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翊弘 Lin, Yi-Hung |
|---|---|
| 論文名稱: |
郭嵩燾仕官生涯之研究-以粵撫任內為中心 The Study of Guo Songtao’s Official Career - Center on the Term of Guangdong Xinfu |
| 指導教授: |
顧盼
Ku, P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2 |
| 中文關鍵詞: | 郭嵩燾 、左宗棠 、仕官生涯 、粵撫 、軍事措施 |
| 外文關鍵詞: | Guo Songtao, Zuo Zongtang, Official career, Guangdong Xinfu, Military polic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3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之目的,在於以郭嵩燾之粵撫生涯為例,分析其仕官生涯不順遂之緣由,再以其粵撫任內之軍事措施作為切入點,從而分析郭左衝突爆發之原因、其個人能力之優缺與在任期間之貢獻,進而評價此人物。
縱觀郭嵩燾之仕官生涯,其仕進多仰賴友朋之力,而頻繁的官場人際糾紛卻又使他屢次受挫,換言之,他的崛起與淡出官場皆與人際關係有著聯繫。此外,郭嵩燾曾在多個省區參與過厘金事務,從而累積豐富的經驗。以粵撫任內論之,郭嵩燾之主要目標在於處理軍務,面對太平軍所造成之軍事威脅,而應對方案又可分為「內部軍事措施」與「外部軍事措施」兩類。前者為透過提升省內部隊――粵軍之戰鬥力以面對威脅,後者為透過軍事調度,以其他省份的軍隊來面對威脅。郭嵩燾在執行「內部軍事措施」的過程中,因受限於督撫同城之制而無從發揮,與總督間的人際糾紛亦對此造成了負面影響。
粵省軍需局為該省在太平天國時期,支付前線軍需之機構,透過分析該機構之奏報,可具體瞭解郭嵩燾任內對省內軍事之貢獻,及其財政能力之發揮。然而由於粵省內部積欠軍餉之額度過鉅,粵軍內部的許多弊端亦未能妥善處理,故郭嵩燾之貢獻僅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助益,無法從根本解決粵軍既有之弊端。郭左衝突肇因於郭嵩燾就軍事調度――即「外部軍事措施」與左宗棠產生的分歧,此前「內部軍事措施」之失敗則在其中扮演催化劑之角色,激化了雙方衝突,換句話說,任內軍事措施之處理失當即為郭左衝突爆發之主因。而在衝突之間,亦可觀察到郭嵩燾的行事風格上的缺失與軍事經驗之缺乏。
郭嵩燾其人就性格上有著「自負」、「固執」、「急躁」等缺點,行事風格往往過於重視自己的意見,缺乏官場上所需的圓滑與柔軟,從而引起多次官場糾紛,對於實際政務的執行造成阻礙,並屢次使自己陷入爭議而去職。本文透過深入分析郭嵩燾之粵撫生涯,得出其仕官生涯屢屢受挫之緣由,實與性格,及由性格引導之行事風格密切相關,任內因此所引致的人際糾紛――「督撫衝突」與「郭左衝突」,皆對實際政務之處理造成了負面影響。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repeatedly official dismissals during Guo Songtao’s (1818-1891)official career,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especially focused on the term of Guangdong Xinfu(粵撫). And though this term to realize the reason of conflict between Guo Songtao and Zuo Zongtang(1812-1885), analyses Guo Songtao’s contribution to Guangdong during Taiping Civil War(太平天囯運動), evaluate hi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unknown side of Guo Songtao by using his diary, letters, and memorials(奏摺) as primary sources.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uthor also used the memorials from Guangdong Munitions Agency(粵省軍需局), and Zuo Zongtang’s letters and memorials.
After studying this thesis, people could realize the following things. First, the relevance between Guo Songtao’s repeatedly official dismissals and his character flaws is strong. Secondly, the reason of conflict between Guo Songtao and Zuo Zongta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Guo’s military policies during the term. Thirdly, Guo Songtao’s financial ability is great, but serious lack of military experience.
一、史料(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一)檔案、奏摺、官方史料
1.《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錄副奏摺》,收入梁小進編,(清)郭嵩燾著,《郭嵩燾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
3.(清)毛鴻賓,《毛尚書奏稿》,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第17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7年。
4.(清)王彥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5.李潤英等編,(清)左宗棠著,《左宗棠全集•奏稿》,長沙:岳麓書社;新華經銷,1986-1996年。
6.唐浩明編,(清)曾國藩著,《曾國藩全集•奏稿》,長沙:岳麓書社;新華經銷,1985-1994年。
7.梁小進編,(清)郭嵩燾著,《郭嵩燾全集•奏稿》,長沙:岳麓書社,2012年。
8.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91年。
9.(清)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發行,1998年。
10.(清)劉錫鴻,《劉光祿遺稿》,收入《近代史料叢刊三編》,第四十五輯,446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
11.(清)劉坤一,《劉坤一奏疏》,長沙:岳麓書社,2013年。
12.(清)郭嵩燾,《郭侍郎奏疏》,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6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3.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等編,《廣東洪兵起義史料》,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6年。
14.(清)廣東清理財政局編,《廣東財政說明書》,收入《續編清代稿鈔本》,第八十九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清)潘祖蔭,《潘文勤公奏疏》,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六輯,第354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6.(清)寶鋆等纂,《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年。
17.顧廷龍、戴逸編,(清)李鴻章著,《李鴻章全集》,合肥:安徽教育,2008年。
(二)文集、年譜、地方志
1.(清)王闓運,《湘軍志》,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第44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2.(清)王闓運,《湘綺樓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3年。
3.王大魯修、賴際熙等纂,《民國赤溪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廣東府縣志輯》,第35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新華發行,2003年。
4.(清)方濬頤,《二知軒文存》,收入《明清未刊稿彙編初輯》,臺北:聯經出版,1976年。
5.(清)朱孔彰,《中興將帥別傳》,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二輯,第112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6.(清)朱用孚,《摩盾余談》,收入太平天囯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囯史料叢編簡輯》,第1冊,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7年。
7.(清)吳汝綸編、(清)李鴻章著,《李文忠公朋僚函稿》,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輯,第32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8.(清)馮桂芬,《顯志堂稿》,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七十九輯,第783―784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9.(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0.(清)張藩編,《清岑襄勤公毓英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11.(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書札》,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2.(清)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3.(清)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臺北:學生書局,1964年。
14.(清)劉蓉,《養晦堂詩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九輯,第382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5.(清)黎庶昌編,《清曾文正公(國藩)年譜》,收入《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一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8年。
16.(清)郭嵩燾,《玉池老人自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清)郭嵩燾,《使西紀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8.(清)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收入朱漢民、丁平一編,《湘軍》,第3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19.(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0.(清)郭振墉,《湘軍志評議》,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三輯,第1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21.(清)陳昌,《霆軍紀略》,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三輯,第123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2.(清)潘祖年,《清潘伯寅先生祖蔭年譜》,收入《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八輯,第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23.(清)羅正鈞編,《左文襄公(宗棠)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二、專書(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1.王興國,《郭嵩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1998年。
2.王興國,《郭嵩燾研究著作述要》,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3.王爾敏,《淮軍志》,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1年。
4.王盾,《湘軍史》,長沙:岳麓書社,2014年。
5.史志宏,《清代戶部銀庫收支和庫存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6.(美)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著、黃中憲譯,《湖南人與現代中國》,新北: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5年。
7.(美)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著、黃中憲譯,《太平天國之秋》,新北: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3年。
8.丘秀強、丘尚堯編,《梅州文獻彙編》,臺北:梅州文獻社印行,1976年。
9.左景伊,《左宗棠傳》,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10.朱東安,《曾國藩與晚清政局》,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
11.朱東安,《曾國藩幕府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伍躍,《清代的捐纳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13.任智勇,《晚清海關再研究――以二元體制為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14.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近代中國對外開放》,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3年。
15.何烈,《厘金制度新探》,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2年。
16.李之渤、陸方著,《晚清淮系集團研究――淮軍、淮將和李鴻章》,長春: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新華發行,1993年。
17.李新士,《郭嵩燾洋務觀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18.(美)W. L. 貝爾斯(W. L. Bales)著、王紀卿譯,《左宗棠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
19.周志初,《晚清財政經濟研究》,濟南:齊鲁書社,2002年。
20.沈傳經、劉泱泱著,《左宗棠傳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21.姜穆,《曾國藩的幕僚群》,臺北:黎明出版社,1987年。
22.倪玉平,《清朝嘉道財政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23.孫占元,《左宗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發行,1995年。
24.秦宝琦,《中國地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25.茅家琦編,《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26.傳宗懋,《清代督撫制度》,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63年。
27.張靜,《郭嵩燾思想文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28.崔之清編,《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9.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十輯,399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30.(美)費正清(John Fairbank)、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新華經銷,1985年。
31.曾永玲,《中國清代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嵩燾大傳》,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32.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
33.彭澤益,《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34.楊萬秀編,《廣州通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35.董察時,《曾國藩評傳》,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36.郭廷以,《郭嵩燾先生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37.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38.龍盛運,《湘軍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39.陸寶千,《劉蓉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
40.陸寶千,《郭嵩燾先生年譜補正及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
41.陳鋒,《清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42.陳寬強,《清代捐納制度 : 陳寬強畢業論文之(二)》,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
43.謝世誠,《晚清道光咸豐同治朝吏治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44.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香港:簡氏猛進書屋,1962年。
45.(美)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著、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華南的社會動亂》,臺北:時英出版社,2004年。
46.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47.羅爾綱,《綠營兵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48.羅爾綱,《湘軍新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49.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50.羅玉東《中國釐金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0年。
51.酈純,《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北京:中華出版•新華發行,1982年。
三、期刊論文(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1.(日)小野泰教,〈咸豐後期郭嵩燾的厘金政策與歷史背景――進步與保守之間〉《洛陽師範學院學報》,洛陽:洛陽師範學院,2011年,2011年第1期。
2.王芳、朱琳,〈略論郭嵩燾和左宗棠的關係―兼論兩者外交思想之異同〉,《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28卷第1期,頁69-73。
3.李高霞、冷東、趙春晨,〈郭嵩燾任廣東巡撫期間之思想〉,《雞西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頁35-36。
4.李永春,〈郭嵩燾與湖南厘金總局〉,《株州工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101-105。
5.李永春,〈郭嵩燾與晚清厘金〉,《史學月刊》,2001年第3期,頁66-71。
6.吳果遲,〈嶺表三年事事乖、瘡痍先為一身哀――郭嵩燾第二次丟官原因淺析〉,收入王曉天、胥亞編,《郭嵩燾與近代中國對外開放》,頁94-98。
7.周育民,〈晚清厘金歷年全國總收入的再估計〉,《清史研究》,2011年8月第3期,頁1-24。
8.金坡、崔纓,〈郭嵩燾治理廣東匪患〉,《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7卷第2期,頁82-87。
9.夏巨富,〈郭嵩燾赴粵任職舉措及個性思想之形成探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3卷第3期,頁123-126。
10.徐松榮,〈論郭嵩燾撫粵與罷職〉,收入王曉天、胥亞編,《郭嵩燾與近代中國對外開放》(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頁82-93。
11.范繼忠,〈郭嵩燾與厘金制略議〉,《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72-78。
12.張靜,〈試論郭嵩燾與太平天國起義的不解之緣〉,《安康師專學報》,2001年第13卷第3期,頁34-39。
13.邵華,〈郭嵩燾鹽政思想略論―以兩淮為中心的考察〉《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298-300。
14.賀琤,〈郭嵩燾第二階段官宦生涯與曾氏集團的消長〉,《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30卷第1期,頁130-133。
15.賈熟村,〈左宗棠與郭嵩燾兄弟的恩怨〉,《湘南學院學報》,2013年第34卷06期,頁12-17。
16.魏秀梅,〈郭崑燾――湘軍的幕後人物之一〉,《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03年第31期,頁105-123。
17.顧琪,〈郭嵩燾、左宗棠交惡考述〉,收入王曉天、胥亞編,《郭嵩燾與近代中國對外開放》,頁71-81。
四、學位論文(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1.王俊橋,〈晚年郭嵩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2.尹廣明,〈鮑超與霆軍〉,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3.張靜,〈郭嵩燾與湖湘文化――以其五次歸隱作個案探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五、工具書(按著者筆劃順序排列)
1.(美)恒慕義(Arthur William Hummel, Sr.)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翻譯組翻譯,《清代名人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
3.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年。
校內:2019-07-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