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紜均 Kuo, Yun-chun |
|---|---|
| 論文名稱: |
身心障礙學童教育安置制度研究----歷史變遷與政策過程 A Study on Educational Placement Institution for School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Historical Change and Policy Process |
| 指導教授: |
丁仁方
Ting, Je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 畢業學年度: | 9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5 |
| 中文關鍵詞: | 身心障礙學童 、教育安置制 、歷史制度主義 、特殊教育 |
| 外文關鍵詞: |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educational placement institu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早期的特殊教育多為私人經營,其性質偏向慈善事業,故發展速度緩慢,稍後由於普通教育的發展,遂開始致力推廣特殊教育,以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縱觀我國的特殊教育改革政策,可說正呼應著整個國際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回歸主流、最少限制、統合教育、融合教育。
本研究是採文獻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經由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途徑,將我國身心障礙學童教育安置制度的變遷進行歷史的追溯,透過路徑的幾個特定時序階段,觀察路徑的起點、發展,並評估其影響,據以瞭解其為何及如何轉變成現在的形式,進而希望能透過這些對身心障礙學童教育安置制度歷史演變的了解,來探究種種現象之因果關係。
本研究經分析後發現,教育安置型態在歷史變遷發展中,漸漸演變為從早期單一選擇至現在的多元化選擇,我國身心障礙學童教育安置制度是沿著過去的路徑進一步的自我強化,而形成現今的制度規則。
In the early time, because the major part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Taiwan was managed privately and most of them were philanthropy, the speed of its development was very slow. Shortly after, as a result of the regular education developing, we started to devote to promote the special education, and promoted the equal opportunity in education. Looking over the special educational reform policy in Taiwan, it is echoing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special education : mainstreaming, 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integrative education,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by way of the analytic approach of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rac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educational placement institution for school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 Through the several specific stages of the path, observing the beginn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 and appraising its influe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y and how it transformed the present form. And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historical chang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phenomena.
After analyzing,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hange, the types of the educational placement gradually evolved from the early sole choice to the present multiplex choice and the educational placement institution for school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Taiwan is along with the past path and further self-
strengthening, and it forms the institutional rule nowadays.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丁仁方、戴光廷:〈路徑依賴與修憲困局:國會改革方案入憲的歷史脈絡探索〉,載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編:《臺灣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 2006年8月),頁33-54。
王天苗、邱上真、莊妙芬、鄭麗月、葉瓊華:《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臺北市: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1997年)。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初版二刷,2000年8月)。
王文科:〈緒論:特殊教育的定義、發展與趨勢〉,載於許天威、徐享良與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 :五南,二版,2005年),頁1-38。
毛連塭:〈特殊教育行政〉,(台北:五南,初版七刷,2004年)。
尹蘊華:〈從國際兒童年論我國兒童教育發展的動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兒童教育研究》,(台北市:幼獅,初版,1979年 ) ,頁27-43。
立法院秘書處編:〈法律案專輯第76輯---特殊教育法〉,(台北:立法院秘書處,初版,1984年)。
立法院秘書處編:〈法律專輯第202輯---特殊教育法〉,(台北:立法院秘書處,初版,1997年)。
台北市師範學院研究:《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二十年》,(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初版,1988年)。
李園會:《九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台北:文景,初版,1985年)。
李英明:《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文化,初版,2005年)。
何鳳嬌:《九年國民教育彙編》,(台北:國史館,初版,2000年)。
林寶貴主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初版,1999年)。
林宏熾編著:《多重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初版,2000年)。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初版,2000年)。
林寶山、李水源:《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三版.,2000年)。
林鎮坤:《特殊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初版,2002年)。
吳 定:《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三版,2005年)。
吳武典:《智障與多重障礙者之就學問題》,(七十八年全國殘障福利會議智障與多障福利組手冊,1989年)。
吳武典:《特殊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台北市:心理,三版,1994年)。
吳武典:「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載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台北:心理,初版,2004年),頁193-220。
吳清山:《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台北:心理,初版,1996年)。
孫 煒:《公共政策與教育規劃-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翰蘆,初版,2002年)。
孫 煒:《後實證政策研究的歷史制度途徑》,(台北:中國政治學會,初版,2003 年)。
孫中山:《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見國父全集第二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1973年)。
高雄縣政府教育局編:《特殊教育法規彙編》,(台北:高雄縣政府教育局,1992年)。
教育部:《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法規彙編》,(台北:國立臺灣師大特教中心,1994年)。
教育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初版,1995年)。
教育部:《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台北:教育部,初版,1996年)。
郭為藩:《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教育(下)》,(台北:廣文,初版,1980年)。
郭為藩:《身心障礙學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增訂四版 ,2002年)。
郭實渝:《中西教育專題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初版,1993年)。
陳麗如:《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台北:心理,初版,2004年)。
陳明聰:〈個別化教育計畫〉,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初版,2000年 ) ,頁363-402。
張正芬,胡致芬,蔡崇建編輯:《迎千禧談特教》,(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初版,1999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二版,2001年)。
黃壽南:《國民小學啟智教育之理論與實施》,(台北:復文,二版,1989年)。
鈕文英:《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上)》,(高雄 :復文,初版,2006年)。
劉信雄:〈台灣省視覺障礙兒童混合教育實施成效之調查〉,(台南市:台南師專視障師訓班,初版,1986年)。
劉春榮:《台灣地區特殊教育基本問題研究》,(台北:教育資料館,初版,1995年)。
羅迺誠:《民生主義社會安全理論與實際》,(台北:樂山,初版,1978年)。
North原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Institutions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Tom. C. Smith Edward A. Polloway James R. Patton Carol A. Dowdy 原著,程鈺雄編譯:《特殊教育導論---應用在融合教育的理論與實務》,(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台北:五南,一版,2004年)。
W. Lawrence Neuman 原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二)論文
王炳欽:《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設置與運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王開弘:《台灣防疫政策的歷史制度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鎮坤:《兩岸特殊教育的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吳佩倫:《我國綜合所得稅免稅所得制度之分析:歷史制度主義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2003年。
馬家蕙:《臺灣地區智障者家長團體之發展:兼論其與社工專業之互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郭 賢:《非營利特殊教育學校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私立惠明學校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
郭春在:《不同教育安置下國小輕度智障兒童自我觀念與適應性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己娥:《智障學生家長決定子女教育安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桂杰:《我國教育立法歷程及其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劉博允:《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2000年。
盧守仁:《我國金融監理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羅湘茵:《從三民主義福利教育看我國特殊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三)報紙、期刊
1.報紙
王秀芬:〈殘障團體場外抗議,盼落實特殊教育〉,《中央日報》, ( 1994 .06 .23 ) ,9版。。
李從茂:〈融合教育,師院教授催生〉,《民眾日報》,(2004.07.14 )。
吳武典:〈特教起飛,在此一「法」〉,《民生報》, ( 1994 .12 .08 )。
周家仰:〈特殊教育領先鬆綁,走向開放與多元〉,《青年日報》,(1997.01.23),5版 。
馬維敏、朱孝慈:〈特殊教育法彈性太大,盼施行細則予以補償〉,《中華日報北部版》,(1984.12.08 ) ,3版。。
陳千惠:〈竹師完全包容實驗班,成效良好〉,《聯合報》,(1996.12.09) ,13版。。
陳維仁:〈新竹市國小融合班,一度被迫到苗栗借教室〉,《自由時報》,(2001.03.26)。
陳維仁:〈竹師附小,融合班校區動土〉,《自由時報》,(2002.05.30 )。
陳維仁:〈融合教育,尊重個別差異〉,《自由時報》,(2005.06.06)。
張希哲:〈特殊教育法的制定----兼論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中央日報》,(1984.12.07) ,2版。。
張翠芬:〈教育部將調整高中職比例〉,《中國時報》, (1994.06.23 ) ,6版。。
楊久瑩:〈特殊教育,可望回歸主流體系〉,《自由時報》,(1996.02.06),17版。
2.期刊
王天苗:〈啟智工作的省思—朝向人性化、本土化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50期,(1994年),頁5-14。
王振德:〈我國特殊教育評鑑及相關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9期,(200412月),頁341-357。
毛連塭:〈我國初等教育改革動向〉,《世界初等教育改革動向》,(1980年12月),頁1-14。
毛連塭:〈當前特殊教育的兩個重要理念〉,《特教新知通訊》,2卷3期,(1994年12月),頁1-2。
吳武典:(我國身心障礙學童教育安置之檢討),《師大學報》,39期(1994年6月),頁134-181。
吳武典:〈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輯,(1998年6月),頁197-220。
吳武典:〈特殊教育行政問題與對策〉,《特殊教育》, 68期,(1998年9月),頁1-12。
吳武典:〈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期,(2005年),頁28-42。
吳老德:〈學前特殊教育政策立法趨勢:美國經驗的啟示〉,《立法院院聞》,32卷 12期,(2004年12月),頁122-142。
吳清山、賴協志:〈台灣初等教育改革的省思:1994-2007〉,《教育資料集刊》,33期,(2005年3月),頁1-27。
何東墀:〈融合教育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卷4期,(2001年6月),頁56-62。
林純真:〈行政院版「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與謝長廷等「身心障礙教育法草案」版之比較分析〉,《特教新知通訊》,4卷2期,(1996年11月),頁3-7。
林鎮坤:〈兩岸特殊教育政策的背景分析〉,《教育研究》,第6期,(1998年6月),頁69-90。
林國明:〈歷史、制度與政策--臺灣醫療保險體系部份負擔與轉診方案的政策轉折〉,《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9期,(2000年2月),頁111-184。
林繼文:〈創設、選擇與演化:制度形成的三個理論模式〉,《政治學報》, 32期,(2001年12月),頁62-63。
林奎燮:〈新制度主義及其在中國大陸研究上的意義〉,《展望與探索》,1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94-111。
邱上真:〈「落實全面性身心障礙教育」回應〉,《教改通訊》,19期,(1995年4月),頁40-44。
胡婉玲:〈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期,(2001 年12月),頁86-95。
孫 煒:〈教育政策的治理結構--新制度論的觀點〉,《政策與理論》,16 卷2期,(2002年6月),頁91-110。
孫 煒:〈比較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架構〉,《社會文化學報》,15 期,(2002年12月),頁125-147。
孫 煒:〈比較政策研究的新制度研究途徑: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初步比較〉,《問題與研究》,42 卷1 期,(2003年1月),頁19-45。
秦麗花:〈從美國融合教育的歷史發展與實證研究展望台灣未來融合教育的推展〉,《馨之園雙月刊》,29期,(2001年),頁。
秦夢群:〈市場機制或社會正義:教育券政策走向之分析研究〉,《教育政策論壇》,5卷2期,(2002年8月),頁25-42。
秦夢群:〈美國身心障礙教育立法與判例之分析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 27卷2期,(2004年6月),頁 231 - 254。
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32期,(2001年12月),頁95-170。
徐正戎、張峻豪:〈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政治科學論叢》,第22 期,(2004年12月),頁139-180。
莊繡霞:〈學生之受教權--身心障礙者之教育權保障〉,《憲政時代》,22卷4期,(1997年.4月),頁41-77。
莊文忠:〈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16 卷4期,(2003年1月),頁15-44。
教育部:〈九年國民教育〉,《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4卷4期,(1974年6月),頁1-105。
許天威:〈管窺聾教育之發展趨勢〉,《師友》,103期,(1976年1月),頁29-33。
陳明聰:〈身心障礙教育中父母參與的重要性及其相關因素探討〉,《特殊教育》,64期,(1997年9月),頁21-27。
陳銘祥:〈比較公共政策〉,《法政學報》,第11期,(2000年8月),頁201-237。
陳麗如:〈美國身心障礙者重要法案之陳述〉,《臺東特教》,19期,(2004年6月),頁41-47。
陳麗如、王琪珍、陳清溪:〈讀 NCLB 在特殊教育─美國 CEC 2004 年年會焦點主題〉,《特殊教育季刊》, 96期,(2005年9月),頁32-36。
曾建元:〈歷史制度論探源〉,《 世新大學學報》,11卷,(2001年10月),頁195-206。
張訓誥:〈管窺聾教育之發展趨勢〉,《國教之聲》,10卷3期,(1976年12月),頁3-5。
張蓓莉:〈增班設校外之考量-也談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安置之問題〉,《特教新知通訊》,2卷6期,(1995年4月),頁1-2。
張英鵬:〈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轉介前介入方案之推動與成效探討〉,《屏師特殊教育》,9期,(2004年11月),頁9-17。
張峻豪、徐正戎:〈閣揆角色的受限或突破—政黨輪替後我國行政院院長與總統互動之研究〉,《臺灣民主季刊》,4卷1 期,(2007年3月),頁51-108。
黃榮村:〈身心障礙教育之問題與對策〉,《教改通訊》,16期,(1995年1月),頁5-10。
黃芳玫:〈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回顧與其教育面、經濟面之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1卷2期,(2001年1月),頁91-118。
黃榮真、洪美連:〈國小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安置之現況問題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8期,(2004年4月),頁61-90。
蔡崇建、吳武典、王振德:〈特殊教育政策意見調查〉,《特殊教育季刊》,5期,(1982年4月),頁1-5。
劉佑星:(不同教育安置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心理特質之比較),《台南師專學報》,19期(1986年6月),頁372-322。
謝建全:〈美國特殊教育法案之研究〉,《特教園丁》,7卷3期,(1992年6月),頁1-6。
謝俊義:〈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68 期,(2000年8月),頁6。
魏俊華:〈特殊教育的實施現況與未來展望--以台東地區為例〉,《現代教育論壇》,第6期,(2004年),頁。
魏俊華:〈從特殊教育法的現在未來檢視特殊教育的現況得失〉,《臺東特教》,21期,(2005年6月),頁1-7。
二、網路資料(依瀏覽日期排序)
中華民國智障家長總會,網址:http://www.papmh.org.tw(瀏覽日期:2006.05.02)
特殊教育法,網址: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27(瀏覽日期:2006.05.20)。
中華民國教育部史全球資訊網,(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1996年),網址: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
(瀏覽日期:2006.05.30)。
中華民國內政部兒童局,〈兒童人權公約〉,網址:http://children.taiwanschoolnet.org/Htm/
ChildrenRights.asp(瀏覽日期:2006.06.06)。
林鎮坤,〈身心障礙運動人口倍增策略—一個政策分析的觀點〉,網址:http://media.justsports.net.tw/spo_demo/
annualreport/Quarterly137/p11.asp(瀏覽日期:2006.08.12)。
全國法規資料,網址:http://law.moj.gov.tw/
(瀏覽日期:2006.10.20)。
王增勇,〈2005年台灣身心障礙人權指標調查報告〉,
網址:http://www.cahr.org.tw/pindex2005.asp
(瀏覽日期:2006.10.25)。
林貴美,〈台灣的特殊教育與融合教育政策〉,網址:http://disable.yam.com/resource/edu/edu/
edu04.htm(瀏覽日期:2006.11.02)。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台灣的殘障權利運動〉,
網址:http://disable.yam.com/history/2.htm
(瀏覽日期:2006.12.26)。
林惠芳,〈國內身心障礙教育問題與對策〉,網址:http://disable.yam.com/resource/edu/edu/
edu04.htm(2006.12.30)。
林坤燦,(特殊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與家長角色之配搭(東區)),網址:http://www.enable.org.tw/iss/pdf/6-4.pdf
(瀏覽日期:2007.02.04)。
教育部,〈二○○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報告〉,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
menu03/sub02/content_020101/03020101_04_01.htm
(瀏覽日期:2007.02.04)。
美國教育部,(A Nation at Risk,1983年),網址:http://www.ed.gov/about/pubs/intro/index.html
(瀏覽日期:2007.02.04)。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殘障權利運動〉,網址:http://disable.yam.org.tw/history.htm
(瀏覽日期:2007.02.0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薩拉曼卡宣言The Salamanca Statement〉,網址:http://portal.unesco.org/education/en/ev.php-URL_ID=10698&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
=201.html(瀏覽日期:2007.03.17)。
中華民國內政部社會司,〈最新消息,2006.12.26〉,
網址:http://www.moi.gov.tw/dsa/(瀏覽日期:2007.03.17)。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網址:http://www.set.edu.tw/frame.asp(瀏覽日期:2007.04.06)。
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網址:http://www.spc.ntnu.edu.tw/statistic/
sta_edu.html瀏覽日期:2007.04.06)。
梁素霞,〈融合教育的流變與困境〉,《教育趨勢導報》,3期,(2003年2月),頁1-8。 網址:http://www.exam-point.com.tw/(瀏覽日期:2007.4.2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戰後教育政策之形成—
以「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為例),網址:http://saturn.ihp.sinica.edu.tw/~liutk/shih/
essay/02.htm(瀏覽日期:2007.04.30)。
三、英文部份
(一)書籍
Goedegebuure, L. and F. Van Vught.,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The Perspective from the Policy Sciences, Higher Education 32, 1996, pp. 371-394.
Grafstein, Robert. Institutional Realism: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Rational Actor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Jansma, P., & French, R.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4nded ,1994).
Kirk, S.A. & Gallagher, J.I.,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3).
Mittler, P., Working toward Inclusive Education: Social Contexts. (London: David Fulton, 2000).
Peters, B. Guy,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New York: Pinter press, 1999).
Pierson, Paul, Political in Time: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Analysis. (Pricenton, NJ:Pricen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Sven Steinmo, Kathleen Teh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Stainback S., & Stinback W. Controversial Issues Confronting Special Education: Divergent Perspectives.(Needham Heights: Allyn and Bacon,1996).
Turnbull, A. P., Turnbull, H. R., Shank, M., & Leal, D. Exceptional Lives: 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nd ed,1999).
Wiederholt, J. Lee Wiederholt, Donald D. Hammill, Virginia L. Brown, The Resource Teacher: A Guide to Effective Practices ( Boston:Allyn and Bacon, Inc. , 2nded, 1983).
(二)期刊專論
Dorn, S., Fuchs, D. & Fuchs, L. 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 ” Theory into Practice, Vol.35, No.1,1996 ,pp12-19.
Immergut, Ellen M.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 Vol.26, No.1,1998 ,pp. 5-34.
Janney, R.E. Snell, M.E., beers, M.K., & Raynes, M, “Integrating Stud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into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61, 1995, pp.425-439.
Krasner, Stephen D.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 Vol.16, 1984, pp. 223-246.
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 Vol.44, No.5, 1996 , pp.936-957.
Pierson, Paul.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29, 1996, pp.123-163.
Pierson, Paul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s, Vol.94, No.2 , 2000, pp.25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