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庭溱
Guo, Ting-Jhen
論文名稱: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都市再生研究-以駁二藝術特區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Urban Regener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Pier-2 Art Center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駁二藝術特區公私協力夥伴關係文化創意產業都市再生高雄舊港區活化
外文關鍵詞: Pier-2 Art Cente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urban regeneration, revitalization of Kaohsiung's old harbor area
相關次數: 點閱:44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駁二藝術特區為例,探討在文化創意產業趨勢下,公私部門協力夥伴關係如何運用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軸,整合政策預算、創意人力、社區動力等資源經營駁二,並帶動高雄港舊港區、高雄市舊市區的都市再生,為舊港區帶來轉型的成果,以及周邊社區景觀美化與商業活動等。
    邁入後工業時代的高雄市,需要扭轉重工業刻板印象,打造海洋都市的城市正向形象,以吸引新的經濟動能帶動產業轉型。政府和當地藝術團體以「高雄港第二接駁碼頭」閒置的倉庫為實驗基地,將之命名駁二藝術特區,發展藝術文化交流、藝術家駐村等文化觀光。歷經兩次委外後,2006年起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公辦公營,整合前兩次委外的經驗,將駁二藝術特區定位為當代藝術和平民美學,並與私部門共同合作,從原本3棟倉庫擴展到今日25棟倉庫,成為高雄著名觀光旅遊景點。
    研究方法採用觀察與個案研究法,並透過文獻整理與訪談,分析公部門與私部門在駁二藝術特區發展過程中,互動模式的演變,探討駁二藝術特區對周邊社區帶來的政策資源、觀光市場,以及社區內部的改變動力。
    研究發現,駁二藝術特區順利脫胎換骨,歸因於公部門和私部門建立成功的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參與者共創價值目標,達成共贏的局面。駁二藝術特區的發展,持續推動舊港區成功轉型休閒、休憩港口,也對周邊社區,尤其是地緣關係較近的南鹽埕區帶來新的商業活動,促進該區都市再生。但園區如能更加強與周邊社區連結互動,結合在地文化元素發展,會更具獨特性。同時,社區如能提升內部改變的動力,將能更有效推動都市再生的進程,創造更深遠的正向影響。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an integrate resources—policy budgets, creative talent, and community dynamics—to successfully manage the Pier-2 Art Center in Kaohsiung. This initiative not only revitalized the old harbor area but also transformed it into a cultural hub, improving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s landscape and economy. As Kaohsiung transitioned to the post-industrial era,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art groups repurposed idle warehouses at the Second Pier of Kaohsiung Port into the Pier-2 Art Center, fostering cultural tourism through art exchanges and residencies. After two failed outsourcing attempts, th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s Bureau of Cultural Affairs took over in 2006, repositioning Pier-2 as 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and aesthetics.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 with the private sector expanded the site from three warehouses to 25, making it a prominent tourist destination. Using observation, case studies, literature reviews, and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 highlights how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co-created value, resulting in successful urban regeneration, increased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tangible benefits for all stakeholders. Despite its achievements, the center could strengthen connections with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integrate cultural elements for greater distinctivenes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v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高雄港舊港區發展 6 一、高雄市現代化與高雄港發展 6 (一)舊港區的範圍,高雄最早現代化的區域 6 (二)日治時期開發歷史,從輕工業到重工業 7 (三)高雄港戰後開發歷史,加工出口區的設置 8 (四)貨櫃航運時代及全球化經濟發展,促使後工業時代港口轉型 9 二、中央與地方在舊港區的互動,從「市港合一」到「市港合作」 13 (一)高雄港與高雄市長期分治 13 (二)民意促使市港合一議題浮上檯面 13 (三)吳敦義市長時代,多功能經貿園區 13 (四)謝長廷市長時代,開啟市港合作 15 (五)綜觀中央與地方在高雄港舊港區互動過程 16 (六)市港合作範例: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駁二藝術特區 17 第二節 文化創意產業 21 一、文化創意產業 21 二、文化創意產業國際趨勢與產值 24 三、各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案例與模式 27 (一)英國,重視個人創意及文化自主性經濟活動 27 (二)韓國,以發展製造業思維發展內容產業 29 (三)中國,文化產業為國家發展戰略 30 (四)日本,支持外向型文化創意產業經濟 31 四、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模式 32 (一)發展背景 32 (二)發展過程與模式 32 第三節 公私協力 36 一、公私協力的理論內容 36 二、可能的困境與解決方法 37 第四節 地方再生 39 一、都市再生 39 二、文化創意與都市再生、地方創生 41 第三章 研究流程與方法 44 第一節 研究分析架構 44 一、社會變遷為背景因素,推動高雄港區改變 46 二、公私協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為自變項 47 (一) 駁二藝術特區第一次公私協力關係,以委外方式呈現(2002年至2003年): 48 (二) 第二次公私協力關係,持續採委外方式(2004年至2005年): 48 (三)第三次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公部門主導經營,私部門為參與者(2006年起): 49 三、都市再生為依變項 4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51 一、個案研究法 51 二、實地觀察法 52 三、文獻資料分析 52 四、訪談法 53 (一)訪談對象 53 第四章 公私協力推動駁二藝術特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55 第一節 駁二藝術特區委外時期 56 一、發展當代藝術:駁二藝術發展協會(2002年至2003年) 56 (一)實際經營情形 56 (二)公私部門互動情形 57 (三)公私部門互動對駁二藝術特區發展影響 59 二、發展常民美學:樹德科技大學(2004年至2005年) 59 (一)實際經營情形 59 (二)公私部門互動情形 61 (三)公私部門互動對駁二藝術特區發展影響 63 三、兩次委外時期公私部門互動情形 63 第二節 駁二藝術特區公辦公營 66 一、文化局接管初期2006年至2008年,保守經營 66 二、積極擴張期2008年起 67 三、2011年起駁二營運中心成立 69 四、藝術之外,也培育獨立音樂 72 五、現行空間規劃 72 六、公辦公營時期公私部門互動情形 73 第三節 公私協力互動情形 77 一、兩次委外時期 77 (一)經費使用 77 (二)組織經營目標 77 二、公辦公營時期 79 (一)降低經費使用對公私部門合作的影響 79 (二)建立共同價值目標 79 第五章 駁二藝術特區與周邊社區鹽埕區的都市再生 82 第一節 鹽埕區的歷史變遷 82 一、港務熱絡促進商業活動繁榮 82 二、港務重心與商業活動移轉,導致沒落 84 第二節 駁二藝術特區與鹽埕區的政策資源 86 一、政府投入政策資源設置駁二藝術特區 86 二、駁二藝術特區運用政策資源經營的成果 87 三、政府對鹽埕區投入的政策資源 89 (一)老屋重生運動 89 (二)興濱計畫 89 四、鹽埕區運用政策資源的成果 90 五、小結 92 第三節 駁二藝術特區的創意人力與鹽埕區的社區動力 93 一、駁二藝術特區的創意人才回流計畫 93 二、鹽埕區的社區動力 96 三、鹽埕區內部人口高齡化,缺乏自主變化動力 99 四、市府以計畫補助方式引入創意人力改變社區 101 五、小結 102 第四節 駁二藝術特區與鹽埕區的觀光市場 103 一、駁二藝術特區的觀光市場以文化創意為主 103 二、鹽埕區的觀光市場以傳統美食文化為主 104 三、駁二藝術特區與鹽埕區觀光市場互動情形 108 四、小結 110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1 一、公私部門互動 111 (一)委外時期,雙方信任程度影響經營成果 111 (二)公辦公營,改變互動模式 111 (三) 小結 112 二、都市再生程度 114 (一)影響都市再生成果的因素 114 (二)駁二藝術特區活化的成果 114 (三)鹽埕區活化的成果深受社區動力影響 115 (四)小結 116 第二節 駁二藝術特區的挑戰 118 一、與周邊社區互動有限 118 二、本身經營的挑戰 119 第三節 政策建議 120 一、公私部門協力互動方面 121 二、與周邊社區互動方面 121 參考文獻 123

    專書:
    吳連賞,2005,《高雄市港埠發展史》(初版),高雄:高市文獻會。
    林炎旦主編,2010,《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經典論述》(初版),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周德禎、賀瑞麟、葉晉嘉、蔡玲瓏、陳潔瑩、林思玲、劉立敏、李欣蓉、施百俊,2013,《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德禎、賀瑞麟、葉晉嘉、施百俊、蔡玲瓏、林思玲、陳潔瑩、劉立敏、李欣蓉、張重金、朱旭中、陳運星,2021,《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四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木村、陳玉玟,2020,《地方創生-文創產業心戰略》,新北:商鼎數位。
    陳其南,1999,《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光寶文教基金會。
    陳郁秀,2006,《玲蘭清香:陳郁秀的人生行履》,臺北:天下。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初版),臺北:揚智文化。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初版),臺北:天下。
    劉大和,2005,《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臺北:魔豆創意。
    謝明勳,2015,《從臨港線到水岸輕軌:高雄港市鐵道與產業120年軌跡》(初版),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蘇明如,2017,《文創與城市 論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文創觀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Bianchini, F. & Parkinson, M, (eds.)1993.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e West European Experienc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Lash, S. & Urry, J. 1994. Economics of signs and space: after organized capitalism. London: Sage
    Roberts, P. & Sykes, H. 2000. Urban Regeneration: A Handbook,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ard, S.V. 1998. Selling places: the marketing and promotion of towns and cities,1850-2000.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Wynne, D. 1992. The Culture Industry-The Arts in Urban Regeneration. Hants: Avebury, Aldershot
    期刊:
    王波、周振倫、周波,2008,〈創意產業與都市再生研究-以成都市為例〉,《城市發展研究》,15(5): 1-6。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王偉年、張平宇,2006,〈創意產業與都市再生〉,《城市規劃學刊》,2: 22-27。
    河凡植,2016,〈政府角色與政企關係:以韓國文創產業發展為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2(4):155-180。
    林欽榮,2010,〈創新區域與創意城市:產業創新與文化創意做為城市再生的動能〉,《研考雙月刊》,34(6):64-74。
    林榮泰、林伯賢,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85):81-105。
    周信輝、蔡志豪,2016,〈價值基礎策略觀點之公私部門夥伴關係的價值共創:以文創產業之駁二藝術特區為例〉,《組織與管理》,9(2):31-71。
    周雅菁、曾啟雄,200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研究〉,《設計研究》,(5):132-140。
    柯一青,2016,〈臺灣在地化社區營造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發展〉,《文資學報》,(10): 1-27。
    柯于璋,202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爭議與課責-以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委外經營為例〉,《公共行政學報》,(58): 55-87。
    曹新卓,2007,〈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巡覽〉,《世界文化》,(5):33-34。
    莊玟琦、邱上嘉,2005,〈從文化創意產業談台灣創意空間之現況與發展〉,《設計研究》,(5):167-177。
    郭秋雯,2010,〈韓國推展文化創意產業動向之探究〉,《文化越界》,1(4): 63-96。
    陳明惠、潘釔天、張佑宇、吳俊德,2012,〈文化創意園區與都市活化:中國上海田子坊與英國雪菲爾文化特區個案研究〉,《科技管理學刊》,17(1):27-72。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陳振杰、黃茱珺、蔡漢生、吳連賞,2008,〈高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規劃之研究〉,《環境與世界》,(18):43-73。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黃薇文,201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況之初探〉,《中華印刷科技之年報》
    黃羽婕、王嘉州,2024,〈文創產業政策之過程評估:以大駁二文青創星埕為例〉,《民主與治理》,10(1):1-38。
    廖淑容、周志龍、古宜靈,2000,〈文化產業生根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劃》,27(3):117-139。
    鄭美華,2008,〈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政府治理模式的轉型-政府與文化關係的再思考〉,《公共行政學報》,(27): 111-159。
    鄭春發、鄭國泰,2008,〈高雄海洋城市的發展機制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1):1-44。
    蔡昀珊、莊淑姿,2014,〈從港埠倉庫到藝術特區─駁二藝術特區之發展歷程〉,《高雄文獻》,5(2):132-144。
    藺德、邱上嘉,200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回顧與展望〉,《設計研究》,(5):141-146。
    賴炳樹、白仁德,2009,〈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都市再生政策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10(1):15-32。
    Banks, M., Lovatt, A., O`Connor, J., & Raffo, C. 2000. “Risk and trust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GEOFORUM , 31: 453-464
    Grimshaw, D., Vincent, S., & Willmott, H. 2002. “Going Privately: Partnership and Out-sourcing in UK Public Servic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80(3): 475-502.
    Leong, D. & Clark, H. 2003. “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A dialogue.” Design Issues, 19(3): 48-58.
    Kivleniece, I. & Quelin, B. V. 2012. “Creating and capturing value in public- private ties: A private actor’s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7(2): 272-299.
    Wildridge, V., Childs, S., Cawthra, L., & Madget, B. 2004. “How to create successful partnership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 21: 3-19.
    博碩士論文:
    林琬純,2009,〈從工業大港到觀光大港?新舊發展議程衝突下的高雄港市再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彭以惠,2011,〈台灣創意文化園區發展經驗-以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黃琡媛,2008,〈都市文化園區建構之制度化---以華山文化園區、駁二藝術特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董思齊,2013,〈製造創意:韓國文化內容產業政策的起源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廖翊均,2023,〈地方創生發展之公私協力研究:以臺南市後壁區仕安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謝承霖,2010,〈國家轉型下的空間重塑-以高雄港區發展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翻譯文獻:
    廖珮君(譯),Hesmondhalgh, David原著,2006,《文化產業》,新北:韋伯文化。
    網路資源:
    大駁二文青創星埕,2022,〈計畫簡介〉,文青創星埕:https://pier2-creators.org/pier2star/#/,檢索日期:2024年10月10日。
    文化局_興濱雲端紋理計畫,〈認識興濱計畫〉,興濱計畫:https://hrp.kcg.gov.tw/home01.aspx?ID=1,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7日。
    王淑芬,2024,〈高雄老街屋重生運動 再現鹽埕舊埕風華〉,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listdetail_tw_1.php?id=57075,檢索日期:2024年10月29日。
    中央社,2014,〈駁二獲獎 高市:再造更多驚喜〉,中央社: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416005005-260405?chdtv,檢索日期:2023年7月29日。
    中山新聞,2023,〈來鹽埕飛躍時空!中山大學「鹽夏不夜埕」展至5月20日〉,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中心:https://news.nsysu.edu.tw/p/406-1120-309063,r2910.php?Lang=zh-tw,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0日。
    台糖通訊,2013,〈專題報導-高雄駁二發光發亮:從窳陋倉庫到創意舞台,談台糖駁二倉庫的蛻變〉,台糖通訊: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372&p=13384429&s=13384448,檢索日期:2023年8月20日。
    杜致成,2018,〈高雄市立圖書館大東講堂— 杜致成「何謂文創產業」—影音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jjaiUxqDY&t=1234s,檢索日期:2024年1月1日。
    林昀熹,2023,〈打開人與人的交流|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detail.php?cid=82&mid=871,檢索日期:2024年10月31日。
    高雄畫刊,2022,〈重返碼頭光年 開箱駁二的庫存記憶〉,高雄畫刊:https://takao.kcg.gov.tw/article/712,檢索日期:2023年8月9日。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https://cabu.kcg.gov.tw/Stat/StatRpts/StatRpt1.aspx,檢索日期:2024年10月31日。
    高雄市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s://kcgdg.kcg.gov.tw/kcgstatwebnew/page/kcg08.aspx?deptno=3024,檢索日期:2024年10月31日。
    曹馥年,2021,〈城中城裡的弱弱相依:人生最後一段,他們是唯一能辨識彼此的人〉: https://www.twreporter.org/a/people-in-kaohsiung-cheng-zhong-cheng-building,檢索日期:2024年11月20日。
    張玉鉉,2019,〈文化部五大文創園區 為何僅華山賺錢?〉,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8/post/201910300018/,檢索日期:2023年8月10日。
    葛祐豪,2024,〈民間版第5屆鹽埕奶茶節登場 官方版高雄奶茶節喊卡〉,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414161?utm_source=NEWS&utm_medium=1&utm_campaign=MOREPAGE,檢索日期:2024年11月11日。
    顏瑞田,2023,〈全台首座隈研吾倉庫旅店 落腳高雄港〉,工商時報: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804700114-430503,檢索日期:2023年8月10日。
    閻紀宇,2013,〈安倍經濟學三支箭〉,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1646,檢索日期:2023年11月20日。
    藍芸,2021,〈高雄昔日的鹽埕區〉,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334808,檢索日期:2024年11月16日。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2023,〈高雄港沿革〉,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https://kh.twport.com.tw/chinese/cp.aspx,檢索日期:2023年10月20日。
    研討會文章:
    Lee, K. P. 2004. “Design methods for a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ve design project.” In J. Redmond, D. Durling, & A.de Bono (Eds.), Proceedings of Design Research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Futureground (Paper No.135), Melbourne: Monash University.
    政府文件:
    《文化創意產業手冊》,2004,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2006,1-30。
    《高雄市議會公報》,2013,〈駁二特區與文創觀光產業公聽會會議紀錄〉,6(11):11348-11382。
    《國會季刊》,2017,〈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問題研析〉,45(3):100-126。
    《駁二藝術特區 關於那些年的那些事》,2018,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駁二營運中心。
    《2021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22,1-59。
    《文化部新聞稿》,2023,〈文創法修法 文創升級國家戰略產業 投資抵減首次專案適用〉。
    《閒置空間再利用六個試辦點調查研究及評估期末報告》,2003a,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藝術發展協會承辦。
    專題計畫:
    蘇俊斌與宋鎮照,2013,《泰國「一村一品」政策之發展與挑戰:兼論與日本農村發展經驗之比較》,計畫標號:NSC 100-2410-H-034-014-,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翁英惠主持,2005a,《樹德科技大學駁二藝術特區 93、94 年營運結案報告》,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