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雅薇
Liu, Ya-Wei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底層女性研究
The Research of Women of Subaltern Class on Taiwanese Novels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指導教授: 陳昌明
Chen, Chang-M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6
中文關鍵詞: 日治小說底層底層敘事底層女性
外文關鍵詞: Novels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the subaltern class, subaltern narrative, women of subaltern class
相關次數: 點閱:11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日治時期特殊的時空背景,融合多方的背景因素,使得隱藏於傳統秩序與權力制度當中,所貫穿共通的規訓力量,無所不在地壓迫著社會中的個體,底層階級感受更為深刻。然而,漸興的文化運動與啟蒙思維,逐漸薰染各個階級,反抗與反動之聲因而蔓延,形成對於社會結構與文化思維的反思。於此涵藏不同聲浪的時期,本論文揀擇底層階級的最底層者:底層女性(Women of Subaltern Class)作為視角,取材自臺灣小說文本,以文本當中,個體意識的開展程度作為脈絡,期能發揮以邊緣叩問中心的力量。受到傳統秩序桎梏的底層女性,成為服膺規訓與信奉命運的噤聲者,在多重禁錮之下,走向失語化的弱者悲劇。伴隨無產階級革命與西方開放浪潮的襲捲,逐步撕扯舊制的框架秩序,個體意識逐漸萌發,雖仍未脫囿限,卻於晦暗未明的間隙當中,企圖擺脫長久被遮蔽的處境,以雄化而朦朧的話語權,成為框架內的反動之聲。文化系統當中,置身於社會與道德邊緣的底層女性,因其邊緣身份的特殊與駁雜混合的空間,或有突破封閉性別窠臼的敘述。然則,表象看似脫離枷鎖的自由,與被允許擁有開放空間與豪放行徑,內涵仍蘊藏男性霸權的欲望想像,唯於其中所展現的破除界線舉動,以個體敘事與身體實踐,紀錄其生命脈絡與社會意義。新文明與舊傳統交織的時期,個體的覺醒漸趨受到重視,出走之風漸盛,部分文本書寫關於底層女性的出走,突破多重的舊制框架,並刻劃其意識萌發的歷程,以女聲與女身演繹特出的時代位置。底層相關議題從未消逝,本論文聚焦於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底層女性,期盼長久被遮蔽的底層光芒得以展露。

    The special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factors of many parties, makes it hidden in the traditional order and power system. The common disciplinary power runs through the ubiquitous oppress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society, and the subaltern class feels more profound.However, the gradual cultural movement and enlightenment thinking gradually smothered the various classes, and the rebellious and reactionary voices spread, forming a reflection on social structure and cultural thinking.In this period of different sounds, this thesis selects the bottom of the subaltern class: the Women of Subaltern Class.As a perspective, it is based on the text of Taiwanese novels. In the text,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s taken as the context, and the period can be used to exert the power of the center.The women of subaltern class who are obsess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rder have become the screamers of discipline and discipline, and under the multiple imprisonment, the tragedy of the weak who are deviant.Along with the wave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the wave of openness in the West, the framework of the old system was gradually torn apart, and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emerged. Although it has not yet been removed, it is trying to get rid of the long-shadowed situation in an unclear gap. And the right of discourse has become the reactionary voice within the framework.Among the cultural systems, the women of subaltern class who are at the edge of society and moralit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and mixed space of their marginal identity, or have a breakthrough in the narrative of closed gender.However, the appearance seems to be free from the shackles of freedom, and the desire to have open space and unrestrained behavior, the connotation still contains the desire of male hegemony, only in the debunking behavior shown in it, to record its life context with individual narrative and physical practic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During the period when new civilizations and old traditions are intertwined, the individual's awakening is gradually gaining importance, and the style of leaving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Some texts are written about the women of subaltern class, breaking through the multiple old frameworks, and scrutinizing the process of their consciousness, with female voices and The woman’s role in the era of the special performance.The underlying issues have never disappear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omen of subaltern Class of Taiwanese novel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and hopes that the underlying light that has been obscured for a long time will be revealed.
    Key words: novels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Administration,the Subaltern Class, the Subaltern Class narrative,the Women of Subaltern Cla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9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 噤聲者:秩序的禁聲 17 第一節 服膺規訓與信奉命運的底層女性 17 一、服膺規訓 17 二、信奉命運 29 三、多方秩序桎梏 40 第二節 多重禁錮底層女性的文化意涵 51 一、失語化的弱者悲劇 51 二、以聲音元素書寫無聲禁錮 58 三、勞動或疾病烙印女性身軀 67 第三章 框架內之聲:朦朧與畸變的話語權 79 第一節 朦朧話語權的底層女性 79 一、框架之內的反動之聲 79 二、雄化而朦朧的話語權 94 三、社會藩籬的試探 108 第二節 畸變報復的底層女性 122 一、畸變的欲望途徑 122 二、身心的悲劇與反思 133 第四章 另一種敘述:邊緣身份的敘事 140 第一節 邊緣身份或境況的底層女性 140 一、特殊身份 140 二、另覓他人 162 三、多元的女性情態 171 第二節 邊緣相關的文化意涵 181 一、刻劃現代化 181 二、敘事開放的假面 192 三、身體的假性解放 200 第五章 出走之鳴:個體出走與意識萌發 207 第一節 個體出走的底層女性 207 一、舊傳統婚姻出走,追尋戀愛新試煉 207 二、出走舊秩序框架,走出私人路徑 217 三、出走於獻祭角色,演出拯救角色 227 第二節 意識萌發的文化意涵 235 一、時代邊緣:幽微而特出的文本想像 235 二、女聲吶喊:尋覓自我定位 244 三、女身演繹:探索身體權 252 第六章 結論 259 第一節 各章總論與研究侷限 259 第二節 底層未曾消失與研究展望 264 參考書目 266 附錄:表目錄 280

    一、作家作品:
    (一)專書:(依編譯者姓氏,由簡至繁。)
    吳福助 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彙編》(第24、25、45冊)(臺中:文听閣,2008年3月)。
    林至潔 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冊),(臺北:INK印刻出版,2006年3月。)
    林瑞明 編:《賴和全集》(1-6冊)(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6月)。
    林瑞明、許雪姬 編:《楊雲萍全集》(1-8冊)(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年2月)。
    邱振瑞 編:《臺灣大眾文學‧日治篇》(1-10冊)(依序為:《可愛的仇人》(上)、《可愛的仇人》(下)、《靈肉之道》(上)、《靈肉之道》(下)、《韮菜花》、《黎明之歌》、《大地之春》、《命運難違》(上)、《命運難違》(下)、《京夜 運命》)(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8月)。
    邱貴芬 編:《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冊)(臺北:女書文化,2001年7月)。
    施懿琳 編:《周定山作品選集》(上、下兩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
    施懿琳 編:《楊守愚作品選集》(上、下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年6月)。
    張恒豪 編:《臺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1-10冊)(依序為:《賴和集》、《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楊守愚集》、《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王詩琅、朱點人合集》、《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楊逵集》、《呂赫若集》、《龍瑛宗集》、《張文環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
    許俊雅 編:《巫永福精選集‧小說卷》(新北:巫永福文化基金會,2010年12月)。
    許俊雅 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
    陳萬益 編:《張文環全集》(1-8冊),(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3月)。
    陳萬益 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1-8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彭小妍 編:《楊逵全集》(1-14冊)(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年6月)。
    葉石濤 編譯:《臺灣文學集1 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8月。
    葉石濤 編譯:《臺灣文學集2 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年8月。
    葉石濤、鍾肇政 編:《一桿秤仔》(臺灣文學叢書13)、《一群失業的人》(臺灣文學叢書14)、《豚》(臺灣文學叢書15)、《薄命》(臺灣文學叢書16)、《牛車》(臺灣文學叢書17)、《送報伕》(臺灣文學叢書18)、《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臺灣文學叢書19)、《閹鷄》(臺灣文學叢書20)(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鍾怡彥 編:《新版鍾理和全集》(1-8冊)(高雄:高雄縣文化局,2009年3月)。
    鍾肇政、葉石濤 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1-8冊)(依序為:《一桿秤仔》、《一群失業的人》、《豚》、《薄命》、《牛車》、《送報伕》、《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閹雞》)(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二)報刊雜誌:(依出版時間,由遠而近。)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北:五南圖書複刊,1905-1945年)
    《藝文雜誌》(北京:藝文社,1943-1945年)。
    《臺灣民報》(東京:臺灣雜誌社發行;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
    《臺灣青年》(東京:臺灣雜誌社發行;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年)。
    《臺灣新民報》(東京:臺灣雜誌社發行;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73-1974年)。
    《三六九小報》(臺南:三六九小報社;臺南,成文複印版,1975年)。
    池田敏雄、莊楊林 編:《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1-17卷)(第1卷《南音》、第2卷《人人》、《先發部隊》、《福爾摩沙》、第3-5卷《臺灣文藝》、第6-7卷《臺灣新文學》、第8-10卷《臺灣文學》、第11-16卷《文藝臺灣》、第17卷《臺灣文藝》)(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刊,1981年3月)。
    《風月報》(臺北:風月俱樂部;臺北:南天複刻版,2001年6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由簡至繁。)
    于堅、謝有順:《于堅謝有順對話錄》(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井上清:《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臺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12月)。
    王文斌:《瘋狂的教化 貞節崇拜之通觀》(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王春榮:《女性生存與女性文化詩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2010年5月)。
    王紹璽:《小妾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7月)。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圖書,1977年10月)。
    王銘銘:《想像的異邦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王文斌:《瘋狂的教化 貞節崇拜之通觀》(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古偉瀛、王晴佳:《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巨流圖書,2000年4月)。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田泥:《走出塔的女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2月)。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 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8月)。
    任一鳴:《抗爭與超越 中國女性文學與美學衍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中英文合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5月)。
    何義麟:《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臺灣書房,2011年5月)。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7年10月)。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1998年3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
    李有亮:《給男人命名: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批判意識的流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李志銘:〈城市印象 聲音的地方〉,《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臺北:聯經出版,2013年4月)。
    李長貴 編:《臺灣養女問題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中心,1970年)。
    李國祈:《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5月)。
    李進益:《翁鬧的世界》(臺中:晨星出版社,2009年12月)。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汪民安:《福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
    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邢麗鳳:《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選:周作人書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選:談虎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周慶華:《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2005年5月)。
    和磊:《葛蘭西與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4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9月)。
    林川夫 編:《民俗臺灣》(臺北:武陵出版,1990年2月)。
    林丹婭 編:《臺灣女性文學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2015年3月)。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林其蔚:《超越聲音藝術:前衛主義、聲音機器、聽覺現代性》(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9月)。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9月)。
    林書揚、劉昭勇、藍博洲 編:《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年6月)。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1996年5月)。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年4月)。
    姜新立:《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施淑、吳達芸等 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臺北:長安出版社,1984年2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文學,1997年6月)。
    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圖書‧新知出版社,2006年8月)。
    柳書琴、張文薰 編:《張文環》(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
    洪鎌德:《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新論》(臺北:揚智文化,2011年5月)。
    洪鎌德:《個人與社會 馬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臺北:五南圖書,2014年8月)。
    若林正丈、吳密察 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8月)。
    徐君、楊海:《妓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7月)。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
    祝勇:《反閱讀》(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10月)。
    袁凌:《青苔不會消失:附著在土地上既邊緣又無人問津的一群人》(臺北:時報出版,2017年7月)。
    馬藜:《視覺文化下的女性身體敘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 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01年2月)。
    張京媛 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張春田:《思想史視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後的女性解放話語》(臺北:新銳文創,2013年4月)。
    梁巧娜:《性別意識與女性形象》(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梁明雄:《張深切與《臺灣文藝》研究》(臺北:文經社,2002年1月)。
    梁秋虹:〈多重的底層、複寫的邊緣史〉,《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臺灣邊緣史讀本》(臺北:玉山社,2012年7月)。
    章義和、陳春雷:《貞節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
    許俊雅、楊洽人 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 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10月)。
    許雪姬 編:《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12月)。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年1月)。
    郭志剛、李岫 編:《中國三十年代文學發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郭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九龍:中華書局(香港),1996年10月)。
    陳三井 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中梅:《荷馬的啟示:從命運觀到認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陳姃媛 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臺灣邊緣史讀本》(臺北:玉山社,2012年7月)。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6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10月)。
    陳建忠、應鳳凰等 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3月)。
    陳建忠:《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3月)。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85年9月)。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陳萬益 編:《龍瑛宗》(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3月)。
    陳寧:《女性身體觀念與當代文學批評》(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
    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傅東華:《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文學理論集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9月)。
    曾建民 編:《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臺北:人間出版,1998年12月)。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專刊,1988年12月)。
    程為坤:《勞作的女人:20世紀初北京城市空間和底層女性的日常生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7月)。
    項蘊華:《社會科學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9年5月)。
    須文蔚 編:《文學@臺灣:11位新銳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年9月)。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88年11月)
    楊大春:《傅柯(Michel Foucault)》(臺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8月)。
    楊秀芝:《身體‧性別‧欲望: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小說中的女性身體敘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5月)。
    楊鳳:《當代中國女性發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楊聯芬:《浪漫的中國:性別視角下激進主義思潮與文學:1890-1940》(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4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10月)。
    葉石濤:《臺灣鄉土作家論集》(臺北:遠景出版,1981年2月)。
    臺灣近現代史研究會 編:《臺灣近代史研究》(復刻版)(東京:緑蔭書房:1993年9月)。
    趙凱:〈悲劇意識與作為美學範疇的悲劇〉,《悲劇與人類意識》(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3月)。
    趙勳達:《狂飆時刻 日治時代台灣新文學的高峰期(1930-1937)》(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12月)。
    劉旭:《底層敘述:現代性話語的裂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劉傳霞:《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0月)。
    劉慧英 編著:《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1月)。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4月)。
    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
    鄧紅梅:《閨中吟 傳統女性的精神自畫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魯迅文集全編編委會 編:《魯迅文集全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2月)。
    蕭成:《日據時期臺灣社會圖譜:1920-1945臺灣小說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9月)。
    魏義霞:《天‧人‧命運 人類命運的哲學闡述和當代審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三、譯著:(依外文名,由A至Z)
    A.H. Леонтьева(阿.尼.列昂捷夫):《活動 意識 個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2月)。
    Antonio Gramsci(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書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Antonio Gramsci(安東尼奧‧葛蘭西)著,曹雷雨、姜麗、張跣 譯:《獄中札記》(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
    Aristotle 著,方書春 譯:《範疇篇 解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9月)。
    Barbara Ehrenreich(芭芭拉.艾倫瑞契)著,林家瑄 譯:《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新北:左岸文化,2010年10月)。
    Bohumil Hrabal(赫拉巴爾)著,萬世榮 譯:《底層的珍珠》(臺北:大塊文化,2004年10月)。
    Christine Ammer(克莉絲汀‧安默兒),貓頭鷹編譯小組 譯:《音樂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6月)。
    Cyril.E.Black(布來克)著,郭正昭、張中平、周玉華 譯:《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歷史的研究》(臺北:環宇出版社,1972年11月)。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佳亞特里˙斯皮瓦克)著,陳永國、賴立里、郭英劍 編:《從解構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David D.Gilmore(大衛‧吉爾摩)著,何雯琪 譯:《厭女現象 跨文化的男性病態》(臺北:書林出版,2005年7月)。
    David Jimenez(大衛‧希門內斯)著,林品樺 譯:《雨季的孩子:來自亞洲底層的苦難印記》(新北:木馬文化,2014年12月)。
    David Jimenez(大衛‧希門內斯)著,林品樺 譯:《被遺忘的亞洲碎片:那一段不為人知的底層敘事》(新北:木馬文化,2015年10月)。
    Edward Morgan Foster(愛德華‧磨根‧福斯特)著,蘇希亞 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1月)。
    Erich Fromm(弗洛姆)著,徐紀亮、張慶雄 譯:《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9月)。
    Erich Fromm(艾里希‧弗洛姆)著,孫愷祥 譯:《健全的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9月)
    Florence Aubenas(芙蘿倫絲.歐貝納)著,顏湘如 譯:《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新北:野人出版社,2011年9月)。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尼采)著,張念東、凌素心 譯:《權力意志》(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3月)。
    Gail B,Hershatter(賀蕭)著,韓敏中、盛寧 譯:《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朱光潛 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0月)。
    Guy Debord(居伊‧德波)著,王昭鳳 譯:《西方文論經典:第六卷,後現代與文化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年4月)。
    Ian Johnson(伊恩.強森)(中文名:張彥)著,吳美真 譯:《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新北:八旗文化,2016年11月)。
    John Berger(約翰‧伯傑)著,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8月)。
    John O'Neill(約翰‧歐尼爾)著,張旭春 譯:《五種身體》(臺北:弘智文化,2001年8月)。
    Kam Louie(雷金慶)著,劉婷 譯:《男性特質論 中國的社會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2年7月)。
    Kathleen Barry(凱瑟琳˙巴里)著,曉征 譯:《被奴役的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Marcel Mauss, Henri Hubert(馬賽爾•莫斯,亨利•修伯特)著,楊渝東 等譯:《巫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Marilyn Yalom(瑪莉蓮•亞隆)著,何穎怡 譯:《乳房的歷史》(臺北:先覺出版,2000年3月)。
    Marshall Mcluhan(麥克魯漢)著,汪益 譯:《預知傳播紀事:麥克魯漢讀本》(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12月)。
    Matthew Desmond(馬修‧戴斯蒙)著, 胡訢諄、鄭煥昇 譯:《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臺北:時報出版,2017年6月)。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福柯),劉北成、楊遠嬰 譯:《瘋癲與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9月)。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福柯)著,尚衡 譯:《性意識史》(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1月)。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 譯:《規訓與懲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5月)。
    Michel Foucault(福柯)著,尚衡 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1月)。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巴赫金)著,張杰 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Oscar Lewis(奧斯卡‧路易士)著,胡訢諄 譯:《香吉士一家人:墨西哥底層生活紀實》(新北:左岸文化,2014年11月)。
    Patrick Saint-Paul(派屈克‧聖保羅)著,陳文瑤 譯,《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鼠族撐起來的》(新北:聯經出版,2018年5月)。
    Pierre Bourdieu(皮耶‧布迪厄)著,劉暉 譯:《男性統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Pierre Bourdieu(皮耶‧布迪厄)著,蔣梓驊 譯:《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年12月)。
    Pierre Bourdieu(皮耶‧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 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1月)。
    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宋廣文 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臺北:知書房,2000年7月)。
    Sigmund Freud(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著,林塵、張喚民等 譯:《佛洛伊德後期著作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6月)。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陶鐵柱 譯:《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2月)。
    Sudhir Venkatesh(蘇西耶.凡卡德希)著:黃意雯 譯:《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新北:八旗文化,2018年3月)。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著,程巍 譯:《疾病的隱喻》(臺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10月)。
    Terry Eagleton(特里‧伊格爾頓)著,劉峰 等譯:《文學原理引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7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由簡至繁。)
    丁鳳珍 〈臺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臺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論:1996年)。
    王冠祺 〈論楊逵與蕭軍小說的左翼書寫(1931-1945年)〉(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臺文所碩論:2012年)。
    王琬葶 〈世界˙民俗˙帝國 《臺灣婦人界》小說研究〉(政大臺文所碩論)(臺北:政治大學臺文所,2014年)。
    白春燕 〈普羅文學理論轉換期的驍將楊逵 1930年代臺、日普羅文學思潮之越境交流〉(臺中,東海大學日文所碩論:2012年)。
    吳心妤 〈龍瑛宗小說中的夫妻像 以1945年以前的小說為中心〉(臺北,淡江大學日文所碩論:2011年)。
    吳昱慧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南方想像」 以龍瑛宗為例〉(新竹,清華大學臺文所碩論:2011年)。
    吳美桃 〈蔡秋桐作品研究〉(臺中,中興大學臺文所碩論:2009年)。
    吳舜鈞 〈徐坤泉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論:1994年)。
    李秋慧 〈龍瑛宗及其小說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所碩論:2007年)。
    杜昀玶 〈女性、山村、國策:日治後期張文環的文學活動(1940-1945)〉(臺北,政治大學臺文所碩論:2016年)。
    周佩雯 〈楊守愚及其作品之研究 以小說與新詩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所碩論:2001年)。
    易燕玉 〈日據時期臺灣大眾小說研究 以女性角色為主〉(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論:2005年6月)。
    林容安 〈楊守愚小說的家國寓言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所碩論:2013年)。
    林慧禎 〈日據時期農民小說人物與敘事分析 以蔡秋桐、楊守愚、張慶堂為討論中心〉(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所碩論:2011年)。
    邵幼梅 〈賴和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論:2002年)。
    封淑玲 〈楊逵小說敘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所碩論:2012年)。
    柯虹岑 〈楊逵小說中的社會圖像〉(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所碩論:2011年)。
    凌正峯 〈呂赫若農民小說的左翼立場〉(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2009年)。
    徐舒怡 〈楊守愚的文學世界〉(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2010年)。
    徐意裁 〈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 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碩論:2005年)。
    高幸佑 〈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論:2015年)。
    張曼萱 〈文化的想像與生產 以張文環文學地景為對象〉(臺中,中興大學景觀所碩論:2013年)。
    梁秋虹 〈治理底層女性:日本殖民性治理與被治理的政治(1895-1937)〉(臺北,臺大社會所博論:2013年)。
    莊蕙甄 〈龍瑛宗小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所碩論:2006年)。
    許芷若 〈呂赫若書寫女性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論:2013年)。
    陳鴻犧 〈張文環小說中人物性格書寫研究〉(屏東,屏東大學中文所碩論:2015年)。
    童袖瑜 〈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臺文所碩論:2010年)。
    黃立雄 〈賴和文學作品中的抗日意識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文所碩論:2006年)。
    黃勝治 〈殖民體制下的反抗思潮 賴和的社會改革思想〉(臺北,東吳大學社會所碩論:2006年)。
    黃貴蘭 〈張文環小說中之男性書寫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碩論:2013年)。
    楊宏彥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作家的啟蒙觀 以龍瑛宗為例〉(臺北,政治大學臺文所碩論:2001年)。
    楊明青 〈抗議與隱忍風格之外 楊逵與鍾理和書寫及其背後的家族群像〉(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文所碩論:2014年)。
    葉咨琪 〈張文環的文學之路與女性書寫〉(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所碩論:2012年)。
    劉秀靜 〈從女性主義觀點詮釋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所碩論:2012年)。
    劉義郁 〈賴和小說中「迷信書寫」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文所碩論:2018年)。
    蔡孟珂 〈蔡秋桐及其小說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碩論:2007年)。
    鄭皇泉 〈賴和小說敘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論:2006年)。
    蕭伊婷 〈日據時期臺灣作家的女性意識 以龍瑛宗和呂赫若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所碩論:2013年)。
    謝美娟 〈日治時期小說裡的農工書寫 以賴和、楊逵和楊守愚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臺文所碩論:2009年)。
    鐘靜嫻 〈蔡秋桐小說的寫實風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碩論:2017年)。

    五、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由簡至繁。)
    卜永堅:〈失身 中國小說中的娼妓與男性意識〉,《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8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12月),頁319-324。
    尹弘飇:〈權力/知識共同體的發展與規訓社會的形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156期,2009年第3期)(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9年5月),頁163-172。
    王丹:〈淺談父權文化下的中西女性狀況與女性解放之路〉,《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年第8期)(石家庄: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7年8月),頁15-17。
    王俊秀:〈音景的都市表情: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像〉,《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0期)(臺北:臺大城鄉所,2001年12月),頁89-98。
    甘文平、高銀:〈男權語境下女性身體的「共謀」、遇害與反抗 科倫‧麥凱恩短篇小說《姐妹》肖娜人物形象評析〉,《孝感學院學報》(第32卷第4期)(湖北:湖北工程學院,2012年7月),頁34-37。
    田先綱:〈中西趨利性與法律規的差異比較〉,《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上海:上海大學,1992年3月),頁82-86。
    伍友云:〈畸變:另類的女性存在〉,《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荊門:荊門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9月),頁52-55。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系列」為觀察場域〉,《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2004年12月),頁29-63。
    吳玉珍:〈女性悲劇的自省與思索〉,《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07年10月),頁14-16。
    吳佩珍:〈皇民化時期的語言政策與內臺結婚問題 以真杉靜枝〈南方的語言〉為中心〉,《臺灣文學學報》(第12期)(臺北:政治大學臺文所,2008年6月),頁45-61。
    吳瀛濤:〈煙花界雜談〉,《臺北文物》(第8卷第2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9年6月),頁96-98。
    呂翠鳳:〈自卑與內趨力 關於阿德勒自卑與補償理論的評述〉,《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7卷第3期)(上海: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9月),頁201-204。
    宋海燕:〈中國民間命運觀的文化反思及其啟示〉,《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昆明:雲南行政學院,2013年2月),頁174-176。
    李海英:〈從貞女到惡婦:女性宿命的怪圈〉,《時代文學》(上。2010年第8期)(濟南:山東省作家協會,2010年4月),頁116-117。
    李毓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年3月),頁91-100。
    李運摶:〈平民小說:弱勢群體與弱者活法〉,《小說評論》(2004年第1期)(西安:陝西省作家協會,2004年1月),頁46-50。
    李曉虹、林豪:〈日據時期臺灣電影產業的日本統制狀況研究〉,《電影新作》(2014年第4期)(上海:上海電影藝術研究所,2014年10月),頁19-23。
    李錚:〈個體意識試探〉,《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蕪湖:安徽師大,1983年1月),頁48-52。
    李濤:〈作為「庶民研究」傳統的元概念:理解葛蘭西的「subaltern」〉,《中國圖書評論》(第7期)(北京:中國圖書評論雜誌社,2014年8月),頁97-100。
    周俐:〈男性的欲望與妓女的救贖〉,《文學教育》(下)(2015年第6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15年6月),頁46-47。
    林弘勳:〈日據時期臺灣煙花史話〉,《思與言》(第33卷第3期)(臺北:思與言雜誌社,1995年9月),頁77-128。
    林志明:〈影像與傳播 閱讀麥克魯漢〉,《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第47卷第1期)(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大學,2002年4月),頁41-56。
    林芳玫:〈台灣三0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漫沙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臺北:臺北大學中文系,2009年9月),頁29-65。
    林姵吟:〈「文明」的磋商:1930年代臺灣長篇通俗小說 以徐坤泉、林煇焜作品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8期)(臺北:臺大臺文研究所,2010年8月),頁1-32。
    林姵吟:〈性別化的現代性:徐坤泉與吳漫沙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臺灣文學學報》(第25期)(臺北:政大臺文所,2014年12月),頁1-31。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臺灣藝妲(1930-1935)〉,《政大史粹》(第7期)(臺北:政大歷史所,2004年12月),頁37-90。
    施軍:〈苦難敘事的看點與立場〉,《文藝評論》(2009年第3期)(哈爾濱: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09年3月),頁33-35。
    施淑:〈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國文天地》(第7卷第5期)(臺北:國文天地,1991年10月),頁23-28。
    柳波:〈女性「身體再造」:父權制規訓下身體的對象化〉,《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8期)(山西:山西農業大學,2011年10月),頁861-864。
    胡玉傳:〈李劼人:重建女性神話 「大河小說」情愛敘事的文本闡釋〉,《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遼寧:遼寧師範大學,2002年5月),頁74-77。
    苟敏、李耀華:〈倫理學中的利己與利他之辨〉,《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昆明:雲南民族大學,2010年7月),頁156-160。
    徐宏:〈《上海女孩》的女性身份建構〉,《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大同:山西大同大學,2014年12月),頁48-53。
    張全中:〈微觀權力的運作及其策略 基於福柯《規訓與懲罰》的解讀〉,《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09年9月),頁38-41。
    張家銘:〈色情現象與生活世界〉,《思與言》(第33卷第3期)(臺北:思與言雜誌社,1995年9月),頁1-26。
    張深切:〈對臺灣新文學路線的一提案〉,《臺灣文藝》(第2卷第2號)(臺中:中央書局,1935年2月),頁78-86。
    張勝群:〈女性性格命運的寫照 《永遠有多遠》的一種解讀〉,《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第8期)(曲阜:曲阜師範大學,2008年8月),頁135-136。
    張黎明:〈中西方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之比較〉,《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2期)(文山: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6年6月),頁75-78。
    陳文聯:〈「五四」時期「自由戀愛」思潮述論〉,《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4卷第6期)(南昌:南昌大學,2003年11月),頁89-93。
    陳芳明:〈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聯合文學》(第16卷第5期)(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3月),頁138-149。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 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臺灣文學學報》(第3期)(臺北:政治大學臺文所,2002年12月),頁109-141。
    陳樂:〈女性難以走出的迷幻花園 論蘇童的小說《紅粉》〉,《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廣州:廣東教育學院,2003年8月),頁69-73。
    彭嵐嘉、楊華:〈男性霸權下的絕望抵抗 論賈平凹小說《極花》〉,《小說評論》(2016年第4期)(西安:陝西省作家協會,2016年4月),頁61-64。
    曾琦:〈婦女問題的由來〉,《婦女雜誌》(第8卷第7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7月),頁8-10。
    賀根民:〈虐戀‧妒寵‧恐棄:潘金蓮形象的異化分析〉,《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大連:大連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頁36-40。
    項蘊華:〈身份建構研究綜述〉,《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5期)(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9年5月),頁188-192。
    黃美娥:〈從「日常生活」到「興亞聖戰」:吳漫沙通俗小說的身體消費、地誌書寫與東亞想像〉,《臺灣文學研究集刊》(臺北:臺大臺文所,2011年8月),頁1-37。
    黃敏:〈藝妓文學與古代女性的掙扎和「超越」〉,《安徽文學》(2010年第2期)(合肥: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10年5月),頁245-246。
    黃愛平、王明科:〈從報復模式看張愛玲小說的家庭文化反思〉,《江西社會科學》(第3期)(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2007年3月),頁82-85。
    楊照:〈殘廢者的生命尊嚴:重讀張文環的〈閹雞〉〉,《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1期)(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8年7月),頁118-120。
    楊翠:〈日據臺灣娼妓問題初探〉,《婦女研究通訊》(第32期)(臺北: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1994年6月),頁6-9。
    鄒芝、劉莉莉:〈「姘合制」:古羅馬社會的特殊「婚姻」〉,《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南昌:江西社會科學院,2010年8月),頁157-160。
    廖朝陽:〈批判與分離:當代主體完全存活手冊〉,《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10月),頁117-120。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6月),頁41-88。
    劉國蓮:〈五四啟蒙思潮下的「苦難敘事」解析〉,《長城》(2011年第12期)(石家庄:河北省作家協會,2011年12月),頁66-67。
    劉雪琪:〈男性霸權話語下勇敢而無助的女性 《還鄉》中的游苔莎形象解讀〉,《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5期)(重慶:重慶科技學院,2011年8月),頁109-111。
    劉傳霞:〈女性‧身體‧政治 從三部小說看建構女性自主性身體敘事的艱難歷程〉,《貴州社會科學》(第6期。總186期)(貴州:貴州社會科學編輯部,2003年11月),頁76-80。
    劉曉燕:〈崇高與悲劇〉,《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東山:東山師範學院,2007年1月),頁50-53。
    蔣孝軍:〈個體觀念與現代性的展開〉,《鵝湖月刊》(總號第445第38卷第1期)(新北:鵝湖月刊社,2012年7月),頁55-62。
    鄧雲:〈略論中國文學中媒妁形象的審美意義〉,《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廣州,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01年11月),頁63-69。
    閻月英:〈意義與性別規訓 透視《花月痕》對女性的再表現〉,《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唐山:唐山師範學院,2009年1月),頁37-39。
    魏娟莉:〈試談《儒林外史》中「科舉功名」邊緣的女性形象〉,《中州學刊》(第6期,總第168期)(河南: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08年11月),頁236-240。
    羅文革:〈評析蒲松齡筆下悍妻妒婦題材文學的社會意義〉,《蒲松齡研究》(第2期)(山東:蒲松齡紀念館,2012年4月),頁36-39。
    羅婷:〈西方父權制文學中的惡婦形象探析〉,《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4卷第1期)(湖南:湘潭大學社會科學院,2000年2月),頁57-60。
    譚永:〈論我國傳統性道德中女性的地位〉,《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總第106期,2011年第4期)(黑龍江:佳木斯教育學院,2011年4月),頁377-380。
    譚光輝:〈身體權力、物質權力與符號權力之間的關係〉,《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號)(廣西:廣西師範學院,2016年9月),頁156-162。
    闞鴻鷹、李福祥:〈天使與妖婦 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解讀〉,《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成都:西華大學,2006年12月),頁59-61。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4-07-3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