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廖心瑜 Liau, Shin-Yu |
|---|---|
| 論文名稱: |
赤崁歷史街區已婚婦女日常生活活動系統之研究 The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of Married Women in Chikan Historic District |
| 指導教授: |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76 |
| 中文關鍵詞: | 已婚婦女 、日常生活 、活動系統 、時間地理 、赤崁歷史街區 |
| 外文關鍵詞: | Married Women,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Time Geography, Chikan Historic Distric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9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內歷史街區的劃設往往僅著重於歷史空間的保存與環境改善,亦或觀光發展,忽略了歷史街區應具備的人文精神,即居民世代於當地形成的日常生活活動系統,及其與空間交互作用下所形塑之歷史街區。而已婚婦女身為家庭的主要代理活動者,其日常生活活動系統的複雜性與重要性,以及日常活動與居住街區間的緊密關係,提供了解歷史街區居民日常生活活動系統的豐富資訊,將有助於從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討歷史街區範圍劃設與居民日常生活活動系統的關係。
本研究運用深度訪談與敘事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並透過圖面分析日常生活活動系統於赤崁歷史街區的分布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已婚婦女的日常生活活動系統與赤崁歷史街區範圍劃設並未契合;已婚婦女在時間預算限制下,對於日常活動場所產生時間與空間上的選擇偏好,並對於部分活動場所有別於觀光活動的認知特殊性,此皆影響了日常活動範圍,亦顯示出背離居民日常生活活動系統的歷史街區範圍劃設,僅是存在於主事者的想像中,而非實際之歷史街區現況。
The set of historic district often merely focus on the preserv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tourism, and therefore neglect the humanities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which consist of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space. The married women as an agent of the whole family show the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 between daily activities and the district they live. The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of married women provides plentiful in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residents. And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cope of historic district and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from the aspect of everyday life.
This research adopts in depth interviews and narrative analysis to collect and analysis data. Also, image analysis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in Chikan historic distric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of the married women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scope of Chikan historic district. Time budget of the married women dominates the preference between time and space of daily activity locale. Also, partially daily activity local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distinctive aspect of tourism. These both affect the daily activities scope and reveal that the set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are deviated from everyday life activity system.
Babcock, R. F., 1966, The zoning game: municip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Felski, R., 2000, Doing time: feminist theory and postmodern culture,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 Stimson R., 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Hägerstrand T., 1970, 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 Regional Science Assocation XXIV, pp. 7-21.
Hoppenbrouwer, E. & Louw, E., 2005, Mixed-us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msterdam’s Eastern Dockland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3(7): 967-983.
Lai, L.W.C., 1994, The economics of land use zon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work of Cease, Town Planning Review, 65(l): 77-98.
Lefebvre, H., 1987, The everyday and everydayness, in Everyday Life, Alice Kaplan and Kristin Rose eds. Yale French Studies Number 73: 7-11.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Oxford: Blackwell.
Levine, R., 1997, 時間地圖:不同時代與民族對時間不同的解釋(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譯),臺北市:臺灣商務。
Pred A., 1977, The Choreography of Existence: Comments on Hagerstand’s Time-Geography and Its Usefulness, Economic Geography, 53(2): 207-221.
Tiesdell, S., Oc, T., & Heath, T., 1996, Revitalizing historic urban quarters. Oxford: Architectural Press.
王惠君(1999),以傳統聚落再生打造城鄉景觀風貌之具體手法研究─以桃園龍潭客家村為例,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台南市政府(2009),擬定臺南市赤崁舊市區更新地區都市更新計畫案計畫說明書,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西村幸夫(2010),歷史街區與聚落的保存活化方法(林美吟譯),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呂姍代(2002),市中心辦公大樓的職業婦女日常消費活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世彰(2002),連鎖便利商店與都市住宅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東明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東明(2004),我國重要傳統街區整體保存與永續發展之研究,臺北市 : 內政部建築硏究所。
李家儂(2006),交通運輸與土地使用整合規劃之演變~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的都市發展模式,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5(3)=19,70-83。
林享博(1988),美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之經濟分析及其在臺灣地區之適用性,臺灣土地金融季刊,25(1),27-39。
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新竹市:建都文化。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益田兼房(2001),歷史都市文化遺產保存之相關憲章與全民參與--日本經驗,空間,135,39-46。
孫全文(2008),台南市赤崁文化園區歷史區域文化資產保存及活化計畫,臺南市: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孫全文(2009),德國古蹟保存區及歷史街區保存法令制度,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徐裕健(2002),近十年(1990~2000)臺灣「歷史街區保存」的國家政策及社會動力分析--以湖口老街、艋舺剝皮寮及深坑老街為比較個案,空間,138/139,(5)21-(5)28。
夏鑄九、林鍫、顔亮一(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硏究,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許戎聰(2000),住宅區土地混合使用業種相容性分析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與萬華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佩芬(2005),大陸女性配偶的家意義建構與日常生活能動實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剛維(2008),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之執行與制度變遷─財產權觀點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淑麗(2009),日常生活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3),22-28。
張肇廷(2004),歷史性都心商業區的居住環境之研究─以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核心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秉立(2001),台北市住宅區使用組別管制演變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慧(2001),台南市已婚婦女日常生活消費活動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翰華(2000),土地使用計畫面面觀,新竹市:建都文化。
莊翰華(2005),都市社會地理─兼論計畫制度,新竹市:建都文化。
黃仁宏(1997),街廓單元內住商混在使用之研究─以台南市傳統街巷與近代街廓並存之空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其泰(2001),台南市歷史性都心區居住與產業環境特質研究---以孔廟文化園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健二(1991),都市住宅區可相容使用用途與分類研究,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喻肇青(1998),臺灣市街聚落與都市發展,空間,108,45-49。
喻肇青(2001),台北市歷史街區暨歷史性建築物發展自治條例之研擬,臺北市: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葉乃齊(1993),從歷史文化價值觀點看市街與聚落的保存與維護,空間,47,51-57。
塗芳岳(2004),歷史街區保存規範之研究—以大稻埕及鹿港保存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劉乃瑄(2006),大稻埕歷史街區復甦研究─對公共空間經營之省思,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謝宏昌(2010),Parasites都市民族誌研究講義,未出版。
薛琴(2001),台北市歷史建築物都市設計準則之研擬,臺北市:台北市都市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