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偉桓
Syu, Wei-Huan
論文名稱: 父職研究:以當今臺灣社會之離婚單親父親及男同志父親為中心
A Fatherhood Study of Divorced Father and Gay Parent in Contemporary Taiwan
指導教授: 郭書琴
Kuo, Shu-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儒家文化父職親職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後現代家庭後離婚家庭離婚單親父親男同志父親
外文關鍵詞: "Jia”, Confucian culture, fatherhood, the best interest of child, post-modern family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不同於「理想家庭」:「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異性戀核心家庭之「父職」(fatherhood)實踐為主,並選擇離婚單親父親及男同志父親作為研究核心。
    對於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臺灣而言,家庭中的父(親)子關係十分重要。傳統臺灣父親於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紀律者」(disciplinarian)與「供給者」(provider);於父職實踐上著重於經濟支持、與子女直接互動較少。由於「父親」缺乏學習典範,或有謂將導致「我是當了爸爸後,才學會當爸爸的」─上下二代之間的延續性失範。但此種立論顯然輕忽當代社會的資訊管道、同儕關係及對社會現況的模仿;亦輕忽了父職角色具有流動、多元、進化特性。
    然而,以異性戀核心家庭為論述對象的父職概念,要如何回應多元型態的後現代家庭?本文以離婚單親父親及男同志父親為例,透過故事、裁判論述及文獻拼湊起這些非「理想家庭」的父親們的父職實踐。本文發現,離婚單親父親打破「子女照顧工作適合由母親擔任」的「母職」(motherhood)本質化預設的迷思,具性別意涵的父職內容也可以走出刻板的經濟支持功能侷限;再者,男同志父親亦打破「性向」(sexual orientation)的迷思,非異性戀者所養育之子女,其成長不受父親性向影響,並可期待受到良好的照顧。
    儘管該二種家庭型態可能會受到許多客觀因素干擾,但對於子女而言,養育過程及結果重點並非家庭型態,而是家庭關係。綜上,筆者於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性別角色中性化」;「維持一定程度之生活水平」;「淡化血緣關係、轉向功能性取向,並以『照顧關係』為考量」的策略,並同時不可忽視「支持系統」的作用。「性別角色中性化」,將「父職」朝「親職」的中性化方向理解,可不必以性別來理解親職內容,減低任何既有框架的認知預設;「維持一定程度之生活水平」著重滿足家的物質性需求,且僅維持一定生活水準即足;以「照顧關係」─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權利義務關係理解親子關係,因此與判斷照顧關係無涉之因素,諸如性向等將不是重點,從而可容納多元型態家庭;備位性、補充性格的「支持系統」必須存在,因為群居的人類無法孤獨的存在,尤其是在有未成年子女的情況下。

    This thesis uses other viewpoint-- different from heterosexual monogamy, “one male and one female spending their entire lives together”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Jia” (家) and the parental practice (fatherhood/ parenting). The thesis focuses on analyzing divorced single fathers and gay parent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Frankly speaking, “Chines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affects people’s daily life in Taiwan,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s and sons / daughters. “Father” always acts as a “disciplinarian” and a “provider” in past Taiwan; he is a breadwinner and seldom interacts with children. Some say “I learn how to be a father after being a father”; they explain that “father” always lacks a “model” of being a proper parent. Obviously, this viewpoint doesn’t take information offered by the modern media into account. Besides, it ign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s and the imitation of societal status quo nowadays. What’s worse, it neglects the properties of the role of “father” – mobililty, several aspects, and evolution. However, how to use the concept of “father” under the frame of heterosexual and nuclear family to understand the alternative post-modern family types? This thesis takes divorced fathers and gay parents as examples. This thesis takes divorced fathers and gay parents as examples. Through stories, judicial discourses, and valuable references, the thesis gets a conclusion that fatherhood should be degendered and break the myth of sexual orientation.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問題意識 1 第二節、研究方法 3 第三節、章節架構 6 第二章、變動中的「家」 8 第一節、「家」:只能描述、無從定義 8 第一項、社會學視角下的「家」 8 第二項、人類學視角下的「家」 9 第三項、中國文字學視角下的「家」 11 第四項、小結 13 第二節、儒家文化意義上的「家」 13 第一項、漢文化─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家」 13 第二項、「家」具有倫理本位內涵 14 第三項、小結 22 第三節、法律中的「家」 22 第一項、舊律中凝滯的「家」之圖像 23 第二項、新式立法中流動的「家」之圖像 29 第三項、小結 35 第四節、理想家庭與後現代家庭 36 第一項、現行法之理想家庭圖像 36 第二項、後現代家庭 39 第五節、小結 44 第三章、父職相關研究與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 47 第一節、「父親」的認識與「『父職』參與」探討 47 第一項、「父親」、「親職」與「父職」 47 第二項、「父職參與」 49 第三項、臺灣的父親及父職 61 第四項、小結 63 第二節、臺灣司法裁判中的父職論述 64 第一項、供給者與紀律者 64 第二項、新養育父親 67 第三項、其他父職論述 68 第四項、小結 70 第三節、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 70 第一項、從「子女利益」到「子女最佳利益」 71 第二項、溯源「子女最佳利益」 72 第三項、「子女最佳利益」之解釋與實務 74 第四項、小結 76 第四節、小結 80 第四章、離婚單親父親之父職實踐 83 第一節、看見「後離婚家庭」(post-divorce family) 83 第一項、統計數據中的離婚事件 83 第二項、後離婚家庭的親子生活 85 第三項、小結 86 第二節、離婚單親父親的幾種態樣討論 87 第一項、調解結果之試擬 87 第二項、後離婚家庭之子女權利義務分配 89 第三項、小結 106 第三節、離婚單親父親之父職實踐 107 第一項、持續性實踐 108 第二項、間歇性實踐 113 第三項、小結 116 第四節、小結 117 第五章、男同志父親之父職實踐 121 第一節、美國實務裁判見解與討論 121 第一項、Florida州Florida 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v. In re: Matter of Adoption of X.X.G. and N.R.G. 122 第二項、New York州M.A.B., Plaintiff, v. R.B., Defendant. 124 第二節、男同志父親之父職實踐 129 第一項、概說 129 第二項、男同志父親與養子女 130 第三項、男同志父親與異性戀婚姻關係之子女135 第四項、小結 139 第三節、臺灣司法實務與同志性向 141 第一項、本件案例事實及法院立場 141 第二項、討論 142 第三項、小結 143 第四節、小結 144 第六章、結論 147 附錄、參考文獻 155 中文文獻 155 外文文獻 164

    中文文獻
    1. Anthony Giddens著,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臺北:巨流。
    2. 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2014),文化人類學,15版,臺北:巨流。
    3. Deborah T. Meem, Michelle A. Gibson & Jonathan F. Alexander著,葉宗顯、黃元鵬譯(2012),發現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臺北:韋伯。
    4. Edward O. Wilson著,毛盛賢等譯(2011),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5. Gary S. Becker著,王文娟等譯(1998),家庭論,臺北:立緒。
    6. Lawrence Stone著,刁筱華譯(2000),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下),臺北:麥田。
    7. Li-Hsiang Lisa Rosenlee著,丁佳偉、曹秀娟譯(2015),儒學與女性(Confucianism and Woman: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8. Lynn Jamieson著,蔡明璋譯(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Intimacy: 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Modern Societies),臺北:群學。
    9. Michel E. Lamb著,江淑琳譯(2002),沒有監護權的父親及其對小孩的影響,收於:Ross A. Thompson & Paul R. Amato編,後離婚的家庭(The Postdivorce Family),頁121-144,臺北:韋伯。
    10. Robert E. Emery著,江淑琳譯(2002),後離婚家庭對小孩的影響:文獻回顧與政策意涵,收於:Ross A. Thompson & Paul R. Amato編,後離婚的家庭(The Postdivorce Family),頁3-32,臺北:韋伯。
    11. Robert E. Emery著,江淑琳譯(2002),離婚家庭的小孩監護權:強調另類的選擇,收於:Ross A. Thompson & Paul R. Amato編,後離婚的家庭(The Postdivorce Family),頁57-80,臺北:韋伯。
    12. Ross A. Thompson & Paul R. Amato著,江淑琳譯(2002),緒論:後離婚家庭,收於:Ross A. Thompson & Paul R. Amato編,後離婚的家庭(The Postdivorce Family),頁v-xx,臺北:韋伯。
    13. 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著,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臺北:立緒。
    14.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父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期,頁12-18。
    15. 王立典(2015),同性家庭子女親權取得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6. 王如玄(2000),幼年原則在子女監護權人決定基準上之地位,律師雜誌,246期,頁94-97。
    17. 王泰升(1997),台灣法律史的建立,臺北:自版。
    18. 王振寰等(200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19. 王崧興(1991),中國人的家(Jia)制度與現代化,收於:喬健編,中國家庭及其變遷,頁9-14,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香港亞太研究所。
    20. 王開府(1988),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
    21.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臺北:遠流。
    22. 王曉丹(2006),台灣親屬法的女性主義法學發展─以夫妻財產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1期,頁37-50。
    23. 王曉丹(2009),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117期,頁63-108。
    24. 內政部統計處(2011),中華民國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內政部。
    25. 朱一宸(2015),同性婚姻平權運動與身分法變革─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版民法修正案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6. 行政院衛生署(2010),中華民國99年衛生統計動向,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27. 江雅盈(2011),台灣收養法制度之研究:以「養子女」最佳利益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南宋﹞朱熹(1994),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
    29. ﹝清﹞沈之奇撰 (1998),大清律輯注(上)(下),北京:法律出版社。
    30. 李立如(2004),朝向子女最佳利益的婚生推定制度,中原財經法學,13期,頁109-146。
    31. 李立如(2007),親屬法修正的軌跡─從父權體制到個人權益保障,月旦民商法雜誌,17期,頁39-54。
    32. 李立如(2007),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政大法學評論,95期,頁175-228。
    33. 李立如(2010),論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美國法上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發展與努力方向,歐美研究,40卷3期,頁779-828。
    34. 李立如(2012),親屬法變革與法院功能之轉型,臺大法學論叢,41卷4期,頁1639-1684。
    35. 呂妙芬(2011),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
    36. 李欣庭(2012),「善爸」甘休?「育爸」不能?─與照顧若即若離的育嬰假爸爸,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余宛臻(2012),身分法之「母職」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余英時(2012),中國現代價值觀念的變遷,收於: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頁89-125,北京:三聯書店。
    39. 李晨陽(2006),多元世界的儒家,臺北:五南。
    40. 肖群忠(2001),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41. 吳煜宗(2003),制度性保障,月旦法學教室,10期,頁36-39。
    42. 吳煜宗(2003),同性戀者的結婚自由,月旦法學教室,14期,頁10-11。
    43. 吳煜宗(2009),離婚後親子之會面交往,月旦法學教室,84期,頁16-17。
    44. 李榮泰(2011),離婚單親父親親職角色實踐研究,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5. 李震山(2007),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之保障為中心,臺北:元照。
    46. 沈慶鴻等(2007),單挑好爸爸:單親爸爸家庭教育實務手冊,臺北:教育部。
    47. 李麗珠(2006),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林安弘(1992),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
    49. 林沛君(2015),由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第14號一般性意見重新檢視「子女最佳利益」,華岡法粹,58期,頁127-159。
    50. 林秀雄(2012),親屬法講義,2版,臺北:元照。
    51. 周克勤(2002),戰後國民政府與儒家思想:西學為體、中學為用?,收於:何寄澎、黃俊傑編,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2. 林明輝(2007),同志父親的父職參與及親子互動之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3. 林宛樞(2013),同志家庭權之論述、保障與界限: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版民法修正草案》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林津如(2010),追尋與徘徊:百年台灣家庭與親密關係之變遷,收於: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283-312,臺北:群學。
    55. 邱珍琬(2010),父親形象與其轉變,臺北:五南。
    56. 法務部(2004),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6版,臺北:法務部。
    57. 林莉菁、鄭麗珍(2001),離婚單親父親因應親職與工作角色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卷2期,頁113-174。
    58. 林端(1994),儒家倫理與傳統法律─一個社會學的試探,收於: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頁77-96,臺北:巨流。
    59. 林麗紅(1997),失落肋骨的亞當:單親爸爸的心情故事,臺北:博覽。
    60. ﹝清﹞紀昀等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叢書),臺北:臺灣商務。
    61. 洪遠亮(2010),簡析會面交往的離間現象及司法因應之道,法學新論,21期,頁43-78。
    62. 施慧玲(2001),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身分法的主要研究課題,收於: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身分法論文集,頁1-35,臺北:元照。
    63. 施慧玲(2001),論我國民法親屬編織修正方向與立法原則─由二十世紀的成果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藍圖,收於: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身分法論文集,頁89-180,臺北:元照。
    64. 施慧玲(2004),子女最佳利益與離婚後親權行使,收於:家庭法律社會學論文集,頁223-262,臺北:元照。
    65. 施慧玲(2007),民法親屬編織之理想家庭圖像─從建構制度保障到寬容多元價值?,月旦民商法雜誌,17期,頁19-38。
    66. 施慧玲(2008),一夫一妻制度之憲法保障的再一片拼圖─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七號解釋簡析,臺灣法學雜誌,115期,頁160-166。
    67. 施慧玲(2011),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到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兼談法律資訊之應用與台日比較研究方法,臺灣國際法季刊,8卷2期,頁95-150。
    68. 唐文慧(2012),父職角色與照顧工作,收於: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頁325-344,臺北:巨流。
    69. 馬漢寶(1999),法律、道德與中國社會的變遷,收於: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頁1-44,臺北:自版。
    70. 高樹藩(2004),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
    71. 莊小玲、汪正青、黃秀梨(2010),概念分析─親職,嘉基護理,10卷1期,頁8-14。
    72. ﹝明﹞陳玉秀選校(1990),古今律條公案,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編,古本小說集成(叢書),首卷,頁12。上海:上海古籍。
    73. 陳竹上(2013),臺灣社會離兒童權利公約還有多遠?一位家事調解委員的近身觀察,新世紀智庫論壇,64期,頁42-58。
    74.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臺北:聯經。
    75. 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76. 陳韋方(2012),夫妻離婚後親權人決定之研究─ 以子女最佳利益為中心之實務見解剖析,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77. 陳春生(2000),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關於制度性保障概念意涵之探討,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2輯,頁273-324,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78. 郭書琴(2007),逃家的妻子,缺席的被告?─外籍配偶與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2期,頁1-40。
    79. 郭書琴(2008),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分析初探─以婚約篇為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7期,頁1-42。
    80. 郭書琴(2010),從「伴侶」到「父母」論身分法規範重心之轉變─兼評96年度養聲字第81號裁定,成大法學,20期,頁75-119。
    81. 郭書琴等(2013),重訪民事紛爭解決的法理與實踐─以家事事件看民事程序之訴訟觀的演進─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一百一十六次研討紀錄,收於:財團法人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研討(十九),頁288-373,臺北:財團法人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
    82. 郭書琴(2015),從家事調解室的性別、婚姻與家庭談外籍配偶和同志家庭,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1期,頁24-30。
    83.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2011),民法親屬新論,修訂10版,臺北:三民。
    84. 許惠雯(2005),理想父職之探討─兒童心目中的好爸爸,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5. 陳惠馨(2006),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
    86.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2007),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
    87. 張嘉尹(2010),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一個方法論的反思,世新法學,3卷2號,頁1-49。
    88. 梁漱溟(1988),中國文化要義,臺北:五南。
    89.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
    90.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
    91. 黃苕冠(2009),華人社會與文化講義,臺北:新學林。
    92. 黃茂榮(2009),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6版,臺北:自版。
    93. 黃逸柔(2013),離婚後親權人之決定與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4. 游蕙榕(2011),論同性婚姻與組成家庭之可能性─由性別研究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95.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4版,臺北:巨流。
    96. 曾嬿融(2013),女同志家庭實作,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7. 雷文玫(1999),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8卷3期,頁245-309。
    98. 葉光輝、章英華、曹惟純(2012),台灣民眾家庭價值觀之變遷與可能心理機制,收於:伊慶春、章英華編,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與婚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1,頁29-74,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99. 楊智傑(2004),制度性保障說理模式對社會改革的阻礙(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61期,頁22-33。
    100. 楊熾光(2013),家事調解之實質發展與專業整合,臺北: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1. 蔣人傑編(1996),說文解字集注(中),上海:上海古籍。
    102. 蔡仁厚(1987),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臺灣學生。
    103. 劉宏恩(2011),「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在臺灣法院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中之實踐─法律與社會研究(Law and Society Research)之觀點,軍法專刊,57卷1期,頁84-106。
    104. 劉宏恩(2014),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再檢視─試評析二○一三年十二月修正之民法第一○五五條之一規定,月旦法學雜誌,234期,頁193-207。
    105. 蔡佳玲(2007),私領域中的男性─台灣社會核心家庭的父職文化與父職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106. 劉俊文(1996),唐律疏義箋解(上)(下),北京:中華書局。

    107. 劉家和(1999),儒家孝道與家庭倫理的社會化,收於: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頁1-23,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08. 鄭祥福(2008),後現代主義,新北:揚智文化。
    109. 鄭清霞、張國偉、王舒芸、謝玉玲(2010),1988-2007年台灣單親家戶圖像─性別與世代數的分析,靜宜人文社會學報,4卷2期,頁235-268。
    110. 蔡維音(2000),論家庭之制度保障─評釋字第五○二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63期,頁138-143。
    111. 劉燕儷(2007),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
    112. 鄧學仁(2010),子女最佳利益之適用爭議與發展方向,臺灣法學雜誌,155期,頁45-61。
    113. 鄧學仁(2011),離婚後子女親權酌定之問題與對策,月旦法學雜誌,191期,頁34-44。
    114. 戴炎輝(1986),中國法制史,6版,臺北:三民。
    115. 戴炎輝(1988),唐律各論(上),臺北:成文。
    116. 戴炎輝(2010),唐律通論,2版,臺北:元照。
    117.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2012),親屬法,修訂版,臺北:自版。
    118. 戴東雄(2015),會面交往之內容與請求會面交往之主體,月旦法學教室,157期,頁18-20。
    119. 戴景賢(2002),論臺灣當前之文化處境與影響其文化發展之因素,收於:黃俊傑、何寄澎編,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頁59-9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120. 戴瑀如(2007),國家應否及如何介入子女親權與會面交往權之酌定─歐洲人權法院相關裁判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51期,頁71-91。
    121. 謝繼昌(1982),中國家族研究的檢討,收於:楊國樞、文崇一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頁255-28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22.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
    123. 羅秉祥(1993),孝之哲學反省,鵝湖月刊,218期,頁38-41。
    外文文獻
    1. Adams, Jimi & Ryan Light. 2015. Scientific Consensus, the Law, and Same Sex Parenting Outcom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3: 300-310.
    2. Amato, Paul R. & Cassandar Dorius. 2010. Fathers, Children, and Divorce. Pp.154-176 in The Role of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edited by Michael E. Lamb.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3. Amemdt, Gerhard. 2009. “ I Didn’t Divorced My Kids!” How Fathers Deal with Family Break-Ups. New York, NY: Campus Verlag.
    4. Berkowitz, Dana & Katherine A. Kuvalanka. 2012. Gay 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 Young Children’s Lives. Pp.89-106 in Father Involvement in Young Children’s Lives, edited by Jyotsna Pattnaik. New York, NY: Springer.
    5. Bernard, Jessie. 2004. The Good-Provider Role: Its Rise and Fall. Pp. 243-251 in Families and Society, edited by Scott Coltrane.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6. Berndt, Thomas J., Ping Chung Cheung, Sing Lau, Kit-Tai Hau, and William J. F. Lew. 1993.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Sex Differences and Societal Differenc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29 NO.1: 156-164.
    7. Best, Steven & Doulas Kellner. 1991. 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8. Boshier, Hon. Peter & Damien Steel-Baker. 2007. Invisible Parents: Listening to Children. Family Court Review VOL.45 NO.4: 548-559.
    9. Buethe, Heather. 2009. Second-Parent Adoption and the Equitable Parent Doctrine: The Future of Custody and Visitation Rights for Same-Sex Partners in Missouri. Journal of Law Policy 20: 283-309.
    10. Cose, Rose Laub. 2004. The Family: I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Pp.13-21 in Families and Society edited by Scott Coltrane.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11. Daly, Kerry J. 1995. Reshaping Fatherhood: Finding the Models. Pp.21-40 in Fatherhood: Contempo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edited by William Marsiglio.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2. DiFonzo, J. Herbie. 2015. Dilemmas of Shared Paren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Hofstral Law Review VOL.41: 1003-1022.
    13. Fabricius, Willian V., Sanford L. Braver, Priscila Diaz, and Clorinda E. Velez. 1986. Custody and Parenting Time: Links to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After Divorce. Pp.201-240 in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edited by Michael E. Lamb.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14. Farr, Rachel H. & Charlotte J. Patterson. 2012. Lesbian and Gay Adoptive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Pp.39-58 in LBGT-Parent Families: Innovations in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edited by Abbie E. Goldberg & Katherine R. Allen. New York, NY: Springer.
    15. Fricke, T., J. S. Chang, and L. S. yang. 1994. 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 on the Chinese Family. Pp.22-48 in Social Change & the Family in Taiwan edited by Arland Thornton & Hui-Sheng Lin.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6. Gary, Peter B. & Kermyt G. Anderson. 2010. Fatherhood: Evolution and Human Paternal Behavio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7. Goldberg, Abbie. 2012. Gay Dads: Transition to Adoptive Fatherhood. New York, NY: NYU Press.
    18. Golombok, Susan & Fiona Tasker. 2010. Gay Fathers Pp.319-340 in The Role of Father in Child Development, edited by Michael E. Lamb.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19. Haney-Caron, Emily & Kirk Heilbrun. 2014.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and Determination of Child Custody: The Changing Legal Landscape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VOL.1 NO.1: 19-29.
    20. Hetherington, E. Mavis & Margaret Stanley Hagan. 1986. Divorced Fathers: Stress, Coping, and Adjustment. Pp.103-134 in 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 edited by Michael E. Lamb. Hoboken , NJ: Wiley-Interscience.
    21. Kaslow, Florence W. 2013. Evolution of Thought About Custody Decisions: The past 100 years. Pp.1-16 in Divorced Fathers and Their Families: Legal, Economic, and Emotional Dilemmas, edited by Florence W. Kaslow. New York, NY: Springer.
    22. Kohn, Lynne Marie. 2008. Trac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Standard in American Jurisprudence. Journal of Law and Family Studies 10: 337-376.
    23. Kuo, Grace Shu-Chin. 2014. The Alternative Futures of Marriage: A Socio-legal Analysis of Family Law Reform in Taiwan. Pp.219-238 in Wives, Husbands, and Lovers: Marriage and Sexuality in Hong Kong, Taiwan, amd Urban China, edited by Deborah S. Davis & Sara L. Friedman. Redwoo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4. Lamb, Michael E., Joseph H. Pleck, Eric L. Charnov & James A. Levine. 1987. A Biosocial Perspective on Paternal Behavior and Involvement. Pp.111-142 in Parenting Across the Life Span: Biosocial Dimensions, edited by Jane B. Lancaster, Jeanne Altmann, Alice Rossi, Lonnie R. Sherrod. Piscataway,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5. Lamb, Michael E. 2008.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29: 23-42.
    26. Lewin, Ellen. 2009. Gay Fatherhood: Narratives of Family and Citizenship in America.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7. Li, Xuan & Michael E. Lamb. 2012. Fathers in Chinese Culture: From Stern Disciplinarians to Involved Parents. Pp.15-41 in Fathers in Cultural Context, edited by David W. Shwalb, Barbara J. Shwalb, and Michael E. Lamb. New York, NY: Routledge.
    28. Maldonado, Solangel. 2005. Beyond Economic Fatherhood: Encouraging Divorced Fathers to Paren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53: 921-1009.
    29. Mallon, Gerald P. 2004. Gay Men Choosing Parenthood.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0. Marsiglio, William et al. 2000. Exploring Fatherhood Diversity: Implications for Conceptualizing Father Involvement. Pp. 269-293 in Fatherhood: Research, Intervention and Policies, edited by H. Elizabeth Peters et al. New York, NY: Routledge.
    31. Mcgarry, Kevin. 2014. Fatherhood for Gay Men: An Emotional and Practical Guide to Becoming a Gay Dad. New York, NY: Harrington Park Press.
    32. Palkovitz, Rob. 1996. Reconstructing "Involvement": Expanding Conceptualizations of Men's Caring in Contemporary Families. Pp.200-216 in Generative Fathering: Beyond Defficit Perspectives VOL. 3, edited by Alan J. Hawkins & David C. Dollahit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33. Santrock, John W. & Richard A. Warshak. 1986.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Legal/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in Father-Custody Families. Pp.135-166 in 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 edited by Michael E. Lamb. Hoboken , NJ: Wiley-Interscience.
    34. Shulman, Shmuel & Inge Seiffge-Kerenke. 1997. Fathers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Routledge.
    35. Thompson, Ross A. 1986. Fathers and the Child’s “Best Interests”: Judicial Decision Making in Custody Disputes. Pp.61-102 in The Father’s Role: Applied Perspective, edited by Michael E. Lamb. Hoboken , NJ: Wiley-Interscience.

    下載圖示 校內:2018-02-16公開
    校外:2018-02-1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