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柳怡品 Liou, Yi-pin |
|---|---|
| 論文名稱: |
人的形象- 張照堂寫實攝影的實踐與超越 The Image Of Human being--Chang Chao-tang’s Comple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Realistic Photography |
| 指導教授: |
蕭瓊瑞
HSIAO, CHIUNG-JUI |
| 共同指導教授: |
吳奕芳
WU, I-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8 |
| 中文關鍵詞: | 張照堂 、寫實攝影 、台灣攝影史 、現代攝影 、人的形象 |
| 外文關鍵詞: | Chang Chao-tang, Realistic Photography, The History Of Taiwan Photography, Modern Photography, the image of human be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84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張照堂 1959-2013 年間的黑白攝影為研究文本,再現半個世紀以來, 一位台灣第二代寫實攝影家超越前代典型範式的影像歷程。張照堂在攝影實踐上 所面臨到的創作問題,在戰後台灣攝影發展史中極具代表性,但由於多數文獻著眼於張照堂現代風格的作品,因此本文一開始從高中時期(1959-1961)寫實攝影的部分著手,梳理半個世紀以來美學路徑的多次轉折。張照堂在 1959 年初學攝影時師承張才、鄭桑溪以來的脈絡,其創作內容明顯延續了寫實攝影的城鄉題材,但獨特的疏離式觀點已具有鮮明的個人鑑別度。整個六〇年代對現代藝術的熱烈追求滋養了張照堂的藝術格局,使他創造出一條擅用隱喻編導、觀念先行的攝影道路,1965 年張照堂為台灣現代攝影打開先路,並在沙龍美女攝影的主流之外,罕見地挖掘出男性身體的特殊美感,連帶創造了一場至今未歇的影像詮釋與語言競逐。七〇年代張照堂在台灣社會開始訴求「唱自己的歌」的背景中,象徵性地 告別現代攝影,摸索著一條有別於當下高度發展的報導、紀實攝影,重返對人間、 土地、草根、歲月的影像凝佇,徘徊於「寫實」與「現代」的美學概念之間,並 在八〇年代抵達另一次高峰。 張照堂透過相機把兒童塑造成小大人、把戒嚴時期成長的那一整代人拍成尋找空氣的人、把他對人生歲月的感慨投射到老者的目光,以及一連串的特定語彙中,可以說「人的形象」貫穿了張照堂整個攝影歷程的變貌。
Analyzing the black-and-white photos shot by Chang Chao-tang between 1959 and 2013, this study aims to represent the image history of how a second-generation Taiwanese realistic photographer transcends the paradigm set by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creativity issues encountered by Chang Chao-tang in his exploration of photography are extremely representative in the post-war history of Taiwan’s photography development. Most literature has focused on Chang Chao-tang’s modernist work; therefore, this study discussed his realistic shots completed duri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combed the numerous transitions of aesthetics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Following the context and steps of his teachers Chang Tsai and Cheng Sang-his, Chang Chao-tang obviously extended the urban/suburban theme widely discussed in realistic photography through his creative work ever since he entered the realm of photography. Then, his unique, alienated perspective had endowed his pictures with a personalized style. The search for modern arts in the 1960s nourished the artistic taste of Chang Chao-tang, who later paved a path for the photography full of metaphors and foresights. In 1965, Chang Chao-tang pioneered modernist photography in Taiwan by discovering the special beauty of the male body, which was rather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photography on beautiful women in salons. Consequently, an ongoing image interpretations and linguistic debates were created. During the 1970s,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at spoke highly of “singing your own song,” Chang Chao-tang symbolically bid farewell to modernist photography. He groped for a way different from the highly developed reportage and fabricated photography, returned to the gaze upon people, land, grassroots, and ages, and lingered between the aesthetic concepts of “modernism” and “realistic photography.” In the 1980s, he achieved another successful peak. Through the camera, Chang Chao-tang transformed children into little grownups, captured the entire generation who grew up under the martial law as people who searched for air (freedom), and projected his sentiments of life onto the eyes of elderly people. In addition, The image of human being in fact reflect Chang Chao-tang’s transitions throughout his entire photography history.
(一) 中文書目
王雅倫、李文吉,《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意識攝影》,台北:文建會,2005年。
王品驊等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台北:文建會,2003年。
台灣攝影年鑑編著委員會,《台灣攝影年鑑綜覽:百年攝影~1997》。台北:原亦藝術空間,1997年。
余思穎主編,《張才》,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
余思穎主編,《時代之眼:台灣百年身影》,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年。
吳維忠,《揮手的姿勢-看.不見.張照堂》,台北:時報出版,2000年。
林志明、蕭永盛,《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報導紀實攝影》,台北:文建會,2005年。
張照堂,《歲月.風景》,桃園:中央大學藝術中心,2010年。
張照堂、余思穎主編,《張照堂》套書之一,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3年10月。
張照堂著,《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上)》,台北:光華,1988年。
張照堂著,《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下)》,台北:光華,1988年。
張照堂編,《看見淡水河》,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張照堂編著,《台灣攝影家群像1—鄭桑溪》,台北:躍升文化,1989年。
張照堂編著,《台灣攝影家群像3—張照堂》,台北:躍升文化,1989年。
張照堂編著,《台灣攝影家群像7—張才》,台北:躍升文化,1989年。
張照堂編著,《認真的台北人:攝影文集》,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9年
陳傳興,《憂鬱文件》,台北:雄獅,初版,1992年。
陳芳明,《孤夜獨書》,台北:城邦,2005年,頁183。
傅遠政,《場景之外─張照堂攝影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游本寬,《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遠流,1995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蔣載榮,《觀念攝影: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台北:雪山,2002年。
賴瑛瑛,《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台北:遠流,2003年。
鄭意萱,《攝影藝術名人集》,台北:藝術家,2010年。
鄭天一、徐斌,《烟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
顧錚,《世界攝影史》,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年。
Arnold Hauser,邱彰譯,《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台北:雄師,2001年。
Arthur Rothstein,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1993年。
Corinne Mcluhan,《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初版,2006年。
David Jary & Julia Jary,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1998年。
Howard Suber,游宜樺譯,《電影的魔力》,台北:早安財經,2012年。
John Berger,《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1993年。
John Berger,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2002。桂冠圖書,1992年。
John Pultz,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2005年。
Nitezsche,《悲劇的誕生》,台北:貓頭鷹,初版,2000年。
Roland Barthes,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
Susan Sontag,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1997年。
Terry Barrett,陳敬寶譯,《攝影評論學》,台北:影像視覺藝術,2008年。
Walter Benjamin,許綺玲譯,《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年。
Wolfgang Schivelbusch,殷麗君譯,《味覺樂園》,台北:藍鯨,2001年。
Sander Gilman,汪方挺等譯,《吸菸史:對吸菸的文化解讀》,北京:九州,2008年。
(二)外文專書
John Berger & Jean Mohr, Another way of telling. New York : vintage Books,1995.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London: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72.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90.
Peter Weiermair, Wilhelm von Gloeden, ( Koln : B. Taschen, 1994).
Robert Mapplethorpe, foreword by Ntozake Shange, black book,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86).
(三) 期刊論文及專書論文
王品驊,〈影像的歷史〉,《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台北:文建會,2003年,頁12-34。
王盛閎、林芝禾,〈冷凝的觀伺身影—張照堂訪談錄〉,《歲月.風景》,桃園:中央大學藝術中心,2010年,頁117-121。
王雅倫,〈張照堂—狂飆,現代意識疾風中的少年騎士〉,《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意識攝影》,台北:文建會,2005年,頁20-31。
王墨林,〈在光影中的歷史之形〉,《自由時報》,第34版,1996年,4月5日。
何欣,〈寫實主義與現實〉,《現代文學》,第3期,1960年,頁4-7。
何洪東,〈疏離與詭異—關於張照堂影像與音樂的雜想〉,《張照堂》,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3年,頁65-74。
吳孟晉,林暉鈞譯,〈《等待果陀》與戰後台灣的前衛美術:論《劇場》雜誌與黃華成之裝置藝術作品〉,《藝術觀點》,第41期,2010年1月,頁48-59。
李淑萍,〈V-10—傳統攝影影像的復甦〉,《典藏今藝術》,132期,2003年9月,頁146-149。
李淑萍,〈又見V-10—一個攝影團體的再出發〉,《現代美術》109期,2003年8月,頁24-39。
李淑萍,〈又見V-10—視覺藝術群30〉,《新觀念》,185期,2003年8月,頁48-55。
李淑萍,〈不在追悼會上互道近況—參與〈又見V-10〉所感〉,《文化視窗》,53期,2003年7月,頁86-91。
李鴻瓊,〈七○年代的任何鄉土與特異成形—從張照堂與林惺嶽談起〉,《藝術觀點》,第51期,2012年,頁15-20。
周本驥,〈逆旅中的困境〉,《當代》,第2期,1986年6月,頁126-138。
洛夫,〈現代藝術的新語言—評張照堂、鄭桑溪的現代影展〉,《聯合報》,第12版,1965年7月24日,12版。
張美陵,〈V-10三十年的多元差異共同體〉,《聯合文學》,11期,2003年9月,頁158-159。
張美陵、蔡篤堅,〈捕捉現代:台灣寫實攝影轉變初探〉,《現代美術》,3期,2000年11月,頁31-69。
張國治,〈形式主義下騷動不安的靈魂—談勞勃.梅波索普攝影框架內的禁錮與解放〉,《藝術欣賞》,2006年5月,頁80-88。
張照堂,〈1962.夏日張照堂〉,《北伍影像雜誌》,創刊號,1996年3月,頁5-17。
張照堂,〈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北:文建會,1992年6月。
張照堂,〈行旅.自白〉,《藝術觀點》,第50 期,2012年,頁82-95。
張照堂,〈非影像筆記〉,《台灣攝影家群像3—張照堂》,台北:躍升文化,1989年。
張照堂,〈張照堂的攝影〉,《攝影世紀》,創刊號,1970年1月1日出刊。
張照堂,〈從實驗到紀實—張照堂的七○年代自述〉,《藝術觀點》,第51期,2012年,頁52-59。
張照堂,〈歲月.背影〉,《藝術觀點》,第41 期,2010年,頁70-79。
張照堂,〈影像逆旅(1)〉,《藝術家》,第79期,1981年12月,頁165-173。
張照堂,〈影像逆旅(12)失意者〉,《藝術家》,第90期,1982年11月,頁184-203。
張照堂,〈影像逆旅(5)飛行走態〉,《藝術家》,第83期,1982年4月,頁142-153。
張照堂,〈影像逆旅(7)20釐米的思考方式〉,《藝術家》,第85期,1982年6月,頁196-207。
莊偉慈,〈觀念情感及歷史感的呈現—張照堂的生活與攝影哲學〉,《藝術家》,第435期,2011年8月,頁214-217。
莊靈,〈驀然回首—記「又見V-10視覺藝術群」三十年大展〉,《現代美術》109期,2003年8月,頁18-23。
許綺玲,〈看張照堂影作:逆旅散記〉,《藝術觀點》,43期,2010年7月,頁127-131。
許綺玲,〈張照堂的攝影美學—許綺玲、郭力昕、沈昭良座談〉,《藝術家》420期,2010年5月,頁256-261。
許綺玲,〈關於V-10昔日展的幾個現代身影〉,《典藏今藝術》,132期,2003年9月,頁150-152。
郭力昕,〈紀實攝影與意義建構的去/脈絡化:兩個案例分析〉,《台灣社會研究》,70期,2009年6月,頁1-32。
郭力昕,〈溫暖而老成的孩子目光〉,《攝影之聲》,第10期,2013年8-9月,頁76-83。
郭力昕,〈閱讀張照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再寫攝影》,台北:田園,2013年。
陳伯義,〈關於那隻大老鼠〉,《歲月書寫》,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3年。
陳佳琦,《再現他者與反思自我的焦慮—關曉容的蘭嶼攝影》,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傳興,〈鏡土回望—談《人與土地》兼論七○年代台灣攝影創作環境〉,《雄獅美術》,1987年5月。
傅遠政,《場景之外─張照堂攝影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美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曾少千,〈煨暖之酷境;歲月•風景—張照堂攝影展〉,《歲月.風景》,桃園:中央大學藝術中心,2010年。
焦雄屏,〈沈思的視野—訪問張照堂〉,《雄獅美術》,1986年5月,頁。93-100。
黃華成,〈無聊的張照堂〉,「徵信日報」,1968年5月11日。
黃詠靖,《蔣勳藝術中的情慾認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蔡文婷,〈攝影作家張照堂〉,《光華》,28卷1期,2003年1月,頁32-39。
蔣載榮,〈格式塔視覺法則剖析攝影的外在形式—張照堂攝影世界評析〉,雄獅美術199期,1987年9月,頁136-141。
蔣勳,〈逆旅—張照堂攝影個展〉,《逆旅》,台北:雄獅畫廊,1986年。
蔣勳,〈驚寤—張照堂.1962.夏日〉,《北伍影像雜誌》,創刊號,1996年3月,頁19。
鄭意萱 〈勞勃‧梅波索普—人體、同性、花之戀〉,《藝術家》,411期,2009年,頁332-339。
蕭嘉慶,〈專訪張照堂—談〈美而廉〉的貢獻與影響〉,《現代美術》,132期,2007年6月,頁64-78。
蕭瓊瑞,〈現實.荒謬.張照堂〉,《歲月.風景》,桃園:中央大學藝術中心,2010年。
賴志彰,〈寫真相片作為一種意象與語言—談日據時期的台灣攝影寫真發展〉,《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北:原亦藝術空間,1998年。
賴瑛瑛,〈複合美術訪談錄III:現代影像的遊戲者—訪張照堂談六○〉,《現代美術》,57期,1994年12月,頁27-32。
簡永彬,〈「攝影裝置」—張照堂作品試讀〉,《台灣攝影家群像3—張照堂》,台北:躍升文化,1989年。
簡永彬,〈鄧南光與三〇年代日本攝影潮流〉,《雄獅美術》,228期,1990年,頁150-153。
簡永彬,〈攝影裝置—看逆旅,讀照片〉,《雄獅美術》,170期,1986年5月,頁101-106。
(四) 網站
同志藝術與歷史網站: http://vongloedengayhistory.free.fr (檢索日期2014/3/12)
比爾布蘭登官方網站:http://www.billbrandt.com(檢索日期:2014/3/12)
亞瑟丹托,〈衝突與議論:藝術中的歷史現狀〉全文網站:http://www.masters-of-photography.com/M/mapplethorpe/mapplethorpe_articles2.html(檢索日期:2014/3/12)
王聖閎〈在時光沈澱之處徘徊觀伺,側寫張照堂的現代身影〉伊通公園全文:
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33/794 (檢索日期:2014/5/4)
行政院文化獎官方網站:
http://www.topwin.com.tw/cultural27/index02-30-2.html(檢索日期 : 2014/4/6)
沈昭良個人部落格:
http://www.shenchaoliang.com/CHINESE/NOTE/C-note15.html(檢索日期 : 2014/4/6)
張照堂個人部落格「哆拉老師的又一天」:
http://www.wretch.cc/blog/chaotang/26808629 (檢索日期:2014/5/4)
國家文藝基金會國家文藝獎官網: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ward-prize.
(檢索日期:2014/1/6)
瑞象視點影像藝術網站-郭力昕〈論張照堂與台灣「現代主義攝影」〉全文網址:www.rayartcenter.org(檢索日期 : 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