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鈺婷 Wang, Yu-ting |
|---|---|
| 論文名稱: |
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
以《行道天涯》和《自傳小說》為考察對象 Body, Gender, Politics and History —An Observation on Ping Lu’s Walking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and Li Ang’s Autobiography: A Novel |
| 指導教授: |
林瑞明
Lin, Rui-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1 |
| 中文關鍵詞: | 再現策略 、情慾書寫 、行道天涯 、集體記憶 、性別政治 、自傳小說 |
| 外文關鍵詞: | erotic writing, collective memory, representation, sexual politics, Autobiography:A Novel, Walking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0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小說》為考察對象」為題,來呈現出台灣解嚴後直至九○年代中期兩位女性小說家平路與李昂的思考路徑,她們質疑過去戒嚴時期的單一歷史觀和意識形態,以性別議題為縱深,進一步拆解歷史與偉人的政治神話,介入國族論述與歷史記憶之中。過往由男性掌握的官方歷史與傳記書寫中,往往是以民族國家主義與父權制結合而成的霸權中心,以「再現」女性,而平路和李昂突顯台灣歷史情境中的性別議題,重新書寫兩位「政治名女性」宋慶齡及謝雪紅,以女性獨特生理和心理經驗為題材,包括重新詮釋女性的庶民生命經驗史、身體情慾,和女性中心的書寫等,來對父權體制與威權政治交互的社會體制進行批判,也從女性主體予以重新建構。本論文從「性別政治」、「再現策略」、「集體記憶」、「情慾書寫」幾個層面切入,來觀察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本論文在理論方面涵蓋了相關女性主義理論的探討與回顧,著重於對父權、歷史、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分析,並以性別議題為關注角度。
This paper entitles “Body, Gender, Politics and History—An Observation on Ping Lu’s Walking to the Edge of the World” and Li Ang’s Autobiography: A Novel to present the unique thinking of these two feminist writers in the post-Martial Law’s period to the mid of 90s. They question the notion of mono-history and ideology of the Martial Law’s period. Thoroughly concentrating on the gender issue, they further deconstruct the political myth of history and of celebrities to interfere in the national discourse and the historical memory. Mostly in the past, females are “represented” through men’s authority in historical and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which is a hegemonic center in combination of nationalism and patriarchy. Ping Lu and Li Ang raise their interests in the gender issue of historical condition in Taiwan. Present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eminine experience, they rewrite two “female political celebrities”—Song Qingling and Snow Red. To criticize on the social system, which is intertwined with patriarchy and power politics, and to reconstruct through female subject, they reinterpret the history of the feminine life experience, the body desire of these ordinary females, perform a feminine-centered writing, and etc.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several phases, including “gender politics,” “representation,” “collective memory,” and “erotic writing” to observe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gender, politics and history. Theoretically, the paper also reviews related feminist theories, and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patriarchy, history, power structure and ideology, especially that of gender issue.
【討論文本】
. 平路,《玉米田之死》,台北:聯經,1985年8月初版。
. 平路,《五印封緘》,台北:圓神,1988年4月初版。
. 平路,《紅塵五注》,台北:皇冠,1989年7月初版。
. 平路,《是誰殺了╳╳╳》,台北:圓神,1991年4月初版。
.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3月初版。
. 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初版。
. 平路,《凝脂溫泉》,台北:印刻,2000年5月初版。
. 平路,《何日君再來》,台北:印刻,2002年7月初版。
.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1983年11月初版。
. 李昂,《花季》,台北:洪範,1985年1月初版。
. 李昂,《暗夜》,台北:時報,1985年9月初版。
.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9月初版。
. 李昂,《迷園》,台北:麥田,1998年6月初版。
. 李昂,《漂流之旅》,台北:皇冠,2000年3月初版。
. 李昂,《自傳小說》,台北:皇冠,2000年3月初版。
【一般論著】
.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1997年2月。
. 王宏志,《文學與政治之間》,台北:東大圖書,1994年9月。
.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年。
.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6月。
.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家》,台北:麥田,2002年8月。
. 王乃信等譯,《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第二卷》(《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北:創造,1989年6月。
. 平路,《在世界裡遊戲》,台北:圓神,1989年4月。
. 平路,《紅塵五注》,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
. 平路,《凝脂溫泉》,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
. 平路,《我凝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8月。
.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北:前衛,1989年8月。
.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9月。
. 古瑞雲,《台中風雷──跟謝雪紅在一起的日子裡》,台北:人間,1990年9月。
.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1998年。
. 米勒(Kate Miller)著,宋文偉譯,《性政治》(Sexual Politics),江蘇:江蘇人民,2000年9月。
.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板橋:駱駝,1995年6月。
.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年2月。
. 江寶釵等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1996年。
. 安德森(Anderson, Benedict R.)、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Reflections on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1999年。
. 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8月。
. 李銀河主編,《婦女:最漫長的革命──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精選》,北京:三聯,1997年5月。
.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年。
.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
.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1990年。
.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年5月。
.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12月。
. 尚明軒‧唐寶林著,《宋慶齡傳》,北京:北京,1990年。
. 季鴻生,《宋慶齡與國共關係》,武漢:武漢,2003年10月。
.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年9月。
.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女作家》,台北:元尊,1998年3月。
. 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台北:女書,2001年7月。
.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 克勞芙,P(Clough, Patricia Ticineto)、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Feminist Thought:Desire,power,and Academic Discourse),台北:巨流,1997年。
.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年。
.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4月。
.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
.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
. 林木順,《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1990年。
.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年。
. 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1999年。
.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
.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1999年12月。
.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中的社會》,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3月。
.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4月。
.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1989年。
.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台北:前衛,1991年7月。
.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 陳芳明,《後殖民地台灣──文學史論其及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
.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1989年。
.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5月。
.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2000年7月。
.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述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
. 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1月。
. 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解讀50篇文革小說》,北京:三聯,2000年。
.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2001年。
l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l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10月。
l 梅里‧E‧威斯納-漢克斯著,何開松譯,《歷史中的性別》(Gender in History),北京:東方,2003年1月。
l 莫里斯‧哈布瓦赫著,《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世紀,2002年10月。
l 國防部保密局,《附匪份子實錄》,台北:國防部保密局,1954年。
l 國防部總政治部,《謝雪紅的悲劇》,台灣:國防部總政治部,1958年。
l 張深切,《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第一冊,台中:聖工,1961年。
l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7月。
l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5年。
l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麥田,1996年10月。
l 張小虹主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8月。
l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
l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1989年1月。
l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2月。
l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年7月。
l 葉芸芸,《證言228》,台北:人間,1989年。
l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1991年。
l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
l 渥倫‧法若(Warren Farrell)著,鄭至慧‧朱恩伶‧顧燕翎合譯,《男性解放》,台北:婦女新知,1987年11月。
l 黃重添、劉登翰、莊明萱、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上卷、下卷),福建:海峽文藝,1993年。
l 黃師樵,《台灣共產黨秘史》,台北:海峽學術,1999年9月。
l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l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l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
l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1993年5月。
l 楊克煌,《台灣人民解放鬥爭小史》,台北:海峽學術,1999年。
l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香,1988年11月。
l 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年11月。
l 裘依.瑪姬西絲(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 ),台北:女書,2000年。
l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
l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9月。
l 鄭明琍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年5月。
l 鄭明娳,《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年。
l 鄭明娳,《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l 鮑曉蘭主編,《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三聯,1995年5月。
l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1998年3月。
l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2001年9月。
l 劉家泉,《宋慶齡的非常之路》,北京:人民,2001年7月。
l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台北:前衛,1992年。
l 簡瑛瑛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1997年。
l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l 鄭彭年著,《孫中山與宋慶齡》,北京:新華,2002年1月。
l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l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台北:前衛,1993年11月。
l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楊翠華自行刊印,1997年12月。
l 羅鋼、劉象愚主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4月。
l 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1997年11月。
l 蓮達.赫哲仁(Linda Hutcheon)著,劉自荃譯,《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板橋:駱駝,1996年4月。
l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 )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年11月。
l 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著,顧淑馨譯,《反挫:誰與女人為敵》,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l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年9月。
l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年10月。
l 龔鵬程,《台灣文學在台灣》,台北: 駱駝,1997年3月。
l 龔鵬程,《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年11月。
【單篇論文】
l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頁159-180。
l 王德威,〈一九八○年代初期的台灣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頁405-415。
l 王德威,〈性,醜聞,與美學政治──李昂的情慾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序論」,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9月,頁9-42。
l 王德威,<華麗的世紀──臺灣.女作家.邊緣詩學>,《小說中國》,台北: 麥田,1993年6月,頁161-192。
l 王德威,〈在邁向巨星的年代裡──評平路的短篇小說集新作〉,台北:《中國時報》23版,1988年 7月4日。
l 王德威,〈想像台灣的方法──平路的小說實驗〉,《禁書啟示錄》,麥田出版,1997年5月,頁11-32。
l 王浩威,<解剖《北港香爐人人插》──該來看看李昂的文學成績>,台北:《中國時報》41版「開卷」,1997年9月25日。
l 方梓,<文學兩路看──蕭新煌與李昂對談「小說與社會」>,《自立晚報》10版,1986年8月25~26日。
l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當代》91期,1993年11月。
l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l 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台北:《新史學》5:3,1994年。
l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頁53-100。
l 方仕民,<二二八事件旗手──謝雪紅的一生>,台北:《青年日報》,1989年2月25日。
l 平路,<虛假的陽具、真實的刑台>,台北:《中國時報》27版,1997年8月18日。
l 平路,<在父權的邊緣翻轉──《行道天涯》裏的女性情慾>,台北:《中國時報》第39版,1995年3月17日。
l 平路,〈情色與死亡的抵死纏綿〉,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1997年。
l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問題>,台北:《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年3月。
l 古繼堂,<論台灣女作家李昂的創作──兼評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描寫>,台北:《中外文學》,1987年6月。
l 米蘭著,<留待忠貞在人間>,《檔案天地》,2002年2月。
l 朱雙一,〈解嚴以來台灣文學思潮發展的若干觀察〉,師大國文學系編,《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00年,頁97-113。
l 朱嘉雯,〈開創女性書寫新紀元──「女性書寫新方向」研討會側記〉,台北:《文訊》總刊149期,1998年3月,頁44-48。
l 江宜樺,〈當前臺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期,1998年3月。
l 江寶釵,<敘事實驗、失落感及其因應之道--論李昂的《迷園》>,龔鵬程主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1995年,頁269-292。
l 呂正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12月,第14卷第2期,總第158期,頁83-86。
l 呂正惠,〈《迷園》的兩性關係與台灣企業主的真貌〉,《聯合文學》7:11,1991年9月,頁161-165。
l 呂正惠,〈台灣文學的浮華世界──九八八年的觀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年,頁137-45。
l 呂正惠,〈台灣文學vs.後現代──九○年代台灣的文學意識形態之爭〉,《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年,頁147-150。
l 呂正惠,<《迷園》的雙線與困感>,《民生報》26版,1991年6月16日。
l 呂正惠,<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台北評論》3期,1988年1月。
l 呂正惠,<隱藏於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談李昂的《自傳小說》與朱天心的《古都》>,《台灣文學學報》第二期,台北:政大中文系出版,2001年2月,頁179-189。
l 呂正惠,<李昂是如何塑造謝雪紅?>,台北:《聯合報》,2000年5月8日。
l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性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29:2,2000年7月,頁313-335。
l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5卷5期,1996年10月,頁6-29。
l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年9月,頁37-73。
l 邱貴芬,<殖民經驗與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第一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靜宜大學中文系主辦,1998年12月19日。
l 邱貴芬,<李昂--訪談內容>,《(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1998年3月,頁92-121。
l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分╱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卷第11期,1995年4月,頁141-127。
l 邱貴芬,〈書寫女性的黑暗大陸:評平路的〈婚期〉〉,《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1997年4月,頁20-23。
l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與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1997年,頁201-236。
l 邱貴芬,<落後的時間與台灣歷史敘述──試探現代主義時期女作家創作裡另類時間的救贖可能>,《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9月,頁83-110。
l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9月,頁19-47。
l 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9月,頁183-207。
l 邱彥彬,〈「記憶失控錯置的擬相」:李昂《自傳小說》中的記憶與救贖〉,《中外文學》,第30卷8期,2002年1月,頁183-216。
l 李志強‧馬弘根‧孫杰著,<偉大女性宋慶齡>,《中國歷史教學參考》,2001年11月。
l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23版,2001年4月28日。
l 李欣倫,〈真實與虛構之間──史傳傳統與歷史小說座談會〉(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23版,2001年4月29日。
l 李欣倫,〈「her-story」的私語及建構──專訪平路〉,台北:《文訊》,2001年12月,頁99-102。
l 李昂,<女作家>,台北:《聯合報》,1983年9月22日。
l 李昂,<李昂先生,你好!>,台北:《聯合文學》,1991年9月,頁143。
l 李昂,<作家不是白痴,答呂正惠評《迷園》>,《聯合文學》7卷12期, 1991年10月,頁194-197。
l 李昂,<金教授,您錯了──回金恒杰教授談《迷園》>,《當代》72期,1992年4月1日,頁144-149。
l 李昂,<說明的說明,兼答<迷園中的花木>>,《當代》74期,1992年6月1日,頁144-149。
l 李昂,<花季到迷園>,《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27版,1993年7月15日。
l 李昂,<李昂論李昂,虛構與偽裝>,《聯合報》第37版,1995年1月14日。
l 李昂,<深沈的慾動>,台北:《聯合報》,1996年4月27日。
l 李昂,<誰才是那戴貞操帶的魔鬼>,《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頁43-46。
l 見李昂,<絕對的性>,台北:《聯合報》,2002年9月12日。
l 李昂,<女性的殘酷與美感>,台北:《聯合報》,2003年9月22日。
l 沈國屏、吳燕玲,<北港香爐引發兩個女人的戰火>,台北:《新新聞週報》543期,1997年8月3-9日, 頁40-43。
l 李筱峰,〈謝雪紅評傳〉,台北:《中國時報》第36版,1991年8月9日。
l 李金蓮,〈遨遊在遊戲規則以外──訪平路談《在世界裡遊戲》〉,台北:《中國時報》20版,1989年5月15日。
l 赤松美和子,〈李昂-記憶〉,「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文建會‧台灣文學館‧中山大學中文系合辦,2003年10月4日至5日。
l 金恆杰,<黃金新貴族──包裝及商品之間,再評《迷園》>,台北:《當代》第71期 ,1992年3月,頁130-147。
l 金恒杰,<「性」與「金錢」:名門世家朱影紅的世界──評李昂的《迷園》>,台北:《聯合文學》第8卷4期,1992年2月,頁107-110。
l 金恒杰,<有關李昂女士 <回響>的幾點說明>,台北:《當代》73期,1992年5月1日,頁132-138。
l 林燿德,〈孫中山/波利瓦VS.宋慶齡/平路──評《行道天涯》〉,《聯合文學》11卷第6期,1995年4月,頁161-162。
l 林瓊華‧陳芳明對談,<不斷追求真理的旅程──談女革命家謝雪紅的百年孤傲>,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10月17日。
l 林芳玫,<女體的凝固與蒸發──市場、家庭與國家對待女體的方式>,台北:《聯合文學》第124期,1995年2月。
l 林秀玲,<李昂《殺夫》中性別角色的相互關係和人格呈現>,鍾慧玲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年。
l 林芳玫,〈《迷園》解析──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弔詭〉,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戰後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頁145-172。
l 林芳玫,<香爐文化:女性參政的反挫力>,台北:《中國時報》,第27版,1997年8月2日。
l 林芳玫,<走出『幹』與『被幹』的僵局──女性主義對色情媒介的爭議>,《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1999年,頁206至207。
l 林慧峰紀錄,〈訪平路札記詹宏志的評論〉,《五印封緘》,台北:圓神,1988年,頁9-16。
l 林幸謙,〈重讀怨女:尋找女性和他者的聲音〉,台北:《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2期,1998年6月,頁555-579。
l 林銘章,<謝雪紅閃亮而坎坷的一生>,台北:《傳記文學》,1992年8月號,頁73。
l 吳燕玲、陳鳳英、俞德倫,〈北港香爐人人「評」〉,台北:《新新聞周報》,1997年8月3日,頁8。
l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入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頁27-51。
l 吳叡人,〈祖國的辯證:廖文奎(1905──1952)台灣民主主義思想初探〉,台北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討會,1997年12月14日。
l 吳錦發,〈略論李昂小說中的性反抗──「愛情試驗」的探討〉,《愛情試驗》,台北:洪範,1984年3月第六版,頁203-219。
l 吳達芸(學者)‧李昂(作家)對談,文字整理:王鈺婷,<李昂與謝雪紅,兩個女人誰是誰?>,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台北:《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5月,頁176-188。
l 周英雄,〈八○年代台灣小說家之主體意識〉,《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1994年,頁97-102。
l 施佳盈,〈論《行道天涯》對歷史的解構與重塑〉,《中文研究學報》3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6月,頁181-192。
l 施淑,<迷園內外──李昂集序>,《李昂集》,「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台北:前衛,1992年4月,頁9-12。
l 范銘如,<由愛出走──八、九O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北:麥田,2002年3月,頁151-188。
l 南方朔,〈作家的墮落或超越(上)(下)〉,台北:《中國時報》第27版,1997年8月18-19日。
l 南方朔,〈重塑革命者的血肉和心情──看馬奎茲(Garbriel Garcia Marquez)「迷宮中的將軍」到平路的「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1卷第6期,1995年4月,頁154-157。
l 南方朔,〈矛盾與欣喜──序平路極短篇小說集〉,《紅塵五注》,台北:皇冠,1989年7月,頁1-7。
l 南方朔,<在世界裡遊戲>,《在世界裡遊戲》,台北:圓神,1989年4月。
l 胡淑雯,<誰怕香爐吃香火?(上)、(下)>,台北:《中國時報》27版,1997年8月20-21日。
l 胡錦媛,〈主體、女性書寫與陰性書寫──7、8○年代女詩人的作品〉,《中國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頁287-300。
l 胡錦媛,〈多層折疊反轉的書信──《捕諜人》〉,《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頁421-438。
l 柯塞(Lewis A Coser)著,邱澎生譯,<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1日,頁26-27。
l 郝譽翔, <女性情慾帝國/迷宮/廢墟-從《迷園》到《北港香爐人人插》>,《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頁76-102。
l 袁瓊瓊,<擺盪平凡與偉大之間>,台北:《中國時報》42版,1995年4月13日。
l 徐淑卿,〈平路──在女人的故事中述說自己〉,台北:《中國時報》41版,1997年6月5日。
l 徐開塵,<寫情慾 李昂探觸謝雪紅>,台北:《聯合報》,2001年4月7日。
l 梅家玲,〈平路小說中的「她」〉,台北:《中國時報》第43版,1998年4月30日。
l 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女性書寫研討會發表論文》會場論文稿,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出版,1999年,頁1-16。
l 梅家玲,〈巫女自道〉,《聯合報》第48版,1999年1月4日。
l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戰後台灣小說發展〉,台北:《中外文學》29:3,2000年8月,頁128-139。
l 陳芳明,〈台共領袖謝雪紅的俄國經驗〉,《中國論壇》362,1990年11月25日。
l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葉花花謝落土又再回〉,台北:《台灣書訊》,台北:前衛,1994年7月。
l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台灣新文學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5卷第10期,1999年8月,頁162-73。
l 陳芳明,〈林木順與台灣共產黨的建立〉,《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頁47-98。
l 陳芳明,〈翁澤生的中共路線〉,《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頁99-124。
l 陳芳明,〈謝雪紅的俄國經驗與台灣革命〉,《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頁29-46。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4月,頁41-65。
l 陳芳明,〈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台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1987-1997)〉,《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頁109-29。
l 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頁151-72。
l 陳培豐,<走向一視同仁的日本民族之「道」──「同化」政策脈絡中皇民文學的界線>,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大台文系主辦,2002年11月22日至24日。
l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台北:《中外文學》25卷4期,1996年9月。
l 陳文芬,<藤井省三:李昂對林麗姿充滿同情>,台北:《中國時報》第23版,1997年9月18日。
l 陳淑純,<《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高雄:《文學台灣》,1996年7月,頁128-141。
l 陳常智,〈知識性文學的代表者──作家平路互動的創作、焦灼的遊戲〉,台北:《民眾日報》12版,1992年8月7日。
l 陳漱瑜,〈觸犯禁忌與褻瀆崇高──平路著《行道天涯》的得失〉,台北:《台灣新聞報》13版,1997年3月19日。
l 陳揮,<傲霜雪越挫越奮-宋慶齡追求真理的韌性戰鬥>,《黨史文匯》,1998年第8期。
l 許俊雅,<戰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1996年6月,頁77-121。
l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面面觀〉,台北:《文訊》,革新第61期,1996年2月。
l 彭小妍,〈歷史、寫實、寓言:解嚴後的歷史寓言小說〉,《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115-135頁。
l 彭小妍,<《迷園》與台灣民族論說──記憶、述說與歷史>,「第一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靜宜大學中文系主辦,1998年12月20日。
l 彭小妍,<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 麥田,1997年9月,頁273-295。
l 彭蕙仙,〈女人權力〉,《中時晚報》第5版,1998年5月24日。
l 彭明敏,<台灣將來政治制度的理想和課題>,《台灣問題討論集》,台北:前衛,1995年,頁329-343。
l 張磊‧盛永華‧蕭潤君,<璀璨的雙子星座──《孫中山與宋慶齡》圖錄序言>,《學術研究》,1998年第4期。
l 張虎,<抗日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活動──從廖承志、潘漢年、宋慶齡三人談起>,台北:《中國大陸研究》,1992年1月。
l 張惠娟,<直道相思了無益──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覺醒與徬徨>,鄭明娳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年5月15日,頁39-64。
l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6月,頁54-82。
l 張娟芬,<參政權與情慾權之間>,台北:《中國時報》第11版,1997年8月6日。
l 張亦絢,<找回讀小說的勇氣──談「北港香爐人人插」事件>,台北:《台灣時報》副刊,1997年8月26日。
l 張系國/李昂之對話,<殺夫、殺妻、沙豬>,台北:《中國時報》第18版,1988年11月10~11日。
l 張系國,〈旗正飄飄──為平路小說集《是誰殺了 ╳╳╳》序〉,《是誰殺了╳╳╳》台北:圓神,1991年,頁1-7。
l 張娟芬,〈平路──頻頻翻新後設手法顛覆自我〉,台北:《中國時報》第31版,1992年9月18日。
l 莊政,<談宋慶齡>,台北:《中外雜誌》,,1981年9月。
l 新人,<巾幗英雄謝雪紅>,香港:《華商報》,1947 年7月20日。
l 程風,<我想拔錯了──說《迷園》中的花木>,台北:《當代》73期,1992年5月1日,頁139-141。
l 黃世岱,〈走在不平路上的平路──《玉米田之死》序〉,《玉米田之死》,台北:圓神,1985年,頁1-4。
l 黃莉貞,〈女作家的孤寂之路〉,台北:《自立晚報》第31版,1998年3月20日。
l 黃慶萱,〈命運與性格的交錯──論平路《椿歌》的時代反映與民族關懷〉,台中:《明道文藝》223期,1994年10月,頁158-170。
l 曾彩文,<人物專訪--李昂:我不是在寫醜聞,而是藉性與政治來彰顯社會問題>,台北:《新台灣新聞週刊》79期,1997年9月28日, 頁20-22。
l 楊翠,〈「妖精」的自傳‧「女人」的小說──論李昂《自傳小說》中的性記憶文本〉,興大人文學報32期,2002年6月,頁247-274。
l 楊照,〈歷史的聖潔門面背後──評平路長篇小說《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1卷6期,1995年4月,頁158-160。
l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臺灣文學發展現象: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1996年,頁137-150。
l 楊照,<英雄主義與寫實主義的陷阱──小論李昂>,台北:《中國時報》第27版,1997年8月23日。
l 楊照,<評「香爐事件」文學世界裡沒有傷害別人的特權>,台北:《新新聞週報》544期,1997年8月10日, 頁66-67。
l 楊照,<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O、八O年代之交台灣小說的浪漫轉向>,《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頁60-80。
l 楊光整理,<我的小說是寫給兩千萬同胞看的──李瑞騰專訪李昂>
,台北:《文訊》第132期,1996年10月。
l 楊光紀錄整理,<在時代的脈動裡開創人文的空間:李瑞騰專訪平路>,台北:《文訊》第130期,1996年8月,頁81-86。
l 楊棄,〈歷史與虛構在扞格中交融〉,《中國時報》第34版,1995年3月18日。
l 楊語芸,〈邀你來玩平路的遊戲〉(上),《自由時報》41版,1998年3月16日。
l 葉芸芸,〈二二八事件中的謝雪紅──訪周明談謝雪紅、二七部隊、吳振武和鍾逸人〉,《證言228》,台北:人間,1989年。
l 葉言都,〈評《五印封緘》〉,《五印封緘》,台北:圓神,1988年4月,頁221-224。
l 詹宏志,<舊書與新書──札記平路的小說>,《五印封緘》,台北:圓神,1988年4月。
l 廖炳惠,〈近五十年來的台灣小說〉,台北:《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頁127-137。
l 廖良初,<宋慶齡在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北京:《北京黨史》,2003年第2期。
l 劉(黃)毓秀,<被虐癖的女人?──談李昂小說《迷園》>,台北:《自由時報》副刊,1992年12月19日。
l 劉(黃)毓秀,<《迷園》裡的性與政治>,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論》,台北:時報,1993年5月,頁71-107。
l 劉(黃)毓秀,<李昂與女性之謎>,台北:《中國時報》第34版,1994年1月1日。
l 劉亮雅,<圖解女性主義──評《女性主義》>,台北:《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5年12月。
l 劉亮雅,〈平路《百齡箋》中的性別、書寫與記憶〉,《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2001年9月,頁197-227。
l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台北:《中外文學》第31卷6期,1991年11月,頁133-157。
l 見劉亮雅,<女性主體、荒謬困境與女性書寫: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頁113-136。
l 劉紀蕙,〈追求娃娃的自戀書寫:評李昂的〈有曲線的娃娃〉〉,《文學台灣》37期,2001年1月,頁86-92。
l 劉小梅,〈訪平路談小說創作的理論〉,台北:《聯合報》第23版,1988年4月9日。
l 蔡源煌,<含沙影射與文學公案>,台北:《中國時報》第11版,1997年8月2日。
l 蔡詩萍,<「北港香爐」美學經營失了耐性>,台北:《民生報》第34版,1997年10月2日。
l 蔡秀女,〈謝雪紅──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1999年,頁55-113。
l 蔡淑華/採訪整理,<以小說拼寫傳奇──平路專訪>,《何日君再來》,台北:印刻,2002年7月,頁239-249。
l 鄭美里紀錄,〈訪平路、楊照虛構的魅力──閱讀小說〉,台北:《中國時報》第41版,1996年6月5日。
l 謝雪紅,〈台灣事變女英雄謝雪紅告同胞書〉,新加坡:《南僑日報》,1947年8月25日。
l 齊邦媛,〈由平路的《五印封緘》看台灣的知識性文學〉,《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50年》,台北:九歌,1998年,頁341-346。
l 簡瑛瑛,<女性主義的文學表現>,台北:《聯合文學》第4卷,第12期,1988年10月。
l 簡瑛瑛,<屠刀上的月影──李昂的「殺夫」>,台北:《中國時報》第29版,1996年1月8日。
l 簡瑛瑛,<女性.主義.創作:李昂訪問錄>,《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頁209-225。
l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頁13-39。
l 簡義明,<「鄉土」作為一種文學史理解的視角──八、九O年代台灣文學性質的商議>,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大台文系主辦,2002年11月22日至24日。
l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台北:《中外文學》24卷,第11期,1996年4月,頁56-66。
【學位論文】
l 丁鳳珍,《台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l 杜南馨,《破與立:平路短篇小說翻譯與評論》,輔仁大學翻譯所碩士論文,1996年。
l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l 李玉馨,《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l 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l 林秀麗,《戰後台灣政治小說與政治文化》,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l 林慧雅,《性別、族裔與民間信仰:第三世界女作家作品中民間傳說的策略運用》,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l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l 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l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O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l 陳明成,《陳芳明現象及其國族認同研究》,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年。
l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女烏、利玉芳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l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O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l 許淑真著,《政治與傳記書寫:謝雪紅形象的變遷》,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
l 鄧靜蓓,《虛構與真實的雙人舞──《補諜人》的書寫閱讀記》,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l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l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的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年。
l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與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3年。
l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l 顏利真,《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l 蔡其昌,《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1945-1959〉》,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l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中的世紀末圖像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
87-1997)為觀察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l 謝春馨,《八○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