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致為 Huang, Zhi-Wei |
|---|---|
| 論文名稱: |
中國山水畫中「點」的造形與表現 |
| 指導教授: |
劉梅琴
Liu, Mei-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85 |
| 中文關鍵詞: | 山水畫 、點法 、葉點 、苔點 、皴點 、造形 、表現 、風格化 、石濤 |
| 外文關鍵詞: | stylization, expression, do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Shi-Tao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3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點在西方造形構成定義當中,是一個靜止的存在,然而,中國山水畫注重靈活的筆劃運腕,使得點本身不但有動勢,也有方向的暗示性;再加上點與點的內部關係中,原本就存在著的視點流動特性。兩種特徵加起來,山水畫中的點具有更多的表現性,當中的生命力更是展露無遺。
無論是在對點的觀念上,或是在技巧的實踐上,山水畫中的點是充滿動態的,畫面中對生命力的追求也是相當重要的特徵,這種特性是在點造形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顯露出來的。討論山水畫的造形時,必須先注意到她本身的特性,以免在不知不覺中,將獨特的造形套入了不適當的框架中,畢竟每個文化本身的美學內涵,和思考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討論點的基本性質、分類,認識它在山水畫脈絡中的位置,並且將造形的變化納入:五代兩宋「自然主義」、元「表現主義」、明清「綜合主義」不同的階段來探討。不同時期之間的關係是「消長」的,而非「接替」的。第二章在第一章建立的框架底下,分類討論葉點、皴點、苔點各自的歷史發展,探討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點法有何不同。本章也將處理三種類型點法在發展過程中,如起源、技巧模式、性質轉變等議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文人及書法性介入繪畫之後,山水畫點法由「自然主義」模擬走向「綜合主義」風格化的歷程。五代北宋有堅實的寫實傳統,點法也為模擬自然服務;元代進入點法風格化的階段,點法造形是畫家建立獨特風格、表現個性的利器,符號與自然融洽結合是此時期優秀作品的特徵;明清點造形完成了風格化的歷程,點法成為一種「組合搭配」之法。在革新畫家石濤等人手裡,點成為了表現的符號,技巧上也達到千變萬化的境界。
第三章藉由山水畫論與構成學的概念,討論點的功能與效果。畫論中發現點的功用如下:一是增加山石的質感;無論是濕潤感或是蒼茫感。二是拉大明暗對比;增加畫面的活潑、精神。三是增加畫面筆墨變化;提供乾濕技巧的揮灑空間。四是區隔前後;連結山勢的律動。
點的畫面功能至少有以下四點:一、形成點的運動,產生韻律感。二、間隔前後、景物。三、強化遠近,增加空間感。四、強化明度對比,增加豐富性。而這四個功能發揮的效果,又與點本身的造形、排列的方式、畫面的其它元素交互影響,在不同的畫風、不同的畫家筆下,產生了千變萬化的效果。本章除了理論上的介紹之外,也將實際舉出作品,探討點造形在畫面中的視點運動效果。
第四章以清代的石濤作為探討的主題。石濤的創作在點的造形發展中;也就是從模擬到風格化的過程裡;具有階段性總結的意義,象徵的風格化的完成。在他手裡,點不只是風格化的符號,也是情感表現的符號。石濤作品中出現了以點表現為主的《萬點惡墨圖卷》,確立了點在創作中的地位,成為表現的媒介符號;他又有各式各樣的點技法,以及個人化的點造形,代表石濤有意識的追求風格質感、重視個人造形的創造。石濤藉由個人化的筆法與大膽多變的水墨,改良了傳統的造形模式和技法,山水畫擁有同時代少見的多面貌風格,畫作的點法在水墨、造形的應用、質感的營造上,都有出類拔萃的表現。故而,不論在美術史地位與實際作品中,石濤都有極大的代表性。
本章將藉由造形構成的概念,來探討石濤繪畫世界中的點法造形。經由認識石濤繪畫的點法造形,讓我們一窺綜合主義時期對造形、技法的改良,進而為點法造形在明清的發展,做一階段性的總結。
none
白居易(唐)著,《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
張彥遠(唐)著,《歷代名畫記(選譯)》,四川:巴蜀書社,1994。
米芾(北宋)著,《畫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姚鉉(宋)編,《唐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郭若虛(北宋)著,《圖畫見聞誌》,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韓拙(北宋)著,《山水純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倪瓚(元)著,《清閟閣全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
袁宏道(元)著,立人編,《袁中郎隨筆》,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沈括(明)著,湖道靜注,《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出版社,1975。
唐志契(明)著,《繪事微言》,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4。
張泰階(明)著,《寶繪錄》,台北:漢華,1972。
方薰(清)著,《山靜居論畫》,北京:中華書局,1985。
石濤(清)著,《苦瓜和尚畫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鄒一桂(清)著,《小山畫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
錢杜(清)著,《松壺畫憶》,北京:中華書局,1985。
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鄧實編,《中國古代美術叢書》,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社,1993。
專書
Henri Focillon著,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1。
Johannes Itten著,蔡毓芬譯,《造形分析》,台北:地景出版社,2001。
Michael Auping編,黃麗娟譯,《抽象表現主義》,台北:遠流,1991。
Rober Atkins(羅伯特‧艾得金)著,黃麗娟譯,《藝術開講》,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Rudolf Arnheim(魯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2。
Rudolf Arnheim(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視覺藝術心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Rudolf Arnheim(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Wolf-Dieter Dube著,吳介禎,吳介祥譯,《表現主義》,台北:遠流,1999。
Wolfgang Kohler(柯勒)著,《完形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丁家桐著,《石濤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小林重順著,藝風堂編輯部譯,《造形構成心理》,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91。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司有侖主譯,《當代西方美學新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師出版社,1986。
安海姆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師出版社,1976。
朱良志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何正廣主編,《石濤的世界》,台北:雄師圖書,1973。
何新著,《藝術現象的符號》,台北:明鏡文化出版社,1998。
何懷碩著,《苦澀的美感》,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
余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宋民著,《中國古代書法美學》,北京市: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
李希凡主編,《藝苑篇》,台北:書泉出版社,1993。
李沛著,《水墨山水畫創作之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
李淳、孫波編譯,《繪畫的形態語言》,南昌市:江西美術出版社,1994。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
李霖燦著,《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李繼凱著,《墨舞之中見精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8。
沈以正、羅芳著,《國畫—山水畫及演變》,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1985。
沈叔羊著,《談中國畫》,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辛華泉編著,《形態構成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林慧嫻著,《石濤》,台北:錦繡,1995。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金丹元著,《書藝符號的生命流》,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青木正夫著,《平面設計構成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
俞建章、葉舒憲著,《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九大出版社,1990。
姜一涵著,《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7。
孫世昌著,《石濤藝術世界》,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
徐建融著,《心境與表現—中國繪畫文化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徐復觀著,《石濤之一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
高木森著,《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1992。
高居翰著,李佩樺等初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社,1994。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
康丁斯基著,羅世平譯,《點線面-抽象藝術的基礎》,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張光福編著,《中國美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
莊申編著,《根源之美》,台北:東大圖書,1988。
陳傳席著,《中國山水畫史》,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陳滯冬著,《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傅抱石著,《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
彭吉象主編,《中國藝術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黃廷海著,《歷代名家山水畫要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黃貞燕等編,《中國美術備忘錄》,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黃專、嚴善錞著,《文人化的趣味、圖式與價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黃賓虹著,《黃賓虹畫語錄》,台北:華正書局,1986。
楊惠東著,《石濤山水技法解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嘉興,巢勳摹本,《芥子園畫譜(山水譜)》,台南:文國書局,2000。
劉思量著,《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蔡秋來著,《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鄭為著,《論畫家石濤》,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蕭平、劉學甲著,《龔賢》,長春:吉林出版社,1996。
賴玉光編,《水墨畫法 山石、樹木、屋宇》,台北市:創凡社,1986。
韓林德編著,《石濤《畫語錄》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
藺德著,《基本設計》,台北:正元出版社,1987。
蘇立文著,曾堉、王寶連譯,《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1985。
英文專書
Sullivan, Michael. The Birth of Landscape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期刊
王受之,〈新表現主義繪畫的發展和現況〉,《藝術家》,第281期,1998/10,頁406-23。
丘永福,〈表現主義—用線、形、色傳達內在的感覺〉,《幼獅文藝》,第528期,1997/,頁77-80。
周伯乃,〈表現主義的文學與藝術〉,《文壇》,第169期,1974/,頁40-5。
孫世昌,〈石濤藝術思想演變的研究〉,《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頁210-222。
傅申,〈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早期作品〉,《石濤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頁285-310。
傅舉有,〈錐走龍蛇鎗彩圖—大陸考古發現漢代錐畫漆器〉,《歷史文物月刊》,第八卷第九期,1998/9,頁20-28。
劉平衡,〈從自然山石中談皴法〉,《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十卷,1980/4,頁88-124。
劉芳如,〈由山水皴法談造化與心源的契合〉,《故宮文物月刊》,第十四期,1984/05,頁80-91。
潘元石,〈國畫的教科書—芥子園畫傳〉,《台灣美術》,第九期,1990/07,頁55-61。
蔡長盛,〈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十期,1984/,頁358-231。
論文
任淑華:文人繪畫美學中的雅俗觀,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宣彤:石濤繪畫創作思想體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葉清浚:魏晉南北朝山水畫興起動機與風格形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圖錄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王之海等編,《石濤書畫全集(上、下)》,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石濤作,《石濤書畫集(一、二、三、四)》,東京:東京堂,197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海外遺珍》,〈繪畫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5。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敦煌藝術寶庫》,台北:地球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