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宜娟
Cheng, Yi-Chuan
論文名稱: 清代唐詩選本的中唐詩觀──以杜、沈、李、姚四家選本為研究對象
A Study on the Poetry Views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in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ms in Qing Dynasty: Taking the Four Anthologies of Du, Shen, Li and Yao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指導教授: 陳美朱
Chen, Mei-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中唐詩《中晚唐詩叩彈集》《唐詩別裁集》《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今體詩鈔》
外文關鍵詞: the middle Tang Poetry, Jhong Wan Tang Shi Kou Tan Ji, Tang Shi Bie Cai Ji, Chong Ding Jhong Wan Tang Shi Zhu Ke Tu, Jin Ti Shi Chao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相較於明代唐詩選本往往全本半數以上為盛唐詩,清代選本同樣推崇盛唐之餘,所選盛、中唐詩比例更為靠近,可知清人較前朝更關注中唐詩,值得進一步探討。為能全面觀照清代選本對中唐詩的看法,本論文分別以專選中唐與晚唐詩、四唐皆選、以唐詩為主而兼及其他時代之不同類型的唐詩選本,深入分析各家選本體現的中唐詩觀。全文共分六章節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論文的問題意識與以四家選本為主之考量,並針對「中唐詩」與「唐詩選本」兩類,回顧研究現況,接著界定本論文的研究對象,介紹研究方法,最後概述各章節的安排與預期的學術貢獻。
      第二章至第五章為本論文針對不同類型之唐詩選本的論述。首先,第二章以杜詔、杜庭珠兄弟《中晚唐詩叩彈集》為主,分別從關懷時事與明麗豔情兩個面向,探討杜氏兄弟對中唐詩之選評,並以該選本之刊定,觀照清初關注中、晚唐詩的風氣,以及晚明文人對情真的追求。
      第三章以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為主,比較該選本之初刻與重訂兩種版本,揭示沈德潛始終以詩教觀與盛唐詩本位選評中唐詩,透過重訂本的改動,還可見沈德潛在御選《唐宋詩醇》的影響下,大幅選錄中唐詩,並強調詩旨之忠孝觀。最後以初刻本與重訂本分屬的不同時期,窺見清代中唐詩觀的演變。
      第四章以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為主,著重分析李懷民立為宗主的中唐詩人張籍、賈島,並透過李懷民對張、賈二主的判分,揭示編選者遵循儒家義理與盛唐本位的詩學觀,最後以《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對照乾隆朝其他唐詩選本,凸顯李懷民以張、賈為主的特殊性。
      第五章以姚鼐《今體詩鈔》為主,分析姚鼐所選評的中唐五律與七律,並透過方東樹《昭昧詹言》與《今體詩鈔》之比較,可知姚、方二人均以盛唐詩為論詩準則,仍不吝於褒舉優秀的中唐詩歌。這種客觀性也體現二人融合唐、宋詩的方式,在基於盛唐詩而品評的同時,亦能讚賞盛唐之外的佳作。
      第六章為結論,概述各章節的研究成果,統整各家唐詩選本論中唐詩之共相與殊相,並提出本論文可延伸探討之議題,以作為未來深入研究的方向。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ms in Qing dynasty focused o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besides the prosperous Tang poems compared with the anthologies in the Ming Dynasty. To comprehensively observe the views of the Qing Dynasty anthologies on the middle Tang poetry, 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four different types. First, Du Zhao [杜詔] and Du Ting-Zhu [杜庭珠] 's “Jhong Wan Tang Shi Kou Tan Ji” [中晚唐詩叩彈集] reflected the true pursuit of love by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econd, Shen De-Qian [沈德潛] 's “Tang Shi Bie Cai Ji” [唐詩別裁集] were published in two version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ang Song Shi Chun” [唐宋詩醇] , h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middle Tang Poems in the revised edition. Third, Li Huai-Min [李懷民] 's “Chong Ding Jhong Wan Tang Shi Zhu Ke Tu”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established the middle Tang poets Zhang Ji [張籍] and Jia Dao [賈島] as leaders, and distinguished their status. Finally, Yao Nai [姚鼐] 's “Jin Ti Shi Chao” [今體詩鈔] adhered to the standard of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but he also praised the excellent poems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hrough the four anthologies, we can observe the atten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to the middle Tang poem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文選題與以四家選本為討論之考量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重點評述 7   一、中唐詩相關研究 7   二、唐詩選本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2   一、研究對象 12   二、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預期貢獻 16 第二章 杜詔、杜庭珠《中晚唐詩叩彈集》選評中唐詩 19  前言 19  第一節 中唐詩之關懷時事 23   一、白居易樂府詩規切時事 23   二、張籍與王建詩之寫實 26   三、李賀詩之慷慨悲鳴 29  第二節 中唐詩之明麗豔情 31   一、李賀詩之新豔 31   二、張祜、姚合詩之明亮色調 33  第三節 《叩彈集》對二馮情真觀之詮釋 37  結語 42 第三章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初刻本與重訂本選評中唐詩 45  前言 45  第一節 《唐詩別裁集》初刻本與重訂本一致的中唐詩觀 48   一、以詩教為最高評選宗旨 48   二、以盛唐詩為中唐詩藝術性的衡量指標 54  第二節 《唐詩別裁集》重訂後對中唐詩觀的改動 58   一、從負評轉為佳評者 59   二、從評點藝術技巧轉向強調政教意涵 65  第三節 《唐詩別裁集》初刻本與重訂本揭示的清代中唐詩觀變化 68   一、《唐詩別裁集》初刻本接續明代詩學之「尊初盛而抑中晚」 68   二、《唐詩別裁集》重訂本與盛清以後的中唐詩觀 71  結語 74 第四章 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選評中唐詩 77  前言 77  第一節 《重訂主客圖》以張籍為清真雅正主 79   一、李懷民賦予張籍詩的評價 79   二、強調張籍的內在修養 82   三、張籍詩堪比於盛唐詩 84  第二節 《重訂主客圖》以賈島為清真僻苦主 86   一、稱許賈島之操守與心境 86   二、批評賈島詩過於苦吟 88   三、李懷民對張籍、賈島詩之異同分析 91  第三節 《重訂主客圖》之選評異於乾隆時期的唐詩選本 94   一、乾隆朝唐詩選本對中唐詩的關注傾向 95   二、《重訂主客圖》另類的選詩偏好 99  結語 105 第五章 姚鼐《今體詩鈔》選評中唐詩     ──兼論方東樹《昭昧詹言》評姚選中唐七律 109  前言 109  第一節 姚鼐《今體詩鈔》選評中唐五律 114   一、王維、孟浩然五律為盛唐之最 114   二、大曆詩人刻意於五律 116   三、貞元以後更等而下之 118   四、論中唐詩不以時代為限 119  第二節 姚鼐《今體詩鈔》選評中唐七律 122   一、以劉長卿為中唐大曆之最 124   二、白居易七律瑕不掩瑜 127   三、中唐詩之佳處與缺失並存 129  第三節 方東樹與《今體詩鈔》論中唐七律之比較 131   一、劉長卿七律之宗派歸屬 132   二、以「興在象外」論中唐七律 138  第四節 姚、方之中唐七律觀與當時的唐、宋詩融合 143  結語 148 第六章 結論 151  第一節 四家唐詩選本各自對中唐詩之獨特選評 151   一、《中晚唐詩叩彈集》的選評特點 151   二、《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的選評特點 152   三、《唐詩別裁集》的選評特點 153   四、《今體詩鈔》的選評特點 153  第二節 四家唐詩選本與清代中唐詩觀的演變 154   一、清初康熙年間 154   二、盛清乾隆年間 157   三、嘉慶以後 158  第三節 四家唐詩選本的中唐詩觀 159   一、中唐詩之詩教觀 159   二、基於盛唐本位而論及中唐詩 162   三、中唐詩具備引導晚唐詩之作用 165  第四節 清代唐詩選本的中唐詩觀之延伸議題 168   一、明、清兩代學詩風氣之差異 168   二、中唐詩人在選本與詩集的形象落差 170   三、清代唐詩選本的中唐詩人代表 172   四、清代選本與今人對中唐詩的看法比較 174 參考文獻 177

    一、傳統文獻
    唐.王定保:《唐摭言》,收入《筆記小說大觀》20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唐.元稹:《新刊元微之文集》,收入《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唐.李賀撰,清.王琦彙解:《協律鈎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3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李賀著,吳企明箋注:《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柳宗元著,明.孫同峯評點:《唐柳柳州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收入《唐人選唐詩》,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張為:《主客圖》,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唐.陸龜蒙:《松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蜀.韋縠編,清.馮舒、馮班評點:《才調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8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宋.朱熹:《論語集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收入清.何煥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黃徹:《蛩溪詩話》,收入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趙令畤:《侯鯖錄》,收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入《四部叢刊》集部第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8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脩:《六一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蔡絛:《西清詩話》,收入《中國詩話珍本叢書》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方回輯,清.紀昀刊誤:《瀛奎律髓刊誤》,收入《叢書集成續編》集部第14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元.郝經:《陵川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收入周维德集校:《全明詩話》第3冊,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攀龍:《古今詩刪》,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5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周珽:《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文馨出版社,1973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徐增:《說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高棅編選,日.東褧箋注:《唐詩正聲箋注》,日天保12年(1841)刊本,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
    明.高棅:《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明.陸時雍:《古詩鏡》,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陸時雍:《唐詩鏡》,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慎:《升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0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明刻本,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
    清.毛先舒:《詩辯坻》,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方東樹評,汪中編:《方東樹評今體詩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臺北:文政出版社,年分不詳。
    清.王闓運:《唐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王夫之評選,王學太校點:《唐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清.牟愿相:《小澥草堂雜論詩》,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註》,清尚絅堂藏版,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
    清.李因培選評,凌應曾編注:《唐詩觀瀾集》,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江蘇學署本衙藏版,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
    清.李懷民輯評,張耕點校:《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清.吳喬:《答萬季野詩問》,收入清.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杜紹、杜庭珠:《中晚唐詩叩彈續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杜詔、杜庭珠:《中晚唐詩叩彈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6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沈葆楨、吳坤修修,清.何紹基、楊沂孫纂:《(光緒)重修安徽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6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初刻本,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碧梧書屋藏版,中國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入清.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重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姚鼐:《今體詩鈔》,收入《四部備要》集部第584冊,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清.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唐汝詢:《唐詩解》,清順治己亥年(1659)萬笈堂藏板,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
    清.孫洙著,陳婉俊補註:《唐詩三百首》,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初編》,臺北:民文書局,1985年。
    清.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清.喬億:《劍溪說詩》,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喬億選編,雷恩海箋注:《大曆詩略箋釋輯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年。
    清.賀貽孫:《詩筏》,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馮班:《鈍吟雜錄》,收入《明清筆記史料叢刊》第147冊,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
    清.黃生:《唐詩矩》,收入清.黃生著,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生:《唐詩摘抄》,收入清.黃生著,諸偉奇主編:《黃生全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清乾隆乙酉年(1765)松筠書屋藏板,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
    清.黃宗羲:《明文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94-3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楊逢春:《唐詩繹》,清乾隆甲午年(1774)無錫楊氏紉香書屋,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數位典藏。
    清.葉燮:《已畦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4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清.趙翼:《甌北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9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薛雪:《一瓢詩話》,收入清.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蘅塘退士手編,鴛湖散人撰輯:《唐詩三百首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清.顧宗泰:《月滿樓詩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二、近人論著
    吳湘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書版社,1996年。
    吳振華:《韓愈詩歌藝術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杜曉勤:《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李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肖瑞峰:《劉禹錫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徐玉美:《姚合及其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徐國能:《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李建崑校注:《張籍詩集校注》,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巍:《杜甫及中晚唐詩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明倫書局,1969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8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增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陳伯海、李定廣編著:《唐詩總集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美朱:《明清唐詩選本之杜詩選評比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傅璇琮、蔣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清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賀嚴:《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鄔國平:《竟陵派與明代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竹青:《孟郊、賈島詩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劉京臣:《盛唐中唐詩對宋詞影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蔣寅:《大曆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蔣寅:《清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蔡柏盈:《中晚唐綺豔詩中的「豔色」與「抒情」》,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謝明輝:《王建詩歌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日.川合康三:《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美.宇文所安:《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三、學位論文
    于海安:《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別裁」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毛文靜:《「唐賢三昧集」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王啟芳:《晚清桐城詩派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4年。
    田亞:《方東樹詩學的宋詩本位與桐城義法》,貴陽: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田明珍:《沈德潛視野中的唐詩典範──以「唐詩別裁集」選評李白、杜甫、王維為中心的考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史哲文:《論方東樹的唐詩觀》,泉州:華僑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李圍圍:《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沈菲:《「唐風定」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武菲:《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幸玉珊:《「中晚唐詩叩彈集」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胡娛:《杜詔及「中晚唐詩叩彈集」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張君華:《昭亮詩歌的昧見──「昭昧詹言」的詩學邏輯》,南寧: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梁創榮:《方東樹「昭昧詹言」中古詩歌批評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陳曉紅:《方東樹詩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0年。
    陳豔芬:《「唐詩歸」與「唐詩鏡」比較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陳琦:《「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
    黃瓊:《「唐詩快」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黃黽:《「唐詩選」與「唐詩三百首」對比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中國古代文學,2011年。
    黃振新:《方東樹「昭昧詹言」詩學思想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楊淑華:《方東樹「昭昧詹言」及其詩學定位》,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4年。
    趙娜:《清代順康雍時期唐宋詩之爭流變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
    熊嘯:《明清豔詩初論》,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15年。
    鄭佳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韓勝:《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鍾美玲:《論方東樹的六朝詩觀》,泉州:華僑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蘇曉辰:《試論李攀龍的「唐詩刪」》,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四、單篇論文
    王水照:〈永遠的《唐詩三百首》〉,《中國韻文學刊》第19卷第1期(2005年3月),頁1-3。
    王宏林:〈論沈德潛對白居易的評價〉,《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52-55。
    王宏林:〈論《唐詩三百首》的經典觀〉,《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5期(2013年9月),頁112-118。
    王志清:〈「美不自美」:中唐詩美的人化自然特徵〉,《江淮論壇》2004年第6期(2004年12月),頁131-134。
    田豐:〈方東樹韓詩論的理學特色──依據《昭昧詹言》的考察〉,《新世紀圖書館》2017年第2期(2017年2月),頁82-87。
    江波、劉永紅:〈中晚唐詩歌氣象的流變探析〉,《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第2期(2011年2月),頁131-132。
    呂美生:〈方東樹《昭昧詹言》的價值取向〉,《學術月刊》2000年第10期(2000年10月),頁88-93。
    李成晴:〈《唐詩別裁集》一個選集經典的確立〉,《文藝評論》2016年第2期(2016年2月),頁72-78。
    李聰聰:〈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對韋應物的獨特定位〉,《陰山學刊》第32卷第3期(2019年6月),頁19-23。
    幸玉珊:〈《中晚唐詩叩彈集》編選宗旨探析〉,《大觀周刊》第43期(2011年11月),頁14。
    周勛初:〈從「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文學評論》1985年第5期(1985年10月),頁118-123。
    周劍之:〈從三分模式到兩重標準:《昭昧詹言》的詩歌敘事學〉,《勵耘學刊》2020年第1輯(2020年8月),頁193-216。
    施子愉:〈唐代科舉制度與五言詩的關係〉,《東方雜志》第40卷第8號(1944年4月),頁37-40。
    柯萬成:〈韓愈「以詩為教」與張籍「以詩為報」〉,《漢學研究集刊》第11期(2010年12月),頁23-43。
    范昕:〈中唐詩風流變對盛唐風貌的突破與超越〉,《學理論》第26期(2010年9月),頁183-184。
    范建明:〈關於《唐詩別裁集》的修訂及其理由──「重訂本」與「初刻本」的比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5期(2012年12月),頁57-74。
    徐希平:〈方東樹《昭昧詹言》論杜甫述略〉,《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4期(2005年12月),頁52-58。
    徐禮節:〈清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的流傳與版本考略〉,《大理大學學報》第1卷第11期(2016年11月),頁59-63。
    張弘韜:〈以文論韓詩──方東樹研究韓愈詩歌新貢獻〉,《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2015年12月),頁62-68。
    張忠綱:〈杜甫與元白詩派〉,《杜甫研究學刊》2016年第3期(2016年9月),頁1-10。
    郭洪麗:〈《今體詩鈔》編選特點及姚鼐的詩歌理論〉,《語文學刊》2011年第11期(2011年11月),頁12-13。
    郭艷麗:〈從《唐詩別裁集》看沈德潛對錢起詩歌的認可與推崇〉,《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3年6月),頁11-13。
    郭青林:〈方東樹《昭昧詹言》存在的問題及根源〉,《中國詩學研究》第17輯(2019年12月),頁83-95。
    陳家煌:〈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分」〉,《文與哲》第17卷(2010年12月),頁137-168。
    陳美朱:〈尊杜與貶杜──論陸時雍與王夫之的杜詩選評〉,《成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頁81-106。
    陳美朱:〈《唐宋詩醇》與《唐詩別裁集》之「李杜並稱」比較〉,《成大中文學報》第45期(2014年6月),頁251-286。
    陳美朱:〈《唐詩別裁集》與《唐詩三百首》中的杜牧、李商隱形象──兼論兩部選本的選詩旨趣〉,《東海中文學報》第37期刊(2019年6月),頁49-82。
    賀嚴、孔敏:〈《唐詩別裁集》立足儒家文學觀的持守和突破〉,《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2009年5月),頁137-143。
    賀嚴:〈論清代唐詩選本之集大成特徵〉,《社科縱橫》第25卷(2010年11月),頁77-81。
    賀嚴:〈清初唐宋詩選本與唐宋詩之爭──對順治至康熙十年前後唐宋詩選情況的考察〉,《芒種》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頁105-107。
    黃振新:〈「氣」:方東樹詩歌批評最重要的審美範疇〉,《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5期(2013年9月),頁78-85。
    溫成榮:〈中唐詩風的轉變及其對宋詩的影響〉,《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11年6月),頁107-129。
    葉宸璐:〈中唐唱和詩新變探討──以詩歌主體、聲韻、角度為探討對象〉,《有鳳初鳴年刊》第15卷(2019年6月),頁143-164。
    楊明:〈如列子禦風而未嘗無法度──方東樹《昭昧詹言》評李白詩〉,《名作欣賞》2019年第12期(2019年12月),頁23-31。
    廖宏昌:〈二馮詩學的折中思維與審美理想典範〉,《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頁38-43。
    廖美玉:〈後世變的詩人述作空間──同榜異軌的沈德潛與袁枚〉,《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53卷(2012年7月),頁33-64。
    熊璐璐:〈試論《唐詩別裁集》與《唐詩三百首》的異同〉,《文教資料》2018年第28期(2018年10月),頁1-3。
    劉文忠:〈試論方東樹《昭昧詹言》的詩歌鑒賞〉,《江淮論壇》1983年第5期(1983年10月),頁38-45。
    潘殊閑:〈方東樹的「魂魄」論詩與中國詩學的「象喻」傳統〉,《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179-182。
    鄧新躍:〈《唐詩品彙》與四唐分期說的確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6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26-131。
    蔣寅:〈虞山二馮詩學的宗尚、特徵與歷史定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2008年8月),頁52-59。
    蔣寅:〈虞山二馮詩歌評點略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81-87。
    蔣寅:〈科舉試詩對清代詩學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2014年10月),頁143-163。
    韓勝:〈從《今體詩鈔》看姚鼐的詩歌批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08年5月),頁84-87。
    韓勝:〈從《唐詩別裁集》的重訂看沈德潛詩學的發展〉,《山東文學》2008年第8期(2008年8月),頁106-108。
    謝海林:〈姚鼐《今體詩鈔》的編撰緣起及其經典化考察〉,《文學評論叢刊》第13卷第2期(2011年6月),頁49-56。
    龔敏:〈《昭昧詹言》:在批評中建立的桐城詩學〉,《文學評論叢刊》第14卷第1期(2012年3月),頁148-15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