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洪韶崢 Hung, Shao-Cheng |
|---|---|
| 論文名稱: |
臺灣公民社會建構過程中民間團體發展路徑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Civic Group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丁仁方
Ting, Je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2 |
| 中文關鍵詞: | 非營利組織 、民間團體 、公民社會 、非政府組織 |
| 外文關鍵詞: | Civil Societ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Civic Group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1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間團體在臺灣公民社會的建構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在政治上朝野陣營日趨對立之際,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各類民間團體能持續成長茁壯,有效發揮功能,也得以促使公民社會發展趨於健全。另一方面,臺灣目前面臨嚴峻外交困境,很多時候必須透過民間團體拓展國際空間。
本論文以公民社會理論觀點為出發點,並藉由臺灣民間團體的發展歷史回顧,嘗試在臺灣公民社會的建構過程中,描繪出民間團體的角色輪廓,並試圖歸納整合出臺灣民間團體的發展路徑。
本論文使用個案研究與深度訪談之研究方法,選定相關民間團體進行訪談,透過訪談試圖分析民間團體發展背景、與政府之間關係、國際交流情形,以及民間團體彼此互動。訪談發現大部分民間團體多出現於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之後,因應社會發展變遷出現許多新興議題而成立。與政府的互動關係多表現於法規的推動制定或修正、特定案例事件提出訴求,以及與政府共同合作、接受方案委託經費補助等。在國際交流層面主要是參與國際會議,以及由民間團體派遣人員至國外參訪、觀摩學習其經驗與技術,並蒐集相關資料作為參考;部分的民間團體則針對特定事件與國際組織進行串連,或是進行國際援助工作。至於民間團體彼此互動的分析,受訪的民間團體均有與其他民間團體在特定議題或事件上合作,大部分的民間團體曾有參與聯盟性組織的經驗,並在聯盟當中扮演一定程度的重要角色,在地方發展上均有與當地學校、教會或社團等地方性團體合作。
為使民間團體發展趨於健全,有助於促進臺灣公民社會的建構,本論文提出下列建議:民間團體的管理制度應儘速整合、建立良好的民間團體自律機制、建立完善的的捐募制度、政府與民間團體加強建立適當的互動關係、民間團體增進國際交流強度並加強彼此聯繫合作。
Civic groups have very important mean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When ruling and opposition camps become more appositive in political situation, all kinds of civic groups, lik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s)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can develop continuously and effectively, and make the civil society more perfect. On the other hand, in face of the severe diplomatic difficulties, Taiwan often must expands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through civic groups.
This thesis used the theories of civil society as the threshold, and tried to describe the role of civic groups, summarize and integrate the development paths of Taiwanese civic group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through re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civic groups’ development.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used case study and depth interview methods, and selected several civic groups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vic groups and the 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among civic groups, and civic group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This research showed most civic groups established after 1987, the year of declaring martial law ended in Taiwan and in response of new issues with changes of the socie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civic groups and the government often showed as legislation and revises of laws, demands for particular cases or events,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Taiwanese civic group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often showed a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meetings, and civic groups sent people to study international groups’ experiences and techniques abroad, some civic groups had connec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groups for particular cases, or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aid events. Relationships among civic group often showed as cooperation for particular cases or events, participating in alliances, and cooperation with grass-root organizations like schools, churchs and other associations, etc.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civic groups becomes more perfect,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supported by this research findings: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of civic groups should be integr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establishing good self-regulation mechanisms, establishing fine donation institutions, civic group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relationships, civic groups shoul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cooperation among civic groups should be reinforced.
一、中文部分:
1.專書
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1999年5月)。
王振軒:《非政府組織議題與發展》,(台北:鼎茂圖書,2005年2月,初版)。
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迎向世界的台灣NGO:微笑、關懷、行動》,(台北:外交部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委員會,2006年1月,初版)。
行政院青輔會編印:《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一三五:非營利組織認證指標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2004年3月)。
行政院研考會編:《臺灣非政府組織與國際參與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002年11月,初版)。
李長貴:《激進社會運動》,(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初版,1992年6月)。
官有垣編著:《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2000年11月,初版)。
官有垣總策劃:《臺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台北:洪健全基金會,2003年5月,初版)。
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初版,1990年8月)。
陳金貴:《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1994年9月,初版)。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三版,1991年6月)。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初版,2004年)。
劉麗雯:《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臺北:雙葉書廊,2004,初版)。
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初版)。
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台北:桂冠,初版,2002年)。
顧忠華:《解讀社會力:臺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左岸文化,初版,2005年)。
2.翻譯專書
Ann C.Hudock原著,江明修審訂:《非政府組織》(NGO and Civil Society:Democracy or Proxy?)(台北:智勝文化,初版,2003年9月)。
3.期刊
丁仁方:〈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相互建構-日本與臺灣近年組織性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香港),第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1-31。
王仕圖:〈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資源網絡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嘉義),第3期(2004年12月),頁25-44。
王明仁、武桂甄、周虹君:〈第三部門與兒童權益倡導-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參與民法繼承篇修法為例〉,《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122期(2008年6月),頁97-111。
王振軒:〈建構非政府組織的募款能力〉,《非政府組織學刊》(嘉義),創刊號(2006年7月),頁117-138。
王振寰:〈出現中的市民社會及其限制〉,《二十一世紀》(香港),第5期(1991年6月),頁57-67。
毛樹仁、吳坤霖:〈台灣非政府組織於政府外交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國家政策季刊》(臺北),第3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75-200。
石元康:〈個殊性原則與現代性:黑格爾論市民社會〉,《當代》(台北),第47期(1990年3月),頁20-28。
江明修、陳定銘:〈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中國行政評論》(台北),第8卷第3期(1999年6月),頁23-72。
江明修、梅高文:〈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中國行政評論》(臺北),第12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37-160。
李柏諭:〈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臺北),第16期(2005年9月),頁59-106。
李翠萍:〈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執行與政策議題倡導網絡之分析〉,《經社法制論叢》(臺北),第35期(2005年1月),頁71-107。
邱瑜瑾:〈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社會網絡取向〉,《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臺北),第29期(1999年),頁117-165。
何方:〈從民間社會論臺灣民主〉,《當代》(台北),第47期(1990年3月),頁39-52。
何春蕤:〈從反對人口販賣到全面社會規訓:台灣兒少NGO的牧世大業〉,《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第59期(2005年9月),頁1-42。
沈明彥:〈「公設民營」對非營利組織的影響與因應之道-以CCF嘉義家庭扶助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108期(2005年1月),頁154-163。
呂朝賢:〈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臺北),第1卷第2期(2002年),頁39-77。
呂朝賢、邱俊巖:〈地方政府與福利型非營利組織之關係:以嘉義地區為例〉,《社會科學學報》(臺北),第11期(2003年),頁143-188。
宋鎮照、林郁:〈台灣非政府組織對外發展之機會與挑戰-以東南亞的社會外交活動為例〉,《立法院院聞》(臺北),第3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3-34。
林吉郎:〈非政府組織(NGOs)外交:台灣經驗的戰略思考〉,《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嘉義),第3期(2004年12月),頁45-70。
林江亮、張秋桂、徐步月:〈非營利組織所得稅徵免之爭議〉,《稅務旬刊》(臺北),第2007期(2007年6月),頁39-42。
林淑馨:〈社福型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在服務輸送互動上之困境分析〉,《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122期(2008年6月),頁47-61。
林寶安、王仕圖:〈非政府組織的協調合作:以高雄市「滿天星婦女團體聯盟」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臺北),第6卷第1期(2007年8月),頁177-226。
官有垣:〈非營利組織在臺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台北),第10卷第1期(2000年12月),頁75-110。
官有垣,〈第三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建構:部門互動的理論探討〉,《台大社工學刊》(台北),第4期(2001年6月),頁165-201。
官有垣、李宜興:〈地方民間組織與政府在社區營造的夥伴關係:以嘉義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動淨港計畫為例〉,《研考雙月刊》(臺北),第26卷第3期(2002年6月),頁87-99。
官有垣、邱瑜瑾:〈台灣民間組織與政府在國際援助事務的角色探析:現況調查及其政策意涵〉,《中國行政評論》(臺北),第12卷第2期(2003年3月),頁55-90。
官有垣、杜承嶸:〈台灣南部民間社會組織的自主、創導、與對社會的影響: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之比較〉,《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122期(2008年6月),頁6-28。
郭博文:〈弗格森社會哲學論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1期(1997年),頁1-38。
郭登聰:〈民間力量與政府之間關係探討:一個內在結構的思考〉,《社區發展季刊》(台北),第78期(1997年6月),頁65-72。
陳定銘:〈第三部門與國家發展-以全國性社會團體為例〉,《中大社會學報》(桃園),第18期(2003年6月),頁85-119。
陳定銘:〈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探討〉,《研習論壇》(臺北),第62期(2006年2月),頁1-11。
陳定銘:〈台灣非營利組織在新移民婦女照顧政策之研究〉,《非政府組織學刊》(嘉義),第4期(2008年6月),頁35-50。
陳芬苓:〈國家與市場之外:地方政府中福利混合經濟之實踐〉,《國家與社會》(臺北),第2期(2007年6月),頁83-126。
陳燕禎:〈社會資源VS.國家權力:台北仁濟院的歷史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臺北),第9卷第2期(2005年9月),頁95-138。
許世雨:〈建構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關係之研究〉,《第三部門學刊》(台北),第3期(2005年3月),頁69。
張玨:〈民間團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與國際接軌之策略〉,《研考雙月刊》(臺北),第27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85-99。
張英陣:〈社區照顧與非營利組織〉,《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106期(2004年6月),頁60-67。
張淑鈴:〈財團法人監督與管理探討〉,《今日會計》(臺北),第109期(2007年12月),頁33-45。
黃昭元:〈組黨請便,結社且慢!〉,《月旦法學雜誌》(台北),第61期(2000年6月),頁8-9。
曾清芸:〈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研究-以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列車為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嘉義),第4期(2006年6月),頁53-66。
馮燕:〈從部門互動看非營利組織捐募的自律與他律規範〉,《台大社工學刊》(台北),第4期(2001年6月),頁205-242。
馮燕:〈台灣非營利組織公益自律機制之建立〉,《第三部門學刊》(臺北),第1期(2004年3月),頁97-125。
傅篤誠:〈政府耕耘、民間收成-論政府培力非營利組織從業人員〉,《研考雙月刊》(臺北),第27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22-30。
鄭如孜、李佩憶:〈非營利組織商業活動對捐款收入之影響〉,《第三部門學刊》(台北),第3期(2005年3月),頁98-99。
鄭怡世:〈從非營利組織的觀點談臺灣捐募法規應有的法律建制〉,《社區發展季刊》(台北),第85期(1999年3月),頁93-94。
鄭讚源:〈既競爭又合作、既依賴又自主:社會福利民營化過程中政府與民間非營利組織之角色與定位〉,《社區發展季刊》(臺北),第80期(1997年12月),頁79-87。
劉阿榮:〈臺灣非營利組織之變遷及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中大社會文化學報》(桃園),第14期(2002年6月),頁37。
劉麗雯、邱瑜瑾、陸宛蘋:〈九二一震災的救災組織動員與資源連結〉,《中國行政評論》(臺北),第12卷第2期(2003年7月),頁139-178。
蔡宗珍:〈人民團體的名稱決定權與結社自由——大法官釋字第四七九號與附隨不同意見書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台北),第2期(1999年6月),頁53-65。
蔣念祖:〈非營利組織的立法倡議〉,《國會月刊》(臺北),第36卷第7期(2008年7月),頁22-41。
謝易達:〈論政府參與非政府組織援外事務應有之取向與角色-以孫中山先生的世界大同觀點為導向〉,《師大政治論叢》(臺北),第6期(2006年2月),頁255-279。
鍾京佑:〈全球治理與公民社會: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社會的觀點〉,《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18期(2003年6月),頁23-52。
羅金棟:〈國家治理中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與政策倡議策略:以菸害防制法為例〉,《非政府組織學刊》(嘉義),第2期(2007年3月),頁69-90。
顧忠華:〈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臺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36期(1999年12月),頁123-145。
4.學位論文
黃肇新:《營造公民社會之困境--921災後重建兩種民間團體的理想與實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楊文琦:《兩岸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歷程與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5.網站資料
內政部:〈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01.xls(瀏覽日期:2009年5月1日)。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網址:http://921.sinica.edu.tw/(瀏覽日期:2006年4月25日)。
喜瑪拉雅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himalaya.org.tw/Page_Show.asp?Page_ID=189(瀏覽日期:2006年4月20日)。
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網站,網址:http://www.npoalliance.org.tw/Cat_Show.asp?Cat_ID=29(瀏覽日期:2009年4月29日)。
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網站,網址:http://www.npoalliance.org.tw/Page_Show.asp?Page_ID=48(瀏覽日期:2009年5月10日)。
二、西文部分:
1. Books
Phelps, Edmund S. (ed.),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Russell Sage, 1974).
Powell, W.W. (ed.), 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Yale Univ. Press, 1987).
Salamon,Lester M., Partner In Public-Service:Government- 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 Press, 1995).
2. Periodicals
DiMaggio&Anheier, “The Sociolog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Sector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no. 16(1990),pp.137-159.
Irvin, Rene A.,“State Regul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ccountability Regardless of Outcom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 34, no. 2(June 2005),pp.16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