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兆玟 Chen, Chao-Wen |
|---|---|
| 論文名稱: |
食安刑法之抽象危險犯研究 A Study on Abstract Dangerous Crime for The Criminal Regulations of Food Safety |
| 指導教授: |
許澤天
Hsu, Tze-Ti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Legal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9 |
| 中文關鍵詞: | 現代刑法 、法益 、抽象危險犯 、食品安全 、攙偽 、假冒 、溯源管理 |
| 外文關鍵詞: | Modern Criminal Law, Legal Assets, Abstract Dangerous Crime, Food Safety, counterfeiting, adulteration, Trace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7 下載:3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關食安刑法抽象危險犯之法源依據規定於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1項,本條所規範的4種選擇構成要件中,同法第15條第1項第7款「攙偽假冒」及同條項第10款「添加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之添加物」因法制文字上未明示「有毒」或「有害人體健康之虞」等用語,因此學說及實務見解分歧,對保護法益內涵及該條抽象危險犯之限縮解釋容有爭議。對此,本文首先由風險社會角度理解現代風險之內涵,探討現代刑法為因應現代風險所具有的刑事政策特徵:法益抽象化、預防導向及歸責系統之簡化,藉由此特徵作為本篇論文之探討重點。
有關本條之保護法益,本文認為法益內涵應為人民之健康權,因此在攙偽假冒罪之適用應排除經濟性攙偽假冒,且經濟性攙偽假冒應屬標示不實之問題。確認法益內涵後,本條抽象危險犯之適用自應限縮在「有毒」或「有害人體健康之虞」等,然為避免現代風險之不確定性,無法有效確認是否該行為將對人體產生危害,因此本文採取抽象危險犯限縮理論中之違反注意義務說之見解。
另有關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第1項之4種選擇構成要件,除攙偽假冒罪外,國內少有文獻探討其他選擇構成要件之內涵,因此有關本條項之構成要件內涵亦為本文探討之重點,又食安領域多涉及行政實務之專業見解,因此本文結合行政及司法實務之相關解釋及判決作為探討對象。另在頂新豬油案中,從越南進口的豬油是否來自於非食用油為爭論重點,及在現在追求環保理念而產生的循環經濟再生系統,將原本無法供人食用之物處理成為可供人食用之食品,在未遵守食品溯源管理制度時是否亦可能造成攙偽假冒,因而觸犯本法第49條第1項恐有疑義,因此本文亦探討違反食品溯源管理制度是否將成為本條之抽象危險犯規制對象,在此本文亦採取行為人應遵守之注意義務作為立場。
最後本文參考美國及日本相關法制,比較與我國法之異同,並提出修法建議。
Some elements of the penalties for abstract dangerous offenders in the criminal regulations of food safety are unclear, leading to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penalties. In addition, because criminal behaviors for the aforementioned criminal regulations are punishable by harsh penalties before they lead to unlawful consequences, there is a tendency of giving out severer senten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egislative connotation of Article 49, Section 1 of the Food Security Law from modern criminal law, and discusses the legislative suitability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ory of law interest and abstract dangerous offense theory, and proposes amendments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月旦醫事法研究(四):食品風暴下的風險控制與事故責任,元照出版公司,2019年3月,一版。
2. 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8月,五版。
3. 李佳玟,在地的刑法,全球的秩序,元照出版社,2009年1月1日,出版。
4. 李建良,2015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專書,2018年12月。
5. 林山田,刑法通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增訂十版一刷。
6. 林東茂,刑法總則,一品文化出版社,2019年11月,二版。
7. 林書楷,刑法總則,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0月,四版二刷。
8.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9月,七版。
9. 許澤天,刑法總則,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8月,初版一刷。
10. 許澤天,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9月,一版一刷。
11. 陳子平,刑法總論,元照出版公司出版,2017年9月,四版。
12.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1月,二版。
13. 張麗卿主編,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11月,一版一刷。
14. 勞東燕,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一版一刷。
15. 顧忠華,顧老師的筆記書I:學習社會、繁盛,開學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1日,初版。
(二)學位論文
1. 呂佳慧,論黑心油事件之刑事責任─以食品攙偽假冒罪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2月。
2. 李玉青,食品安全的法律回應手段—以刑事責任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2018年8月。
3. 吳仁翔,論食安法攙偽假冒入刑化之必要性,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6月。
4. 林永晨,論我國食品安全刑事規範之適當性—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6月。
5. 高志朋,刑法法益概念學說史初探─以德國學說為主,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三)期刊文章
1. Cornelius Prittwitz著,陳俊偉譯,刑法作為適切手段,世新法學,10卷2期,頁349-383。
2. Lothar Kuhlen著,許恒達譯,全球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刑法,高大法學論叢,11卷3期,2015年1月8日,頁167-205。
3. Winfried Hassemer著,陳俊偉譯,現代刑法的特徵與危機,月旦法學雜誌,207期,2012年8月,頁243-257。
4. 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8月,頁235-244。
5. 王效文,刑罰目的與刑法體系──論Günther Jakobs功能主義刑法體系中的罪責,成大法學,30期,2015年12月,頁151-222。
6. 王敏慧,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之爭點問題(上),司法周刊,1827期,2016年12月2日。
7. 王敏慧,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四十九條第一項之爭點問題(下),司法周刊,1828期,2016年12月9日。
8. 王正嘉,食品安全管理與運用刑事制裁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55期,2017年4月,頁95-135。
9.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論,法學新論,6期,2009年1月,頁75-100。
10. 王服清,違反「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之行政不法到刑事不法之跨越問題,台灣法學雜誌,336期,2019年4月,頁29-72。
11. 王服清,違反「食品溯源管理」之事實認定及法律效果,台灣法學雜誌,371期,2019年7月,頁89-146。
12. 王服清,論食品業者溯源管理之義務程度與查證密度,台灣法學雜誌,371期,2019年7月,頁223-238。
13. 王服清,違反「食品溯源管理」=抽象危險犯嗎?,台灣法學雜誌,372期,2019年7月,頁146-160。
14. 王榮聖,論遺棄罪之危險屬性,興大法學,2期,2007年11月,頁239-284。
15. 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10卷1期,2013年6月,頁115-177。
16. 古承宗,刑法作為保障食品安全之手段——兼評彰化地方法院100年度矚易字第1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1年度矚上易字第295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61期,2014年12月,頁67-82。
17. 李茂生,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的攙偽、假冒-一個比較法的省思,法令月刊,67卷10期,2016年10月,頁29-59。
18. 李茂生,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173期,2009年10月,頁145-153,頁145-153。
19. 李聖傑,食安贏了嗎──評析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摻偽、假冒行為管制,月旦裁判時報,2016年4月,第46 期,頁56-63。
20. 吳景欽,循環經濟下的食品安全--以再生食品是否觸犯攙偽假冒罪為例,台灣法學雜誌,386期,2020年2月,頁1-8。
21. 吳景欽,食品溯源管理義務於食安法第 49 條第 1 項之證明-以頂新豬油案為例,台灣法學雜誌,372期,2019年7月,頁163-172。
22. 吳景欽,從頂新混油案探討攙偽假冒罪的適用疑義,月旦醫事法報告,37期,2019年11月,頁44-55。
23. 周漾沂,2016年刑事法實務見解發展回顧: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與抽象危險犯,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6卷特刊,2017年11月,頁1465-1491。
24. 周漾沂,重新理解抽象危險犯的處罰基礎──以安全性理論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9期,2019年3月,頁161-210。
25. 周桂田,現代性與風險社會,臺灣社會學刊,21期,1998年10月,頁89-129。
26. 周桂田、徐健銘,進擊的世界風險社會挑戰-紀念貝克逝世一週年,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54期,2016年4月,頁13-29。
27. 周佳宥,從「循環經濟」思考「溯源管理」義務之必要性跟定性,台灣法學雜誌,371期,2019年7月,頁217-222。
28. 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臺大法學論叢,23卷2期 ,1994 年 6月,頁267-304。
29. 林鈺雄,食安防線與食品犯罪-從正義、頂新黑油事件說起,台灣法學雜誌,259期,2014年11月,頁1-6。
30. 林聖凱,沒有抽象危險犯的世界:論抽象危險犯的必要性,刑事法雜誌,57卷3期,2013年6月,頁1-66。
31. 林遠澤,責任倫理學的責任問題-科技時代的應用倫理學基礎研究.台灣哲學研究,5期,2005年9月,頁297-343。
32. 邱文聰,張永健,假作真時真亦假—論管制與處罰摻偽假冒食品,收錄於《2015年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李建良主編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專書,2018年12月,頁327-402。
33. 邱文聰,從迷失的身分重新找尋食品攙偽假冒管制的可能途徑——以食品身分標準為分析焦點,政大法學評論,141期,2015年6月,頁1-49。
34. 邱文聰,智財刑事法:味全混油案再論攙偽假冒罪之文義與保護法益的解釋問題,月旦醫事法報告,24期,2018年10月,頁64-87。
35. 邱錦添,食品安全刑事責任之分析,軍法專刊,62卷6期,2016年12月,頁133-146。
36. 洪德欽,食品安全的法理與論證,歐美研究,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46卷4期,2016年12月,頁443-456。
37. 姜至剛,臺灣食品安全法制之檢討—以風險分析模式為核心,月旦財經法雜誌,40期,2017年5月,頁109-145。
38. 徐育安,傳統刑法理論與現代風險社會—以我國食安法爭議為核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4期,2017年12月,頁73-135。
39.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197期,2011年10月,頁134-151。
40. 許玉秀,無用的抽象具體危險犯,台灣法學雜誌,8期,2003年3月,頁85-89。
41. 許朝凱,國內外保健食品管理制度概況,農業生技產業季刊,11期,2007年,頁22-27。
42. 陳興良,風險刑法理論的法教義學批判,中外法學,2014年2月,頁103-127。
43. 陳鋕雄,經濟性攙偽假冒與詐欺取財罪,人權會訊,126期,2017年10月,頁35-39。
44. 陳俊偉,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重新入罪化之必要性─以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及近期相關判決對「攙偽或假冒」抽象危險行為之解釋爭議為出發點,月旦刑事法評論,5期,2017年6月,頁143-173。
45. 陳子平,從日本食品衛生法思考頂新案地院判決,月旦裁判時報,46期,2016年4月,頁35-55。
46. 張麗卿,食品犯罪中的攙偽或假冒—以富味香混油事件判決為中心(附談頂新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49期,2016年2月,頁89-115。
47. 張麗卿,食品攙偽或假冒的抽象危險犯辯證,月旦法學雜誌,261期,2017年2月,頁79-96。
48. 黃騰,國民教育課程之省思:Bauman、Beck 及Giddens的全球風險社會觀點,國立臺北大學教育學報,19卷1期,1996年3月,頁63-88。
49. 黃于容、陳鋕雄,食品攙偽假冒罪之類型化─美國法的啟示,交大法學評論,6期,2020年,頁75-116。
50. 黃國瑞,法益論之解構,輔仁法學,48期,2014年12月,頁257-299。
51. 黃惠婷,食品攙偽與假冒行為之刑責-以「鴨肝代鵝肝案」為例,月旦醫事法報告,47期,2020年9月,頁44。
52. 勞東燕,風險社會與變動中的刑法理論,中外法學,2014年1期,頁72-102。
53. 惲純良,抽象危險犯作為對抗環境犯罪的基本制裁手段─以污染水體行為為例,月旦刑事法評論,8期,2018年3月,頁30-67。
54. 樓一琳,食品安全法規範中刑事訴究之應然與實然,收錄於月旦醫事法研究(四)食品風暴下的風險控制與事故責任,元照出版社,一版,2019年3月1日,頁89-90。
55. 蔡震榮,違反「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之行政不法到刑事不法之跨越問題--與談文章,台灣法學雜誌,336期,2019年4月,頁87-93。
56. 鄭逸哲,罪刑法定主義下的抽象危險犯構成要件適用─評析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台灣法學雜誌,364期,2019年3月,頁67-74。
57. 謝煜偉,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1期,2016年6月,頁70-90。
58. 蕭宏宜,攙偽假冒的刑事爭議問題,臺灣法學雜誌,242期,2014年2月,頁66-78。
(四)政府資訊資料
1.立法院第 8 屆第 3 會期第 15 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2卷,38期。
2.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加工助劑衛生標準問答集Q1。
3.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輸入業者追溯追蹤系統相關法規說明簡報,104年9月29日,報告人:食品組 白美娟。
4.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Q&A問答集, 103年11月21日。
(五)網路資料
1.三聚氰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http://nehrc.nhri.org.tw/toxic/,最後瀏覽日:110年1月20日。
2.食品安全刑罰規範之研究--以攙偽、假冒罪為中心,106年法務部研究選輯, file:///C:/Users/MinMin/Downloads/%E6%B3%95%E5%8B%99%E7%A0%94%E7%A9%B6%E9%81%B8%E8%BC%AF%20(2).pdf,最後瀏覽日期:109年10月20。
3.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最後瀏覽日期:109年9月28日。
4.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最後瀏覽日期:109年9月30。
5.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解釋彙編查詢系統,https://fsas.fda.gov.tw/,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最後瀏覽日期:109年10月1日。
6.李奕萱、游昊耘、蔡憲榮、閉恩濡,油症纏鬥40年——米糠毒油受害者的接力長跑,報導者,2019年4月2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yushodisease-40years-1,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10月24日。
7.邱文聰,評智財法院 105 年度刑智上易字第38號混油案刑事判決:再論攙偽假冒罪之文義與保護法益的解釋問題,http://idv.sinica.edu.tw/wentsong/pdf/20181001.pdf,下載。
8.邱綉惠,陳國熏,台灣食品安全史的大事件-「多氯聯苯中毒」,高醫醫訊月刊,第33卷10期,2014年3月,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303/11.htm,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月1日。
9.加工助劑怎麼管?業者霧煞煞,記者郭琇真,2015年12月25日報導,新聞市集網站,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0597/,最後瀏覽日期:109年8月22日。
二、外文文獻
網路資料
一、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院網站, https://www.law.cornell.edu/,最後瀏覽日期:109年10月17日。
二、日本厚生勞動省法律法規數據庫服務,https://www.mhlw.go.jp/hourei/,最後瀏覽日期:109年10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