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唯莉 Lin, Wei-Li |
|---|---|
| 論文名稱: |
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
──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 Women’s travel and women’s autobiography type in writing the family’s mandarin rhetoric According to “anti-troops”, “the roamer”,” Sea-god’s clan” ,as the analytic target |
| 指導教授: |
楊翠
Yang, Cue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5 |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認同 、外省流亡者 、旅行 、女性自傳 、遷佔者政權 |
| 外文關鍵詞: | the provincial refugee, travel, settler state., Cultural Identity, Women’s Autobiograph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5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跨越九0年代的女性作家進一步挑戰男性的歷史撰寫權,藉助虛構的文字,透過虛構的書寫,重現虛構的記憶,自層層疊疊的虛構書寫中,探尋女作家如何重構女性記憶與女性歷史。三部作品在面對自我的心靈旅行時,有志一同地回到原生家庭及父、母親的生命史當中去感受,透過自知觀點闡發內心對於父母親的生命史及其介入國家機器的歷史撰寫的種種運作時,女作家書寫著眼點的不同以及其延義的國家認同觀照;另一方面重視作家的女性書寫位置及其寫作時透露出的文化屬性與身份認同的仔細爬梳,分別從女性自傳、女性書寫位置的角度探討女性在呈現自我、面對自我時透過家庭/族書寫時顯示的家國語藝;以「女性自傳式書寫」為命題,筆者想要凸顯分析對象的三位女性作家對於撰寫自身家庭/族故事時背後所隱含的文字論述與策略,並進一步質疑「女遊」文本與「書寫」被女性主義研究設定為「女性主體位置之證明」,並以本論文提供女性自傳式書寫的另一種思考面向。
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女性自傳文本裡,「我」這個女性角色書寫自傳時經篩選而留下的重要記憶或影響,筆者在這些記憶或影響裡推論女性在書寫自傳時,其「原生家庭」的記憶在其回憶裡佔了第一順位,而她們選擇回溯的路徑和其國族認同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裙帶關係。我們必須從自我─家庭─國家這個順序決定旅行的方向,才有助於思考女性作家進行如何在家族書寫裡找到國族認同所安置的位子。研究的層次如下: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問題意識、概念界義以及研究方法、所援用的理論等前置事項。第二章〈邊緣論述與創傷敘事〉乃設定於討論作者筆下的父親,三部作家的父親都是外省第一代,但她們的軍人職等略有殊異,筆者將用來探討作者如何理解她們的父親、他們所經的歷史,而這樣的理解之後,會如何影響她們自傳旅行的路徑與選擇。第三章〈尋找君父的城邦─重寫外省父親的歷史〉在處理女性透過書寫父親的生命經驗如何看待她們的外省父親,及這個外省身份帶來的認同建構問題種種。第四章〈洄游或泅離─當女兒端倪母親的身影〉則透過女性書寫母親來分析她們的母女關係,從女兒觀看母親的角度來挖掘女性自傳式書寫如何再造女性自身。第五章〈結論:裂變出走到旅行歸返〉針對前述三章的研究進行歸納與總結,分成三個部份論之「烏托邦的滅亡:家的陷落與成為『他者』」、「烏托邦、六歲與一九八七:家的重建與成為『他者』」以及「想我家鄉的母親:返家的女兒與再造自身」。
Cross over the women writers in the 90’s and go further to challenge male history composing authority, by the means of the fictitious characters, through fictitious writing, to reproduce the fictitious memory, from the range upon range of the fictitious writings, in quest of the women’s author how to reconstruct women's memory and women's history. This three works had to get back to the life history of original birth giving family, in the middle of the father’s and mother’s life history to experience together when travel in the face of one’s own soul, through knowing by oneself, the view elucidates to her parent’s life history and gets involved at the time of all sorts of operation that history of the state apparatus is written, the national approval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ir writing or painting and the justice of their prolonging 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otherwise by paying attention to women author position and her cultural attribute and the admittance for the identity, in the other hand to respect the author’s women hand writing position and came through the cultural attribute and identity that revealed and approved , respectively from women autobiography, the position probe of women’s angle in self appearing, facing oneself through family’s mandarin language art in the writings, according to the (women’s autobiography types) as the title, the author wants to manifest three women’s as the prominent analytic target , toward writing one’s own family or the clan story, describing and the tactics with implicit back of the writings. At the same time went farther to query the version of (women’s traveling) and (writing) is it establish as women’s identification, a subject to study women doctrine, and offer the women autobiography type another kind of writing thoughts to face with the thesis.
This thesis mainly in probe into women on the autobiography text, ‘I’ as the woman’s role at writing the autobiography text, through screening stays behind important memory or influence, when the author deduces the female in these memories or the influence in the written autobiography , the "primary family" the memory has occupied the first position in its recollection, but they choose the recollection the way and its country race approve and also have the inseparable skirt belt relations , we must decide from oneself-- family – country as the order of the travel, only then is helpful to in pondering how the feminine writer does carry on to the country and clan to approve the seat and found a room for in the family write.
The level studied as follow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Explain the thesis state leading items, such as the research motive, question consciousness, concept righteousness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technique, quoted theory and so on.
Chapter two < edge elaboration and wound narrate > is the hypothesis to the father which discusses the author writing, three writers' fathers all are the other provinces first generation, but their military duty and so on are slightly different, the author “I” will be used for discussing how the author will understand their father, the history of their father , the past of their father, and after such understanding, how will be able to influence the route and choice of travel of their autobiography.
Chapter three <looking for father's city-state – of rewriting other provinces father's history > processing women author thought about their father’s through their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approval that this other provinces identity bring builds and constructs all sorts of questions.
Chapter four <migration or leave –as mother ,clue of daughter> penetrates the female author to write their mother ,to analyze their mother and daughter relations, from the daughter watch mother’s angle, to excavate the feminine autobiography type to write how to give a new lease of life to wome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Leave and travel to belong to returning in fission > sum up and summarize to the research of three above-mentioned chapters,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partly to discuss about: "The Utopia perishes: Fellow villager's vanishing with father's death "," Utopia, six years old and 1987: The death state in the father city-state "and" think about my hometown the mother - land, the womb and daughter that return home”.
參考書目
(一)參考文本
‧ 郝譽翔,《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9月。
‧ 郝譽翔,《逆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3月,。
‧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
‧ 朱天心,《擊壤歌》,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
‧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
‧ 朱天心,《時移事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
‧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
‧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印刻,2002年6月。
‧ 朱天心,《古都》,台北:印刻,2002年6月。
‧ 朱天心,《漫游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11月。
‧ 陳玉慧,《失火》,台北:三三書坊,1990年7月。
‧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7月。
‧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台灣女子的德國日記》,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4 月。
‧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2004年10月。
‧ 陳玉慧,〈旅行的女人〉,《遇見大師流淚》,台北:大田,2005年11月。
(二)一般論著
‧ 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1999年4月。
‧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5年5月。
‧ 王培五口述,高惠宇、劉壹平整理,《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夫人回憶錄》,台北:文 經社,1999年1月。
‧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年5月。
‧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2002年7月。
‧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年12月。
‧ 王逢振 主編,《詹姆遜文集第三卷 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年6月。
‧ 方生,《後結構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1999年4月。
‧ 方漢文,《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聯,2000年11月。
‧ 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7月。
‧ 朱崇儀主持,《正文研究、性別與正文;女性自傳 = Gender and text. 1 : female autobiographical textuality》,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1997年1 月。
‧ 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 北:駱駝, 1995年6月。
‧ 艾瑪紐埃爾‧勒維納斯著、余中先譯,《上帝‧死亡和時間》,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4月。
‧ 艾德華‧薩依德著(Edward W. Said),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1998年 2月
‧ 薩依德著、彭懷棟譯,《鄉關何處─薩依德回憶錄》,台北:立緒,2003年10月。
‧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2003年10月。
‧ 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吉林:吉林人民,2001年10月。
‧ 汪明安、陳永國編,《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吉林:吉林人民,2003年12 月。
‧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 流,2003年10月。
‧ 吳錫德 編,《小說裏的我》,台北:麥田,2002年5月。
‧ 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 O. Hirschman)著,吳介民譯,《反動的修辭》(The Rhetoric of Reaction),台北:新新聞,2002年7月。
‧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1998年7月。
‧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元尊,2003年9月,台北:麥田。
‧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年10月。
‧ 哈羅德‧依薩克(Harold R.Isaacs)著、鄧伯宸譯,《族群》,台北:立緒,2004年11 月。
‧ 威爾‧金里卡,《少數族群的權利》,台北:左岸,2004年10月。
‧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 1998年12月,台北:台灣攝影 工作室。
‧夏光,《後結構主義思潮與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4月。
‧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年4月。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台北:商務,1998年5月。
‧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
‧ 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女性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1月。
‧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山東:山東教育,1998年12月。
‧ 路文彬,《歷史想像的現實訴求》,南昌:百花洲文藝,2003年7月。
‧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 文化與社會的詞彙》,
台北:巨流,2003年10月。
‧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9月。
‧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5月。
‧ 簡瑛瑛,《認同、差異、主體性─當代文化論述》,台北:立緒,1997年11月。
‧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 1997年12月。
(三)外文論著
‧Gilmore, Leigh, “Autobiographics :a feminist theory of women's self-representa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
(四)單篇論文
‧王德威,〈一扇自己的窗子─讀郝譽翔的《洗》〉,收錄於郝譽翔《洗》,台北:聯合文 學,2000年5月。
‧王德威,〈頹敗線的顫動─評朱天心《漫遊者》〉,《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
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10月1日。
‧王德威,〈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論〉,《跨世記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 田,2003年8月
‧朱天心,〈去聖邈遠,寶變為石〉,收錄於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 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年11月。
‧朱天心,〈不認同的自由〉,收錄於《第三屆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創作屬於台北的文 學傳統》,台北:北市文化局,2000年12月23日。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 尊,1997年9月。
‧胡錦媛,〈遠足離家——迷路回家〉,《台灣當代旅行文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6 月。
‧范銘如,〈漫游者的拾荒癖〉,2001年4月,原載於《聯合文學》198期。後收
錄於《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年10月。
‧郝譽翔,〈導論〉,《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4 月。
‧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
,台北:麥田2002年4月。
‧陳芳明,〈從父祖之國到媽祖之土〉,《孤夜獨書》,台北:麥田,2005年9月1日。
‧張大春,〈時間凝結的孤島─烏托邦小說與小說中的烏托邦〉,《文學不安─張
大春的小說意見》,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3月。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錄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智庫叢書, 1993年3月。
‧張茂桂,〈生在竹籬笆裡─從隔閡到生根發芽〉,收錄在楊放採訪整理的《落地生根─眷 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允晨,1996年4月。
‧張素貞,〈傷悼流年、流亡、流浪-郝譽翔的《逆旅》〉,《現代小說啟示錄》,台
北:九歌,2001年8月。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
《漫遊者》〉,《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台北:麥田,2002年12月。
‧詹宏志,〈時不移事不往(序)─讀朱天心的《我記得……》〉,收錄於朱天心《我記 得……》,2001年1月,台北:聯合文學。
‧趙彥寧,〈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
之間的可能關係〉,《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年11月。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年11月。
‧黃錦樹,〈悼祭之書─朱天心《漫游者》中的死亡與漫游〉,《謊言或真理的技
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1月。
‧顏忠賢,〈不在場□台北─八0年代以後台灣都市小說的書寫空間策略〉,收
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12月。.
(五)期刊論文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卷 3期,1996年9月。
‧王甫昌,〈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成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 所專刊》76期,1993年。
‧王開平,〈老靈魂顯影〉,《聯合報》48版,1999年 2月8日。
‧王夢鷗,〈傳記.小說.文學〉,《傳記文學》,1963年1月。
‧左爾泰,〈郝譽翔遊刃再造女性書寫〉,《中國時報》39版,2002年5月14日。
‧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期,2001年9月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304期,1997
年9月。
‧朱偉誠,〈無重力狀態的漫游憶往─讀朱天心《漫游者》〉,《聯合文學》197期,
2001年3月。
‧辛金順,〈女體神話─郝譽翔《洗》中的女性存在話語〉,《自由時報》,2003年11月23 日。
‧李永熾,〈自傳與近代日本〉,《當代》55期,1990年11月。
‧李有成,〈論自傳(上)〉,《當代》55期,1990年11月。
‧李有成,〈論自傳(下)〉,《當代》56期,1990年12月。
‧李美麗記錄,〈記憶與再現--臺灣當代小說中的譜系探索〉,《中央日報》18
版,2001年2月16日。
‧李奭學,〈尤里西斯的傷疤--逆旅〉,《中國時報》42版,2000年4月6日。
‧李鴻瓊,〈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304期,1997
年9月。
‧巫維珍,〈陳玉慧涉足大河小說〉,《中國時報》39 版,2002年4月23日。
‧杜瑞樂,〈自傳體文學與人類經驗─試論盧梭之《懺悔錄》與沈復的《浮生六
記》〉,《當代》67期,1991年11月。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304期,1999年5月。
‧林美容,〈台灣區域性宗教組織的社會文化基礎〉,東方宗教研究第二期,1990年10月。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灣文藝》新
生版第五期,1994年10月。
‧邱貴芬,〈從《擊壤歌》到《漫遊者》不許青史成灰 〉,《聯合報》30版,2001
年3月12日。
‧李祖琛,〈鄉土文學論戰後的台灣文學〉,《台灣文藝》105期,1987年5月
‧吳達芸,〈世紀末好返鄉〉,《聯合報》48版,1999年2月8日。
‧吳億偉記錄整理,〈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
說〉,《中國時報》39版,2001年10月26~27日。
‧吳薇,〈眷村,見證台灣五十年〉,《環球時報》第十二版,2004年4月26日
‧珍妮德.沃勒弗(Janet Wolff)著,黃筱茵譯,〈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324期,1999年5月。
‧范銘如,〈土地氣味的家族史〉,《聯合報》30版,2001年2月19日。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下)─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516期,1996年12月號。
‧胡錦媛,〈游牧書寫─朱天心《漫游者》〉,《聯合文學》202期,2001年8
月。
‧郝譽翔,〈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東華人文學
報》第三期,2001年7月。後收錄於《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
2002年4月,台北:聯合文學。
‧馬耀民,〈傳記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與流變〉,《文訊月刊》,1993年12月。
‧莎拉‧米爾絲(Sara Mills)著,張惠慈譯,〈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中外
文學》324期,1999年5月。
‧常堯,〈中國動盪歷史的綿長探尋《逆旅》〉,《破周刊》復刊106號,2000年5
月5日。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冤獄(上)〉,《硓石古石: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
刊》20期,1990年9月25日。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冤獄(中)〉,《硓石古石: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
刊》21期,1990年12月25日。
‧陳芸娟,〈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冤獄(下)〉,《硓石古石: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
刊》22期1991年3月25日。
‧陳長房,〈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304期,
1997年9月。
‧陳宛茜,〈書寫「海神家族」陳玉慧自己打開自己〉,《聯合報》C6,2004年
11月9日。
‧陳建忠,〈路曼曼其修遠兮─談朱天心《漫游者》的漂泊書寫〉,「四方書評網」
(http://www.4book.com.tw/Comment/CommentContentIndex.hi?SSN=1021),2001年6
月。
‧陳建忠,〈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
寫〉,《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年4月。
‧陳國偉,〈遺失地址的理想國─朱天心小說中的記憶烏托邦〉,《淡水牛津文
藝》第一期,1998年10月。
‧陳綾琪,〈走過死亡之境﹕追尋歷史與記憶之盡頭〉,《文化研究會報》第七期,2001年9 月。
‧梁一萍,〈島嶼傳奇─《海神家族》〉,《聯合報》讀書人版,2004年12月12日。
‧梅家玲,〈漫遊者〉,《中國時報》42版,2000年12月7日。
‧辜也平,〈論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民族特色〉,《文學評論》,2005年3月。
‧張小虹,〈女兒的憂鬱─朱天心《漫游者》的創傷與創離空間〉,《聯合文學》195期, 2001年1月。
‧張茂桂,〈羅那維惹著《遷佔者國家的轉型》評介〉,《國家政策雙週刊》63期,1993年6 月29日。
‧張惠菁,〈螢火蟲洞話語─讀朱天心《漫游者》〉,《聯合文學》201期,2001年7月。
‧張瑞芬,〈昨日重現的記憶-台灣九○年代以降女性家族史書寫〉,兩岸現代文學發展思 潮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30日。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家族/國族寓意〉, 《逢甲人文學報》10期,2005年6月,頁1~26。
‧黃宗慧,〈她看見死亡的顏色─貼近《漫游者》的幽冥之境〉,《聯合文學》200期,2001 年6月。
‧ 黃文成,〈不喜溫柔的海神之女:側寫作家陳玉慧〉,《幼獅文藝》613期,2005年1月
‧誠品專訪,〈虹影vs.郝譽翔─現代女子的古典回歸〉,《誠品好讀》2004年3月號。
‧詹美娟,〈淪落的意義追逐者〉,《聯合報》48版,1998年10月19日。
‧廖炳惠,〈地方‧記憶‧物象〉,《中央日報》19版,2001年4月22日。
‧趙靜瑜,〈書寫男性缺席的家族史─陳玉慧六年完成《海神家族》〉,《自由時
報》49版,2004年11月9日。
‧蔡振興,〈德勒茲和瓜達里論精神分裂分析〉,《中外文學》253期,1993年6月。
‧蔡振興,〈法國女性主義─伊莉佳萊論他者〉,《中外文學》249期,1993年2月
‧黎活仁,〈東西方的傳記文學與自傳文學〉,《文訊月刊》,1993年12月。
‧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依德到伊蕊格萊〉,《中外文學》,287 期,1996年3月。
‧賴素鈴,〈陳玉慧直探憂傷靈魂深處〉,《民生報》34版,1997年12月4日。
‧賴素鈴,〈朱天心漫遊者沉甸甸入目要成為作品集重刊的先鋒〉,《民生
報》A7,2000年11月8日。
‧賴素鈴,〈朱天心事事沾身愛漫遊〉,《民生報》A6,2001年2月12日。
‧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 1,1997年。
‧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 社會學》第九期,2005年6月。
‧蕭雪球,〈在生活與文學裡漫遊的朱天心〉,《中央日報》21版,2000年11月
10日。
(六)學位論文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2年。
‧謝春馨,《八0年代「台灣文學」正名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5 年。
‧陳香玫,《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佩真,《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1年。
‧胡紹嘉,《書寫與行動-九0年代後期,女性私我敘事的態度轉折及其意義》,國立政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楊 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台灣大 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0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國立清華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黃敦厚,《台灣媽祖文化語彙全紀錄》,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培文,《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阿烏為考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4年。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0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孫潔茹,《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