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映羽
Chen, Ying-Yu
論文名稱: 上市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研究
The Study of Voting Agreements in Public Corporations
指導教授: 陳俊仁
Chen, Chun-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表決權拘束契約股東協議閉鎖型公司控制權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公司少數股東非公開發行公司
外文關鍵詞: voting agreements, vote pooling agreements, shareholders agreements, close corporations, public corporations, control, minority shareholders
相關次數: 點閱:221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表決權拘束契約為公司股東間約定如何行使投票權之契約,公司法實務上常於股東選任董事及決定公司特定事項時所使用,由於表決權拘束契約可使締約股東取得公司控制權,因此於效力上容有爭議。我國早期實務上對於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效力一概以契約之締結容易操縱公司、影響小股東之權益而採否定見解,多數學者則基於股份財產權之本質、契約自由原則認為不應作如此之限制。我國公司法第175之1條第3項明定表決權拘束契約僅於非公開發行公司有效,公開發行公司則除非符合企業併購法第10條規定之情形,否則並不適用表決權拘束契約,而二種公司型態以何性質上之差異作為區別規定之基礎,我國之商業環境是否適合於公開發行公司適用表決權拘束契約,以及如允許適用,應為如何之立法措施以保障少數股東之權益,為本文之討論議題。
    本文對於上述問題,首先引進美國法討論包含閉鎖型公司及上市公司在內之美國企業組織類型,並分析閉鎖型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法理基礎以及其需具備之有效要件。就上市公司之部分,則探討於美國具影響力之法規,如美國模範商業公司法、德拉瓦州一般公司法下之表決權拘束契約是否合法,並且援引學者實證研究之結果,針對美國上市公司適用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情形,從股權環境以及投資人性質評估適用普遍性不高可能之原因、從控制權之層面分析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效益,以及探討相較其他股權工具,其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程序利益可能引發之少數股權結構問題。我國法之部分則以表決權拘束契約於各法之立法歷程、法院歷年之見解為基礎,討論現行法制下表決權拘束契約於公開發行公司之適用效力,除從我國之股權環境及法制分析其適用上之可能性,亦以美國適用之情形為鑑,探討立法上得透過何種措施及法律條款防止相關之衍生問題,以取得契約自由原則與少數股東權益保障間之平衡。

    Voting agreements are agreements that shareholders enter into in order to vote jointly on specific affairs or the election of directors. The gathering voting power makes shareholders of the agreements get to control the corporation easily, therefore, the validity of voting agreements remain some uncertainty. Our courts stated that control of corporations of few shareholders of voting agreements may affect other shareholders’ interests, and held the voting agreements invalid at early times accordingly. On grounds of freedom of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nature of stocks, the validity of voting agreements are well-acknowledged in academic debate adversely. According to Company Act Article175-1, voting agreement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into in a public corporation, unless this corporation is under merger or acquisition. Thu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oting agreements in close corporations and in public corporations, whether voting agreements in public corporations is legally appropriate, and the precautions and legislation to prevent harm to minority shareholders are the issues in this study.

    簡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美國閉鎖型公司之表決權拘束契約 7 第一節 美國法之企業組織 7 第二節 美國法之閉鎖型公司 13 第三節 美國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性質及要件 27 第三章 美國上市公司之表決權拘束契約 41 第一節 美國法之上市公司 41 第二節 美國法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立法與效力 43 第三節 表決權拘束契約少見於美國上市公司之原因 50 第四章 美國上市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控制效益分析 57 第一節 上市公司之契約控制 57 第二節 美國上市公司之契約控制情形 67 第三節 契約控制之衍生問題 72 第五章 我國公開發行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立法建議 81 第一節 我國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立法例及實務見解 81 第二節 公開發行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於我國法制環境之評估 95 第三節 我國公開發行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立法建議 98 第六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契約自由原則 111 第二節 控制與治理 112 第三節 商業行為之管制 113 第四節 結論 115 第五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詳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4 第四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美國閉鎖型公司之表決權拘束契約 7 第一節 美國法之企業組織 7 第一項 獨資企業 7 第二項 合夥 7 第三項 股份有限公司 9 第一款 公司之定義及性質 9 第二款 公司之背景理論 11 第三款 公司之類型 13 第二節 美國法之閉鎖型公司 13 第一項 閉鎖型公司之定義 14 第二項 閉鎖型公司之立法例 14 第三項 閉鎖型公司之代理成本 20 第四項 閉鎖型公司之少數股東保護 21 第一款 閉鎖型公司少數股東之困境 21 第二款 閉鎖性公司少數股東之制衡措施 23 第一目 受託人義務 23 第二目 訴訟 24 第三目 股東協議 25 第三節 美國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性質及要件 27 第一項 表決權拘束契約須符合契約之要件 28 第二項 表決權拘束契約侵害董事會權限之效力 29 第一款 美國董事會與股東會之權限 29 第二款 侵害董事會權限之表決權拘束契約 30 第三款 表決權拘束契約得全體股東一致同意之必要性 32 第三項 表決權拘束契約不得壓迫其他股東或債權人 36 第三章 美國法上市公司之表決權拘束契約 41 第一節 美國法之上市公司 41 第二節 美國法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立法與效力 43 第一項 美國模範商業公司法之立法例 43 第一款 美國模範商業公司法之表決權拘束契約 43 第二款 美國模範商業公司法之股東協議 44 第二項 德拉瓦州一般公司法之立法例 48 第一款 德拉瓦州一般公司法之表決權拘束契約 48 第二款 德拉瓦州一般公司法之股東協議 49 第三節 表決權拘束契約少見於美國上市公司之原因 50 第一項 美國上市公司股權分散 51 第二項 機構投資人不願受拘束 52 第三項 美國上市公司缺乏交叉持股 52 第四項 美國少數股東保護及持股揭露法規之影響 53 第五項 雙層股權架構等股權控制工具之盛行 55 第四章 美國上市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控制效益分析 57 第一節 上市公司之契約控制 57 第一項 契約控制之模式 57 第二項 公司控制工具之比較 58 第一款 程序利益 59 第二款 法規之排除 60 第一目 排除法律規定適用之情形 60 第二目 章程、內部規則、契約排除法律規定之效力 62 第三目 得以契約放棄之股東權 64 第三項 控制權分享之效益 65 第二節 美國上市公司之契約控制情形 67 第一項 研究基礎 67 第二項 股東協議之條款內容 68 第三項 採用股東協議之公司分析 70 第一款 公司類型 70 第二款 金融表現 70 第三款 德拉瓦州公司占比較高之原因 71 第四項 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控制效益 71 第三節 契約控制之衍生問題 72 第一項 契約控制之外部性 72 第一款 契約控制之外部效益 72 第二款 契約控制之外部成本 73 第一目 水平股東協議之外部成本 73 第二目 垂直股東協議之外部成本 74 第二項 受託人義務之適用疑義 75 第一款 集合控制股東之認定困難 75 第二款 委託投票說明書之受託人義務 77 第三項 強制規定之排除 78 第五章 我國公開發行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立法建議 81 第一節 我國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立法例及實務見解 81 第一項 企業併購法之規定 81 第二項 閉鎖性公司法之規定 83 第三項 公司法之規定 84 第四項 實務對表決權拘束契約之見解 86 第一款 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4500號判決 86 第二款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34號判決 87 第三款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329號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77號民事判決 87 第一目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329號民事判決 88 第二目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77號民事判決 90 第四款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1085號判決 94 第二節 公開發行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於我國法制環境之評估 95 第一項 我國之股權及投資人結構 95 第二項 累積投票制 96 第三節 我國公開發行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立法建議 98 第一項 控制股東之制衡 98 第一款 控制股東之認定 98 第二款 控制股東之揭露 100 第三款 控制股東之濫權問題 101 第二項 契約存續期間之限制 104 第三項 禁止價購表決權 106 第四項 救濟措施 107 第一款 損害賠償之計算方式 107 第二款 強制執行 108 第六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契約自由原則 111 第二節 控制與治理 112 第三節 商業行為之管制 113 第四節 結論 115 第五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9 一、中文文獻 119 二、外文文獻 124 三、司法判決 126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王文宇,「公司治理與法令遵循」,元照,2021年。
    2. 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第六版,2019年。
    3. 王澤鑑主編,「英美法導論」,元照,2021年。
    4. 司徒達賢,「家族企業的治理、傳承與接班」,遠見,2022年。
    5. 金鼎,「公司章程之效力與界限:以英美法制為借鏡」,元照,2014年2月。
    6. 吳郁隆、李潤之、林瓊瀛、洪連盛、許祺昌、郭宗銘、黃世鈞、游明德、蔡朝安,「歷久彌堅-理性與感性的傳承實務」,三民,2016年。
    7. 姚思遠、黃心怡,「英美契約法基本原則與案例」,新學林,2021年。
    8. 陳歆,「應用英美契約法」,元照,2015年9月。
    9. 曾宛如、陳彥良、楊岳平、郭大維、廖大穎、王志誠、邵慶平、張心悌、莊永丞,「股東協議:論表決權拘束契約及表決權信託」,元照,2021年。
    10.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第十三版,2018年。
    11. LAWRENCE M. FRIEDMAN原著,劉宏恩、王敏銓譯,「美國法律史」,聯經,2016年。
    12. LAWRENCE M. FRIEDMAN原著,楊佳陵譯,「美國法導論」,商周,2004年。
    13. JUSTICE RANDY J. HOLLAND原著,陳春山主持翻譯,「美國公司法-德拉瓦州公司法經典案例選輯」,新學林,2011年。
    14. DANIELA MONTEMERLO, JOHN L. WARD原著,賴奕凡、張東蘭譯,「家族憲法:保護與延續家族與企業的契約」,電子工業,2016年。
    15. REINER KRAAKMAN, JOHN ARMOUR, PAUL DAVIES, LUCA ENRIQUES, HENRY HANNSMANN, GENARD HETIG, KLAUS HOPT, HIDEKI KANDA, MARIANA PARGENDLER, WOLF-GEORG RINGE, EDWARD ROCK原著,林建中譯,「解構公司法 比較與功能取徑」,新學林,2019年。

    (二)期刊與研究報告
    1. 王文宇,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0期,2005年12月。
    2. 王文宇,台新彰銀案之解決-評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77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04期,2021年2月。
    3. 王文宇,論契約法預設規定的功能:以衍生損害的賠償規定為例,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5期,2001年9月。
    4. 王志誠,股東書面協議法制(上)-公開化或閉鎖化之判斷基準?,月旦法學雜誌,174期,2009年11月。
    5. 王志誠,股東書面協議法制(下)-公開化或閉鎖化之判斷基準?,月旦法學雜誌,175期,2009年12月。
    6. 王志誠,表決權拘束契約之判定及審查標準-評釋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77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02期,2020年12月。
    7. 朱德芳,家族企業與公司治理-控制權安排與法律風險,臺灣財經法學論叢,第四卷第一期,2022年1月。
    8. 朱文儀、李庭閣、莊正民、廖盈琇,大股東股權集中度、外部法人持股、外部董事年資對公司績較之影響-臺灣上市公司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27卷3期,2019年。
    9. 江俊彥,論公司經營權爭奪之定暫時狀態處分,全國律師,第17卷第4期,2013年4月。
    10. 邵慶平,強化保護少數股東法制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16年5月。
    11. 邵慶平,表決權拘束契約與累積投票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8期,2015年6月。
    12. 李永然、王仁炫,從法律觀點談表決權拘束契約之適法性,投資情報,第228期,2020年11月。
    13. 林國彬,公司出售或控制權出售時之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論德拉瓦州法院Revlon/QVC Doctrine之適用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八十七期。2013年3月。
    14. 林建中,從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看臺灣股東訴訟的基本類型與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92期,2011年5月。
    15. 林建中,股東表決權信託與表決權拘束契約相關問題:美國德拉瓦州法與臺灣法對照,臺大法學論叢,第49卷第3期,2020年9月。
    16. 林建中,財產傳承相關法律工具的檢討:家族憲章、信託、與閉鎖公司,公證法學第17期,2021年8月。
    17. 林郁馨,閉鎖性公司之公司治理與少數股東權之保障,月旦法學雜誌,第231期,2014年8月。
    18. 林翠蓉、張力、侯啟娉、曾韻如、許雅棠,家族所有權、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績效與策略研究,第八卷第一期,2011年3月。
    19. 柯芳枝,論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表決權之行使(上),法學叢刊,9卷3期,1964年7月。
    20. 柯芳枝,論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表決權之行使(下),法學叢刊,9卷4期,1964年10月。
    21. 陳俊仁,股東表決權契約與表決權信託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13年10月。
    22. 陳俊仁,論股東於公司之地位-超越「企業所有與企業經營分離之迷思」,華岡法粹,第33期,2005年6月,頁203-237。
    23. 陳俊仁,論股東於公司之地位-股東於公開發行公司角色與功能之檢視,成大法學,第12期,2006年12月,頁185-246。
    24. 陳俊仁,公司治理與股東權益維護-論股東會章定專屬決議權限之規範缺失,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頁41-59。
    25. 陳彥良,公開發行公司表決權拘束契約之問題,月旦法學教室,第208期,2020年2月。
    26. 陳彥良,2018公司法修法後對表決權拘束契約之影響-評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77號民事判決,全國律師,第25卷第5期,2021年5月。
    27. 陳祐治,約因之研究,中興法學,第6期,1971年7月。
    28. 郭大維,股東協議與公司治理-公司法制下契約自由之範圍與界限,台灣法學雜誌,第385期,2020年2月。
    29. 郭大維,英美公司法制之發展進程:兼論我國近年公司法之修正,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6卷第1期,2018年3月。
    30. 郭翠菱、王志洋,公司治理如何影響家族企業之績效,會計評論,第64期,2017年1月。
    31. 張心悌,表決權拘束契約與契約自由的關係,台灣法學雜誌,第392期,2020年5月。
    32. 張心悌,董事分期改選制度之研究-從德拉瓦州最高法院Airgas案件為出發,東吳法律學報,第27:3期,2016年1月。
    33. 張心悌,逐出少數股東-以資訊揭露義務與受託人義務為中心之美國法比較,政大法學評論,第一二三期,2000年2月28日。
    34. 章友馨,美國控制股東「公平對待義務」之法制探源-兼論我國控制股東之濫權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30期,2012年12月。
    35. 黃朝琮,公司出售時之受託義務與程序機制-美國德拉瓦州案立法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5期,2015年9月。
    36. 黃朝琮,後Corwin案時代之德拉瓦州受託義務審查,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8期,2020年7月。
    37. 曾宛如,論股東表決權契約之界線,裁判時報,101期,2020年11月。
    38. 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8期,2002年。
    39. 楊岳平,論股東協議自由與其限制-以美國模範商業公司法為比較研究對象,台灣法學雜誌,第392期,2020年5月。
    40. 楊岳平,股東協議之成立要件與成立後之附款規則及消滅要件,台灣法學雜誌,第392期,2020年5月。
    41. 楊岳平,公開發行公司之公司治理、機構投資人與股東行動主義,臺灣財經法學論叢,第二卷第一期,2020年1月。
    42. 廖大穎,論交叉持股制度-另類的財務操作與企業結合,月旦法學雜誌,第45期,1999年1月。
    43. 廖大穎,與股東約定的「持有股份之表決權」分離-簡評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329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87期,2019年9月。
    44. 劉連煜,累積投票制與應選董事人事之縮減,法令月刊,第46卷第1期,1995年1月。
    45. 劉連煜,公司控制型態、公司治理與敵意併購,月旦法學教室,第二三五期,2022年5月。
    46. 蔡昌憲,企業自治之逆流-擺盪於強行規定與任意規定間之累積投票制,月旦財經法雜誌,第8期,2007年3月。
    47. 蔡昌憲,公司契約理論於我國之具體實踐-市場契約自由與國家法律干預間之權衡,法令月刊,第56:6期,2005年6月。
    48. 蔡昌憲,從公司法第一條修正談公司治理之內外部機制-兼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模式,成大法學第36期,2018年12月。
    49. 蔡英欣,股東表決權分配之規範模式,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2期,2009年6月,頁71-129。
    50. 戴銘昇,禁止價購委託書20年-合法性及正當性之再度省思,台灣法學雜誌,310期,2016年12月。
    51. 簡資修,任意規定-自治的任意或任意的預設,中研院法學期刊,28期,2021年3月。

    (三)學位論文
    1. 呂佩珊,論控制權機制之安排──展望我國公司股權制度之未來,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2. 林佩瑩,閉鎖性公司之公司治理及少數股東之保障,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1月。
    3. 廖郁晴,從比較法觀點探討我國企業組織之法制建構-以美國模式為藍本,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7月。
    4. 劉晏如,股東協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07年6月。

    二、外文文獻
    (一)專書
    1. ARTHUR R. PINTO, DOUGLAS M. BRANSON, UNDERSTANDING CORPORATE LAW (4th ED, 2013).
    2. ALAN R. PLAMITER, CORPORATIONS:EXAMPLES&EXPLANATIONS (7th ED, 2012).
    3. DAVID C. KORTEN, WHEN CORPORATIONS RULE THE WORLD (2nd ED, 2001).
    4. ROBERT W. HAMILTON, RICHARD D. FREER.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IN A NUTSHELL (6th ED, 2010).
    5. RONALD C.WOLF,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SHAREHOLDER AGREEMENTS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COMMON AND CIVIL LAW USES (2014).
    6. STEPHEN M. BAINBRIDGE, CORPORATE LAW (4th ED, 2022).

    (二)期刊論文
    1. Arthur R. Pinto, Protection of Close Corporation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 62, (2014).
    2. Alex Elson, Shareholders Agreements, A Shield for Minority Shareholders of Close Corporations, THE BUSINESS LAWYER Vol.22, No.2 (1967).
    3. Belén Villalonga, Raphael Amit, María-Andrea Trujillo and Alexander Guzmán, Governance of Family Firms, ANNUAL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7 (2015).
    4. Bernard Goldstone, Validity of Stockholders’ Voting Control Agreement,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47, No. 4 (1949).
    5. Edmund T. Delaney, The Corporate Directors: Can His Hands Be Tied in Advance, COLUMBIA LAW REVIEW Vol. 50, NO.1 (1950).
    7. Einer Elhauge, Horizontal Shareholding, HAVARD LAW REVIEW Vol. 129, No.5 (2016).
    8. Gabriel V. Rauterberg, The Separation of Voting and Control: The Role of Contract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 38, no.4 (2021).
    9. Henry Hansmann, Mariana Pargendler, The Evolution of Shareholder Voting Rights: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sumption,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23, No. 4 (2014).
    10. Helena Masullo, Shareholder agreements in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S and Brazil, BRAZI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2 (2015).
    11. Jesse W. Lilienthal, Voting and Public Policy, HARVARD LAW REVIEW Vol 10, NO.7 (1897).
    12. J. Mark Ramseyer, Ringling Bros.-Barnum & Bailey Cobined shows v. Ringling :Bad Appoinements And Empty-Core Cycling At The Circus, HARVARD JOHN M. OLIN CENTER FOR LAW, ECONOMICS, AND BUSINESS DISCUSSION PAPER NO.610 (2008).
    13. John F. Dodge, Officers and Directors: Validity of Voting Agreements to Continue Shareholders as Directors,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52, No.8 (1954).
    14. LeRoy H. Redfern, Corporation Shareholders’ Voting Agreements: Drafting Precautions, MICHIGAN LAW REVIEW Vol. 46, No.1 (1947).
    15. Lucian A. Bebchuk, The Debate on Contractual Freedom in Corporate Law, HAVARD LAW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No.63 (1989).
    16. Marco Ventoruzzo, Why Shareholders’ Agreements are Not Used in U.S Listed Corporations: A Conundrum in Search of an Explanation, PENN STATE LAW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No.42 (2013).
    17. Robert B. Thompson, The Shareholder’s Cause of Action for Oppression, THE BUSINESS LAWYER Vol.48, No.2 (1993).
    18. Ronald J. Gilson, Controlling Family Sharehold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choring Relation Exchange, STANFORD LAW REVIEW VOL.60, No. 10 (2007).
    19. Steven a. Baronoff, The Standstill Agreement: A Case of Illegal Vote Selling and a Breach of Fiduciary Duty, THE YALE JOURNAL Vol. 93, No. 6 (1984).
    20. The Corporation LAW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Bar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BUSINESS LAWYER Vol. 65, NO. 4 (2010).

    三、司法判決
    (一)我國判決
    1. 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4500號判決。
    2. 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134號判決。
    3.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329號民事判決。
    4.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1085號民事判決。
    5.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77號民事判決。
    6. 高等法院107年度重上字第402號民事判決。
    7. 最高法院100年台上字第1672號判決。
    8.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606號判決。

    (二)美國判決
    1. Ringling Bros.-Barnum & Bailey Combined Shows v. Ringling, 53 A.2d 441, (Del. 1947).
    2. Ohio R. Co. v. State, 49 Ohio St. 668 (1892).
    3. Griffith v. Jewett, 15 Wk.L.B. 419 (1886).
    4. Woodruff v. Dubuque and S.C.R. Co., 30 Fed. 91 (1887).
    5. Hafer v. N.Y.Co., 14 Wk.L.B. 70 (1897).
    6. Abercrombie v. Davis, 130 A.2d 338 (1957).
    7. Currie v. Misa, LR 10 Exch 153 (1875).
    8. Clark v. Dodge, 199 N.E. 641 (1936).
    9. Benintendi v. Kenton Hotel, Inc., 294 N.Y. 112, 60 N.E.2d 829 (1945).
    10. Long Park, Inc. v. Trenton-New Brunswick Theatres Company, 297 N.Y. 174, 77 N.E.2d 633 (1948).
    11. Galler v. Galler, 203 N.E.2d 577 (1964).
    12. Glazer v. Glazer, 374 F.2d 390 (1967).
    13. Triggs v. Triggs, 385 N.E.2d 1254 (1978).
    14. In re Kemp & Beatley, Inc., 64 N.Y.2d 63 (1984).
    15. Ramos v. Estrada, 8 Cal.App. 4th 1070 (1992).
    16. Klaassen v. Allegro Development Corp., 106 A.3d 1035 (2013).
    17. Frechter v. Zier, C.A. No. 12038-VCG (2017).
    18. Rohe v. Reliance Trading Network, Inc., C.A. No. 17992 (2000).
    19. ATP Tour v. Deutscher Tennis, 91 A.3d 554 (2014).
    20. Manti Holdings, LLC v. Authentix Acquision Co., 261 A.3d 1199 (2021).
    21. Bonanno v. VTB Holdings, Inc., C.A. No. 10681-VCN (2016).
    22. Kortum v. Webasto Sunroofs, Inc., 769 A.2d 113 (2000).
    23. Sheldon v. Pinto, 220 A.3d 245 (2019).
    24. Quickturn Design Sys., Inc v. Shapiro, 721 A.2d 1281 (1998).
    25. CA, Inc v. AFSCME, 953 A.2d 227 (2008).
    26. Barth v. Barth, 658 N.E.2d 559 (Ind. 1995).
    27. Mobile & Ohio Co. v. Nicholas, 98 Ala. 92 (1893).
    28. McQuade v. Stoneham, 189 N.E. 234 (N.Y. 1934).
    29. Muellenberg v. Bikon Corp., 669 A.2d 1382 (N.J. 1996).
    30. Baker v. Commercial Body Builders, Inc., 507 P.2d (Or. 1973).

    (三)網路資料
    1. Markus Roth, Shareholders’ Agreements in Listed Companies: Germany (2013). Available at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234348..
    2. Reorganization Agreement by and among GoDaddy Inc., Desert Newco, Llc and The other parties named Herin (2015). Available at https://content.edgar-online.com/ExternalLink/EDGAR/0001193125-15-120133.html?hash=dfc058dd2b06539288ba23ba195a1abc9b6744d8c6c8c673a50be930ba3f8b34&dest=D903539DEX21_HTM#D903539DEX21_HTM.
    3. Kaal, Wulf A., Shareholder Agreements - National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ugust 11, 2017). INTERNATIONAL COMPENDIUM ON SHAREHOLDER AGREEMENTS, Kristian Csach, Bohumil Havel & Sebastian Mock eds. (2017),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01761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