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百宏 Chen, Pai-Hung |
|---|---|
| 論文名稱: |
從提升產業技術競爭力論科學園區模式之轉型與相關法規之調整 |
| 指導教授: |
蔡志方
Tsai, Chih-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1 |
| 中文關鍵詞: | 競爭力 、科學園區 、產業園區 、創新研發 、產業政策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嘗試由產業演變的觀點去探討台灣科學園區配合國家整體永續發展目標下的定位與轉型的應然面,再就現況去討論可能的相關法規範調整議題與方向,進而提出實然面的法規修正建議與調整。
首先,透過對台灣二次戰後產業發展的回顧,以及當今面臨的諸多政經潮流如全球化、知識經濟、大陸磁吸效應、區域經濟的興起,未來產業可能走向的資料彙整與討論,歸結到創新附加價值為核心的技術競爭力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心所在。一者,以既有優勢製程技術為本,逐步以研發創新為先期目標,經由產業界與學術研發領域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將創意及研發成果轉成商業化,才能走出代工的微利悲情以及擺脫後進者的快速追趕腳程;再者,也才有利基與資力作為追求另一產業策略選擇-品牌-的基礎。至於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所要扮演角色與自由市場經濟間的拿捏與抉擇,本文對過去與未來的作為,分別提出檢討與期待,同時提出政府持續有效介入的必要性作了一些說明。
另從史實長河回溯科學園區在過去台灣產業發展的鮮明歷程、特色、未來的機會與威脅、與國內其他產業園區間的競合關係等,描述其在知識型產業競爭力策略下的定位與展望,並提出科學園區的轉型方向應以構建科學園區群聚為核心,整合其他相關的產業園區成為一相輔相成的產業園區群聚網絡,才是有效利用蕞爾資源稟賦,重新走出現有產業窘境的可能方式。
在法規的檢視與調整上,依據前述所推導的「科學園區模式轉型策略地圖」,依序對人才培育、基礎設施與服務、創新技術體系、獎勵與租稅、彈性服務機制等構面一一作討論,歸結出:現有科學園區設置管理條例目前對此些面向並無特別迫切之修正必要。同時,當以「用最低的資源耗用達成最高的執行力,以推動科學園區群聚使命」命題檢視科學園區管理單位轉型為行政法人之必要性時,得到較少的支持看法。反倒是為了整合台灣產業群聚網絡的願景,以達成提升產業技術競爭力之目的,有必要就產業群聚網絡的組織法架構作一整體思考的構建。因此,本文在組織法修正建議上提出「產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法草案」、「產業園區管理局分局組織規程草案」,並針對科學園區現有之迫切問題,經討論現有三類主要產業園區適用法規條文之比較後,提出「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的修正建議,及其部分未來調整之方向建議。
none
「」:表文章
『』:表書冊
按姓氏或編印機關筆劃次序排列
一、外文譯書
1. Andrew S. Grove(安迪.葛洛夫),『10 倍速時代 』,(大塊文化出版.台北市)。
2. Bob Johnstone(譚天譯),『74分42秒』,(藍鯨出版.台北市),(2000/9)。
3. Charles Hampden-Turner Alfons Trompenaars(查理斯.韓頓透拿、亞峰斯.特羅潘納,徐聯恩譯),『國家競爭力-創造財富的價值體系』,(智庫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5/11)。
4. Craig Addison(克雷格.艾迪生),『矽屏障-台灣最堅實的國防』,(商周文化.台北市),(2001)。
5. Henri Lepage(李普基),『自由經濟的魅力-明日資本主義』,(天下文化.台北市),(1992/4/15)。
6. Jeff Saperstein(傑夫.賽伯斯坦)、Danie Rouach(丹尼爾.羅雅區博士) ,『創新經濟時代-九大經濟體成功崛起的經驗與模式』,(台灣培生教育.台北市),(2003/11)。
7. Jeffrey Edmund Curry(傑佛瑞.艾德蒙.柯利),『國際經濟環境』,(中國生產力中心.台北市),(2000/8/28)。
8. Lester C. Thurow(梭羅),『知識經濟時代』,(時報文化.台北市),(2000)。
9. Michael E. Porter(波特),『國家競爭優勢』,(天下文化.台北市),(1996)。
10. Richard Rosecrance(李振昌譯),『虛擬國家-新世紀的財富與權利』,(聯經出版社.台北市),(2000)。
11. Robert Gilpin(羅伯特.吉爾平),『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桂冠圖書.台北縣),(2004/1)。
二、書目/期刊
1. 丁錫鏞,『促進台灣產業技術升級之總體政策』,(嵐德出版社.台北市),(2004/7/1)。
2. 人事行政局,『行政法人實例及法規彙編參考手冊』,(人事行政局.台北市),(2004/9)。
3.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台灣工業發展50年』,(經濟部工業局,台北市),(2000)。
4.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2004年科學園區規劃與開發研討會』,(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台北市),(2004/3/25)。
5.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3全球經濟展望』,(中華經濟研究院.台北市),(2003/2)。
6.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3年台灣經濟的課題』,(五南圖書.台北市),(2003/2)。
7. 孔憲法(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中長期發展策略研討』,(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台南縣),(2004/12)。
8. 尤克強,『知識管理與創新』,(天下遠見.台北市),(2001/9)。
9. 王健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有關重要策略性產業獎勵修法方向之檢討及建議」,(經濟前瞻.台北市),(2000/3/5)。
10. 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要國家經貿政策制度與法令之調查研究-世界高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對我國經貿之影響』,(經濟部研發會.台北市),(2000)。
11. 王健全、陳厚銘,「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有關研究發展投資抵減之獎勵效果評析」『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中華經濟研究院.台北市),(1995/6)。
12.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南科學工業園區開發之沿革』,(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台南縣),(2001/5)。
13. 台灣智庫,『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台灣智庫.台北市),(2003/2/22)。
14. 禾磊建築,『科學工業園區探索館展示規劃暨管理企劃案』,(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新竹市)。
15. 伍忠賢,『知識經濟』,(全華科技圖書.台北市),(2004/1)。
16. 朱延智,『產業分析』,(五南圖書出版社.台北市),(2003/10)。
17. 江丙坤,『台灣經濟發展的省思與願景』,(聯經出版社.台北市),(2004/8)。
18. 國家科學委員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市),(2004/12)。
19.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新刷,(自版.三民書局經銷),(2001/8)。
20. 吳忠吉,「區域經濟整合的核心與邊陲」,(中央日報焦點透視.台北市),(2002/05/18)。
21. 吳忠吉,『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前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會.台北市),(1998/7/20)。
22. 吳思華,『策略九說』,(臉譜出版.台北市),(2000)。
23. 吳惠林,『台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中正書局.台北市),(1994/9/15)。
24. 吳惠林,『民主.自由.市場』,(商周文化.台北市),(1997/4)。
25. 吳惠林,『臺灣自由經濟之路』,(華泰.台北市),(2002/5)。
26. 吳惠林,『臺灣經濟講義』,(中華徵信所.台北市),(1998/3)。
27. 吳壽山,『科學工業園區作業基金財務規劃 』,(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台南縣),(2001/10)。
28. 李國鼎先生紀念活動推動小組,『李國鼎先生紀念文集』,(李國鼎科技基金會.台北市),(2002/12)。
29. 杜巧霞,「區域經濟整合深化的衝擊」,(工業總會網站-財經文摘.台北市),(2004/9/9)。
30. 東嘉生,『台灣經濟史概說』,(海峽學術出版社.台北市),(2000/5)。
31. 周志龍(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灣東部設置科學園區可行性研究』,(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新竹市),(1998/6)。
32. 林建元,『科學園區未來平衡發展策略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市),(2004/3/25)。
33. 姚君佩,『產學策略聯盟對南部地區科學園區產業發展之影響評估』,(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新竹市),(1998/6/30)。
34. 洪世章,『新竹科學園區轉型之探討-制度與創新』,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1990)。
35. 洪維強,『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概論』,(鼎茂圖書出版.台北市),(2004/9)。
36. 研考會,「行政院組織改造向前行」,(研考會未出版會議資料.台北市),(2005/3)。
37. 研考會,「完整組織改造配套措施-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草案說帖」,(研考會未出版會議資料.台北市),(2005/3)。
38. 研考會,「彈性精簡的行政組織-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說帖」,(研考會未出版會議資料.台北市),(2005/3)。
39.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科學園區統計年報』,(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新竹市),(1996)。
40. 孫克難,「台灣地區獎勵投資條例及其經濟效益評估」『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專論』,(中華經濟研究院.台北市),(1985)。
41. 孫克難,「新階段產升條例的修重點、特質與問題」,(經濟前瞻.台北市),(2000/3/5)。
42. 財團法人何宜慈科技發展基金會,『何宜慈先生紀念集』,(財團法人何宜慈科技發展基金會.台北市),(2004/10)。
43. 馬凱,『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續編-台灣工業發展論文集』,(聯經出版社.台北市),(1991/4)。
44. 馬凱、林全、吳惠林,『台灣經濟何處去』,(卓越文化.台北市),(1990/8)。
45. 高孔廉、鄧岱賢,「區域經濟整合給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台北市),(2004/1)。
46. 高希均、李誠,『知識經濟之路』,(天下遠見.台北市),(2000/12)。
47. 高洪深、楊宏志,『知識經濟學』,(五南圖書.台北市),(2003/4)。
48.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台北市),(2002/2/25)。
49. 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年國科會公務統計報表』,(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市),(2005/3)。
50. 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園區廠商滿意度調查報告』,(國家科學委員會.台北市),(2004/3/20)。
51. 張殿文,『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天下遠見.台北市),(2005/1)。
52. 許寶強,『資本主義不是什麼』,(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2002)。
53. 許寶強、渠敬東選編,『反市場的資本主義』,(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2000)。
54. 錦繡出版社,『20世紀全紀錄』,(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臺北市),(1990/2)。
55. 錦繡出版社,『台灣全紀錄』,(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臺北市),(2000/11)。
56. 許宗力,「國家機關的法人化-行政組織再造的另一選擇途徑」,(月旦法學.臺北市),第57期,(2000/2)。
57. 郭俊麟,『科學園區與地方發展: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量產前台南地區之區域變遷』,(未出版台大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4)。
58. 陳介玄,『台灣半導體及其相關產業創新及其學習之社會基礎』,(國科會專題研究.台北市),(2003/11/4)。
59. 陳介玄,『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聯經出版社.台北市),(1998)。
60. 陳介玄,『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聯經出版社.台北市),(1994/3)。
61. 陳介玄,『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地方金融、中小企業與台灣世俗社會之轉化』,(聯經出版社.台北市),(1995)。
62. 陳信宏(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要國家發展知識經濟與知識產業之政策研究』,(經濟部研發會委託計劃.台北市),(2001/12/31)。
63. 陳維曾,『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元照出版社.台北市),(2000/7)。
64. 陳曉真,『戰後台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l993)。
65. 覃冠豪,『新經濟大陸的飄移版塊』,(台北瀛舟出版社.台北市),(2002/3)。
66. 黃台心,『科學工業園區作業基金績效考核指標及管理辦法之研究』,(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新竹市),(2005/4)。
67. 黃煌雄、趙榮耀、尹士豪,『產業政策與永續發展總體檢調查報告』,(監察院.臺北市),(2002/2)。
68. 黃玉霖、呂桔誠,「南北雙核心發展方案」,(台灣智庫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台北市),(2003/2/22)。
69. 楊艾俐,『孫運璿傳』,(天下雜誌.台北市),(1989/4/15)。
70. 溫世仁,『台灣經濟的苦難與成長』,(大塊文化.台北市),(1997)。
71. 經濟建設委員會,『經建會專題研究特刊第二號』,(經濟建設委員會.台北市),(2004)。
72. 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93年國家建設計劃』,(經濟建設委員會.台北市),(2003/12)。
73. 經濟部,『經濟部第五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論文集』,(經濟部工業局第五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台北市),(2004/11)。
74. 經濟部工業局,『2003工業區規劃與開發研討會』,(經濟部工業局.台北市),(2003/9/25)。
75. 經濟部工業局,『2004產業園區開發政策與規劃研討會』,(經濟部工業局.台北市),(2004/11/3)。
76. 經濟部工業局,『2004年中華民國工業簡介』,(經濟部工業局.台北市),(2004/7)。
77.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加工出口區35週年區慶特刊』,(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市),(2001/11/20)。
78.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加工出口區 35 週年區慶特刊』,(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市),(2001/11/20)。
79. 劉宗德(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科學園區管理機構改制行政法人之方向規劃』研擬計劃書,(國科會未結案委辦研究案.台北市),(2005/4)。
80. 劉順仁,「建立非營業特種基金績效衡量指標之研究」研討會資料,(行政院主計處.臺北市),(2004/12/8)。
81. 蔡秀卿,「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制度」,(月旦法學.台北市),第84期,(2002/5)。
82. 謝明明,「東亞經濟整合的威脅與挑戰」,(工業總會網站-財經文摘.台北市),(2005/1/7)。
83. 鍾懿萍,『台灣科技產業園區開發營運機制與績效研究』,(中部科學工業園區開發籌備處.台中縣),(2004/12)。
84. 瞿宛文,「反戰與反思」,(台社論壇),(2003/4/18)。
85. 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台北市),(2003)。
86. 瞿宛文、安士敦,『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聯經出版社.台北市),(2003)。
87. 龔明鑫,「提升台灣競爭力之挑戰與對策」,(台灣智庫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台北市),(2003/2/22)。http://61.62.137.114/research1a.php?cat=b&tcod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