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威杉
Chen, Wei-shan
論文名稱: 台灣與東協加三各國之貿易競爭力分析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of Taiwan and countries of ASEAN Plus Three
指導教授: 謝文真
Hsieh, Wen-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固定效果模型東協加三顯示性比較利益出口競爭力勞動生產力資本生產力亞洲金融風暴研發比重
外文關鍵詞: fixed effect model, export competitiveness, RCA, ASEAN Plus Three, labor productivity, capital productivity, Asian financial crisis, R&D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使用顯示性比較利益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對東協加三各國與台灣的貿易競爭力進行評比,並且對台灣幾個主要出口產業之比較利益,進行追蹤資料之實證分析。本文在計量方法上使用固定效果模型(fixed effect model),希望能藉此找出提升台灣出口競爭力的方法,減少貿易區塊化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衝擊。

    本文分別對機械業、電子業、紡織業及運輸設備業進行研究,由實證結果發現:(1)勞動生產力提升,有利於台灣機械業於主要市場之出口競爭優勢,而金融風暴對機械業於世界市場中的出口競爭力有負面影響。(2)電子業之勞動生產力、資本生產力及研發經費比重的提高,皆能提升我國電子業於歐美東亞主要市場之出口競爭優勢。而亞洲金融風暴在三個市場中,對我國電子業出口競爭力都沒有顯著的影響。(3)由迴歸結果顯示,我國在歐美東亞主要出口地區紡織業的勞動、資本生產力提升及研發比重增加,皆會顯著地使得之紡織出口競爭力增加,而亞洲金融風暴在三個市場中,對我國紡織業出口競爭力都沒有顯著地影響,顯示出台灣在紡織業的出口相當的穩健,不易因短期的衝擊而使競爭力受到波動。(4)運輸設備業之迴歸結果,顯示出台灣運輸設備業在勞動、資本生產力、研發經費比重的提升,以及亞洲金融風暴,對其產業出口競爭力都沒有顯著影響力。

    台灣商品的出口競爭力,須仰賴國內勞動及資本生產力的提升、研究發展的推動,以及其它與國家整體競爭力相關的要素,如國內經營環境、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等,來維持或提升在世界各大市場中的比較優勢。故若能使我國產業在技術或生產力方面有所提升,增進在世界市場中的出口競爭力,未來在面對自由貿易區的關稅障礙或是國際間商品激烈競爭,縱然不能完全不受關稅的影響,應能降低台灣未來可能受到的貿易衝擊。

    This Thesis employs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aiwan’s trade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countries of “ASEAN Plus Three”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author uses fixed effect model of panel data to estimate if the advanceme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fixed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can stimulate the RCA of Taiwan’s main export industries. Additionally, a dummy variable of Asian financial crisis has been included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n the RCA. In light of the coming formation of trade blocs, Taiwan has to mitigate the possible damage from trade diversion effects by further enhancement i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exports.

    The four industries analyzed in the thesis are the machinery, electrical equipment, textile products, and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The estimated results suggest: (1) improving labor productivity is beneficial for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Taiwan’s machinery, whil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aiwan’s machinery exports; (2) advancing labor and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R&D can promote Taiwan’s electrical equipment exports, meanwhil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electrical equipment exports. In turn, it may indicate that Taiwan’s electrical equipment industry is capable of refraining from the effect of short-term impact; (3) enhancing labor and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R&D can improve Taiwan’s textile exports; (4) none of labor productivity, capital productivity, R&D and Asian financial crisis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CA of the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industry.

    In general, from the estimated results of the fixed effect model, labor and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R&D contribute to Taiwan’s highly competitive industries. These factors can either mitigate the possible damage from trade diversion effects or further enhanc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exports.

    第一章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1 第二章 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經貿環境總論---------------------------5 第一節 東協加三經貿概況-----------------------------------------5 第二節 東協區域內外貿易整合及變動分析---------------------------9 第三節 台灣與東協加三的經貿現況--------------------------------13 第三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之探討------------------------------------21 第一節 相關理論探討--------------------------------------------2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及探討--------------------------------------27 第四章 台灣與東協加三各國的貿易競爭力比較----------------------35 第一節 東協「加三」各別產業之顯示性比較利益分析----------------35 第二節 東協十國於世界四大市場中的顯示性比較利益分析------------44 第三節 台灣與東協加三各國貿易競爭優勢之比較--------------------68 第五章 研究方法------------------------------------------------74 第六章 台灣主要出口產業之貿易競爭力因素分析--------------------78 第一節 顯示性比較利益之數據資料來源及換算方式------------------79 第二節 台灣主要出口產業於世界各國之出口競爭力表現--------------80 第三節 出口競爭力因素分析模型----------------------------------93 第四節 生產力變數資料來源及換算方式----------------------------95 第五節 勞動、資本生產力及研發比重分析--------------------------96 第六節 機械、電子、紡織、運輸產業出口競爭力迴歸估計結果 ------103 第七章 結論---------------------------------------------------115 參考文獻----------------------------------------------------------118 附錄--------------------------------------------------------------122

    (中文部分)
    1.一銀徵信室:〈棉紡織業---紡紗業〉,《一銀產經資訊》,第444期(2002年3月25日),頁82~84。
    2.一銀徵信室:〈機車及其零件製造業〉,《一銀產經資訊》,第453期(2002年12月25日),頁119~122。
    3.工研院機械所市場部:〈中、韓兩國產業別出口競爭力之比較〉,《機械工業雜誌》,第121期(1993年4月),頁181-194。
    4.中華經濟研究院編撰:《貿易趨勢預測季刊》(台北市)第25期(2002年11月30日),附錄部分。
    5.中華民國海關:《中華民國海關出口統計月報》,(台北市:海關總局1989~2001年)。
    6.王文娟:〈區域經貿情勢---東南亞國協〉,《貿易趨勢預測季刊》,第25期(2002年11月30日),頁31-35。
    7.尹昌光:《兩岸產品於美日出口市場之競爭分析》,台大國企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
    8.尤敏君:〈出口競爭力指標之研究兼論我國出口產業競爭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0巻第4期(1997年4月),頁35-44。
    9.左峻德:《台灣於亞太APEC市場出口競爭力之比較研究》,(由行政院經建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進行研究,1998年3月)。
    10.左峻德:《金融風暴後東亞國家出口競爭力之分析》,(由行政院經建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進行研究,1999年6月)。
    11.江雪嬌:〈我國政府相關措施對中小企業創業活動影響之研究〉,《經濟情勢暨評論》,第8卷第1期(2002年6月),頁57-68。
    12.合作金庫銀行調查研究室:〈兩岸汽車產業之現況與展望〉,《產業經濟》,第250期(2002年6月),頁60-92。
    13.合作金庫銀行調查研究室:〈我國機械產業之發展概況與趨勢〉,《產業經濟》,第251期(2002年7月),頁2-4。
    14.合作金庫銀行調查研究室:〈我國積體電路(IC)產業現況與發展趨勢〉,《產業經濟》,第255期(2002年11月),頁12-13。
    15.合作金庫銀行調查研究室:〈我國人造纖維產業發展概況〉,《產業經濟》,第256期(2002年12月),頁6-7。
    16.朱菁、王謹著:〈論當今全球性的區域經貿集團化〉,《國際貿易問題》,第2期(1993年),頁20-23。
    17.行政院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台北市:國科會1984~2002年)。
    18.行政院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台北市:國科會1984~2002年)。
    19.佐藤和美:〈日本推動FTA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7期(2002年),頁27。
    20.巫英臣、謝燦卿、張銘欽、黃德昌、陳俊郎:《我國出口產品在主要目標市場競爭力之研究》,(外貿協會,1995年)。
    21.周濟、賴萬財:《比較利益階段論之實證與應用》,(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81集,1986年)。
    22.林灼榮、施雅琴:《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證》,(台北:新陸書局,1998年),頁359-370。
    23.林師模、許書銘:〈APEC國家農業生產結構、貿易轉型與農業競爭優勢〉,《農業經濟叢刊》, 第5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39-87。
    24.吳家聲:《台灣製造業生產力與工資結構之分析》,(台北:華泰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25.吳進泰:〈兩岸產業國際競爭力消長---雁行理論說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5期(2001年5月),頁91-97。
    26.吳榮義、左峻德:《我國在東南亞區域產業競爭力之分析》,(由經濟部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進行研究,1999年)。
    27. 張冠雄:《台灣與大陸產品在美國及日本市場的競爭分析》,東吳經濟研究所研士論文,1993年7月。
    28.陳鴻瑜:〈評析東協與中共籌組自由貿易區〉,《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頁1-7。
    29.陳木彬:〈從出口競爭力看我國新興產業之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2期(2003年2月),頁44-52。
    30.陳永生:〈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3期(2001年3 月), 頁17-42。
    31.陳美菊、李淑麗:〈我國資訊通訊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之分析〉,《經濟研究》,第3期(2003年3月),頁149-161。
    32.許書銘:《產業國際競爭力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國家競爭力觀點》,台大商研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33.趙文衡:〈東協與中共成立自由貿易區初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2期(2002年2月),頁103-108。
    34.黃登興:〈雁行產業發展模式在亞洲地區的驗證〉,《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12期(2000年12月),頁6-29。
    35.經建會綜合計劃處:〈中、韓製造業結構變化與出口競爭力比較〉,《自由中國之工業》,第74卷第6期(1990年12月),頁7-19。
    36.僑務委員會:《華僑經濟年鑑東協篇》,(台北市:僑務委員會,2001年)。
    37.劉邦典、簡貞玲:〈我國製造業出口競爭力之比較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1卷第11期(1988年11月),頁96-102。
    38.謝文真、薛天棟:〈台灣國際貿易的潛力和前景〉,由薛天棟主編《台灣的未來》(台北市),(2002年10月),頁119-153。
    39.蘇顯揚:〈由美日技術貿易分析日本的經濟實力〉,《經濟情勢暨評論》,第8卷第3期(2002年12月),頁67-86。
    40.Porter, Michael E.原著,李明軒、邱如美合譯:《國際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6年)。

    (英文部分)
    1.Balassa, Bel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Allen & Unwin, 1962).
    2.Balassa, Bela,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Vol. 33 (1965), pp. 99-123.
    3.Balassa, Bela, “A Stages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Irma Adelman(ed.)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s, Vol. 4, pp. 121-156.
    4.Balassa, Bela,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1), World Bank Reprint Series No.136. Cited as Balassa, 1979b.
    5.BernaR&D, A. and C. I. Jones, “Comparing Apples to Oranges: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and Measurement Across Industries an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6 (1996), pp.1216-1238.
    6.EIU, Country Report 2002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Malaysia, Indonesia, Thailand, Singpore, Philippines, Laos, Myammar, Vietnam, Brunei, Taiwan) (London: 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 2003).
    7.Frobel, Heinrichs F. J. and O. Kreye,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8.Harvey, D. ,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1989).
    9.Irvine, Roger, “The Formative Years of ASEAN, 1967~1975,” in Understanding ASEAN, edited by Alison Broinowski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2).
    10.Kato, Toshiyasu, “Cambodia’s Accession to AFTA:Impact, Challeng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SEAN Enlargement Impacts and Implications edited by Mya Than and Carolyn L. Gat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1), pp.174-175.
    11.Kendrick, J.W. ,Understanding Productivit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7).
    12.Kennedy, Peter, A Guide to Econometr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3th ed, 1992).
    13.Pindyck, Robert S. and Daniel L. Rubinfeld, 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New York: Ir.Win and Mc.Graw-Hill, 4th ed, 1998).
    14.Thongpakde, Nattapong,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of ASEAN Enlargement on Trade,” ASEAN Enlargement Impacts and Implications, Edited by Mya Than and Carolyn L.Gat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1), pp.45-79.
    15.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89~2001).

    (網站資料)
    1. 台經院,東南亞產經資訊網:http://idic.tier.org.tw(2003年5月10日)。
    2. 國貿局網址:http://www.trade.gov.tw(2002年3月28日)。
    3. 國貿局四組二科,〈東南亞國家協會暨東協自由貿易區發展現況〉,http://www.trade.gov.tw/bi_trade/index_4.htm (2001年11月25日)。
    4. 東南亞國協秘書處網站, Asean Secretariate, “Press Release: ASEAN to Hold AFTA Workshops, ” http://www.aseansec.org (2001年6月20日)。
    5. 連文榮:〈貿易競爭力分析模式之探討〉,資料來自國貿局網站http://www.trade.gov.tw/trend/trend4/chaat15/chaat_4_4.html (2003年6月20日)。

    (資料庫)
    教育部Aremos統計資料庫之「薪資與勞動生產力資料庫」、「進出口統計資料庫」及「多因素生產力資料庫」,2003版。
    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出版之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 2002電子資料庫。

    下載圖示 校內:2005-07-10公開
    校外:2006-07-1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