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毓舜 Lin, Yu-Shun |
|---|---|
| 論文名稱: |
化學組成對燒結磚特性之研究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n Properties of Sintered Bricks. |
| 指導教授: |
陳昭旭
Chen, Chao-Hs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7 |
| 中文關鍵詞: | 廢棄物 、燒結磚 、化學組成 、資源化 |
| 外文關鍵詞: | waste reuse, chemical composition, sintered bricks |
| 相關次數: | 點閱:78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台灣廢棄物產量逐年上升,如何將廢棄物再利用成為業界與政府重視的議題。透過資源化的方式,將廢棄物作為建材原料使用,以期達到廢棄物減量為未來之趨勢。本研究針對數量龐大且來源相異之廢棄物作為製磚原料,並透過化學組成的觀點設計配比,提升廢棄物製磚之效率。研究規劃包含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廢棄物異質性對燒結磚影響之分析,透過不同來源及時間點之相異污泥,以不同替代量取代黏土燒結製磚,第二階段為化學組成對燒結磚影響之分析,以高純度化工原料設計配比製磚,分析不同化學成分對燒結磚特性之影響。第三階段為化學組成應用於廢棄物製磚分析,以全廢棄物的形式取代黏土原料,並於第二階段之結果相比較,討論化學組成應用於廢棄物製磚之結果,並分析廢棄物製磚之可行性。
研究結果顯示: (1) 由於廢棄物異質性,不同來源之污泥造成對燒結磚品質上的差異,同時也影響了做為替代原料的添加量。(2)二氧化矽及氧化鋁作為燒結磚之主要成分,扮演著骨架及影響強度及吸水率之腳色,本研究適宜含量為SiO2:50~70%,Al2O3:10~25%。氧化鐵及氧化鈣作為燒結磚之助熔劑及著色劑,適當添加有著改善燒結品質及增加顏色之效果,本研究適宜含量為Fe2O3:5~10%,CaO:0~5%。(3)利用全廢棄物以化學組成之觀點設計配比,發現與第二階段之結果及前人文獻相符合,證明其化學成分適宜含量確有其參考性,可做為資源化製磚之依據。
This study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n properties of sintered bricks, and it is conducted mainly in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use of different sludge and amount for sintered-brick manufactu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 in sludge source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and the amount of addition on sintered brick. The second part is to use high-purity chemical raw materials to prepare bricks,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n the quality of sintered bric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equate chemical composition range of the sintered brick is SiO2: 50~70%, Al2O3: 10~25%, Fe2O3: 5~10%, CaO: 0~5%. The third part is the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to waste-bric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ricks close to the adequate chemical composition range have better quality, indicating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informative.
Chiang, K. Y., K. L. Chien and S. J. Hwang. (2008),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bricks produced from reservoir sedime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Vol. 159(2–3), pp.499-504
Ducman, V., A. Mladennovic and J.S. Suput. (2002),” Lightweight Aggregate Based on Waste Glass and Its Alkali-Silica Reactivity”,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 32, pp. 223-226.
Eliche-Quesada, D., F. A. Corpas-Iglesias., L. Pérez-Villarejo and F. J. Iglesias-Godino (2012), “Recycling of sawdust, spent earth from oil filtration, compost and marble residues for brick manufacturin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Vol. 34, pp.275-284.
Karaman, S., S. Ersahin and H. Gunel (2006), “Firing temperature and firing time influence on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lay bricks,” Journa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 Vol. 65 pp.153-159.
Lin, D. F and C. H. Weng (2001) “Use of Sewage Sludge Ash as Brick Materi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l. 127 (10), pp.922-927.
Siddique, R. and J. Klaus (2009) Influence of Metakaolin on the Properties of Mortar and Concrete. Applied Clay Science, 43, 392-400
Skrifvars, B. J., M. Hupa, R. Backman and M. Hiltunen (1994), “Sintering Mechanisms of FBC Ashes”, Fuel, Vol. 73(2) pp. 171-176.
Snyder, R. G., G. L. Liang, H. L. Strauss and R. Mendelsohn (1996), “IR Spectroscopic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Phase Behavior of Long Chain Diacylphosphatidylcholines in the Gel State,” Biophysical Journal, Vol. 71, pp. 3186-3198.
The Brick Industry Association (2006), “Manufacturing of Brick,” TECHNICAL NOTES on brick construction, pp.1-7
Ukwatta, A., A. Mohajerani, S. Setunge and N. Eshtiaghi (2015), “Possible use of biosolids in fired-clay brick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Vol. 91, pp.86-93.
王啟宗(2008),「都市垃圾焚化飛灰與淨水污泥共同燒結產物之動力及材料特性研究」,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王順元(2001),「淤泥輕質骨材燒製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法銀,康德飛,畢舒,吳建青,吳細桂,簡潤桐,李列林(2008),「Fe2O3對陶瓷墻地磚吸水率和力學性能的影響」,中國陶瓷,第44卷第6期,pp. 11-12
江康鈺,簡光勵,黃淑貞,陳宜晶(2005),「水庫淤泥燒結製磚之可行性研究」,環境保護,第28卷第1期,pp. 1-1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2),「無機污泥材料化技術研究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9),廢玻璃再利用技術宣導手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污泥處理現況檢討及因應策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何秀美(2002),「污泥與底灰資源化為透水磚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政育(2015),「以淨水污泥灰及廢玻璃為矽鋁源合成MCM-41並應用於重鉻酸鹽吸附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德燦(2014),「水庫淤泥輕質骨材用於製造透水磚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愛民、曲艷麗、楊子賢、李潤東(2004),「污水污泥乾燥過程中表觀形態變化及水分析出特性」,化工學報,第55卷,第6期,pp.1011-1015。
李壽德,劉蓉,高雋(2009),「水庫淤泥燒結裝飾磚的試驗研究」,磚瓦,2009年第2其,pp. 7-12
汪建民等(1994),陶瓷技術手冊,中華民國產業科技發展促進會/粉末冶金協會。
沈怡文(2004),「台灣傳統瓦窯燒製程序之研究」,國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周耀鑾、黃依典(1979),「建築材料學」,科教圖書出版社。
林永揚(2007),「水庫淤泥混合焚化飛灰燒製輕質骨材」,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林育生(2013),「利用回收碎玻璃燒製黏土磚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林凱隆,張仁杰,鄭敬融(2009),「太陽能板廢玻璃和黏土共同燒製紅磚之研究」,環境保護,第32卷第2期,pp. 99-106。
施維禮(2010),「添加助熔劑於淨水場污泥燒製輕質骨材之研究」,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國鼎(2000),「水庫淤泥及淨水污泥再利用製磚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曉虹,熊碧玲,吳建鋒,李鵬,佘子偉,鄧大侃(2006),「廢鋁灰製備陶瓷清水磚的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pp. 14-16
翁振源(2016),「污泥灰渣資源化與燒結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健(2015),「利用城市污水污泥制行道磚的工藝技術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君偉(2000),「水洗前處理與添加劑對都市垃圾焚化飛灰燒結特性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中(2018),「廢棄物再利用於製磚原料之操作參數與燒結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宜晶(2004),「利用添加劑提昇淨水污泥燒結之材料品質研究」,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陳彥鳴(2003),「廢玻璃資源化再利用技術及潛勢分析」,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炯立(2004),「含重金屬污泥燒製磚材資源化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程道腴、鄭武輝(1990),「工業陶瓷」,徐氏基金會。
程道腴、鄭武輝(1992),「窯業操作」,徐氏基金會。
黃志彬(1997),「污泥調理及高分子藥劑之選擇」,工業污染防治,第64期,pp. 88-111。
黃坤祥(2001),粉末冶金學,中華民國粉金協會
黑大千、張焱(2014),「XRF技術的應用研究現況概述」,科教文匯,第273期,pp. 96-103。
楊昇府,葉俊彥,張彥華,蔣世傑(2011),「煉鋁爐渣為原料製作耐火材料之研究」,鑛冶: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會刊,第213期,pp. 51-56。
楊新海(2013),「污泥含水率與處置對策的關係」,環境衛生工程,第21卷第2期,pp. 15-17
楊嘉慧(2010),「橫跨工藝與科技領域的陶瓷產品」,遠流出版公司。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CNS382 R2002 普通磚」,2007年01月17日修訂,現行標準。
廖樹賢(2011),「瓷磚研磨廠污泥及廢坯再利用製成瓷質磚與輕質磚可行性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趙鎮魁(2012),「燒結磚瓦工藝及實用技術」,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歐陽嶠暉,許鎮龍,藍文忠(1998),『都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與資源化再利用之研究』,第八屆下水道技術研討會論文集,pp.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