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塋溱
Chen, Ying-Jhen
論文名稱: 臺灣南部地區國小教師專業素養與食農教育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Sou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湯 堯
Tang, Y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教師專業素養食農教育
外文關鍵詞: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教師專業素養與食農教育之關係,瞭解臺灣國小教師的專業素養與食農教育現況。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對於專業素養和食農教育的差異情形,再探討國小教師專業素養與食農教育之相關與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灣南部地區有實施食農教育國小的教師,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教師專業素養與食農教育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用立意抽樣。本研究樣本共回收 259 份問卷,所得資料以 SPSS17.0 進行統計分析,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結論如下:
    一、臺灣南部地區國小教師具有中高程度之專業素養和食農教育。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其在專業素養與食農教育皆有部分差異。在教師專業素養面,級任與科任教師比起兼任組長身分之教師,有較高的「專業實踐」、「專業態度」與「整體專業素養」。在食農教育面,女性教師在食材上,其具備的能力高於男性教師;兼任主任教師在食法上,顯著大於兼任組長教師;不同學校縣市之教師,其食農教育有顯著差異;學校 6 班以下與 25 班以上在食教上,顯著大於學校 7~24 班。
    三、教師專業素養與食農教育呈正相關,以專業知能對食農教育之相關性最高。
    四、教師專業素養對食農教育具有部分影響力,以「專業知能」、「專業態度」與「整體專業素養」達顯著水準。
    最後根據結論,本研究提供相關建議,以供現場教師、學校、教育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Southern Taiwan that teaches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tool is "Research Questionnaire 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 which is designed by researcher. This study uses purposive sampling
    to collect 259 questionnaires, which are then analyzed statistically using SPSS 17.0.This study shows that:
    (1)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southern Taiwan have an upper-intermediate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2)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ces in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3)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4)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have some influence on food and agriculture education.

    摘要.......................................................................................................................................................i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iv 目錄...................................................................................................................................................... v 表目錄................................................................................................................................................vii 圖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專業素養內涵分析.............................................................................................. 7 第二節 國際食農教育發展現況與啟示................................................................................ 13 第三節 食農教育之意涵及分析架構.................................................................................... 22 第四節 教師專業素養和食農教育之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8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2 第七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國小教師專業素養之分析........................................................................................ 78 第二節 國小教師食農教育之分析........................................................................................ 88 第三節 國小教師專業素養對其食農教育之影響力分析....................................................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12 參考文獻 ........................................................................................................................................ 115 附錄................................................................................................................................................. 125

    中文部分
    大享食育協會(2021)。韓國學校給食法(新版)。【韓國】學校給食法(新版)
    大享食育協會─讓學校營養午餐變得更好 (foodiedu.org)
    王玉珍、吳清麟、李宜玫(2014)。成人工作家庭優勢量表之發展研究。中華 輔導
    與諮商學報,41,57-91。
    王育靜(2020)。執行教師公開授課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教師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王全興(2009)。CIPP 評鑑模式的概念與發展。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5,1 –
    27。
    王勝平(2016)。食農教育系列報導食育小學堂:踏出食農教育的第一步。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5866
    方珍玲、陳美芬、藍麗琪、古昌平(2017)。日本與南韓食農教育之比較。農業
    推廣文彙,61,87-97。
    林如萍(2017)。食農教育之推展策略(一):學校教育實施之概念架構分析,
    106 年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產學合作計畫研究報告。
    林保良(2015)。食育在官田國民小學的實踐旅程。台灣教育,694,7-12。
    林國慶(2011)。美國推動在地農業之相關政策分析。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佩璇、李俊湖(2018)。從教師專業能力到教師專業素養。台灣教育,711,103-
    111。
    林新發(2018)。教師專業素養的意涵與實踐策略。台灣教育,711,29 – 47。
    林新發、張凌凌(2018)。教師專業素養指引之研訂。台灣教育,711,67-77。
    林卉文(2014)。食農教育教學運用在國小之成效 -以臺北市木柵國小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江俊儀(2021)。綠色方舟:國中校園推動食農教育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0(1),198-20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學校午餐上桌之前:四章一 Q 解密
    食安關卡。關鍵評論。學校午餐上桌之前:四章一 Q 解密食安關卡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2021)。食農教育推廣結果。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 (coa.gov.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106 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食農教育推廣計畫
    (coa.gov.tw)
    李璸琶(2017)。借鏡南韓活動紀實:南韓學校午餐現況與未來方向。借鏡韓國
    —韓國學校午餐現況與未來方向/李璸琶 | 大享食育協會─讓學校營養午
    餐變得更好 (foodiedu.org)
    李隆盛、賴春金、潘瑛如、梁雨樺、王玫婷(2017)。大學生全球素養指標之建
    構。教育實踐與研究,30(1),1-33。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1-32。
    吳清山(2017)。教師素養導向教師教育:理念、挑戰與實踐。學校行政雙月刊,
    112,14-27。
    吳菁菁、蕭堯瑄、蘇炳鐸(2018)。臺東食農教育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大王國
    小中年級學童為例。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28,69-84。
    吳清基、黃乃熒(2006)。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
    究成果報告。教育部。
    吳珮君(2019)。臺中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專業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邱鳳裕(2011)。國小教師專業素養組織承諾組織學習和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分析統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
    凃金堂(2020)。SPSS與量化研究。五南。
    胡忠一(2016)。日本校園的食農教育。農業推廣文彙,61,1-28。
    胡美真(2017)。繪本融入食農教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食農態度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
    食農教育法(2022)。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https://reurl.cc/2D5M89
    柳婉郁、莊晴、林信維(2017)。美國實施食農教育政策與制度之分析。臺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洪雅倫(2016)。國中綜合活動領域教師專業知能、幽默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施惠珍(2021)。國民小學校長智慧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2017b)。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目
    標(SDGs)簡介。106 年新增(農委會) (coa.gov.tw)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2017a)。日韓食農教育推行現
    況。106 年新增(農委會) (coa.gov.tw)
    孫智麗、李佳玲(2021)。2020 臺灣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認知與態度調查分析。農
    業生技產業季刊,64,40-48。
    徐楷評(2021)。拼圖法教學融入食農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許建仁(2018)。臺中市國民小學食農教育推動現況、行政支持與教師推動食農教
    育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11)。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六
    版)。五南。
    陳殷哲、胡美雲(2019)。生活課程教師專業素養指標之研究-以教學能力成熟度
    模型與模糊層級分析法為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1),1-24。
    陳鍾仁(2020)。當前食農教育發展困境分析。學校行政,125,210-223。
    陳紘(2018)。中小學教師專業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陳韻如(2016)。國小食農教育內涵、目標與能力指標芻議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怡靜(2014)。國小教師飲食教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
    國際慢食臺灣分會(2015)。慢食臺灣。國際慢食 • 台灣分會 (Slow Food
    Taipei-Taiwan) 在推廣保護生物的多元性,傳統飲食,食物的來源和食物
    原味,促進美食的教育,連結生產者與在生產者及教育消費者交流和互
    動。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
    教育部(2013)。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計畫報告書。
    教育部(2022)。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校園食材登錄平臺 Campus Food
    Ingredients Registration Platform (k12ea.gov.tw)
    教育部(2019)。終身學習的教師圖像。120200327092050.pdf (nutn.edu.tw)
    教育部(2018)。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
    程基準。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2069#lawmenu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教育部。
    張文權、范熾文(2022)。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素養關係模式驗證及教師
    專業素養IPA差異分析。課程與教學,25(4),頁 159-190。
    張惠真、曾康綺(2019)。食農教育態度對種子教師培訓需求之影響-以中部地區
    為例。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143,19-34。
    張瑋琦、顏建賢(2011)。鄉村綠色飲食指標建構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5(2),
    51-70。
    張凌凌(2022)。國民小學校長正念領導、教師專業素養與學生學習成效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張珈瑜(2022)。食農教育融入領域內容之教學模組研究─以萵苣課程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所。
    張艮欽(2012)。雲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低碳飲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
    康以琳、張瑋琪(2016)。人與食物的距離—鄉村小學食農教育課程發展之行 動研
    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1),1-34。
    曹錦鳳、董時叡、蔡嫦娟(2017)。食農教育對都市型學生農業素養與飲食習慣之
    影響。農業推廣文彙,62,1-14
    郭宗瑾、金凱儀(2020)。探索食農教育體驗課程對國中生的學習性與社會性自我
    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6(2),頁 157-181。
    許文媛(2009)。日本食育基本法全文雙語。https://reurl.cc/Lp9jmx
    黃彥文(2016)。超越標準:邁向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改革下之教師專
    業成長。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1,17-39。
    黃昭誌(2006)。社區大學成人教師專業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
    黃俊嘉(2017)。國小教師慢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
    黃嘉琳(2013)。綠食育—注重環保的飲食教育。
    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2767
    閔詩紜(2019)。小學教師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專業成長需求研究。學校行政,
    121,185-203。
    董時叡、蔡嫦娟(2012)。農村綠色生活推廣方案規劃研究:食農教育課程規劃
    設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01 年度科技計畫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農業
    委員會。
    董時叡、蔡嫦娟(2016)。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伙來。台灣農業推廣
    學會。
    廖于瑩(2021)。南投縣國中生對於食農教育相關知識、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廖翊恬(2013)。國小補校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支持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廖修輝(2010)。國民小學教學輔導教師專業素養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臺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2021)。No Waste,No Hunger 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
    餓。https://www.foodbank-taiwan.org.tw/new-page-4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16(3),頁
    59-78。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臺北:高等教
    育。
    蔡鵑如(2012)。兒童圍棋教師專業素養指標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
    大學體育研究所。
    蔡政忠(2017)。原住民重點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素養、補救教學理念 與補救教學成
    效之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劉桂雯(2021)。公辦公營實驗小學教師協同教學之個案研究:教師專業素養之展
    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潘文涵(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 2017-2020 年。衛生福利
    部國民健康署。
    潘淑琦(2019)。國民小學與在地四健會結合的食農教育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
    學校行政,119,頁 69-99。
    賴守誠(2008)。食物的文化經濟與農鄉發展:義大利慢食運動及臺灣客家飲食
    運動的個案比較。農業推廣學報,24,45-72。
    謝宛真(2023)。幼兒教師食農教育訓練需求評估—以中部地區幼兒園為例〔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
    顏建賢、曾宇良、張瑋琦、陳美芬、謝亞庭(2015)。我國食農教育推動策略之研
    究。農業推廣文彙,60,69-86。
    顏建賢、曾千惠(2014)。食育內涵指標建構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9,27-
    50。
    譚偉恩、郭家瑾(2018)。從「權責分配」的「失衡」論臺灣食安治理:以《食品安
    全衛生管理法》為例。問題與研究,57(1),63- 104。
    蘇奕娟、林三維(2018)。中小學教師專業素養調查問卷工具之編製。台灣教育,7
    (4),57-66。
    蘇奕娟、林新發(2020)。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素養 與學生學習成效
    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8,31-68。
    蘇文偉(2020)。國小教師專業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
    學教育學研究所。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 理論與實務。五南。
    外文部分
    Alice Waters & Daniel Duane& David Liittschwager (2008).Edible Schoolyard –A
    Universal Idea.Chronicle Books Llc.
    Alice Waters(2022).The 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
    https://edibleschoolyard.org/
    Díaz Larenas, C. H., Rodríguez Moran, A. V., & Poblete Rivera, K. J. (2011).
    Comparing teach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types of EFL instructors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Profile Issues in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13(1), 111-127.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Hordern, J. (2015).Teaching, teacher formation, and specialised professional
    practice.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8(4),431-444.
    Haven, J. (2021).Make Every Bite Count with the Dietary Guidelines, 2020-202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Kordestani, F.,Aghdam, N. S. G. &Daneshfar, A. (2014).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and Comparing it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3(4),180-184.
    Kanokorn, S.,Pongtorn, P.,&Sujanya, S. (2014).Soft skills development to enhance
    teachers’ competencies in primary school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12,842-846.
    Kim, S. O., & Park, S. A. (2020). Garden-based integrated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for vegetab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4), 1257.
    Mantra, I. B. N. (2017).Promoti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ompetence through dynamic
    interactive workshop and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Culture,3(1),1-6.
    Metos, J. M., Sarnoff, K., & Jordan, K. C. (2019). Teachers' perceived and desired roles in
    nutrition educatio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89(1), 68-76.
    Makovec, D. (2018). The teacher’s rol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Research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 6(2),
    33.
    Pellegrino, J. W.; Hilton, M. L. (2012). 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 Developing
    transfer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https://slowfood.com.tw/?msclkid=80862ce8c59011ec9db3d960d8a44937
    Resnawati, A.,Kristiawan, M. ,&Sari, A. P. (2020).Swot analysi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IJPSAT),20(1),17-25.
    Slow Food (2015). Slow Food International.
    Toom, A.,Pyhältö, K.,Pietarinen, J &Soini, T. (2021).Professional agency for learning
    as a key for developing teachers’ competencies?Education Sciences,11(7), 324.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13).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sound investment to accelerate
    African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08).
    The global literacy challenge: A profile of youth and adult literacy at the mid-
    poi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literacy decade 2003-2012. Paris, France: Author.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14).
    Roadmap for implementing the global action programm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ESCO (2015). Teacher policy development guide:For teachers education 2030.
    Paris:UNESC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y diet (2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94/e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y diet(201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94/en/
    Zhongming, Z.,Linong, L.,Xiaona, Y.,Wangqiang, Z.&Wei, L. (2021). Food Waste
    Index Report 2021.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식생활교육지원법(2009)。飲食教育支援法 (law.go.kr)
    徐美朗(2013)。韓国における食農教育に関する研究―学校給食と 酪農教育
    フ ァ ームの日韓比較を中心と し てー。 http://repository.nihon-
    u.ac.jp/xmlui/bitstream/handle/11263/210/So-Miran3.pdf?sequenc

    下載圖示 校內:2024-12-31公開
    校外:2024-12-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