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盧名瑩 Lu, Ming-Ying |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的金錢態度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oney Attitudes and Delinquency |
| 指導教授: |
董旭英
Tung, Yuk-Y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8 |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控制 、社會學習 、金錢態度 、偏差行為 |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control, social learning, money attitudes, delinquenc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9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Hirschi 的社會控制理論,以及社會學習理論之觀點為基礎,探討
國中生金錢態度與偏差行為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社會控制、接觸偏差同儕與金錢態度間之關聯性;(二)瞭解社會控制、接觸偏差同儕、金錢態度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對象為台灣都市地區之國民中學學生,採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八所學校共747 名學生,再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之巢式迴歸模型技術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依附學校、參與、信念與金錢重要性之間呈現負相關;(二)依附同儕、信念與金錢權力之間呈負相關;(三)參與、信念與金錢焦慮呈現負相關;(四)依附父母、依附學校、抱負、參與、信念與金錢預算呈正相關;(五)依附父母、信念與國中生偏差行為呈現負相關,接觸偏差同儕與國中生偏差行為呈正相關;(六)置入接觸偏差同儕後,金錢態度與社會控制各變項之間的關聯性不變;(七)置入金錢態度以後,社會控制、接觸偏差同儕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間的關聯性亦無改變。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家庭、學校、未來研究作參考。
In this paper, an empirical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oney and delinquency based on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ie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control and associate delinquent peers and attitudes toward money; (b)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control, associate delinquent peers and attitudes toward money and delinquency. The sample in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747 students from 8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of Taiwan. In this study, statistical analyse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nested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ings: (a) students who had stronger attachment to schools, involvement and belief were more likely to ignore the monetary importance; (b) students who had stronger attachment to peers and belief were more likely to ignore the monetary power; (c) students who had stronger involvement and belief were less likely to feel anxiety for money; (d) students who had stronger attachment to parents, attachment to schools, commitment, involvement and belief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budget planning; (e)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belief had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delinquency, and there was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ssociate delinquent peers and delinquency; (f) when including effects of associate delinquent peers,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attitudes toward money and social control were not changed; (g) when including attitudes toward money,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control and associate delinquent peers and delinquency were not changed.
Finally,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se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also propose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that could be a reference to parent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一、中文部分
Yahoo!奇摩(2004)。青少年生活價值觀及媒體使用行為研究結果偶像、朋友、金錢、網路深度影響「七下八上」世代的腦袋。2009年12月24日,取自http://tw.promo.yahoo.com/aboutcompany/2004news/20040624/index.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3)。民國92年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2009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09a)。內政統計年報-刑案嫌疑犯按年齡分。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6-04.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9b)。警察機關查獲少年嫌疑犯人數。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5-02.xls
王乃鈺(2006)。技職學生金錢態度、虛榮特性與衝動性購買關係之研究:以社會學習理論之觀點。清雲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永銘(2004)。國小學童金錢態度、消費行為與電視廣告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懋寧(2004)。青少年族群金錢態度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石凱婷(2007)。物質主義、外表取向與金錢態度對青少年消費者衝動性購買傾向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月桂(2008)。台中市國小六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金錢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京玲(2009)。台中地區公私立國小教師金錢態度與理財認知之比較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宜貞(2006)。學童偏差行為輔導案例。諮商與輔導,241,頁59-63。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1),頁17-26。
吳柳蓓(2004)。自我控制、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茂興、余伯泉(1994)。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揚智。
周秋琴(2004)。國中生的消費者態度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淑如(2007)。家庭暴力經驗、社會支持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仁和(2002)。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林世彪(2006)。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正文(1995)。其實我不是壞小孩:學生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國教之友,47(2),頁5-12。
林芳如(2001)。國小學童金錢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美瑩(2007)。高中職學生金錢態度與理財教育關係之探討。佛光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麗華(2006)。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麗瓊(1993)。臺北市國中生金錢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花旗集團新聞稿(2006)。花旗集團亞太區青少年金錢價值觀大調查。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citibank.com.tw/global_docs/chi/pressroom/20061106.pdf
邱宜箴(2003)。國小學童金錢態度量表之編製與理論模式驗證。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邱敏智(2007)。國小教師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施秋燕(2006)。商職學生金錢態度與手機消費決策型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紀佳彤(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對不同產品類別價格知覺之研究---以桃園縣地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紀靜育(2007)。國小教師金錢態度及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台中縣海線地區國小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范姜群暐(2004)。e世代金錢現象學。人籟文化論辯月刊,8,頁44-49。
孫麗君(2005)。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金錢觀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家長學苑(2009)。父母對孩子的金錢教育。2009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sundigital.net/pa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84:20091027&catid=82:2009-06-29-03-46-13&Itemid=86
徐淑敏(2002)。兒童零用金消費行為與觀念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學生問卷調查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頁235-250。
徐淑敏、林麗華(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教育實踐與研究,20(2),頁1-28。
徐澄清(1969)。心理衛生工作從學校做起。台北市:幼獅。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景然(2001)。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市:巨流。
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楓明(2006)。社會控制理論之「參與」因素對青少年偏差行為抑制性之實証研究。犯罪學期刊,9(2),頁69-96。
張楓明(2007)。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生初次暴力行為發生之影響。中等教育,58(5),頁74-91。
張德聰(1994)。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社會科學學報,2,頁25-60。
張簡秋怡(2005)。台灣學生金錢態度、信用卡使用與衝動性購買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電子報(2009)。建立正確金錢價值觀最重要,基測不必然要考理財。2009年11月2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359
莊耀嘉(200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一項貫時性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編號NSC87-2418-H-153-001-Q12與NSC88-2418-H-153-001-Q12,頁330-346。
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桃園縣: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
許春金、侯崇文、黃富源(1996)。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春金、馬傳鎮(1999)。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總結報告)。臺北市: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會。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郭貞(1995)。從社會學習論觀點看台北青少年的消費動機。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頁101-129。
陳羿足(2003)。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載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111-138頁)。高雄市:復文。
陳振坤(1991)。國小學童使用零用錢之調查研究。國教之友,43(3),頁31-36。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曾育貞(2002)。刺激尋求動機、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馮莉雅(1997)。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間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39(2),頁171-192。
黃慧真(2005)。大學生消費能力、網路拍賣參與、生活型態、金錢態度與消費者決策型態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地區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麗美(2006)。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金錢觀與消費型態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蘭雯(1996)。青少年金錢觀:ERG理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雅琪(2003)。金錢態度前因變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語芸譯(1997)。九○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董旭英、張楓明、李威辰(2003)。青少年犯罪與偏差行為理論。載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31-52頁)。高雄市:復文。
劉正雄(2007)。國小三年級金錢觀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堯倫(2007)。科技大學學生金錢觀與工作價值觀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政宏(2008)。青少年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瑞華(2000)。台北市國中生的金錢態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德輝、楊士隆(2008)。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蔡慧玲(2009)。國中學生金錢態度,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蕭美智(1993a)。板橋國小高年級兒童零用錢調查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31(6),頁110-129。
蕭美智(1993b)。板橋國小高年級兒童零用錢調查研究(下)。教育資料文摘,32(1),頁163-181。
鍾思嘉(1994)。青少年竊盜行為個人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學生輔導,32,頁123-149。
蘇尹翎(2003)。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載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81-110頁)。高雄市:復文。
蘇素美(1991)。刺激尋求動機 、家庭社經地位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Farley理論適用。教育資料文摘,27(4),頁118-129。
蘇韻蓉(2006)。台灣大學生金錢態度、理財認知與信用卡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新竹某私立大學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鐘志從、洪淑蘭、趙威(1999)。幼兒的金錢概念、金錢使用能力及其父母金錢教養之影響。家政教育學報,2,頁90-11。
鐘志從、魏秀珍、陳彥玲、陳寧容(2003)。小學生的金錢概念、態度、與消費技能研究。家政教育學報,4,頁20-39。
二、英文部分
Akers, R. L. (1985). 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3rd ed.). C.A.: Wadsworth.
Akers, R. L., Krohn, M. D., Lanza-Kaduce, L., & Radosevich, M. (1979). Social learning and deviant behavior: A specific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636-655.
Akers, R. L., La Greca, A. J., Cochran, J., & Sellers, C. (1989).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alcohol behavior among the elderly.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0(4), 625-638.
Alston, R. J., Harley, D., & Lenhoff, K. (1995). Hirschi's social control theor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drug abuse among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1, 31-35.
Blumenkrantz, D. S., & Tapp, J. T. (1977). Alienation andeducation: A model for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71, 104-109.
Cernkovich, S. A., & Peggy, C. G. (1987).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25(2), 295-321.
Chen, Y. J., & Tang, T. L. P. (2006). Attitude toward and Propensity to Engage in Unethical Behavior: Measurement Invariance across Major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9, 77-93.
Coleman, I. W. (1992). Crime and Mone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5, 27-836.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 Harcount Brace Jovanovich.
Glaser, D. (1956). Criminality theories and behavioral imag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1(5), 433-444.
Goe, W. R., Napier, T. L., & Bachtel, D. C.(1985). Use of marijuana among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 test of a facilitative-constraint model. Rural Sociology, 50(3), 409-426.
Hindelang, M. J. (1973). Causes of delinquenc: A partial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Social Problems, 20, 471-487.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auffman, J. M., & Wong, K. L. H. (1991). Effective teachers of students with behavioral disorders: Are generic teaching skills enough? Behavioral Disorders, 16(3), 225-237.
Krohn, M. D., Skinner, W. F., Massey, J. L., & Akers, R. L. (1985).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adolescent cigarette smok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Problems, 32(5), 455-473.
Laub, J., & Sampson, R. (1994). Crime in the making: Pu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C.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comb, M. D., & Rabow, J. (1999). Gender, socialization, and money.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9(4), 852-869.
Olson, J. M., & Zanna, M. P. (1993).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4, 117-154.
Prince, M. (1993). Women, men, and money styl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4, 175-182.
Roberts, J. A., & Jones, E. (2001). Money attitudes, credit card use, and compulsive buying amo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5(2), 213-240.
Roberts, J. A., & Sepulveda M. C. J. (1999). Demographics and money attitudes: a test of Yamauchi & Templers (1982) money attitude scale in Mexico.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7(1), 19-35.
Sutherland, E. H., & Cressey, D. R. (1947). 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 (4th ed.). Chicago: Lippincott.
Tang, T. L. P. (1992). The meaning of money revisited.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 197-202.
Tang, T. L. P. (1993). The meaning of money: Extens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money ethic scale in a s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1), 93-99.
Tang, T. L. P. (1995). 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 money ethic scale: attitudes toward money and pay satisfaction revisite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6), 809-816.
Tang, T. L. P., & Gilbert, P. R. (1995). Attitudes toward money as related to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job satisfaction, stress, and work- related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3), 327-332.
Tang, T. L. P., Furnham, A., & Davis, G. M. T. W. (2000).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pay differentials as a function of rater's sex and Money Ethic endorsement: the Matthew Effect revisite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9, 685-697.
Yamauchi, K. T., & Templer, D. I.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ey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6(5), 5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