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姿廷
Liu, Tzu-Ting
論文名稱: 遊走現實與理想之間-以潘春源臺展入選作品為考察
Wandering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A Study of pan Chun-yuan's Works Selected for the Taiwan Exhibition.
指導教授: 吳奕芳
Wu, Yi-Fang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臺灣美術花磚潘春源〈婦女〉〈琴笙雅韻〉臺展
外文關鍵詞: Taiwan art, patterned tiles, Pan Chun-yuan, "Woman", "Graceful Tunes of Zither and Sheng", Tai Exhibi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8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於臺灣日治時期(1895年至1945年間)藝術發展佔有重要地位的臺灣美術展覽會及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展覽作品中發現,入選作品明顯反映著文化生活的差異,在受制於比賽規則與評審喜好的限制下,如此特殊的文化現象,便無形地融入參與者的畫作中,造就當時臺灣藝壇中展露頭角的藝術家們擁有特殊的文化色彩呈現。
    本文針對臺府展入選的東洋作品進行爬梳,發現潘春源入選的七件作品中,除了五件含有臺灣特色的主題繪製外,筆者認為其中〈婦女〉、〈琴笙雅韻〉兩件人物像的畫作表現手法相當獨特:從空間繪製、人物衣著、物品裝飾,都有著繁飾的特徵,甚至地板上的花紋磚樣,鉅細靡遺地精確呈現,明顯異於同為臺府展學院派出身畫家的入選作品。潘春源出身臺南府城,擁有「臺灣南部著名的彩繪家族之一」、「臺灣第一代本土畫師」及「傳統匠師」等本土民間匠師稱號的他,在其上述提及作品中呈現的卻是溢滿「洋氣」的西方繪畫風采,特別的是,在其作品中,閩南式的居家陳設,大量描繪「舶來品」例如花磚及花紋傢俱等,引發作者對於日治時期,臺灣殖民統治下,異文化與本土文化現象的探討。
    本文將以潘春源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之作品〈婦女〉、〈琴笙雅韻〉為例,探究在他畫作中的繁飾與殖民統治的空間標幟間的關聯性,並透過畫作中磚面紋樣,進一步探析日治時期生活環境的變動與文化交流的影響。
    潘春源的作品中含有臺灣特色,但深入分析這個「本土」特質,會發現是混雜的,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不同的新舊文化、傳統與現代的各項元素相互交融,這些元素時而並存互為表裡,或彼此轉化。

    We found that among the artworks selected for the Taiwan Art Exhibition and the Taiwan Governor-General's Art Exhibition—both of which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uring Taiwan's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the chosen pieces clearly reflected disparities in cultural life. Constrained by competition rules and judges' preferences, this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subtly integrated into the participants' paintings, leading to the distinctiv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isplayed by the emerging artists of Taiwan's art scene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scrutinizes the "Eastern Painting" works selected for the Tai-Fu Exhibition, a common abbreviation for both exhibitions. We found that among Pan Chun-yuan's seven selected works, five depicted themes with distinct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expressive techniques in two of his figure paintings, "Woman" and "Graceful Tunes of Zither and Sheng", are particularly unique. From the spatial composition and figures' attire to the decorative items, all exhibit elaborate ornamentation. Even the floral patterns on the floor tiles are meticulously and precisely rendered, clearly differentiating them from the selected works of other academy-trained painters also featured in the Tai-Fu Exhibition.
    Pan Chun-yuan, who hailed from Tainan City, held titles such as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painting families in Southern Taiwan", "Taiwan's first-generation local painter",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 all identifying him as a local folk artisan. However, the aforementioned works surprisingly exude a "Western" artistic flair. Notably, his paintings frequently depict Minnan-style home furnishings replete with "imported goods" like patterned tiles and ornate furniture. This observation prompts the author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cross-cultural and local cultural interaction under colonial rule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era.
    This paper will take Pan Chun-yuan's Tai-Fu Exhibition selections, "Woman" and "Graceful Tunes of Zither and Sheng", as example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laborate ornamentation in his paintings and the spatial markers of colonial rule. Furthermore, by analyzing the tile patterns within the artworks, we will delve into the changes in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al exchan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hile Pan Chun-yuan's works contain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s, a deeper analysis reveals this "local" quality to be a hybrid. His art blends various elements of old and new cultures, as well a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se elements sometimes coexis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or they transform one another.

    摘要 ii 誌謝 viii 目錄 ix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緒論 1 第一章 日治時期之臺灣美術環境 12 第一節 歷史與背景 12 第二節 時期與思潮 14 第三節 官辦美展的繪畫選題 18 第二章 日本文人畫作探究潘春源的仕女圖 22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文人畫作 22 第二節 潘春源的仕女圖 25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仕女圖 47 第一節 陳進與潘春源仕女圖之比較 47 第二節 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筆下的仕女圖 59 第四章 〈琴笙雅韻〉、〈婦女〉紋樣分析 72 第一節 〈琴笙雅韻〉與〈婦女〉中的繁飾 72 第二節 從〈琴笙雅韻〉、〈婦女〉看花磚脈絡 82 第五章 結論 88 參考文獻 90

    一、專書
    小野華堂。《支那名畫集第一輯》。東京府:東華社,大正11年,1922。
    呂澂。《西洋美術史》。上海:商務印書,1922。
    陳衡恪(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22。
    遞信部。《臺灣の海運》。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5。
    何鐵華。《自由中國的新興藝術運動》。臺北:廿世紀社,1951。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臺北:臺灣風物,1978。
    臺南市政府。《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臺南:臺南市政府,1979。
    連橫,《臺灣通史》〈卷五,疆域志〉文海出版社,1980。
    王耀庭。《繪畫》。臺北:幼獅文化,1985。
    臺南市政府。《臺南市志‧卷一土地志‧勝績篇》。臺南:臺南市政府,1985。
    李南衡。《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帕米爾,1985。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尹建中。《第六年度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民間技藝人材生命史研究》。臺北:教育部,1988。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誌:被埋沒的臺灣文藝作家》。臺北:前衛,1988。
    謝里法。《重塑臺灣的心靈》。臺北:自由時代,1988。
    呂丁主編。《吳友如仕女百圖》。第一版,上海書畫出版社,1988。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90。
    王行恭編。《日據時期臺灣美術檔案:臺展、府展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自行出版,1992。
    李欽賢。《臺灣美術歷程》。臺北:自立晚報,1992。
    陸元鼎、陸琦。《中國民居裝飾裝修藝術》。香港:珠海出版,1992。
    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1993。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彩繪之調查研究:以臺南民間彩繪畫師陳玉峰及其傳人之彩繪作品為對象》,1993。
    張燕風。《老月份牌廣告畫》。臺北:漢聲雜誌出版社,1994。
    張小鷺。《日本美術教育:從傳統到現代》。長沙:湖南美術,1994。
    葉玉靜編。《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前九零年代「臺灣美術」論戰選集》。臺北:雄獅圖書,1994。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 館,1995。
    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謝里法。《日據時期臺灣美術運動》。臺北:藝術家雜誌社,1995。
    李欽賢。《臺灣美術閱覽》。臺北:玉山社,1996。
    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第七卷。濟南:山東 教育,1996。
    徐明福、陳水財。《丹青廟筆: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集》。初版。臺南市:南市文化,1996。
    蕭瓊瑞。《府城民間傳統畫師專輯》。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6。
    蕭瓊瑞。《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6。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東大圖書,1997。
    國立編譯館主編。《認識臺灣》,臺北:編譯館發行,1997。
    何志明、潘運告。《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1997。
    黃明惠、黃明雅。《南瀛古厝誌》。臺南:臺南縣政府,1997。
    謝里法。《探索臺灣美術的歷史視野》。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7。
    吳山。《中國歷代裝飾紋樣》。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圖書,1998。
    祁慶富。《中國少數民族吉祥物》。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林世超。《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9。
    黃琪惠。《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吳天賞‧陳春德卷》。臺北:藝術家,1999。
    楊孟哲。《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1895-1927)》。臺北:前衛,1999。
    莊芳榮。《臺灣先賢丹青書畫展圖錄》。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0。
    野崎誠近。《中國吉祥圖案》。臺北:眾文圖書,2000。
    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2000。
    林曼麗。《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0。
    徐明福、蕭瓊瑞。《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臺北市: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
    顏娟英譯。《風景心境》。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
    何培夫。《南瀛古碑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
    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辭典》。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吳嘉陵。〈日治時期藝術活動之研究〉。新竹文獻。新竹縣文化局,2001。
    吳炳輝。《臺灣傳統民宅的人文風貌》。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
    陶思炎。《中國祥物》。臺灣東大圖書公司,2003。
    繆弘琪。《流光凝煉方寸間:臺灣與荷蘭老磁磚展》。初版。臺北縣鶯歌鎮:臺北縣鶯歌鎮陶瓷博物館,2003。
    賴俊雄、崔詠雪。《翰墨大觀臺灣早期書畫專輯一》。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3。
    施世昱。《臺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膠彩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2003。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1929)。林明德譯。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劉怡蘋。《臺灣美術史全集‧臺南地區》。臺北市:日創社文化,2004。
    鄭惠美。《臺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鄉土寫實繪畫》。臺北:文建會,2004。
    李西秦。《剪紙藝術》。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王震編。《廿世紀上海美術年表》。上海:上海書畫,2005。
    田麗卿。《閨秀‧時代-陳進》,臺北:雄獅,2005
    吳嘉陵。《清末民初的繪畫教育與畫家》。一版。臺北市:威秀資訊科技,2006。
    朱珮儀、謝東山。《臺灣寫實主義美術 1895-2005》。臺北:典藏,2006。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07。
    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北京:北京大學,2007。
    鍾福民。《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吉祥圖案的象徵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竹中信子。《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時報出版,2009。
    張伯祿。《關廟山西宮沿革誌暨五朝王醮輯錄》。臺南縣:關廟山西宮管理委員會,2009。
    蕭瓊瑞。《豐美‧彩繪‧潘麗水》。初版。臺北市:文建會,2011。
    賴俊雄、崔詠雪。《翰墨大觀臺灣早期書畫專輯三》。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11。
    林保堯。《潘春源〈婦女〉》。初版。臺南市政府:藝術家出版社,2012。
    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得衝擊》。臺北:臺灣大學論文,2012。
    杜爽。《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張良澤、高坂嘉玲。《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 臺南州卷》上冊。臺南市:臺南市文化局,2014。
    劉小鈴。《日治時期日臺傳統文人書畫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5。
    康鍩錫。《臺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貓頭鷹出版社,2015。
    辛永勝、楊朝景,老屋顏。《老屋顏:走訪全臺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臺灣人的生活足跡》。馬可孛羅出版社,2015。
    張倫。《臺灣老屋散策:穿街走巷人文慢旅》。初版。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16。
    傅朝卿。《臺灣建築的樣式脈絡》,五南出版社,2017。
    辛永勝、楊朝景,老屋顏。《再訪老屋顏:前進離島、探訪職人,深度挖掘老臺灣的生活印記與風華保存》。馬可孛羅出版社,2017。
    漂亮家居編輯部。《老屋新生創業學》。初版。臺北市:麥浩斯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7。
    瑪麗‧路易斯‧普拉特。《帝國之眼》,澤林出版社,2017。
    吳景欣。《融會‧至真‧蔡雲巖》。初版。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
    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瓊瑞。《臺灣美術史綱》第五版。藝術家出版社,2019。
    沈靖娟。《中國月份牌畫家杭稚英—擺盪在藝術與商業間的傳奇》,2019。
    廖仁義。《共構記憶-臺府展中的臺灣美術史建構》。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二、外文書目
    Olfert Dapper。《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Jacob van Meurs出版,1676(德文版)。
    內藤湖南。《南畫小論(支那藝術の世界的位置),1921。
    山形寬。《日本美術教育史》。名古屋:黎明書房,1967。
    関千代。《現代日本美人画全集第九卷─名作選Ⅰ日本画編》。東京都:集英社,1979。
    Alpers, Svetlana.《The Art of Describing: 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立花義彰編。《日本の水彩畫12:石川欽一郎》。東京都:第一法規,1989。
    鍾清漢。《日本植民地下における台湾教育史》。東京都:多賀,1993。
    佐藤道信。《明治國家と近代美術──美の政治學》。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9。
    北岡伸一。《後藤新平:外交とヴィジョン》。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2000。中譯《後藤新平 傳:外交與遠見》。魏健雄譯。臺北:臺灣商務,2005。
    榊原吉郎。《神坂雪佳の世界:琳派からモダンデザインへの架け橋》。東京都: 平凡社,2008。
    三、報紙
    《南瀛新報》。臺北:南瀛新報社,1928-1937。
    《昭和新報》。臺北:昭和新報社,1929-1938。
    《臺南新報》。臺南新報社,1921-1937。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1943。
    《臺灣新民報》。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2-1943。
    《臺灣新聞》。臺中:臺灣新聞社,1940-1944。
    四、期刊論文
    石黑英彥。〈臺灣美術展覽會に 就い て 〉。《臺灣時報》
    匿名,林皎碧譯,〈第三回臺展畫の審查成る,新鄉土藝術の創造如何〉,《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0月13日,第二版。
    王淵白。〈臺灣美術史運動〉《臺北文物季刊》。第3卷 第4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4年8月。頁16-64。
    林柏亭。〈花鳥畫史〉《花鳥畫技法123》。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盧怡吟。〈府城的剪黏藝術〉《臺南文化》新40期。臺南市政府,1995年12月,台南,頁15-62。
    林會承。〈從儀式行為看臺灣傳統建築的意義及空間觀念〉收入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臺灣》第三冊。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6。頁145-166。
    林柏亭。〈日據時期臺灣的繪畫活動〉《為何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雄獅美術月刊出版社。1997年9月。頁230-247。
    林曼麗。〈日治時期的社會文化機制語臺灣美術教育近代化過程之研究〉,《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162-199。
    林柏亭。〈中原繪畫與臺灣的關係〉收入文建會編。《清明時代臺灣書畫作品》。臺北:行政院文建會。1984。頁428-431。
    賴明珠。〈日治時期的“地方色彩”理念-以鹽月桃甫及石川欽一郎對“地方色彩”理念的詮釋與影響為例〉《視覺藝術 第三期》。2000年5月。頁43-74。
    許佩賢。〈臺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治初期國語傳習所的成立〉《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論文,2000。頁195-224。
    吳嘉陵。〈日治時期藝術活動之研究〉。新竹文獻。新竹縣文化局,2001,頁2。
    堀込憲二。〈日治時期使用於臺灣建築上彩磁的研究〉《臺灣史研究》。2001。
    張政霖〈殖民與現代的悖論-日據時期臺灣官展美術風格中的「主體」〉《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文化研究學會》。臺中:東海大學,2002。
    謝世英。〈後殖民解讀陳進繪畫〉,《悠閒靜思-陳進仕女之美》,臺北,歷史博物館,2003年,頁12。
    林惺嶽。〈「南國風光」的背後:帝國眼光開啓下的台灣美術之剖柝〉,《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
    堀込憲二。〈淡水紅毛城與維多利亞磁磚〉,2005。
    謝世英。〈模糊的臺灣認同:解讀陳進之美人畫〉。《歷史文物》,16卷1期,2006年1月。
    謝世英。〈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文化揉雜:陳進與潘春源的美人畫〉《臺灣美術》。2007年1月。頁14-23。
    姚村雄。〈日治時期的社會環境與美術設計發展〉,《島嶼風情──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臺中:臺灣美術館,2008。
    謝世英。〈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臺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藝術學研究第三期》。2008年5月。頁120-160。
    陳怡茹。〈上村松篁對台灣膠彩畫家林之助花鳥畫風的影響〉。《藝術論壇》第6期,2009年7月,頁154。
    王耀庭。〈日治時期臺灣水墨畫的「漢與和」〉,收入臺灣創價學會藝文中心執行委員會編《日治時期臺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臺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0。頁98-124。
    盛鎧。〈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藝術學研究第九期》。2011年11月。頁129-166。
    莊凱惟〈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中的人物畫家風格剖析-薛萬棟與林之助之比較初探〉《視覺藝術論壇第8期》。2013年7月,頁42 - 81
    丁琴。〈徽州壁畫的創作特點剖析-以黟縣關麓村民間彩繪壁畫為例〉《黃山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14年4月。頁81-83。
    黃子齊、謝碧娥。〈光復前後臺灣美術思潮〉,《美學與藝術學刊第六期》。2014,頁133-145。
    張育華。〈日治時期藝術社交網路的建構-以雕塑家黃土水為例〉《雕塑研究第十三期》。2015年3月。頁118-176。
    王曉明。〈從民居壁畫缺席引發的思考〉《中國藝術時空》,總期第24期 第3期。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頁48-57。
    廖新田。〈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雕塑研究第十四期》,2015年9月。頁1-41。
    林武成。〈淺析府城畫師潘春源的社會資源-天壇「經文社」〉《書畫藝術學刊二十二期》,2017年6月,頁137-170。
    黃朝陽。〈廈門水泥花磚的歷史及期審美價值之初探〉《裝飾》,總期第295期,2017年11月。頁138-139。
    韓建華。〈近代水泥花磚的現狀與歷史保護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第29卷第8期》,總第436期,2018。頁228-232。
    碩博士論文
    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學位論文,1992。
    施世昱。《臺、府展裡的東洋畫-臺展型、灣製型、南畫的形成與風格探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0。
    許佩賢。《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論文,2000,頁195。
    蔡日祥。《日治時期臺灣地區建築上使用彩磁裝飾之研究-以雲林、嘉義、臺南地區傳統民宅為主》。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趙榮南。《日治時期臺灣女性東洋家之女性特質論述》。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學術論文,2002。
    康格溫。《日治時期臺灣建築彩繪瓷版研究-以淡水河流域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碩士論文,2006。
    劉映辰。《日治時期臺南地區手繪彩瓷裝飾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傅琪貽。《日治末期臺灣原住民族皇民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2007。
    李宗鴻。《府城彩繪瓷磚的發展變遷──以臺南天山畫室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護系碩士論文,2010。
    曾久晏。《摩登映象:1930年代臺灣花界女性顯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0。
    許容娟。《臺灣日治時期官展「地域色彩美人畫」》。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學術論文,2011。
    袁巧珊。《粵籍畫師劉沛彩繪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修護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
    莊凱惟。《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中人物畫及其動感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利佳靜。《記憶情感的圖像-利佳靜【水泥花磚與磁磚】創作研究》。臺北: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日間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
    陳娟。《廈門水泥老花磚裝飾藝術研究》。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論文,2017。
    林岱儀。《北臺灣廟宇建築彩磁裝飾的發展(1970年代-1990年代)-以北投「力固企業有限公司」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所碩士論文,2018。
    林武成。《潘春源官廟葛宅六十幅彩繪壁畫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書畫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8。
    蔡介倫。《畫我臺灣-日治時期新美術中臺籍畫家的繪畫題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江珮儀。《臺灣花磚圖案應用於年節春聯設計與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論文,201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