與雛型建置,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2015年02月。
6. 葉世文、鄭明淵,無線射頻辨識(RFID)於建築產業應用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2015年12月。
7. 楊智斌,「機關辦理公共工程導入建築資訊建模BIM技術」委託專業服務案成果報告書,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2017年01月。
(五)學位論文
1. 王毓文,高層集合住宅建物生產履歷管理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07月。
2. 李伯青,應用BIM技術輔助施工品質查驗作業,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06月。
3. 李雨徹,整合BIM與空間資訊技術於施工監測,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08月。
4. 陳柏融,BIM技術應用於建築物生產履歷之研究,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8年07月。
5. 陳泗杰,整合RFID與BIM技術於營建工地鋼構吊裝作業實務應用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07月。
6. 陳奕熏,政府機關推動建商建築生產履歷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06月。
7. 陳采宣,以COBie為基礎之智慧建築設施管理資料整合,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01月。
8. 張美芩,建築工程套圖作業之案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專班工程技術與管理學程碩士論文,2008年07月。
9. 黃相文,建築簽證法律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06月。
10. 彭怡蓁,建築師之法律地位及法律責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0月。
11. 鄭正義,民間建築產業施工品質驗證制度之研究──以「建築物生產履歷」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07月。
12. 賴東廷,導入BIM於臺灣公共工程招標準備階段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06月。
13. 謝淑娥,建築工程施工履歷於建築管理資訊建制置之研究──以新北市政府施工管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06月。
(六)規範、操作手冊
1. 范素玲、謝尚賢、沈裕倫,工程專案應用建築資訊模型之契約附件範本與解說,臺大土木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2011年10月。
2.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台灣建築資訊模型協會,建築資訊建模BIM建築設計樣板(1.0版)操作手冊。
3.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BIM工作參考手冊,2018年10月。
4. 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營運維護階段BIM標準作業手冊,2018年09月。
5. 臺大土木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BIM模型發展程度規範,2017年04月。
6.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工程建築資訊建模(BIM)竣工模型資料作業規範,2018年11月。
二、外文文獻
(一)專書
1. Rafael Sacks & Charles Eastman & Ghang Lee & Paul Teicholz, BIM Handbook, three edition (Wiley & Sons 2018).
(二)期刊文章
1. Marco Lee, Yu-Ren Wang, Po-Jung Chen, Ci-Syun Hong, APPLICATION OF BIM IN BUILDING TRACEABILITY, Journal of Technology, 35CAL.L.REV 99(2020).
2. Sejun, Yeonsuk Jeong, Ghang Lee, Youngcheol Kang, Enhancing Subcontractors' Participation in BIM-Based Design Coordination under a DBB Contract,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35CAL.L.REV 1(2019).
(三)研究報告
1. Cabinet Office, Government Construct Strategy (201103).
2. The BIM industry Working Group, Strategy Paper for the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Client Group (2011).
3. Digital Built Britain, Level 3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 Strategic Plan, HM Government (201502)
4. BIR, BIR Leaflet Number1, Dutch BIM Level
(四)規範、操作手冊
1. National BIM Standard – United States Version 3, 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 buildingSMART alliance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