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芮妘 Liu, Rei-Yun |
|---|---|
| 論文名稱: |
學生提問策略與學生出題策略運用於高中公民與社會學科教學對學生課前預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探究 The Effects of Student Questioning Strategy and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 Strategy on Senior High Students’ Preview Attitude and Civic Education Learning Effects |
| 指導教授: |
于富雲
Yu, Fu-Y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86 |
| 中文關鍵詞: | 公民與社會領域 、預習 、預習態度 、學生出題 、學生提問 、學習成效 |
| 外文關鍵詞: | Civic education, Learning effects, Preview, Preview attitude,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 Student questioni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231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提問策略、學生出題策略之於預習練習單策略對預習接受度、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之預習接受度、採用教學安排對於高中公民與社會科預習接受度、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業成就、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科態度、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動機、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經驗等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採取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研究設計,以嘉義市某一高中二年級之三個班級(共114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學生提問、學生出題以及預習練習單三種不同策略,進行為期六週的實驗教學活動。所有依變項資料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再根據研究假設進行事前比較。主要研究發現:一、在各種預習接受度上,三組間無顯著差異,唯在公民與社會科預習接受度上,學生提問策略組顯著優於預習練習單組;二、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業成就表現上,三組具有顯著差異;進行事前比較發現,學生提問策略組優於預習練習單策略組;學生出題策略組優於預習練習單策略組。三、公民與社會科學科態度、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動機及公民與社會科學習經驗等態度的表現上,三組間無顯著差異,且學生提問策略組及學生出題策略組之於預習練習單策略組皆未有顯著差異。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udent questioning (SQ) strategy and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 (SQG) strategy, as compared to worksheet assignment (WA), accompanying student preview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 on civic education, on senior high students’ preview acceptance, preview acceptance in the context of civic education, preview acceptance toward the integrated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civic educ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itude toward civic educ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toward the past learning experience. A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for this study, which lasted for 6 weeks. Three senior classes (n = 114) of one senior high school in Chia-yi cit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 Quant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NCOVA and ANOVA, followed up by planned comparis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
1.Preview acceptance
For preview acceptance,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pretest variabl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groups. Planned comparison, then we found that stud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SQ & SQG group, did not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A group.
2.Preview acceptance in the context of civic education
For preview acceptance on the subject of civic educat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pretest variabl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lanned comparison, then we found that stud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SQ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A group, but SQG group did not.
3.Preview acceptance toward the integrated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civic education
For acceptance toward the strategy on the subject of civic educa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lanned comparison, then we found that stud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SQ & SQG group, did not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A group.
4.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ivic educat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pretest variab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lanned comparison, then we found that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SQ & SQG group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A group.
5.Attitude toward civic education
For attitude toward the subject of civic educat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pretest variable,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lanned comparison, then we found that stud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SQ & SQG group, did not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A group.
6.Learning motivation of civic education
For learning motivation on the subject of civic educat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pretest variabl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lanned comparison, then we found that stud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SQ & SQG group, did not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A group.
7.Learning experience toward the past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learning experience on the subject of civic educatio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lanned comparison, then we found that stud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SQ & SQG group, did not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WA group.
一、中文部分
于富雲、賴奕嬛(2014)。網路多元學生出題策略對國小學生認知策略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4),525-560。
三思堂升學研究小組(2001)。上課篇─2預習工作不可少。載於鄭如玲(主編),升高中必勝讀書法(56-59頁)臺北縣:三思堂。
方文鋒(2008)。合作擬題教學法對國一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文科(譯)(1989)。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原作者:B. R. Hergenhahn)。臺北市:五南。
王化龍(1991)。高動力強化讀書法。臺北:旭昇。
王全興(2008)。學習者中心教學環境之課程行動研究─以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85,109-136。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62。
王更生(1982)。國文科範文教學「課前預習」之研究。中等教育,33(1),9-14。
王金國(2001)。成功學習之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季刊,5(1),145-164。
王秀玲(1998)。教學原則。載於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45-5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俐文(2008)。融入擬題的幾何證明教學對國三學生幾何能力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珩(2005)。從ARCS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2),89-100。
王財印 (2013)。引起學習動機。載於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主編),教學原理(120-121頁)。台北市:心理。
安蓮心(2011)。網路學生出題策略輔助外籍生華語學習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宋佩芬(2007)。漸進改革?從國中社會學習領域觀察改革的跡象。教育研究學報,41(2),1-17。
杜振亞、郭聰貴、周伶瑛、鄭麗娟、林麗娟、吳佳蕙(譯)(2007)。學習導向的教學設計原理(原作者:Robert M. Gagne, Walter W. Wager, Katharine C. Goals, John M. Keller)。高雄市:麗文文化。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柏儀(2008)。不同型態線上合作擬題解題系統教學在五年級小數除法學習成就及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哲良(譯)(2000)。學習與研究(原作者:James Hartley)。臺北市:五南。吳清山(2011)。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吳曉君(2008)。「數位教材」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解題閱讀與擬題寫作影響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月甫(譯)(2002)。人類的學習(原作者:Edward L. Thorndike)。臺北市:昭明。
李明桓(2010)。線上學生出題題型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素卿(譯)(2000)。學習心理學:教師指南(原作者:Michael J. A. Howe)。臺北市:五南。
李毓昭(譯)(2002)。十倍速影像閱讀法 (原作者:Scheele, Paul R.)。臺中市:晨星。
李鴻長(譯)(2005)。讀書方法(原作者: Thomas F. Staton )。臺北市:聯經。
李惠珍、賴苑玲、林志宏和林瑋良(2014)。運用提問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品德教育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5,127-157。
李端華、徐新逸、吳美金、陳貞君、郭曼娜(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方法新趨勢:社區參與取向教學法之探究。國教輔導,43(4),33-41。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雙葉。
邱廷榮、于富雲(2011)。網路學生出題策略應用於國小古典詩課程其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4),99-128。
周欣怡(2009)。Part III 〈談讀書〉我的讀書方法。載於黃心怡(主編),我們就這樣進臺大(200-201頁)臺北縣:漢湘。
周佳敏(2009)。Part I 我的讀書方法。載於黃心怡(主編),我們就這樣進臺大(41-42頁)臺北縣:漢湘。
林有土(總編)(2011)。公民與社會3。新北市:龍騰出版社。
林雅玲(2009)。線上提問工作範例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國語文學習成就之影響。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林宜篇(2010)。網路學生出題融入生命教育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宜篇、于富雲(2011)。學生網路出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生命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2),29-56。
林建銘(2008)。我國道德教育之發展與困境。國教新知,55(3),42-55。
林峻志(2006)。數學擬題教學策略對學生數學概念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崇熙(2014)。學問,就是學著發問:談問題意識與課程發想。載於陳恒安(主編),課的反身(42-56頁)。臺南市: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林穎君(2013年10月22日)。相見歡:認識臺大學生。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取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456。
和鄉文化編輯部(2006)。把握效率三要素。載於黃心怡(主編),30種教你有效讀書的獨門祕訣(24-25頁)臺北縣:華立文化 。
洪琮琪、于富雲、程炳林(民94)。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策略運用對學力提升與學習焦慮之影響。新竹師院學報,20,219-244。
范舉正(2014)。通識教育的內涵要素:現代公民核心能力的養成。載於陳恒安(主編),課的解析(143-151頁)。臺南市: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陳正昌(2013)。SPSS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陳怡君(2010)。學生網路出題結合練習活動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金章(2006)。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對數學解題表現、數學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建羽(2004)。沒時間也能讀好書:超高效率讀書法,讓你讀比別人多、學比別人好。桃園縣中壢市:咖啡田文化館。
陳素宜、孫易新(譯)(2007)。心智魔法師,大腦使用手冊:Use Your Head(原作者:Tony Burzan)。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淑芳(2006)。擬題活動融入小數乘除問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受暗隱模式影響之迷思概念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逸亮(2013)。合作擬題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怎樣列式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榮邦(2005)。考試引導教學在影像診斷學課程的應用。醫學教育,9(1),71-79。
陳燦輝、陳昭儀(1993)。有效的學習方法。師友月刊,316,28-32。
陳寶山(2008)。預習導讀、同儕評量與IRS結合運用─以”學校行政”課堂教學為例。學校行政,58,150-180。
教育部(民97)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9)。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10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基本法(2013年12月11日)。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秀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1,39-52。
張育綾(2008)。學生網路出題於國小英語學科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張春興(1986)。怎樣突破讀書的困境。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許芳菊(2013年11月27日)。2013《天下》國中學習現場大調查,12年國教,教學不改,很難成功。 天下雜誌,536期,277-284。取自http://topic.cw.com.tw/2013edu/article/taiwan_survey.aspx
許麗霞(2008)。交互教學法介入閱讀指導對增進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6,59-75。
莊美蘭(2003)。國一數學課程中擬題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的角色。載於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52-167
梁淑坤(1997)。擬題能力之評量工具之製作=On evaluating problem posing: The constructure of instructment。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
康淑娟、劉祥通(2010)。數學提問教學之探討與應用。科學教育,333,2-18。
符碧真(2012年05月30日)。如何將閱讀化為主動的學習。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取自: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137
曾玉鈴(2012)。提問策略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子瓔(民99年11月15日)。從3R到4C:淺談21世紀能力的發展與趨勢。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取自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4112&lid=466。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61-186。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董秀蘭(2009)。國中階段公民教育案例教學的研發與實例。台灣教育,659,24-32。
楊晏婷(2011)。瀏覽出題機制融入網路學生出題歷程對國中英語學習影響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楊淑靜(2006)。結合圖示與擬題教學策略進行四則運算文字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趙永芬(譯)(2003)。中學生閱讀策略(原作者:Laura Robb)。臺北市:天衛。
鄭雅惠(2007)。合作出題對高中生英語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潘冠蓉(2012)。線上學生出題關鍵詞提示策略對高中生公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蔡志浩(2009年01月21日)。用PQ4R閱讀法增進閱讀效能。【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aiwan.chtsai.org/2009/01/21/yong_pq4r_yuedu_fa_zengjin_yuedu_xiaoneng/
蔡含章(2010)。導引式簡答題網路出題學習策略對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蔡坤憲(譯)(2006)。怎樣解題(原作者:G. Polya.)。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美慧、劉欣宜(2009)。ICCS2009公民教育與素養評量架構對我國公民教育之啟示。研習資訊,26(6),89-96。
劉富連(1999)。數學科的另類教學活動:擬題。師友,379,54-56。
賴英娟(2009)。網路出題之理論基礎及其在課室上的應用。中等教育,60(1),134-147。
賴奕嬛(2011)。不同線上學生出題導引策略融入國小學科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賴崇閔、黃秀美、廖述盛、黃雯雯(2009)。3D虛擬實境應用於醫學教育接受度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3),341-362。
薛人華(2011年3月29日)。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介紹。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cere.ntnu.edu.tw/index.php?id=520 。
謝宇程(2014年9月09日)。史丹佛畢業生回答: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線上論壇】。取自http://edu.innovaradinc.com/stanford_comparison/
簡後聰(2001)。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國教新知,48(1),1-25。
簡馨瑩(2010)。學生提問策略教學對教室裡師生互動與教學序列結構之影響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3),125-163。
羅志仲(2014)。翻轉教室翻轉學習。師友月刊,563,20-24。
龔仁棉、張靜儀(2010)。幼稚園大班團討中教師與幼兒提問方式轉變之批判取向行動研究─「我問/出問題幫助我學習」。幼兒教育,299,4-21。
二、英文部分
Cardoso, M. J., & Almeida, P. A. (2014). Fostering student questioning in the study of photossyntesi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6,3776-3780.
Chin, C., & Brown D. E. (2010). 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s: A meaningful aspect of learning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4(5), 521-549.
Henderson, C. & Rosenthal, A. (2006) Reading question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before coming to class.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35(7), 46-50.
King, A. (1992). Comparison of self-questioning, summarizing, and notetaking-review as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from Lecture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2), 303-323.
King, A. (1994). Guid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s in the classroom: Effect of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question and how to explai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2), 338-368.
Marbach-Ad, G., & Sokolove, P. G. (2000). Can undergraduate biology students learn to ask higher level ques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8), 854-870.
Nardone, C. F., & Lee, R. G. (2010). Critical inquiry across the disciplines: Strategies for student-generated problem posing. College Teaching, 59, 13-22.
Ormrod, J.E. (200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 New Jersey : Preason Education.
Rozakis, L., (2002). Super study skills: The ultimate guide to tests and studying. New York NY: Scholastic.
Taboada, A., & Guthrie, J. T. (2006). Contributions of student questioning and prior knowledge to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from reading information text. 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38(1), 1-35.
Tuckman, B.W., & Monetti, D. M. (201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Wong, B. Y. L. (1985). Self-questioning instruc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5(2), 227-268.
Wong, L., (2006). Essential Study Skill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Yu, F. Y., & Liu, Y. H. (2009). Creating a psychologically safe online space for a 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s learning activity via different identity revelation mod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0(6),1109-1123. doi:10.1111/j.1467-8535.2008.00905.x
Yu, F. Y., Liu, Y. H. & Chan, T.W. (2005). A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for question-posing and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42(4), 337-348.
校內:2021-06-2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