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梅香
Wang, Mei-Hsiang
論文名稱: 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
指導教授: 游勝冠
Yu, Sheng-Ku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美援文化反共文學現代主義五、六○年代中國性
相關次數: 點閱:144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重點在於探究戰後美援文化與台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三者之間的關係,亦即觀察反共性、中國性與現代主義三種元素在上述三者之間的排列組合。以目前台灣文學史的認知,五○年代被視為反共文學主流的時期;六○年代則為現代主義文學。細部去看,五○年代雖以反共文學為主流,現代主義運動已從現代詩壇開展,到了1956年夏濟安創辦《文學雜誌》,改以英美現代主義成為五○年代中後期到六○年代台灣文學主流。本文擬將五、六○年代台灣文學置入當時國內與國際兩大政治力場中觀察,從戰後美援文化的角度切入,透過美國新聞處及美援文化相關刊物,說明美援文化在威權體制下帶給台灣現代文化的想像,加上反共文學本身的變化、親美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影響,使得冷戰結構下的反共文學與現代主義共舞的文學生態,逐漸趨向英美現代主義為主。這一過程並非自然生成,而是雙重政治力下運作的結果。最後,現代主義如何在台灣文學場域中與族群、階級、權力結合走向主導化,擁有此一文化資本的人如何在五、六○年代以後繼續演繹這種族群、階級、文化權力的等級關係,成為今日台北「中產階級、菁英、文化與理性」的文化偏見。在這一個過程中,反共性、現代主義互有消長,但是中國性或中國敘事體的主導權依然穩固,直到今日。

      結論是:冷戰結構中,美援文化和國府反共文藝影響下的台灣文壇原本即是反共文學與現代主義思潮並行不悖地發展,只是在不同時期隨著政治權力呈顯出不同的面貌,也可以說台灣的現代主義是一種在國際冷戰和國內反共的文化氛圍下孕育出來的具有反共、保守特質的現代主義。五、六○年代除了反共與現代主義互為消長之外,其實中國性的敘事主導權才是綜觀戰後的主要的、若隱若現的權力主脈。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概念界定………………………………………………………………..…6 一、美援/美援文化…………………………………………………………6 二、現代主義/台灣現代主義………………………………......………………9 第三節 相關研究回顧………………………………………………..…………..12 一、反共文學的考察………………………………………………………..12 二、台灣現代主義研究的耙梳……………………………………………..14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內容安排…………………………………………………..19 第二章 反共文藝體制以外:美援文化的輸入 第一節 國府國家機器與反共文藝的建立……………………………..………..24 一、國府反共歷史脈絡與美國反共對外政策………….……...…………..24 二、反共文學主流的形成與推動……………………….………..………...26 三、新詩的法國現代主義伏流………………………….…………..…...…31 第二節 美方的文藝態度與文化取向……………………………………..……..36 一、美國新聞處的成立…………………………………….…………...…..38 二、美援文化的出版社及其刊物……………………………….…….…..48 第三節 美援文化的現代想像與文化語境……………………………………..58 一、飄洋過海的「現代」……………………………………….………...58 二、再建構的「傳統」:反共的中國性(Chineseness)……………….68 三、反共與現代主義的共生關係……………...……………………….…71 第三章 反共與現代主義共舞後:從反共文學到英美現代主義之位移 第一節 反共文藝論述中的「現代」觀…………………………………………..74 一、貫徹始終的反共寫實文學?…………………………………………....74 二、反共寫實到創新、自由的現代主義……………………………………..80 第二節 自由主義與反共、現代主義的關係……………………………………..86 一、自由主義精神在台灣…………………………………………………....86 二、人的文學、自由的文學提出…………………………………………....88 三、美援文化的自由主義精神……………………………………………....93 第三節 英美現代主義/新批評的追求與書寫……………………………......103 一、「坐以待幣」的時代:外文系社群與現代主義的譯介…………..…......104 二、台灣新批評(New Criticism)的嚆矢……………………………….......113 三、反共愛國的現代主義者:夏濟安等人………………………………....118 第四章 現代主義思潮主導化的形成與演繹 第一節 外文系社群與資本(capital)、場域(field)………………………126 一、Pierre Bourdieu的資本、場域概念界定…………………...…………126 二、外文系社群與跨國文化資本、社會資本………………….………….133 第二節 現代主義者生存心態的「滯後作用」(hysteresis)….…..……….145 一、七○年代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146 二、八○年代中國敘事體與後現代……………………………….……….154 三、九○年代雙陳論戰、張游對話……………………………….……….158 第三節 小結………………………………………………………………..……172 一、褪去的反共外衣‧轉化的中國審美價值…………………….……….172 二、不涉政治的美學價值觀‧形塑中產階級的品味………….….………176 三、城市空間與權力:台北優位的主導心態……………………….…….180 第五章 結論………………………………………………………………....……185 附錄 附錄一、《大學生活》現代思潮引介……………………………………..……..189 附錄二、《今日世界》美國文學引介內容…………………………………..…..191 附錄三、《大學生活》現代文藝引介……………………………………….…...192 附錄四、《亞洲畫報》「亞洲徵文比賽」台灣作家群………………….….……196 附錄五、美新處中文作品出版一覽表………………………………………...….198 附錄六、美新處英文作品出版一覽表……………………………………………..200 附錄七、曾赴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創作坊、國際寫作班之台灣作家…………..200 參考書目……………………………………………………………………...…….203

    【文獻史料】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1951.5-1956.9)
    ․今日世界出版社,《今日世界》(1952.3.15-1980.12)
    ․友聯出版社,《大學生活》(1955.5.5-1961.11.30)
    ․友聯出版社,《中國學生周報》(1952.7.25-1974.7.20)
    ․亞洲出版社,《亞洲畫報》(1953.5-?)
    ․友聯出版社,《祖國周刊》(1953.1.5-?)
    ․自由中國社,《自由中國》(1949.11.20-1960.9.1)
    ․美國新聞處,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Republic
    of China 1950-1954

    【專書】
    ․丘為君等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1978年12月初版。
    ․尹雪曼主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5年6月。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年12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
    ․中國文藝協會編印,《文協十年》,台北:文協,1960年。
    ․史華慈等撰,《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台北:時報,1980年。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1995年11月。
    ․白先勇,〈驀然回首〉,《驀然回首》,台北:爾雅,1978年9月。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2月。
    ․古遠清,《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司馬桑敦,《愛荷華秋深了》,台北:爾雅,1977年7月20日。
    ․艾愷,《文化守成主義論》,台北:時報,1986年1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世紀要》(增訂本),台北:文訊,1985年6月初版,1995年6月二版。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2000年4月。
    ․朱立民口述,單德興、李有成、張力訪問,林世清紀錄,《朱立民先生訪問記
    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4月。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2002年。
    ․呂興昌,〈林亨泰生平著作年表〉,《林亨泰全集》第10集,彰化:彰化縣立文
    化中心,1998年9月。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2年2月。
    ․吳潛誠總編,《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1997年9月。
    ․林以亮,《前言與後語》,台北:仙人掌,1968年11月。
    ․林以亮編選,《美國文學批評選》序言,香港:今日世界,1961年6月。
    ․紀弦,《紀弦回憶錄:在頂點與高潮》(第二部),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2
    月。
    ․美國新聞處,《今日世界譯叢目錄》,台北:新亞出版社,出版日期不詳。
    ․美國國務院編,楊俊峰等譯,《美國文學概況》中英對照版,瀋陽:遼寧教育
    出版社,2003年8月。
    ․馬博良著,《文化政治美學:伊格爾頓批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4年11月。
    ․夏濟安著、夏志清校著,《夏濟安日記》,台北:言心,1975年8月15日。
    ․夏濟安先生紀念集編印委員會,《永久的懷念》,台北:夏濟安先生紀念集編印
    委員會編印,1967年4月。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台北:新潮,1971年3月。
    ․夏鑄九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4
    月。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沈》,台北:一方,2003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生智,2002年6月。
    ․許南村編,《反對言偽而辯》,台北:人間,2002年8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2月。
    ․陳映真,《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88年5月。
    ․陳炳良,《香港文學探賞》,台北:書林,1994年5月1日。
    ․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尉天聰出版,1978年。
    ․單德興,〈錘鍊文字的人:王文興訪談錄〉,《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批
    評家訪談錄》,台北:麥田,2001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年7月。
    ․馮品佳主編《通識人文十一講》,台北:麥田,2004年9月。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2002年11月。
    ․曾虛白,《美遊散記》,台北:商務。1977年6月。
    ․張新穎,《文學的現代記憶》,台北:三民,2003年6月。
    ․張愛玲,《秧歌》,台北:皇冠,2003年11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
    ․傅月庵,《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台北:遠流,2003年10月。
    ․傅孟麗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台北:天下文化,1999年1月。
    ․趙友培執筆,《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1975年6月。
    ․道藩文藝中心主編,《張道藩先生紀念文集》,台北:九歌,1999年10月。
    ․楊青矗,《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話》,台北:敦理,1986年4月。
    ․楊洪承,《文學社群文化形態論-現代中國文學社團流派文化研究》,安徽:安徽文藝,1998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澤主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1999
    年。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
    嚴》,台北:國史館,2002年7月。
    ․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1979-1981年。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1986年。
    ․劉建飛,《美國與反共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
    ․劉紀蕙、周英雄主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2000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8月。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1994年7月。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香港新文學年表(一九五○至一九六九年)》,香
    港:天地圖書,2000年。
    ․歐陽子,《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一集),台北:爾雅,1977年6月。
    ․盧瑋鑾,《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龍應台,《我的不安》,台北:時報,1997年9月。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
    稻鄉,1996年7月。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1998年3
    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2月。
    ․聶華苓,《三生三世》,台北:皇冠,2004年2月。
    ․Bradbury, Malcolm, and James McFarlane編、胡家巒、高逾 等譯,《現代主義》,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David Jary & Julia Jary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1998年9月。
    ․Edward W. Said,《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年9月。
    ․Eric Hobsbawn著,《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2002年8月。
    ․Gene H. Bell-Villada著,陳大道譯,《為藝術而藝術與文學生命》,台北:昭明,
    2004年。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爾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2002年2月。
    ․Matei Calinescu,《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2003年。
    ․Nancy Bernkopf Tucker,《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台北:新新聞,
    1995年。
    ․Raymond‧Williams,《現代主義的政治》,北京:商務2002年8月。
    ․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台北:巨流,2003年10月。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4月。

    外文書籍
    ․Peter Coleman, The Liberal Conspiracy: The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Mind of Postwar Europe, The Free Press, 1989
    ․Pierre Bourdieu,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Polity Press, 1993
    ․Pierre Bourdieu,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Disti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Nancy Bernkopf Tucker,Uncertain Friendship: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New York: Twayne,1994。

    【單篇論文、文字論述】
    ․王晉民,〈論有香港特色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兼談「綠背」文化〉,《香港文
    學》第162期,1998年6月1日。
    ․白先勇,〈故事新說:我與台大的文學因緣及創作歷程〉,《中外文學》第30卷
    第2期,2001年7月。
    ․白先勇,〈《現代文學》創立的時代背景及其精神風貌〉,《現文因緣》,台北:
    現代文學雜誌社出版,1991年。
    ․李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年代--試探50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
    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第9期,1984年3月。
    ․邱貴芬,〈台灣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性〉(會議宣讀版本),靜宜大學主辦「台
    灣女性小說史論壇」,2004年5月21日。
    ․邱貴芬,〈落後的時間與台灣歷史敘述:試探現代主義時期女作家創作裡另類
    時間的救贖可能〉,Intergrams: 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3卷2期,2001
    年。論文初稿宣讀於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
    2001年6月2~3日。
    ․社論,〈治安機關無權查扣書刊:從「祖國周刊」被扣說到書報雜誌審查會報
    之違法〉,《自由中國》,第20卷第6期,1959年3月6日。
    ․李歐梵,〈回望文學少年:白先勇與現代文學創作〉,《中外文學》第30卷第2
    期,2001年7月。
    ․余光中,〈美國的學府與新文學〉,《自由青年》,1960年1月1日。
    ․林秀玲,〈林秀玲專訪王文興:談《背海的人》與南方澳〉,《中外文學》第30
    卷第6期。
    ․林翠真,〈析論當前高中國文教科書中台灣文學作品的編選及詮釋〉,《島語》第2期,高雄:春暉,2003年。
    ․尚方,〈說美元與美援文化〉,《香港時報》政論,1956年12月1日。
    ․吳魯芹在〈瑣憶《文學雜誌》的創立和夭折〉,《傳記文學》,第30卷第6期,
    1977年6月。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第13期,1956年1月。
    ․紀弦,〈發刊詞〉,《自立晚報》「新詩週刊」,1951年11月5日。
    ․紀弦,〈發刊詞〉,《現代詩》春季號,1953年2月1日。
    ․胡適,〈中國文藝復興‧人的文學‧自由的文學〉,《文壇》季刊第二號,1958
    年6月。
    ․郭峰淵、曾貴海、鄭正煜、蕭欣義、鄭英耀、郭憲彰等人,〈解構台北霸權‧
    創造均享台灣〉,《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4年12月9日。
    ․郭嗣汾,〈淺談香港文壇〉,《文訊月刊》第20期,1985年10月。
    ․郭嗣汾,〈五十年間如反掌:追憶「春台小集」一鱗半爪〉,《聯合報》副刊,
    2003年8月20日。
    ․秦賢次,〈香港文學期刊滄桑錄〉,《文訊》20期「香港文學特輯」,1985年10
    月。
    ․夏志清,〈張愛玲的短篇小說〉,《文學雜誌》第2卷第4期,1957年。
    ․夏志清,〈評《秧歌》〉,《文學雜誌》第2卷第6期,1957年。
    ․夏志清,〈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說〉,《文學的前途》,台北:純文學,1985年。
    ․夏祖麗,〈移植的櫻花:歐陽子訪問記〉,《書評書目》,第55期,1977年11
    月1日。
    ․黃傲雲,〈從難民文學到香港文學〉,《香港文學》第62期,1990年2月5日。
    ․陳明台〈論戰後台灣現代詩所受日本前衛詩潮的影響-以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
    為中心來探討〉
    ․陳長華,〈南海路五十四號〉,《藝術家》54卷2期,2002年2月。
    ․陳長華,〈南海路上消逝的明珠〉,《聯合報》第29版,1991年12月10日。
    ․陳奕麟,〈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台灣社
    會研究季刊》第33期,1999年3月。
    ․陳祖英,〈心理描寫與敘事藝術融合-徐訏小說心理描寫藝術特色之一〉,亦凡
    公益圖書館(shuku.net)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01年6月。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02年1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5卷10期,1999年8
    月。
    ․陳芳明,〈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第208期,2002年2
    月。
    ․陳映真,〈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原文載於1965年
    12月31日《劇場雜誌》第4期,後收入《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1976
    年12月。
    ․莊瑞琳,〈應用波笛爾〉,《當代》第161期,2000年1月1日。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收錄在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2002年。
    ․張淑雅,〈藍欽大使與一九五○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第28卷第
    1期,1998年3月。
    ․張詠梅,〈開拓者的足跡-試論《人人文學》〉,《香港文學》第156期,1997
    年12月1日。
    ․張誦聖,〈游勝冠〈權力的在場與不在場:張誦聖論戰後移民作家〉一文之回
    應〉,刊載於「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2001年11月8日。網址:
    http://ws.twl.ncku.edu.tw/index.html
    ․游勝冠在〈揭開「現代主義」、「前衛性」的神秘面紗--論外文系出身的戰後
    移民學者反本土論述的意識形態位置〉,《現代學術研究》,2001年12月。
    ․游勝冠,〈權力的在場與不在場:張誦聖論戰後移民作家〉,刊載於「台灣文學
    研究工作室」,2001年10月6日。網址:http://ws.twl.ncku.edu.tw/index.html
    ․游勝冠,〈徘徊於左、右立場之間的論述--在論張誦聖教授台灣文學論述中
    真理與立場的共謀〉,2002年2月17日。刊載於「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
    址:http://ws.twl.ncku.edu.tw/index.html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1951~1970)〉,《歐美研究》
    31卷1期,2001年。頁79-127。
    ․楊錦郁,〈用專業譜出瀟灑的風采:專訪朱立民先生〉,《文訊月刊》第62期,
    1990年12月1日。
    ․楊墀,〈不滅的青春:記南海路五十四號「台北美國文化中心」〉,《大趨勢》,
    2003年10月。
    ․楊澤,《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年。
    ․蔡淑滿,〈台北的文藝沙龍〉,《文訊月刊》184期,2001年2月。
    ․劉以鬯,〈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文學-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在「香港文學
    研討會」上的發言〉,《香港文學》第6期。
    ․劉紹銘,〈懷濟安先生〉,《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1965年7月1日。
    ․鄭樹森、盧瑋鑾、黃繼持等三人,〈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現象三人談-導讀
    《香港新文學年表(一九五零到一九六九年)》〉,《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
    2000年3月。
    ․歐陽子〈回憶「現代文學」創辦當年〉,《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第一集),台北:
    爾雅,1977年6月。
    ․穆中南,〈香港文學印象〉,《文訊月刊》第20期,1985年10月。
    ․穆中南,〈香港文學印象〉,《文訊》20期「香港文學特輯」,1985年10月。
    ․賴芳伶,〈追尋生命與詩藝的顛峰--試論陳黎〉,發表於第四屆現代詩學研討
    會,1999年5月29日於彰化師範大學。
    ․薛化元,〈《自由中國》雜誌自由民主理念的考察-一九五○年代台灣思想史研
    究之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2卷第1期,1995年6月。
    ․謝尚文,〈帝國主義下的美國文化戰略〉,《海峽評論》第148期。2003年4月
    1日。
    ․應鳳凰,〈五○年代台灣小說「反共美學」初探〉,「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
    演討會」,2002年11月22-24日。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
    灣》,1998年4月。
    ․應鳳凰,〈勤寫譯、多參賽、砥礪文友:鍾肇政與五○年代台灣文學運動〉,《聯
    合文學》20卷2期,2003年12月。
    ․羅森棟,〈「今日世界」塑造映象的內容與範圍 (上)〉收錄在《思與言》,9卷4
    期,1971年11月。
    ․羅森棟,〈「今日世界」塑造映象的內容與範圍 (下)〉,《思與言》,9卷5期,
    1972年1月。
    ․蘇雪林,〈文化復興應注意戰鬥文藝〉,《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卷8期,1968
    年11月12日。
    ․Sidney H. Fine, The USIS Motion Picture Servi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
    1954. p35-41

    【學位論文】
    ․王碧蓮,〈國中國文教科書中臺灣文學作品之編選及詮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義男,《美新處「學生英文雜誌」內容分析-該刊傳播目的與技術之探討》,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李雅婷,《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台灣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成功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何立行,《《現代文學》雜誌的中國文學論述》,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3年。
    ․高碩泰,《美援與七○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1年。
    ․陳松全,《新批評與台灣詩歌批評理論及方法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美美,《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萌芽與再起》,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年。
    ․曾薰慧,《台灣五○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東海大學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高雄師範大學國
    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
    究所,1992年7月。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
    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6年1月。
    ․戴美慧,《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
    點》,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羅森棟,《傳播媒介塑造映象之實例研究-「今日世界」塑造中國人對美國良
    好映象之方法》,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6月。
    ․蘇益芳,《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現代文學批評的傳統》,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4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8-2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