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林欣慧
Wenglin, Hsin-hui
論文名稱: 節能技術發展對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之評估
Estimating the CO2 Reductions of Energy Technology Improveme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家榮
Chen, Chia-yo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節能技術二氧化碳排放減量
外文關鍵詞: CO2 reduction, energy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點閱:83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對目前全球及國內之節能技術發展現況進行了解,並且試圖藉由情境分析方法評估國內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成效。接著,根據全球節能技術發展的趨勢,進行國內電力、運輸及工業部門兩種情境的節能技術改善。其中,第一種情境是將舊有技術全部以最新技術進行汰換,而第二種情境則是以最新的節能技術來滿足新增的能源需求。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評估國內節能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成效,供作各界參考。
    本研究發現,各部門若進行節能技術改善,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成效(相較於各部門之基準情境)包括:1.電力部門在2025年時第一種情境能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10%減量,而第二種情境則能減少約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運輸部門在只考慮汽油車的情況下,在2025年第一種情境能使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達到55%左右,而第二種情境則能減少約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加入柴油車的討論後,在2025年第一種情境能使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達到71%,而第二種情境則能分別減少約6%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工業部門在2025年時第一種情境能使鋼鐵產業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達到約40%,而第二種情境則僅在2010年節省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5年時第一種情境能使水泥產業之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達到約15%。
    整體而言,節能技術的發展對於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成效十分顯著。本研究將各研究單位及政府機構所規劃之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做為基準情境,進行兩種情境的節能技術改善,經由兩種情境的分析整理出各種不同規劃基準可能導致的節能技術改善成效,以提供各部門作為二氧化碳減量規劃的參考。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energy technology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power, transport and industry sectors to evaluate the respective CO2 reductions. There are two scenarios in this research. Scenario A considers the new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all of the energy demand. Scenario B considers the new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increment of the energy deman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compare with base scenario) include: 1. In 2025, power sector will achieve a 10% CO2 reductions in scenario A, and will achieve 2% CO2 reductions in scenario B. 2. In 2025, transport sector will achieve 55% CO2 reductions in scenario A, and will achieve 5% CO2 reductions in scenario B. If taking the diesel vehicles technology into account, transport sector will achieve 71% CO2 reductions in scenario A, and will achieve 6% CO2 reductions in scenario B. 3. In 2025,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ill achieve 40% CO2 reductions in scenario A. The cement industry will achieve 15% CO2 reductions in scenario A. Overall, the energy technology improvement contributes significant CO2 reduction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相關研究與文獻探討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6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二章 國內能源政策及能源使用情況 9 第一節 國內能源政策發展現況 9 第二節 國內能源使用概況 11 第三節 二氧化碳排放情形 13 第三章 全球能源及技術發展情勢分析 16 第一節 全球節能技術發展及能源使用概況 16 第二節 全球節能技術發展障礙 18 第三節 電力部門節能技術發展情況及趨勢 20 第四節 運輸部門節能技術發展情況及趨勢 23 第五節 工業部門節能技術發展情況及趨勢 27 第四章 國內各部門節能技術發展之情境分析 31 第一節 電力部門 31 第二節 運輸部門 51 第三節 工業部門 72 第四節 情境分析之結果說明 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8 參考文獻 91

    1.CEMBUREAU (1999), Best Available Technique for the Cement Industry, http://www.cembureau.be/.
    2.Fruehan, R.J., et al. (2000), Theoretical Minimum Energies to Produce Steel for Selected Conditio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
    3.IEA (2005),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5, Paris.
    4.IEA (2006), 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06, Paris.
    5.IPCC/OECD(1996), Revised 1996 IPCC Guidelines for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Workbook,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gl/guidelin/ch1wb1.pdf.
    6.J.D. Power and Associates (2003), J.D. Power-LMC 2003 Global Markets for Diesel Powered Light Vehicles to 2015 Study, California.
    7.Neij, L. and Astrand, K. (2006), “Outcome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tion of Energy Policy Instruments and Technical Change”, Energy Policy, Vol. 34, pp.2662-2676.
    8.OECD/IEA (2001), Saving Oil and Reducing CO2 Emission in Transport, Paris.
    9.Sagar, A. D. and Zwaan, B. (2006),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Energy Sector: R&D, Deployment, and Learning-by-Doing”, Energy Policy, Vol. 34, pp. 2601-2608.
    10.Sanden, B. A. and Azar, C. (2005), “Near-Term Technology Policies for Long-Term Climate Targets - Economy Wide versus Technology Specific Approaches”, Vol. 33, pp. 1557-1576.
    11.台灣區鋼鐵工業同業公會(2006),台灣鋼鐵2006,台北。
    12.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05),我國電力長期負載預測及長期電源開發規劃,經濟部能源局委辦計劃報告。
    13.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06),我國電力長期負載預測及長期電源開發規劃,經濟部能源局委辦計劃報告。
    14.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3),運輸部門能源需求預測之研究,台北。
    15.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6),運輸部門能源節約及溫室氣減量潛力與因應策略規劃,台北。
    16.李昇翰(2003),產業能源技術替代評估之研究-以鋼鐵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
    17.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2006),我國能源供需規劃與分析研究,經濟部能源科技研究發展計畫報告。
    18.馮炳勳(2006),台灣水泥業因應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策略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
    19.黃運貴(2005),運輸部門能源消費量及節能措施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20.經濟部(2005),全國能源會議會議資料,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21.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
    22.經濟部能源局(2006a),台灣能源平衡表,台北。
    23.經濟部能源局(2006b),台灣能源統計年報。
    24.謝青霖、徐恆文(2003),淨煤發電技術,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
    25.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網站:http://www.erl.itri.org.tw/。
    26.工業技術研究院網站:http://www.itri.org.tw/。
    27.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全球資訊網:http://sd.erl.itri.org.tw/fccc/。
    28.能源資訊網:http://emis.erl.itri.org.tw/。
    29.經濟部能源局網站:http://www.moeaboe.gov.tw/。
    30.鋼鐵公會資訊中心:http://www.tsiia.org.tw/。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7-31公開
    校外:2008-07-31公開
    QR CODE